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伤动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忧伤动物》读后感锦集

2020-01-09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伤动物》读后感锦集

  《忧伤动物》是一本由[德]莫妮卡·马龙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忧伤动物》读后感(一):青春

  欢爱之后,每个动物都忧伤不已。

  坐在食肉植物之中,我怀念曾经爱人弗朗茨,我越渴望占有他,他就离我越远,我越疯狂,我的青春之爱就越不可能平庸无奇,只能以悲剧收尾。在一个秋夜里,弗朗茨永远离开了我。

  德国作家马龙刻画的这份来的迟来的青春之爱更成熟同时也更疯狂,细腻悲伤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她的爱和激情在此之前,寄生在永恒庞大的布氏腕龙的躯体中,她面对布氏腕龙祷告,静候一个和她灵相通的人到来,最原始本能促使她和弗朗茨开始了一段隐匿、不被祝福爱情,爱情的火焰越炽盛越难以掌控,直至将一切烧毁。

  尽管这个爱情悲剧大部分源于女主人公性格,但柏林墙的存在,在这场悲剧的发生中亦有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特殊性在于柏林墙的消失,时代剧变,对“我”以及大部分德国人生活产生不可磨灭影响思想动荡东德和西德的观念融合中发出碰撞人生走向由于这个节点,充满了不可控性。“我”和弗朗茨恰属这两个阵营,“我”更疯狂,弗朗茨更理性克制,“我”的爱情像野蛮一样充满危险富有攻击性,力图侵袭文明人”的生活,打破岌岌可危平衡。弗朗茨离开了吗?还是被“我”杀死了?

  当这份爱情终止于一个秋夜,我不得不开始一个人生活。我已经快要了永恒的布氏腕龙,我靠曾经炽热的青春之爱延续生命,在我松垮的皮肤萎缩肌肉燃烧。在一片食肉植物中,我抚摸沾有弗朗茨体液床单一如我抚摸他的脸庞,他的小小的青灰色眼眸温柔注视着我。我用长长的双臂抱住自己,永远的沉溺下去。

  《忧伤动物》读后感(二):神圣

  我是被第一页的内容吸引着买下这本书的。开头的文字感以及女主人公已过百岁的人设,让我想象着这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大脑可能已经糊涂女人回忆她的爱情故事。我期待看到一个已经活得够久活得够明白的老女人如何用呓语般的文字讲述她的爱情,她的人生,以及她认为人生中至关重要东西

  现在看来,她的确是讲了这些,的确是根据记忆忽性来讲述她的故事的。

  但是,虽然她刻意强调她老糊涂了,但全篇看下来,主人公老得一点儿都不明显,这个老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都显得很刻意,尽管用了那么多记不清十年还是几十年。

  特别是她正式开始进入回忆之后,好像突然就来劲了。在提示我要开始好好回忆了的时候,叙事结构痕迹一下子显现出来的时候,让人感到了一种破坏

  在她讲述一些儿时的事情时,会觉得这多少显得有些无关紧要,是作者自己一定要记下来的欲望在作祟。

  在读的时候,我想到了戴维斯的《故事的终结》,想到了门罗的一些小说对比之下,会觉得作者的叙述不具备特别强的共鸣力。也不是那种哪怕只读一段就会让人入境,让人感到享受惊叹的文字。

  这终归来说是一本主题性极强的书。

  恐龙乌龟蚂蚁,被抢夺的狗,战争,柏林墙,东西德,作者在书里也大量注入了许多具有特别时代背景的东西。她努力把这些东西钩织在一起,为她的主题服务

  比起讲述他们的爱情,作者更多的是在注解这种爱情。好在,她没有用那些多巴胺啊什么的去注解爱情,她用了神圣性。她没有用所谓感性冲动不理智解读人的疯狂性,而是用了原始力,像恐龙一样的原始力(反复出现的床单上的食肉植物)。尽管像蚂蚁那样理性系统分工容易长久存活,但人是属于生活的。

  比起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仍不明原由集体灭绝的恐龙,比起又经过一亿多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遗骨。人类历史显得何其短暂,人的一生又显得何其微小未来又是多不可预测。但柏林墙存在的四十年却把一大批东德人的生活和命运改变了,人们在那堵墙的周围挣扎,看不到墙倒塌的未来。即使墙倒了,身上的桎梏还在。

  书里有句话——这四十年的政治突变可能抵不上一只恐龙在地面上抬起一只脚所需要时间

  是啊,微小的如此可笑,却又如此凌乱慌张,而这就是人。也许只有面对着恐龙,面对着某种神圣性,人才感受到人的自然和应该。

  《忧伤动物》读后感(三):当爱已成往事我们无能为力

  聆听着叙述,起初以为是泰坦尼克里的老年露丝,眼看着却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甲虫

  小说对爱作了全新诠释,其中没有传奇,没有惊险,没有波折,只是如死水微澜般地荡漾着,又如俗艳的花朵黯淡摇摆着,正是老妇般的诉说

  青春之爱和肉欲之欢,也许本来就是一回事。当不能拥有对方永失我爱的时候,自己跟僵死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望着憔悴面容,摸着枯瘦的身体回味着往昔的温存,不由不使人向往青春之爱。

  然而,青春之爱毕竟只是中年之后人们的理想,它虚幻没有实体,只能属于永恒的过去,又怎么能满足爱情动物此际的欲求呢?

  看过一本叫作《欢愉》的小说,一个人即便离开人类文明社会,进入原始的自然状态,左右我们的还是内心对于爱的焦灼。不管是自然的森林还是城市的森林,爱情的种子一旦种下,都将会生根发芽,并慢慢长大,最终遮蔽住人们的眼睛,通往一条不归之路。

  弗朗茨想要避免他父亲的悲剧,却仍然无法避免命运的捉弄。他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爱,但当感受到危险想要回头之时,才发现已经控制不了局面,左右不了爱的另一半

  爱是残酷的,它会腐蚀相爱双方灵魂,使之倍受煎熬,尝尽苦涩。只是弗朗茨怯懦些或者说理性些、克制些,而女人公却未能经受住试炼,一心只想付出索取,终于玩过了火。

  她跟弗朗茨的父亲一样选择追求真爱,却未意识到爱是有先后早晚的。即使爱的再深,那也不能改变什么。一切还会照旧,而你照旧会老下去。你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你的身体越来越差,而你的爱越来越没有着落

  想到了国产电视剧牵手》里的王纯,又想到了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莉香。其实,适时放手能让彼此都拥有幸福,不是吗?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性地做出选择呢?

  我们有充分理由憎恨老妇,却也有充分的理由同情她。老妇自私而残酷,被爱逼得发了疯,并从此生活在罪与罚之中。她的青春和暮年一样充满了孤寂和忧伤。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结局,只能令人唏嘘不已。

  马龙的写法很特别,她似乎想要我们一口气读下去,却又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可言,更多的是让老妇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然而她把真正犀利刀子放到了小说结尾,让读者猝不及防,几乎眩晕过去。

  又想到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的确,男性女性的爱有截然不同特质,但必有一方是孽障,一方是罪愆,而双方都可以成为悲剧制造者

  青春之爱与中年之爱,前者敏感热烈,后者精致深刻。当青春已逝,人们方才醒悟,自己刚刚长大而已,未体验的那么多,不能再次错过。然而,只要走进爱的烈焰之中,就要承受炙烤痛苦

  遗憾的是,纵然有千百本《忧伤动物》,类似的故事还是继续发生着。

  《忧伤动物》读后感(四):忧伤的爱情

  文 | 海蓝蒲

  大部分女人都把爱情看得很重,它沉淀在生命里,成为了无穷无尽力量,汇集到了生命的河流中,源源不断完美的爱情,彼此皆大欢喜,生活在岁月流淌下显得五彩缤纷,却逐渐失去了回味的色彩;令人遗憾的爱情,静静地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河里,在夜深人静或者忧伤难过的时候,它会闪现出来令灰色的爱情呈现出一抹动人血色,在暗沉的夜色抹上一丝点点金光,令人炫目

  《忧伤动物》讲述了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身体硬朗思维活跃耄耋老人,她每天沉浸在她长久得不到但却十分沉迷的爱情中,她不断在记忆中回忆她失去的“青春之爱”,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那个曾带给她些许温存的情人弗朗茨,有时候回忆仿佛近在眼前,重新演绎了一番,但有些回忆似乎不太明朗,她模糊地判定或者再创造了一番,让一切焕发了生机,变得颇符合心意

  从一开始就能够看到宿命的爱情,在老妇人的喋喋不休的诉述中蒙上了一丝忐忑不安,淡淡的哀伤萦绕着他们,并且有着“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愕感,不知不觉中有一丝迷雾蒙上了读者的眼睛,隐约地感觉到,这是一段危险的爱情。

  年轻的时候,老妇人是一家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布氏腕龙的研究工作,已婚,有女儿。情人弗朗茨是一位膜翅昆虫学家,主攻方向为研究蚂蚁,已婚。就在高大令人仰目的恐龙骸骨的注视下,两颗寂寞的灵魂相遇了,擦出了爱的火花。两人常常在公寓里私会缠绵,或坐或躺在“食肉植物的花朵”的床单上,爱情的火花越发让人心驰荡漾起来。

  女人的占有欲是可怕的,特别是在爱情里越陷越深的女人,老妇人就是其中之一。她沉浸在这美妙的“婚外情”里,而且还认为是她缺少的但现在得到的“青春之爱”,曾经阻隔的柏林墙因为他们的爱情而“恰当地”倒塌了,让他们有了心灵肉体结合机会,她深深地认为她和弗朗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她开始跟踪弗朗茨太太、尾随他们到机场、打电话骚扰”旅行中的弗朗茨、去找弗朗茨太太摊牌等,她像一只暴怒的恐龙在不断地咆哮,却妄想抓住一只即将想逃跑的蚂蚁。

  性格颇为软弱的弗朗茨并没有成功阻止几近歇斯底里的老妇人,就像是他的家庭眼睁睁地看着他父亲直奔女同事怀抱一样,颇有些玩味和无奈。婚外情中的爱情,犹如飞蛾扑火,激情却惨烈。只是在老妇人类似于喃喃自语中的口述中,却往往未察觉到那暗藏涌动下的烈火,读者却仿佛是温水青蛙中的那只青,等到水沸了才知晓现实的惨烈。

  结局似是而非,看似真,又像假,模棱两可却颇有味道,实属独具匠心。从后往前咀嚼,反而更加明老妇人说得很多回忆她都会进行二次创作或者创新,真真假假互相掺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份爱情除了让弗朗茨付出了代价,她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的幸福分崩离析,远离人群孤独终老,独自在回忆里给心灵增添负担,最终“青春之爱”变成了“临终之爱”。

  另外,在故事中发现了另一个彩蛋作为老妇人的丈夫在其口述中也曾粉墨登场过,只不过只有寥寥数语草草结束而已,她曾说过他“消失”了,是他发现了她的婚外情后自己独自离开,还是“被离开”而呈现“消失”的状态,都不得而知了,只有我们自行想象了。

  爱情可遇不可求,强求的爱情更是不苛求,与其困顿自我固步自封,还不如另寻真爱反而变得可爱些呢,望这样忧伤的爱情少一些吧。

  《忧伤动物》读后感(五):爱情终有一死,或死于确,或死于怀疑

  《忧伤动物》是莫妮卡·马龙首次尝试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写于两德统一之后。由于成书节点和所涉题材的明显转变(两德统一之前,作者的作品大量涉及政治因素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忧伤动物》也被称为莫妮卡·马龙的“转折之书”,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

  一位作品在东德要不停面对政治审查、40岁才发表处女作《飞灰》的女作家究竟会如何描绘爱情呢?作者把对爱情的追求,借已经老去的主人公的回忆,在不可靠的叙述中,让故事的“真相”一点点浮现。

爱情死于确信

  最初,爱情像病毒一样潜伏在身体里,当它到来的那一刻,你的免疫力开始下降,你毫无防备接受了它,它开始长驱直入。然而,确信有了爱情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爱情即将走向死亡。因为确信之后就是在乎、占有和不容侵犯,确信还需要不断地、反复验证

  于是,得到了爱情的人开始一遍一遍地确认爱情是否真实、对方的爱究竟有多深、是不是只爱自己一个人。当荷尔蒙退去之后,太多的考验则意味着厌倦普通的爱情如此,更别提主人公经历的还是一场有违道德的婚外情。

  “对那些需要敞开心扉的问题”,男主人公弗朗茨“备有三个答案,‘也许吧’‘估计是这样’‘我的确不知道啊’”。爱情是如此脆弱,经不起敲打,当然也经不起确认时的敷衍

爱情死于怀疑

  “我怀疑弗朗茨的用意是,送给我他太太喜欢用的那种香水,从而避免身上带有陌生女人的香水味”,“自从弗朗茨在二十年或者二十五年之前和他太太一起去旅行以后,特别是自从我看到他是那样随意又温柔地对着她笑以后,我就怀疑弗朗茨是否真的爱我”。

  爱情的试探带来了嫉妒、自私等等的副产品,时间帮助它们共同组成了怀疑的催化剂,最终形成了摧毁爱情的抗体,“一种说不清的嫉妒在我心里逐渐蔓延开来……”

  嫉妒让女主人公忍不住去见了弗朗茨的太太,当女主人公得知自己一直以来确信被爱情击中的瞬间,早就被弗朗茨第一时间和自己的太太分享,她开始窒息,开始怀疑所谓的爱情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怀疑弗朗茨并没有爱过她。

  这让她忍不住开始报复,她把自己和弗朗茨之间的事全都告诉了那位太太,“我(女主人公)想看到她眼里那难以置信的惊恐和颤抖着下巴要哭的样子”。至此,嫉妒已经让情绪化占了上风,毫无意外地毁掉了婚外情中脆弱的平衡。

危险的爱情

  作者非常善于让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定格在某一瞬间后开始回溯过去,《女叛徒》里,双腿瘫痪的主人公躺在床上就展开了回忆和想象,和《忧伤动物》的叙述视角类似。借助意识流的描绘,作者让故事在真实和虚幻当中徘徊,借助想象的视角为小说补充了更为丰富的细节。

  当我们看到作者在随笔中提到自己喜欢普鲁斯特,创作又深受契诃夫、菲利普·罗斯和艾丽丝·门罗的影响时,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作品的风格源自何处,但莫妮卡·马龙仍旧嘴硬地表示“我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以上作家的痕迹”。

  莫妮卡·马龙自《飞灰》开始创作的“反抗三部曲”,一直在表达一种追求自由、反抗压迫和束缚的主题。虽然《忧伤动物》淡化了政治因素,开始纯粹地讲述爱情,但是作品仍然保持了作者一贯的主题风格:追求自由,哪怕是危险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忧伤动物》描述的也是危险的爱情——“不赢得你毋宁死”,是反抗文明社会的、带有动物本能的、极端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激进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失控和自我毁灭。

  如果在爱情中只是放纵情感和本能,那么,不用确信和怀疑,爱情会死得更快。

  《忧伤动物》读后感(六):“迟来的青春之爱”——被拯救或被毁灭

  “就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样,其中的两个主题——毁灭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早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就曾抛出这样一句宛如庄重誓言的话。莫妮卡·马龙的《忧伤动物》里的女主人公“我”同样如此:一个与世隔绝的百岁老人,一遍又一遍仿佛诅咒般地回忆和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位情人的往事,其间的记忆也许被篡改、被选择性删除或着重强调、被无中生有地添加,往事的“被拯救或被毁灭”就在这之中发生着,而故事的真相则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一只美丽的动物。”也许当弗朗茨对在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的布氏腕龙巨大骨架下的“我”说出这句话时,往后的幸福和悲剧就一起埋下了命定的注脚。联想到这部小说名为《忧伤动物》及当弗朗茨给“我”讲述保罗和弗兰琪丝卡的故事的时候“我”说的那句“动物是不会下地狱的”(P144),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这不完全是弗朗茨在看到布氏腕龙那尊空荡荡的骨骼及由此联想到的这庞然大物在一亿五千万年前所呈现出的赤裸和原始的生命力而发出的惊叹——它也充满了弗朗茨首次相遇便一见倾心、指向“我”的情趣挑逗意味。 如何评价这段在主人公记忆中始终不甚明晰乃至无疾而终的恋情?诚然,“我”和弗朗茨的这段爱情始终在挑战和僭越社会道德伦理的规约和底线——双方都已有看似稳定实则摇摇欲坠的家庭关系,因此两人的幽会相聚总是因为弗朗茨要准时回见他妻子的原因而结束得匆匆忙忙,二者之间的关系想要更进一步也因此踯躅不前——每到十二点半,弗朗茨就从“我”身边挣开,穿上衣服悄然而绝情地离去,徒留下“愤怒和无助”的我。但另一方面,这段爱情颇有些惊艳世俗的味道:且不说“我”和弗朗茨相遇时二人都已青春年华不再—— 人逐渐认识到自身衰老境况时碰到的爱情常常更令旁人肃然起敬,光是二人在这其中爆发出的巨大旺盛、难以抵抗的原始激情就已足够让人赞叹:就像美丽的动物。 我想正是这巨大的激情和“我”爱上弗朗茨后感到相见恨晚的某种迫切感,促使着“我”做出了种种怪异荒唐又似乎显得顺利成章的举动:一遍又一遍要弗朗茨不断地向“我”表达他的爱意;在弗朗茨和妻子去往哈德良长城的旅行时追随他到各个旅馆;跟踪他太太,甚至,单独会见弗朗茨太太,直接而了当地告诉她弗朗茨和“我”的出轨恋情……很难说这些极端的举动没有对使弗朗茨在那个“无雨的秋夜”急忙离开我住处自此再没有回来过这件事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然,除却“我”的这些举动所造成的影响,弗朗茨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造成这场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作者莫妮卡·马龙曾多次旁敲侧击地暗示男性一方实际性格的软弱——这和他在博物馆初遇“我”时便立即表明爱意的勇敢决绝何其不同!例如,小说里不止一次地反复出现“街灯惨淡的光线透过白色的窗帘落在他的脸上”和“青灰色双眸”这两个句子,它们正象征或暗示着弗朗茨性格的虚弱和无力。在出轨这件时,他一直处在时而果断时而懦弱的摇摆状态中,非如此他便会果断地切断和其中一方的联系,也不会在和“我”维持这段婚外恋的的间歇选择和太太一同出游。又或者,在情人最终离去后,“我” 拿出我们最后一次睡过的被褥:“被单上印着的鲜红、艳绿和深紫色的大花,不禁让我想起了食肉动物的花朵。黑色的床单上还明显地残留着我情人的精液,一块不很大的污渍,活像坐着的卷毛狗。”这段夹杂着人体精液、带着肮脏和亵渎感的描写可能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段爱情不受周遭所认可并难逃毁灭的命运。当爱人间的出轨或貌合神离成为正在不断上演的常态(女主人公父母、弗朗茨父母、阿特和阿赡、吉格琳德和其丈夫……),我们亦不禁感同身受地要对女主人公和弗朗茨正在经历的这段禁忌之恋最终可能通往的结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赢得你毋宁死”,这句话似乎一语成谶——它昭示着女主人公蓬勃的激情,也预言了这爱情“至死方休”的悲剧结局。在“我”的欲盖弥彰的回忆和讲述里,弗朗茨的死到底是纯属意外还是故意而为的人祸?不得而知。在这永难休止的幻梦而真实的叙述里,女主人公不停地在摧毁和重建她的记忆,抑或可以说,这回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死亡来临前的拯救或毁灭?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将一直行进下去,成为此刻的定格和铸形,就像结尾所说的:“我就这样躺着,一动也不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