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保留
“老师,你说,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在你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其实,你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很低,在她看来,你根本算不上朋友,那此刻,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思索了一会,微笑着说道:“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凡事都要有所保留,我们要做一个大度的人”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交往适度定律,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
每次求你帮忙,你一口就答应了;
那么时间久了,在别人眼里,你就真的是一个很好说话,没什么底线,百依百顺的人。
所以以后有安排的时候他们不会尊重你的选择,伤害了你也不感到自责内疚,一言一行都不顾及你的感受,反正你有的是耐心和好脾气,什么都能承受。
等到你实在忍无可忍,不得已要发泄的时候,你不想帮忙了,说你是冷漠,你生气了,说你脾气差,你提出不同意见,说你麻烦多……总之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俗语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种关系是,久而久之,你的好对于别人来说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当你对一个人好得过分,这种付出往往换不回同等的回报,更可能的是宠坏了一个人,他慢慢地对你的牺牲感到麻木,最后竟感受不到你对他有多好。比如夫妻之间,你对他掏心掏肺地好,生活上照顾地无微不至,按他的喜好做饭,洗衣扫地家务你全包,什么事都百依百顺,觉得任劳任怨才是一个妻子的本分。他可能第一次会感激你的努力,赞叹你的劳动成果,但日复一日,他会自然而然地觉得饭就是应该你煮,衣服脏了随手一扔,油瓶倒了都懒得扶,自己只管往沙发上等着你做,因为这些不都是你的分内事吗?谁的付出也是有极限的,再小的委曲求全,积少成多都有爆发的时候。当有一天你真的觉得累了,不想再对他好了,矛盾就在所难免。人有一种心理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越来越好,这样才符合人的预期,你从前对他的那些好,都已经被认为是应该的。如果某一天你让他不满意,哪怕只是一点点,他会顷刻把你之前的好都抛之脑后,耿耿于怀地只有你最后这点“不好”。其实根源在于,你把自己放得太低,他得手的太容易,所以忘记了你的好已经是一种给予。越亲密,越心寒。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懂得珍惜,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会宠爱的总是持宠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