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孩子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再见,孩子们》是一部由路易·马勒执导,加斯帕·曼尼斯 / 弗朗索瓦·贝莱昂 / 伊莲娜·雅各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不需要哭的稀里哗啦,男主人公一滴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样可以赚足观众的眼泪。更何况,赚眼泪根本就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原谅战争。再见了,孩子们。
●现代社会让年轻人身体和行为过早成熟,或许纯洁这个字眼已经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哪知这是路易马勒一生最珍惜的。当我们“被长大”后,忙碌的生活使人无暇再感叹青春已逝,只能在电影里找寻自己过去的影子
●生离死别带来的震撼总比死亡诗社要高。。。两者一比较 就是法国电影和美国的电影的区别?
●本片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外语片提名。不由地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观众就像书中那懵懂的小孩,上学之前还在逃课,直到最后才明白语文课的意义。影片也是最后才升华到了一个境界。片头的平淡是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最后愿那位善良神父的灵魂在天堂保佑这世上其他善良的人。
●4.2 蓝色控表示大爱这部片子的色调。缓缓道来的故事拥有二战主线、零星闪光的笑点、可爱而五花八门的角色,哀而不殇,暗暗充盈着人性的力量。直到结尾鼻子一酸,才发现这剧本真的把故事写活了,成功建立了两个男孩儿之间、观众和男孩儿之间的感情,这是在结局之前几乎感受不到的。细水长流。
●再见,孩子们。
●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做。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3、两个小演员表演的很真,尤其是扮演朱利安的小演员,非常的自然,毫无做作之感。会演戏的孩子真多。
4、前半段铺垫的非常到位,更加衬托了结尾的不大给力,观者的感情很难完全释放。
《再见,孩子们》观后感(二):围墙里的天地,只是暂时的避风港
在战争纷扰的年代,小小的修道院围墙隔出了一片净土。战争二字只是父母口中的工作难寻,是警报时躲入防空洞的习惯养成,是电台中每天播报的占领与撤离。孩子们学习代数,弹奏钢琴,甚至哈哈大笑着欣赏卓别林的默剧。然而战争的硝烟还是弥漫开来。似乎每一个剧本都有一个默默无闻但终将爆发的角色,约瑟夫的隐忍离开最终带回了一群德国士兵,所有美好就此打破。那一年,那些孩子再不会长大。
《再见,孩子们》观后感(三):再见,孩子们
那天清晨,所有的平静与安详都被打破,因为同学的出卖背叛,一些犹太人孩子和老师被德国人逮捕,Julian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更将与自己的朋友和校长永别,那一刻他长大了,他终于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险恶,那一刻他与自己的童年作别。
剧情的发展平静真实。结尾的高潮戏无爆点,却像海啸一样,由内而外,充满力量。一句孩子们再见,再见即是永诀。可是影片中的孩子呢,他们哪里知道何为再见,何为永别。一句话的功夫,男孩变成了男人。
《再见,孩子们》观后感(四):导演说
导演在谈到影片的追求时曾说:“(艺术的)想象是以记忆为跳板的,我重新设计了过去,在重述历史的基础上,我还追求既令人感到刺痛但却是永恒的真实性。通过我记忆中的这个孩子的眼睛,我试图去重新寻找这种最初的友谊,它如此炽热却突然被破坏;试图去发现成人以暴力的偏见制造的这个荒诞的世界。1944年去今已很遥远,可我深信现代的年轻人完全能够理解我的感情。”马勒在谈到此片的创作过程时说:“我本应在我的处女作中表现这个题材,但我一直犹豫着,等待着。时间在流逝,然而我的这段回忆却更为鲜明,更为清晰。”
《再见,孩子们》观后感(五):第一篇影评...(误打误撞写出来的“观前感”)
本来已经翻过去了,又翻了回来。自己实在是一个很容易感伤的人,有时候觉得这类的电影看不得,这段历史,每接触一次就会痛恨一次,然而痛恨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过个几天就淡去了,我会埋怨自己这么快就把那些情感丢掉,但事实就是这样……可是...我又忍不住去去接触去了解去同情去指责哪怕只有短短几天,哪怕...没办法做出什么改变——毕竟历史不可改且如今回忆起来是遥远的过去了。就这样吧,标记在这里说不定哪天就去看了,冷静地直面历史,也不是什么坏事
一不小心说多了话,倒成了影评
这些...写在看之前,要是哪天看完了回来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