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1000字

2020-01-20 23:1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1000字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是一本由闫玉敏 / 闫 月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一):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刚刚读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我只想说,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可以说这本书的主人公的一生很精彩。她经历了祖国战火纷飞独立富强沧桑变化生活经历雕塑出自强自爱独立自主精彩人生

  她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家庭条件优越,念女中,却也有很多传统规矩束缚父亲希望她找个门当户对有钱人家公子嫁了,继续衣食忧的日子。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自己女儿打算。可是,命运总是在令人绝望时给了她一块儿糖。最终她拥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上大学,从此走上了雕塑之路。

  他们的大学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出去采风写生的日子,他们几名同学在大渔写生,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次体验,我这个普通文化生不自觉地随他们一起体验了一下大渔岛的生活。他们听渔民月份有“海闹”,于是便跟着渔民见识了一场壮观的“海闹”。原来所谓的“海闹”就是海啸,“海水迎面滚过来,浪升高至数十米,那声音就像是大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呼啸着摔打下来,怒气冲冲地扑到了海滩上,海滩上的人如果不赶快跑,就要被浪吞掉卷走了。”这时候他们还不手忙脚乱地摊速写本,笔再纸上飞快地画,最后心满意足地带着“海闹”的素材离开了大渔岛。我作为旁观者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这是真的热爱啊!

  在大学时期,她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最终也很幸运的与他走进婚姻殿堂,只是这段爱情绽放在祖国最困难时期,也是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在现实面前,这段情在不舍中还是以分别剧终。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时选择离开,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多想温暖他,他都感觉不到,这对自己曾经真挚的爱来说太残酷。她为了已经出生的女儿,为了自己热爱的雕塑,虽饱含泪水也毅然选择离开那个曾经互相温暖的爱人

  在经历爱情破碎洗礼,她用工作,用自己热爱的雕塑事业麻木自己,也正是这些经历,她才如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太李白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黄山徐霞客雕像,她还有幸置身于敦煌莫高窟,这件“全世界人民珍宝观赏学习当今世界现存的最大佛艺术宝库,并参与莫高窟的复制工程等等,这些都见证了她一生的精彩付出

  现在,年事已高的她还在坚持创作,真的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雕塑。每天起床看到自己喜爱东西出现在自己眼前,我想也是一件幸福事情

  这样平凡的女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许只有读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才能真正理解我说的,为什么她值得称颂。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二):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刚刚读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我只想说,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可以说这本书的主人公闫玉敏老师的一生很精彩。她经历了祖国从战火纷飞到独立富强的沧桑变化,生活的经历雕塑出自强自爱,独立自主的精彩人生

  她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条件优越,念女中,却也有很多传统规矩的束缚。父亲希望她找个门当户对的有钱人家的公子嫁了,继续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为自己女儿的打算。可是,命运总是在令人绝望时给了她一块儿糖。最终她拥有了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上大学,从此走上了雕塑之路。

  他们的大学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出去采风写生的日子,他们几名同学在大渔岛写生,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次体验,我这个普通文化生不自觉地随他们一起体验了一下大渔岛的生活。他们听渔民说七月份有“海闹”,于是便跟着渔民见识了一场壮观的“海闹”。原来,所谓的“海闹”就是海啸,“海水迎面滚过来,浪升高至数十米,那声音就像是大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呼啸着摔打下来,怒气冲冲地扑到了海滩上,海滩上的人如果不赶快跑,就要被浪吞掉卷走了。”这时候他们还不忘手忙脚地摊开速写本,笔再纸上飞快地画,最后满意足地带着“海闹”的素材离开了大渔岛。我作为旁观者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这是真的热爱啊!

  在大学时期,她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最终也很幸运的与他走进婚姻的殿堂,只是这段爱情绽放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在现实面前,这段爱情在不舍中还是以分别剧终。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当时选择离开,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多想温暖他,他都感觉不到,这对自己曾经真挚的爱来说太残酷。她为了已经出生的女儿,为了自己热爱的雕塑,虽饱含泪水也毅然选择离开那个曾经互相温暖的爱人。

  在经历爱情破碎的洗礼,她用工作,用自己热爱的雕塑事业麻木自己,也正是这些经历,她才如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民族文化宫大厅的浮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太白楼李白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黄山徐霞客雕像,她还有幸置身于敦煌莫高窟,这件“全世界人民的珍宝”观赏学习当今世界现存的最大佛教艺术宝库,并参与莫高窟的复制工程等等,这些都见证了她一生的精彩付出。

  现在,年事已高的她还在坚持创作,真的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雕塑。每天起床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眼前,我想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样平凡的女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许只有你读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才能真正理解我说的,为什么她值得称颂。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三):爱岗精业,学习不止

  业不在多,在精在勤。

  初看这本书时,难免会认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但其实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闫玉敏的一生。

  她生于战乱,几经辗转流离,却始终忠于艺术,忠于自己一生的事业——雕塑。

  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上个世纪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其实是陌生的,那是一段只存在祖辈口中的故事距离我很遥远,祖辈所经历的那种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是我这辈子可能都无法再体会到的。可是在闫玉敏的笔下,我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出生时因为自己是个女孩而遭受冷落,后来因为自己是个女孩而无法继续学业,再后来经历了文革大跃进接受批评教育等新中国最灰暗的时期,而后苦尽甘来迎来了改革开放……

  这不仅是闫玉敏自己一个人自传,其实也是很多老一辈艺术家一生的写照

  这本书更像是20世纪新中国艺术现实主义发展史,它更真实,且毫不避讳。

  读完后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闫玉敏老师始终如一对雕塑的热爱,还有她思想上的那种先进乐观不妥协。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闫玉敏老师很多思想都是先进且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

  她崇尚自由,崇尚开放,崇尚知识

  她用自己弱小力量,冲破着当时的枷锁与束缚,创造出自己辉煌的一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瑰宝

  闫老师对于艺术的追求更是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不忘初心,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好”。她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艺术,那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仰,是生命。“‘创作’是一生的事业,‘突破’是一生的课题”;“作品累积、思想意识提高,都是能够令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质变关键”;“我这一生,能把雕塑这一件事做好,就算圆满了”;“艺术家是提炼生活的蜜蜂,要想酿出蜂蜜,就必须经历各种艰辛磨砺”;“艺术是理想主义者的沃土,只是创作艺术的人先要从当下的尘世里出发,经历生老病死、或贫穷、或苦楚的煎熬,若非自己心中的信念足够强大,是很难从无数迷茫的日子里走出来,达到艺术的彼岸”……诸如此类话语很多,我读后颇有感触,深为触动,笔不自觉开始进行圈画。

  在困难中依然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这个社会。

  闫老师的记忆力更是了得,她记得人生路上帮助过自己、共同工作、以及有交集的所有人的名字,每一个人对应着每一件事都可以清楚的说出来,这对于一个年近90的老人来说,是难得的。也让人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这本书看起来是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但后半部分全是在叙述创作过得大型作品。在你可能还在感叹闫老师的人生经历坎坷不易时,就进入了对于闫老师创作精神赞叹与沉浸在作品的精妙中。

  但是闫老师在书中用两个章节写了自己的青春,第十一章《我的青春传说——毕业作品《渔歌》》与第三章《青春如歌》中内容有所重复,但第十一章更倾向于写读书时所创作的作品,第三章更倾向于写读书时的人与事,因此第三章对于《渔歌》的描写部分与十一章有重复。其实第三章对于《渔歌》一笔带过就好,不须讲述如此详细

  这本书的内容将带给人更多的启发激励,无论是成长路上的年轻人,还是正在为事业奔波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四):她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最近常看到微信微博平台,在讨论“今天究竟应该怎么追星?应该追什么星?”的话题讨论。却如此,过去的2019年,我们国家迎来了庆祝建国70周年大庆,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国家最高领导人还未获得国家勋章英雄模范和先进代表颁发奖章;一些埋头苦干、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楷模,也相继被报道出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我们应该追什么?我想,再过去,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追××(某某明星),我是他的粉丝”等等。但是,到了现在,我想很多人的回答会是“张富清、黄文秀应该是我们要追的星”“军人警察应该是我们要追的星”“大国工匠、国之重器的研发者应该是我们要追的星”……

  是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大国工匠等等以及默默付出、守护我们平安的卫士,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去追的星。去年,建国70周年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五个故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几个有代表性的大事件,为我们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却是对中国影响深远大事件。尤其是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他争分夺秒的做了无数次实验,最终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之夜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为开国大典和升旗仪式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一个个鲜活生动普通人奋斗故事,勾连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

  我们用这部电影来讲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的故事,就是要唤醒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到底我们应该铭记谁、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因此,当我拿到大国工匠、著名雕刻大师闫玉敏老师的这本《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时,内心是充满了敬仰之情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讲述的是闫玉敏老师从她的童年、求学之路、青春故事、投身雕刻、刻苦钻研、坚守初心、成就斐然等真实经历,为我们了解大师的成长紧急和创作近了,学习她淡泊名利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学习她千磨万击还坚韧、把毕生精力先给雕刻事业的崇高品格

  书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有三点,一个是闫玉敏老师的童年经历,一个是她的婚姻,一个是她对雕刻技艺的不懈追求。

  闫玉敏老师的童年,家庭条件还是很好的,但是父母的观念比较落后,希望她早点嫁人,并不希望她一直读书。最后要不是在外的她的三叔将她节奏,或许,她就不会走上学习雕刻、也不会成为一代雕刻大师的路了。人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人生的打击也会不少,关键时候还要靠自己的坚持。闫玉敏老师老师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想,选择了继续读书,最后她成就了自己,也成了家族的荣耀。她的婚姻虽然最后的旧居是离婚,但是曾经的点滴美好依旧让人枯骨铭心。也许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会对她的创作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心务之年的闫玉敏老师一门心思的投身雕刻事业时,她的世界也就纯净了。因为眼中只有雕刻,以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记忆,还有就是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雕刻技巧绘画技巧、表现技巧等方法集于一身,她开始到处学艺,不断地提升自己,最终达到了臻于完美境界,她创作的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敦煌莫高窟复制工程等国家重大雕塑工程,成为了整个民族的记忆。

  闫玉敏老师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人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坚守,她是中国大国工匠的代表之一。她的这种为艺术而生的崇高精神就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应该学习的精神,他也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追的星。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五):当你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事业,你便会发现人生太值得

  国庆期间,看了很多视频,看了阅兵,了解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再结合一些国际上对中国的诋毁和双标事件,我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接触了很多爱国主义作品,包括文学的和影视的,让我们不光了解了国家的历史,还了解了很多特定历史中的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共和国勋章就不必说了,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默默无闻的人物——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得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一级美术师、著名雕塑工艺大师闫玉敏。

  对这个人物的认知,来自于《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这本书,作者是闫玉敏和闫月。下面,我就简单地说说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主人公闫玉敏。

  一、与艺术结缘

  出生:1932年深秋,一个大户人家,满心盼着儿子的家族,迎来的却是一个女儿。好在家境不错,虽然重男轻女,但是,童年生活快乐无忧。

  上学:小学就读于上海的一所外国人办的女子教会学校,初中就读于崇德女中,初中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在家待嫁。后来被三叔接去北京,重新入学,因为休学而跟不上现在学校的学业,而被迫想其他的出路,最终,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选中了京华美术学院。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相助,终于成功入学。

  学艺:大学是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修习雕塑专业,徐悲鸿任校长,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外国文艺理论、创作等,学校让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搞创作,闫玉敏和同学们做了很多小泥稿,并用土窑烧制成作品。

  感情: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结识刘去病,两人互生好感,在朋友的撮合下,成为恋人。1962年,两人在经历种种坎坷之后结为夫妻,婚后的生活虽然贫苦,但也有很多快乐。1969年,因不可抗力,两人离婚。

  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闫玉敏从事雕塑创作,先后参加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建国十周年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淮海战役纪念塔浮雕》、敦煌莫高窟佛像复制工程等重大雕塑工程。1973年为安徽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塑李白像,由郭沫若审稿,沈从文、刘开渠定稿。1984年完成《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纪念碑》,后被中国邮政1991年7月选为纪念邮票全国发行。199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件大型烧陶艺术品--水月观音像。1988年退休后仍然创作不辍,将学院派雕塑艺术与民间工艺结合,将敦煌艺术形象进行复制和创新。代表作品有《水月观音》、《李清照》、黄山《徐霞客》雕像、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 《渔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纪念碑 》等。

  二、艺术有什么意义?

  我们很多时候,会为英雄而感动,会为科学家而自豪,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艺术却因缺乏足够的了解,而缺少尊重。

  艺术被认为是有钱人玩的东西,是只能花钱而不能创造实际利益的东西,是于国富民强无关的东西,是矫情的小资们迷恋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如此误解艺术呢?也许是因为很多人把艺术工作者直接与明星划等号,在看到很多明星能力有限却收入无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反感。其实,明星们所从事的影视也好、音乐也好,都是艺术的一部分,确实没有完全割裂,但是,明星们本身也并没有完全代表艺术。更广义的艺术,更本质的艺术,其实,没有浮华,只是纯粹。

  就像闫玉敏老师所做的事业——雕塑。

  闫玉敏老师,通过一生的雕塑事业,把“无用之美”化为“有用之美”,将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她设计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将人民英雄的形象凝为历历在目的历史;她设计的界首彩陶作品,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加深了当地民众对艺术品的喜爱;她设计的水月观音,深受国外游客喜爱,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加增强了中外民间人士的友谊;还有女娲补天、陈胜吴广起义、南海观音等作品,无一不成为当地的标志性雕塑作品,供世人欣赏……

  闫玉敏老师用她的作品和行动,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发现,一种提炼,一种总结,一种升华,一种再现,最终汇聚成一种关于美好的生活方式——用自己对美的认知,把美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

  在这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的年代,这也许就是艺术最为“实用”的表现吧。

  三、人间太值得

  一辈子很长,但一眨眼也就过去了。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多挫折,很多不幸,有的人选择了消极退缩,有的人选择了化挫折为动力;有的人说人间不值得,有的人偏要证明人间太值得。

  闫玉敏老师一生经历过很多坎坷,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有很多无法言说的苦衷,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避世,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自己最爱的雕塑事业中。失去了爱情纵然难免遗憾,但有心爱的事业陪伴终生,也算是一种不幸之中的幸福。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就在于这种心守一事的执着,这种不忘初心的深情,这种将自己与事业融为一体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才是最纯粹的人,才是最忘我的人,才是能在艺术创作上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人。

  所以,闫玉敏老师,并没有精神上的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人信仰宗教,有人信仰主义,有人信仰金钱,有人信仰名望,而她,信仰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

  当你发自内心地信仰自己所爱的事业时,你就会发现,人间种种的苦难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已经找到了人间最幸福的事——我愿意为之付出终生的事业。

  闫玉敏老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很多事,认准了就去做,做了就值得。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闫玉敏老师用了一生来证明。

  愿我们都能懂得。愿我们都能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