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读后感摘抄
《成为自己》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自己》读后感(一):专心
tips:
1、专心
我在谈论一种没有对象、没有压力、没有冲突的专心。如果你们想听一些什么,就一定不要有压力、努力和对象这些东西,否则的话,你们不过是被我的人格或其他什么荒谬的东西催眠。你们仅仅在听,就像你们会听那远远传来的音乐,听一首歌曲里的音符。
2、问:您说一个被占据的心灵无法接近真理。但我不忙于工作,怎样维持生计?
答:请听好。如果你忙于你的工作,那么你就是不爱你的工作。你能理解这种差别么?如果我爱我所做的事,我就不会感到被占据,我的工作和我是分不开的。不幸的,在我们不喜欢的工作中获得技能,已经成了全世界的习惯。
写在前面,有点遗憾。
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依然没有很理解作者书上说的内容。不知道究竟是我个人理解能力问题还是是译本的缘故。
出社会工作大半年了。我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书上说,我们想要充分认识自己找回生命本来的样子,最基本的我们应该让心灵从一切限制中解放出来。心灵不仅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而且需要自己学会察觉自己所受到的限制。
什么样的革命才称得上心灵的彻底革命呢?看完书上第一章,我所得到的感悟就是我们必须抱着巨大的耐心,从而去理解自我心灵的运作。时时刻刻去探寻自身的活动,历程,局限,用心去发现真理和限制,发现心灵之外的东西,才算得上一场心灵的革命,简单来说,就是高于自身,却又不局限于自身。
那么察觉到自身受到的限制,困难吗?在我眼里,其实挺困难的。表面上,在心灵的表层,我们也许觉察到了我们是受到限制的,我们也能够摆脱某一种模式,但是却往往又披上了另外一种模式。
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寻找一个安全的处所,就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种模式,以使我们的行为方式不受到干扰。
挺赞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定义:认识自己就是观察其所想,不做谴责不做判断,不做评价,不做比较,不只是表面上,而是深深地觉察到事物本身的样子。
《成为自己》读后感(三):活出真我
我就即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每个人都是一种烟火,迥异的烟火。在人生的旅行中,我们都在追求潇洒自如,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相当了解。认清自我后,我们才能平静地对待生活的起起伏伏,养成一颗淡泊宁静的、空灵飘逸的心灵。既然来了,就要活得精彩,活出真我。
作为印度哲人、智者,克里希那穆提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东西方的人们,它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在心中。除了这一点光明,其余的,包括任何困难、宗教、权威都是认识自我的阻碍。保持心灵的纯净,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
探索自我,需要耐心。看《动物世界》时,我们捕捉到一个个镜头,关于狮子的潜伏,狮子的等待。没有耐心的等待,狮子再强大,速度再迅猛,恐怕也难以追上狂奔的羚羊。我们用耐心,迎来了对自己的深入了解,读懂了自己的性格、思想、行为方式,开始正视自己。
自我完善,人生达到巅峰。自我完善,是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碰到了许许多多的考验与问题。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就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只有修修补补,日臻完善。自我完善,并没有完全呈现真我的状态,因为有了一些巧妙的掩饰。我们的内心,经过岁月的浸染,早已斑斑驳驳。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无时不刻向我们抛出了各种各样的烟雾弹,有教义型的,有信条型的,有迷信型的,让我们防不胜防。面对这些东西,我们无力删除,不过,我们可以选择静观其变。观察它们的时候,就像观察冬天飘散的雪花。不必太在乎,那只是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当我们接受它们存在的时候,天就亮了,阳光暖暖的。驾驭了这世间的一切阻碍,人生完善起来,达到巅峰。
给心灵一片纯净。我常常责备自己,心怀不轨。我的不轨,源自心里一霎那间,萌生的乱糟糟的念头。冲动,如魔鬼一般,煎烤着我原本充满善意的心灵。我知道,跟从冲动,会得到一瞬间的欣慰,却在下一秒,后悔了。而且,这后悔会化作一个顽固的污点,粘贴在我那弱小的心灵上。当我冷静的时候,我开始嘲笑我的那些念头,乱糟糟的念头。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坐在二楼的大厅里,隔着厚厚的玻璃,傻笑。原来,玻璃那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平淡无奇。心灵纯净了,我们便如神附体,自由自在,高飞!
摆脱了束缚,心灵才能高飞。摆脱了束缚,才能活出真我!
发自我的iPhone
《成为自己》读后感(四):寻找初心,达到心灵宁静
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励志的书,将了很多励志的故事,虽然鸡汤现在已经不火爆了,但通过日各种途径让人坚强振作的书数不胜数。前几天看到一本《成为自己,找回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充满线条感和通过‘窗户’出现的现金,鬼使神差的拿了这本书。书封面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以为只是本普普通通的励志书,没想到内容给了我很大惊喜。
本书作者是上世纪著名的哲人、智者,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书中内容记录的是195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克里希那穆提的八次演讲及与听众的互动。文章充满了哲学思想,内容晦涩难懂以至于很多次中途放弃,但后不久又重新拿起。现实中有很多事情牵绊着我们,复杂的社会关系,往来的亲戚好友,无法割舍的家人。因为纵横交错的关系网,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束缚和牵绊,在我们想要做着一些大胆的事时,总会有无法理解的亲人和不支持的朋友们,我们被束缚在理智和躯壳中,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导致自己的生活单调有重复,虽然有一颗想要冲破天际的心,奈何翅膀被束缚在大地上。那么如何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寻找心灵的宁静达到超脱的目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心灵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中讲到:只有对心灵进行一次深度变革,我们才能发现那个无限超越于心灵,超越于我们一切欲望、虚荣和追求的东西。不认识自我进行变革,就达不到心灵上的无限自由。我们总是喜欢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屏蔽一切负面评价,当别人说出自己缺点时,就算在没有尖锐棱角的语言都会像刺一样锐利,我们本能的逃避一切不利的消息,将自己的灵魂放置在自我制造的环境之中,一种处于理想的逃离。
人总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但因为所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与梦想之间落差太大,导致无法实现,想要换环境生活却总因为社会关系的稳定与新环境要重新建立关系的困难性,导致无法果断的做出决定。这种两难的处境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时常在痛苦中徘徊,但当我们准确认识自己,与心灵深入探讨后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书中说,我们的心灵正被痛苦所占据,忙着去避免痛苦,尝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克服、减少、减轻、改善痛苦。事实本是如此,我们总是给失败的事找借口,将一切原因都推得干干净净,把所有的错都归结于天气,环境等一系列原因,将心灵保护在深处,无法认清现实,更好的完善自己……
哲学本来就是们深奥的学问,而上世纪更是哲学蓬勃发展时期,克里希那穆提的《成为自己》包含了,人、自我、心灵的深刻哲学问题,需要仔细阅读并不断思考才能理解文章内涵,读懂受益匪浅,浅尝辄止也会有所收获。
《成为自己》读后感(五):生命本来的样子
生命本来的样子
了解自我,了解“我”的运作方式,是作者认为修得纯洁心灵的必经过程。所谓的纯洁心灵,它不是努力争取就能得来的,也不是能被购买到的,甚至也不是从冥想、瑜伽一类的独立活动获得的。认识到一切的限制,从中解放出来,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最重要的使命。
书作者是著名的印度哲人、智者克里希那穆提,作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他的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坚信对于一个人而言,光明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除此之外的任何权威、领袖、宗教都只是人们在探索自我路上的阻碍。
探求任何问题的前提都是,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中说到过,耐心是一个牧羊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 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探求什么已经设定和想象好的东西时,这探求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先要耐心地了解自己,了解作为一个探求者,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探求。
自我完善在一定方面其实是社会、文化给我们的限制,自我完善也的确可能会带来一些显著的结果,但它并未揭示出最终的真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社会的产物,而我们也在塑造和法真正着社会,要想理解一个人与社会的东西,我们必须要静默地认清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信仰、教义、信条、迷信,不要试图通过努力去摆脱它们,那只会让你再次陷入其中,就凝视它们,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像秋天的落叶一样与自己的心灵分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那些真正可以为生命带来幸福的事物。
善如何存在?努力去行善就能是善留存在心中吗?只有一个人专心致志,不去训练自己摆脱说长道短,不做我们为了善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约束,善才会存在。因为心灵为了自我解放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人们已知的范围内的,而真理必定是不可思议的,它是全新的、未被形式化的、未被发现的,从未被体验过的。只有不是通过苦干,没有努力在社会或精神上成为什么的心灵,才能收获新事物。
如果真的想理解痛苦,以及终结痛苦的方法,光靠进步是没有实际效用的,而要寻求自身当中一场根本的革命。当你直接地去体验自我意识的真实状态和全部内容的时候,你会看到社会中关于欲望的所有暗流,这些欲望制造出心里更深层的焦虑和恐惧,当我们理解了我们的意识,那么做出有效的心理革命就不会是让你毫无头绪的事了。
关于人生、心理,作者都有很深刻和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显得十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接受和了解的,但至少他在启发我们,摆脱物质世界和社会框架给我们的设定,挖掘我们的意识和心灵,看到真正的自我。
《成为自己》读后感(六):你是你心中最好的自己
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我们局限于每天三点一线的工作与学习,就很少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也许看着行色匆匆的人类,我们越来越模糊着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成为自己》收录了克里希那穆上世纪中叶的公开演讲,尽管岁月久远,但是其中的精华仍能为今天困惑的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无意于痛斥现今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但是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而存在,更多的存在方式是历久而弥新。 心灵,是否受限,如果可以向身边的人作一次调查,获取的最多的答复都是忙啊、累啊,可是我们为什么忙啊累啊,大家又会指向上有老下有小,说得直接点就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自己活着,我们完全是活在别人的眼中,想成为人见人爱的那种动物。然而,这可能吗?且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人,对于你的评价与认识也会朝令夕改。 自我完善是做了伪装的限制。无论是从实现的路径上探究,还是从实现的目标上分析,我们都是不断地高估着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平台当作自己的能力与本事,而不是相反,这种自我完善只有现实上的比较意义,但对于内心而言就如同慢性毒药,让你无法为自己的过去与未来负责。 欲望,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吗?我一度以为我找到了真理的入门,但是那些敢于克制欲望的人并没有比那些放纵欲望的人活得更精彩、更持久。拿一个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标准来判断心灵的自由度,不等同于缘木求鱼吗?有时候,信仰是能鼓舞现世的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但是黑暗与光明的互为承接并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正如几十年前,我们相信“人定胜天”的谎言,而近几年,我们却发现自然与人类的对立是无可破解的,某时某刻你觉得自己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却不过是沐猴而冠的笑谈。 从个体的心灵到群体的社会,验证了作者跨越式的思维。群体固然是由数量确定或不确定的个体组成 的,但是群体的心理并不是每个个体心理的简单叠加,你可以引导其中一部分向着“高大上”的目标开进,却无法阻止那些“低小下”的分子的活跃,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于人体的癌细胞,它自始至终地伴随着你的呼吸与心跳,只不过是正邪的对比,若“正”胜了“邪”,你便是健康;若是相反,你则显露了衰败的迹象。 成为自己,并不是表面意义的肉体由你支配,尽管这一点类似于自由,但是我们深知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自由从来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遵循制度、道德、习俗,后者让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禁锢之中,而不是自由之身;深层次的“自己”,是在延续基因的同时让自己的作用无限地放大,成为制度的制定者、道德的裁判者、习俗的革新者。
《成为自己》读后感(七):序言
超脱就意味着摆脱污浊,保持纯洁,祛除一切传统、教条和观念,超越其他言论的影响,等等。这样的心灵不会去寻求什么,因为它没有什么可寻求的东西。这样的心灵是自由的、彻底宁静的,没有欲求,也不为外界所动。但这种境界却不是努力争取来的,不是通过某种方式就能购买得到,也不是从禁欲和修习瑜伽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理解了自我和“我”的运作方式——它会通过每日行为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呈现出来——才会达到这种境界。重要的是自己去理解,而非通过他人的引导来理解意识的全部内容,即这个被社会、宗教,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响、印象和记忆所限制的意识。理解这一切限制,而后从中解放出来。但是并不存在解放的方法。如果你问如何才能解放,你就没有听懂我说的话。 这些话语挑战着人类的意识活动,因为这些意识受到传统的限制,不得不接受精神进步、取得成就这样的理念,以及实现这些理念的方法。它挑战着内心生活中想要去问“如何”这样的深层限制,以及那些必然会产生的后果:精神权威、信仰、顺从以及寻求自我的理念。这些谈话让我们懂得,在每日的生活当中,人怎样才能做到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文化价值、宗教理想和自我规划的未来所定义的人‘应该’怎样。这些探索要求我们去理解自身,而不是接受这些文本为真理。在最后一次谈话当中,一位步入绝境的提问者问道:“现在该怎么办?”面对这片茫茫海域,克里希那穆提留下这样一番发人深思的解答:
你在尝试我教导的方式,还是在尝试你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看出这样的差别。如果你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了,那么你就一定会走到“现在该怎么办”的境地,因为此时你正在努力寻求一个结果,你认为我掌握着这样的结果。你认为我掌握着一些你没有的东西,而且只要你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你也能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我们多数人在做的事。我们用一种商业的眼光来对待这些事情:为了得到那个,我会这样做;为了得到那个东西,我会去敬拜、冥想、做出牺牲。 那么,你就没有按照我的教导在实践。我没什么可说的。如果要说的话,我宁愿说: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灵吧,看看你的心灵能去往多深的地方。因此,重要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这些教导。探索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这些思维意味着什么,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如果你真正地观察一下自己的思维,如果你正在观察、实践、发现、顺其自然、不断地抛下得到的一切,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问“现在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1955 年夏天,在加利福尼亚州欧加山谷的橡树林下,克里希那穆提不带讲稿,对着数百名观众发表了八次讲话。1922年,克里希那穆提第一次来到这座山谷,此后,只要他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巡讲,他就居住在这里,直到1986 年去世。91岁那年,克里希那穆提在松舍去世,旁边便是今天的克里希那穆提档案馆,就在托帕托帕山崖的脚下。
《成为自己》读后感(八):什么样的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一个不太熟悉,却有印象的名字,一个哲学家?一个过着哲学生活的普通人?
一直挺喜欢哲学的,也喜欢将哲学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刚看了一个小说,主角父亲是一名哲学老师,一个很有格局很大度的人,总是能够安于生活,不会被生活激怒,能够很好的调解遇到的各种事件,这其实是我想要追求的状态。
本书的主题分几个方面,他讲“自己去理解,而非通过他人的引导来理解意识的全部内容。”所以,我很排斥目前我所做的和所要做的改变,那种改变并不是我追求的,但另一种哲学告诉我,这就是生活。生活总是有着许多的不如意,正是因为遇到了这些不如意,你才能够从中成长。若不经历,永远就是一张白纸,或许只一个小漩涡,一点火星,你便再也不存在了。
“道德培养带不来解脱”,他相信人原来就有的样子,但人不是需要成长的吗是要不断学习的么?既成的样子不也是从小一点一滴通过学习,通过环境影响形成的么?这又如何解释呢?
他讲“只有当心灵从一切限制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终其一生在向世人讲述如何达到心灵的宁静,如何探求自我。说他是个哲人,又似乎比哲人更聒噪些,说他不是哲人,却又那么像是哲人。
感觉自己正经历着,就像现在的状态,想要将本书好好的仔细的读完,仔细的体会其中的字句,却被身外的事逼迫着快速的浏览着,没有办法沉淀下心情去体会理解。他讲“自我完善是痛苦的进阶而不是痛苦的终结”,说的是很有道理,却没有破题。有人问,为了生计去做不喜欢的事,没有办法放空自己,若想放空便做不了任何事,他告诉人,将工作看作了束缚,还是说人的心理没有调整好,没有好好的内窥,因为他就是把工作当成心灵事业在做,所以他是成功的。这样让人有些想找茬,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做什么,都是在说话,也可以说是在辩论,感觉就是“说得轻巧”!不过也不能否认,若是真达到了这样的大能状态,我觉得可以到《高僧传》里的列位了。若不然,就把社会我与心灵我分开吧,就像我们上班时一个状态,回到家里一个状态,自我独处的时候又是一个状态。
他讲“自我延续和自我保存的欲望所驱使”,“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智力,让人能够对这一切影响进行客观的检验,能够探究其直接的和深层的背景,以便心灵不受任何限制。”一直想将孩子培养成为能够很好的在这社会立足的情商够用的娃,但若一直放空,什么都不装,是大智若愚?要如何立足如今这复杂的社会?于是我想先要将自己达到那样一个状态,先要足够强大,才能树立得起榜样,而又要怎样成长呢?没有条件没有温床,只有一颗种子,强大的无力感!
他讲“心灵的空虚是一切暴力之源”,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用什么来填充这空虚的心灵。
总之,作者的哲理有些说得极有道理,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却又如此难以实施,许是没有魄力吧,没有破而后立的勇气。所以才继续做着浑浑噩噩的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感觉处于一个需要实战的战场,却是一个类似战场吉祥物的心态!真是,欠缺太多!
���@m
《成为自己》读后感(九):在浮躁的社会里平静下来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最难也是最不可能实现的就是毫无顾忌的成为自己,我们有着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顾虑,太多的企图,太多的欲望,逐渐伪装自己,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很累很焦虑很困惑呢?
《成为自己:找回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英文名《As one is》,其实这个英文名更有意味,如你那样,我想这么解读这个名字,就是你原来的那样吧。这本书分为八话,每一话里都有问答,以常见的问题来解读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是一种务实且有效的方法。
《成为自己:找回生命本来的样子》,每一话一个主题,但八话中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心灵的净化。根据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书的脉络:我们要先将自己的心灵从限制中解放出来,其次来实现心灵的平静,从而获得真正的和平获得解放。
那么怎样解放自己的心灵呢?作者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写的,正面的就是说一些可以带来心灵解放的方法和一些并不能解放心灵的无效方法,反面的是说明了欲望和情绪对心灵的限制。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再配以问与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事解放心灵,更快地做到心灵解放。
实现心灵的平静,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贪婪、欲望、控制欲、卑微等等负面的情绪,超越束缚,才能努力做到心灵的平静。当然,书中所说的有理也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书中所说的做到,因为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不同,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方法不同,所以这些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们从中要抓取到的精髓是,我们所做的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把现在自己不满意的行为、思想通过种种手段改变,当你强大了你会平和,才能实现心灵平静。
最后获得真正的和平获得解放。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有那么多暴力现象存在呢?作者说了,心灵的空虚是一切暴力之源。因为害怕,因为恐惧,那些在根本上让人恐惧的东西是什么?也是这些东西让我们觉得自己孤独、害怕。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理解空虚,不要逃避,逃避会引起恐惧,诱发嫉妒、竞争、冷酷等行为。
焦虑和困惑,谁人没感受过呢?因为工作的进度焦虑,因为生活的抉择困惑,这些都让我们成为了以前不认识的自己,静下心来想想,有多久没有说过心里话了,每天和同事朋友说的是不是多少都带有伪善的状态呢?为了生活我们焦躁不安,攀比和欲望一直以来就是平和路上的绊脚石,正确的对待外界的诱惑,也是本书的观点之一。
《成为自己》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具有实际性意义的问题,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再跟你对话,轻松并且行之有效,这应该就是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魅力所在,是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吧。
《成为自己》读后感(十):追寻生命的真谛
追寻生命的真谛
生命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神奇和迷惘的一件事情了。在科学来说,它追求一种解释,为什么发生?和发生是为了什么?这里面需要技术性的数据支撑,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可是时至今日,几千几百年过去了,这还是个难解的谜题。于是,人们又试图从另外的角度阐释,那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寻找它诞生的理由。因为诞生是一种存在,存在就合理,那么寻找理由就显得有些荒诞。
当人类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人们的迷惑似乎并没有随着智能的进步而变得发达起来,相反,一些疑惑和迷惘依然存在,甚至丝毫没有减少。普通的泛泛大众是这样,能深入思考的哲学家或者宗教家,也只是比常人有着不多的睿智和清醒认识,他们从各种角度解释了世界和生命,并且告知人们一切的意义。因此,这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和宗教,以及各种哲学思潮和主张。
事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的世界呈现了它的精彩,而这些精彩并未有效阐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起码,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们没有取得一个共识,人们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依然内心迷惑。这时候,就有人出来摒弃宗教和各种成见,发出一种新的学说,这种学说只是声明让你认识自我,从根本上解决光怪陆离的各种答案的混乱。它试图统一含括一切,但是它的根本宗旨却又是反对这样做。
似乎内在的矛盾让这样的说法充满了新鲜感,克里希那穆提因此成功地吸引了众多的信徒,成为一个类似宗教教团的首脑和领袖。但是人们更愿意以觉悟者这样的称呼来称赞他,因为他打破了宗教的藩篱,并不单独依从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或者佛教,以及其他任何宗教学说。他从人类心灵的本原开始探讨,让人们从心灵的禁锢与缠绕中解脱出来,自我完善,认识自己,消除错误的欲望,实现心灵的宁静,最后超越已知的束缚。
我们看到了这种说法的卓越之处,他建立了高高在上的说法,有一种盘踞在峰顶向下俯瞰的效果。这和佛教的禅宗有些相似,就是你的见地问题,是修行解脱的根本问题,而解脱途径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克里希那穆提在尽一切力量打破人们固有的观念,使人们在心灵上建立起新的认知,并使心灵获得解放。而且,他否定现有宗教的仪式作用,这和禅宗的确有着非常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因为他的说法太过超越,反而让人有着无从下手的困惑。我们要看到,所有人们承认的宗教的仪式和做法,都有着根本的步骤和程序,人们依照这个修行,会逐步接近真相,得到解脱。而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就有些高深莫测,犹如禅宗的到家话,没有这个阶段的境界,是无法理解的。
曲高和寡并没有让克里希那穆提被孤立,而是吸引了更多的人们追随。这也许是学说的魅力,也许是没有宗教的仪式感给人们带来的新的吸引。他成为了不是宗教的宗教的导师,另类的宗教首领。但是显然,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巧舌如簧,也不是偷换概念、转换颠倒逻辑的雄辩家。他有着一般人达不到的深刻领悟,而他也要把这种领悟传递给大众。这种领悟就是生命的真谛,就是真实的心灵和真正的自己。无论千言万语,语言并不能抵达它,只有自己去认知领悟,才能最后体会,并且开创创新的领域。那将是一个最令人感到美妙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