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曾和学生感慨,一份报纸就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真的,一张小小的报纸里承载着很大的天地,打开一张报纸,但见“天光云影共徘徊”,其间美景美情,令人悦目赏心,回味不已。
就拿《工人日报》来说,本来我听名字以为这个报纸没有什么好看的。没想到,我读了后便立刻与之成为了知音。打开带有墨香的新出炉的报纸,一种温馨扑面而来。读过之后,我把这些好的文章剪下来,放到我的箱子里。我有几个专门装剪报的箱子,这里面都是我的“宝贝”,搬了两次家,我一些重要的荣誉证书都丢了,这几个箱子一个也没丢。我不定什么时候想起哪篇来,便回过头来再看看。如果找不到,比丢了多少钱都难过。如果我想起谁写的那篇文章放好了,稳妥妥的,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如果哪一篇文章不小心错过了,我就会翻过旧报纸找寻,找到才好,找不到便感觉很失落。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百科全书”,你读读下面这张报纸的内容就知道了。
其中一版“百家事”,“汆猪肉丸子”讲了做“猪肉丸子”的方法,一条一条说得细致明白,还有配图,真让人感觉好像面前就摆放着一碗鲜香嫩滑的猪肉丸子,忍不住要吃。我看完后心动了,决定马上做一做,老公笑我像个孩子想一出是一出。还有一篇文,教给我们“炖煮皮”,读了后才知道这小小猪皮还有补血养颜的功能。我剪下来贴到厨房里,照着煮了好几次猪皮冻子,吃美了。《自我调理烦躁易怒的心理》是一篇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对于今天容易犯焦虑症的我们来说受用无比。
“轶事版”的《妙不可言“续字联”》真可谓“妙不可言”。我小时候从《故事会》看过好多对联故事的文章,感觉趣味无穷。不过这些年见得少了。现在的学生试卷上也常有让学生对对联的题,这个我不在行,原来读过的那些故事都忘却了。今天这篇文章我看了宝贝似的赶紧剪下来,准备给学生读一读,很有意思。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小时候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面竹园主人很不高兴,心想,我家的竹竿岂能让他借用作联?便命家仆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笑着在对联下加了一字:“门对千竹竿短,家藏万卷书长。”竹园主人更生气了,索性叫人把竹子全砍光。解缙则又在联上加一字:“门对千竹竿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竹园主人只能佩服解缙奇才了。果真妙趣横生,是我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的资源。
《致敬“五四”,重温经典》,摘录了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位大师的名言。其中我喜欢陈寅恪先生的两句: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读完后我对陈寅恪此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早年在海外求学,不为名利不为文凭,学识渊博,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盛名之下,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此外,梁启超先生的“天下事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的人物”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正好,我和学生在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此文的论点就是“只有进到责任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可以把这个句子补充到课文的最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责任”的意义。
读《左宗棠的几句话影响了多少人》,我知道了梁启超称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的第一伟人”。他一句经典的话: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做,向宽处行。意思是说,人要胸怀远大,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的生活;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出世,做事要留有余地。还有一句我品味良久:“读未见书,犹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我的理解是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增长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并且对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文学版”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很朴实很动人的文字,在最实实在在的大实话中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心灵。《再看一眼老屋》这篇文章我深有共鸣。我读着就想,这不是写得我吗,怎么和我的故事这么像。我很久就想写一写老屋,想“五一”放假回老家看看它,可最终老家没去成,我的文章一直没有动笔。这篇文章我读了两遍。作者在舅妈丧事处理完后,临走前再次看一眼舅妈住过的老屋,不禁泪流满面。这里曾经住过他的姥姥、舅舅、舅妈,老屋如今变得空荡荡起来。作者是从姥姥家长大的,一家人都很爱他,下雨天舅舅去学校接他,舅妈给他做好吃的。他的姥姥、舅舅相继去世,舅妈也去世了,他再去老屋,看谁呢?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不同的是,我的舅舅舅妈还活着,他们还健在,我还有看他们的机会。
《想念父母》作者回忆父母在世时的感人故事,结尾引用清代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作者说:“彼时,唯恐母亲牵挂,不敢直言自己在外边的风尘之苦,可是今天,儿子敢直言了,还有好多好多的心里话都像一股脑儿地说给你们听,而你们却再也听不到了。”看到这里,不由触动心绪,我的眼泪也一股脑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