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来的孩子》经典影评集
《捡来的孩子》是一部由罗根·马歇尔-格林执导,伊桑·霍克 / 克里斯·沙利文 / 克里斯托弗·赫耶达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捡来的孩子》影评(一):捡来的孩子
我从来不管剧情,一个电影有我感触的一个点我就很满足了。 知道自己父亲去世后拼命的工作,不是用忙碌充实让自己不痛苦,而主要是害怕失去现有唯一的东西。这一点太有共鸣了。 记得以前和一个异性朋友聊天,对方说着自己的梦想和眼下的需求的时候,我脑子突然天马行空的飞到九霄云外了,我在想我的梦想理想是啥,不是人家说的要赚多少钱买什么东西过什么生活,而是活着。一路吸收了很多负能量的人,幸福感容易获得,生活的目标也无限降低,别人考虑的是生活,我倒觉得活着都挺不容易了。 没有睾酮没有狼性没有欲望,可能是一直吃素,肉吃得太少所以胆固醇过低导致的吧,无欲挺可怕的。后来也一直过的不顺,像颗随风摇曳的草一样对周边人事和空间没有任何抗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也开玩笑说,现在把某某剥干净了放你床上估计你也懒得看一眼。 这个时候身边有个什么东西失去了,就会很哀伤的数一数自己还拥有什么,发现自己拥有的确实很少,没什么钱,没几件衣服,没特别爱吃的食物和爱穿的衣服,没想做的事,没值钱的物件。然后就对阳台的几盆花花草草,房间里的茶壶茶杯特别的爱护,花草有一片叶子枯了就及时摘了,茶壶茶杯常擦拭灰尘。好像我什么都没有,又失去了这个那个,我不能失去这几盆花几个茶壶了。人赖以生存的是精神寄托,往往精神迷茫空洞时寄托在物件上,或是一份地下的仅能维持一口饭的粗浅工作,反倒让原本不值得那么过分在意的物件捡了便宜。
《捡来的孩子》影评(二):情悲而护物
喜欢威廉达福,伊桑霍克,杰克吉伦哈尔,卡西阿弗莱克,演技一个个太好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都瘦吧。。而我现在堕落的臃肿成这样。
我从来不管剧情,一个电影有我感触的一个点我就很满足了。
知道自己父亲去世后拼命的工作,不是用忙碌充实让自己不痛苦,而主要是害怕失去现有唯一的东西。这一点太有共鸣了。
记得以前和一个异性朋友聊天,对方说着自己的梦想和眼下的需求的时候,我脑子突然天马行空的飞到九霄云外了,我在想我的梦想理想是啥,不是人家说的要赚多少钱买什么东西过什么生活,而是活着。一路吸收了很多负能量的人,幸福感容易获得,生活的目标也无限降低,别人考虑的是生活,我倒觉得活着都挺不容易了。
没有睾酮没有狼性没有欲望,可能是一直吃素,肉吃得太少所以胆固醇过低导致的吧,无欲挺可怕的。后来也一直过的不顺,像颗随风摇曳的草一样对周边人事和空间没有任何抗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也开玩笑说,现在把某某剥干净了放你床上估计你也懒得看一眼。
这个时候身边有个什么东西失去了,就会很哀伤的数一数自己还拥有什么,发现自己拥有的确实很少,没什么钱,没几件衣服,没特别爱吃的食物和爱穿的衣服,没想做的事,没值钱的物件。然后就对阳台的几盆花花草草,房间里的茶壶茶杯特别的爱护,花草有一片叶子枯了就及时摘了,茶壶茶杯常擦拭灰尘。好像我什么都没有,又失去了这个那个,我不能失去这几盆花几个茶壶了。人赖以生存的是精神寄托,往往精神迷茫空洞时寄托在物件上,或是一份地下的仅能维持一口饭的粗浅工作,反倒让原本不值得那么过分在意的物件捡了便宜。
《捡来的孩子》影评(三):都是捡来的孩子,会有崭新人生
罗素因为近年来争议不断的“三振法”曾入狱20年。意思是法律给了你机会,如果第三次就出局,入狱时间翻倍,至少是25年到无期。据说目前美国有三十个州实行各自版本的三振法,其中加州是最严苛的州。罗素在加州生活25年,有20年在狱中度过,未曾去过海边一次。
现年44岁的他终于熬到了出狱,胡子拉碴步履蹒跚,监狱警卫有些纳闷又有些好笑:“好像你并不太想离开。”是啊,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他在监狱里度过了50个年头,临老了收到出狱通知,内心不是开心而是害怕吧,果然传来不适应外面的生活而自杀的消息。
他在汉堡店打工,沉默寡言认真努力,不吝付出和任劳任怨得到店里领导夸赞与认可,希望多他几个这样能干的员工。他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不愿失去这份最底层的工作,因为假释期依然需要每月报道。他没有手机,没有邮箱,不会上网,被网吧店员似外星人般看待,不知道近二十年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艰难,手足无措的罗素也必须慢慢适应,不能自暴自弃重回监狱。
他跳进一人深的垃圾桶,捡到了几个月大的弃婴Ella。女孩惊天动地的哇哇哭声让他不知如何是好,深夜抱回家左哄右哄不知怎么才睡着。第二天又紧赶慢赶地跑去超市买婴儿用品,被啰嗦的黑人大妈一顿教训与唠叨。他会被婴儿突然掉下床摔到鼓包而自责,也会因为两人第一次去看大海玩沙子而快乐。原本罗素犹豫过拨打911希望将孩子交给政府,但短短两天的相处他已无法割舍。也许,捡来的孩子也预示着两人的命运都是重新开始吧,罗素期待与婴儿一起有新的人生。
残酷现实就是,一切根本不如你预想的进行。看病时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带走了婴儿,他一个有过前科的中年男人想申请领养根本没有希望,笨嘴拙舌反而被各个机构的人士质疑是否偷盗婴儿。不断前来问话的警察让打工餐厅的领导知道背景,立即开除了他。
一个人想重新开始,要多难有多难。
即使违抗不能离开加州的规定,他也买张灰狗巴士深夜前往自己的家乡怀俄明州,看望20年未曾谋面却已去世爸妈的墓地。当他来到银行保险柜,看到他们留给自己的遗物泪流满面。爸爸告知原来他也是领养的孩子,可多年来却视如己出,一想到儿子在监狱里要度过20年时光就心疼无比。他给儿子留下值钱邮票,鼓励重新开始。罗素将这份感情同样给了自己短暂相处的艾拉,摇摇晃晃的巴士三个月后将他载回加州,送给相关机构人士一份邮票,委托其18年后交给艾拉。
几个月前孤独木讷、无助彷徨,如今学会上网搜索,学会设立信托,学会适应社会。
都是捡来的孩子,如今会有崭新人生。
这是影片中那张邮票的截屏:
电影中邮票截图(以下是网上的介绍) 这枚邮票是爱德华七世统治时期开印的,但其出版之日正是国王去世之时。邮票立即被收回,但是依然有极少数进入了市场 。注意到颜色(可能时间久了?)和下部面值的c和d的区别,到底是指同一种邮票(故意把面值那儿标错?),还是确有如上图的邮票,我不是集邮爱好者,真不了解,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
实际的著名爱德华紫色邮票-------------------------------------------------------------------------------
-------------------------------------------------------------------------------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一个我自己的看法,没有去核实。
这句话应该就说明了领养的事情。我认为男主角知道这个领养的事情。这样才能呼应剧情,尤其是最后男主角留给Ella邮票的剧情。
《捡来的孩子》影评(五):或可译为“领养高速公路”
如题。
一是片中主角罗素•厄尔•米尔斯在出狱前翻看了几份与自身有关的旧报纸,其中之一便是报道其在高中时曾参与“adopt-a-highway”志愿者计划,该计划中文译名即为“领养高速公路”;
二是其比喻义可包含电影想表达的部分内容——每条公路在岁月尘沙中都难免留下了污渍、垃圾,有心人adopt了它,让它恢复简真模样,再度适于路人通行、探索。片中父亲没有遗弃罗素,女店员在某一刻完全信任了罗素,罗素捡拾了艾拉、安慰了黛,黛关心了罗素……恩义流转,黑暗中彷徨的灵魂领养了另一个灵魂,相伴成长。
三是“捡来的孩子”主要是影片前半段的线索,虽是后来罗素匆匆离开旅馆的起因,但难免会让人产生影片后半段是跑题了的误会。以上为网络资讯,以下为电影截图当恢复自由身的罗素遵父嘱返回家乡时,经过的公路上亦有该志愿计划的标志。岁月中出走已久的人,通过旧物什,宿命般寻回往事。此时罗素44岁,如“dust in the wind”;路遇的年轻女孩已到达她的目的地。题外话:故事背景之一是加州“三振出局”法案颁行,三次犯罪者依该法被重判,惩戒犯罪与保护人权的思想在舆论中博弈,故故事其实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温和恬淡。只是电影带出了这一沉重话题却未浓重着墨,就像历经世事但恻隐之心尚存的老人,隐忍讲述但不控诉辩驳,只做岁月忠实的记录者。也许重要的不是理解,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