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话》的读后感大全
《捎话》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5
●没有题序,就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文章好坏,就像探秘未知,没有预先的铺垫与防范,只能带着疑问去阅读。 三天时间已全部阅读,三天里也发生了一些生活上的变化,借着阅读,一边读一边想,书里面的神鬼,就像心里的邪想,全部被自己释放出来。有趣的小说,简单的故事,叙事手法却暗藏玄机,应该还要深读一遍。
●老师推荐的,挺有意思的。说实话真的还没在生活中亲眼见过驴…
●千言万语,捎那不能说出的那句。信仰让人拿起刀来,带来愚昧和疯狂,昆,天却浑然不知。
●问过刘本人有没读过《哈扎尔辞典》,他只说读过,似乎仅仅读过。可有些段落,不能不让人想起《哈》,估计是巧合吧。以及,昆明显是佛教,天明显是ysl。后记访谈其实比正文更好。
●我可能看了本假书
●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或另几个我
●一部可以打五颗星的小说,刘亮程以自己在新疆多年生活的经验,写就了这样一部魔幻小说,里面暗含了大量的关于宗教的内容,也是作者自己多年来对于宗教边疆宗教冲突的一个反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题材的敏感性使得作者不得不采取了魔幻的写作手法,一个捎话者,加上一头有思想的小毛驴,还有两个骑在驴尾部的两个亡魂,共同在一段奇异的旅程里见证了宗教冲突战争导致的种种恶果。书里的很多细节让人触目惊心,大量魔幻的描绘看似夸张,却是对于宗教和思想冲突导致的恶果的真实描绘。刘亮程写了一本足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遗憾的是在当下时代,这本书只能静悄悄出现,不能大量宣传……
●短篇小说的架构,中篇小说的情节,长篇小说的字数。如果不是强迫症犯了,很容易弃书。真的不推荐。
《捎话》读后感(一):情同此理,话与谁捎
读罢全书,我在两处落笔批注,批注的内容是先人的两句诗,不作赘述。
原文:“毗沙人的习惯是把尸体运到死者的家乡埋葬。我们不一样,牺牲的地方就是家乡,流过血的土地都是圣地。”
原文:
“奥巴的路上啊,
一堆堆的沙子啊,
怎么样也说不完,
天啊,
我唱起了这情歌。
院子里黑漆漆啊,
不要把油灯熄灭,
在沙漠上行走的人,
弹唱那唱不完的歌。”
《捎话》读后感(二):捎话,一路上尽是驴叫
最近,花费四个小时读完了刘亮程先生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荒诞小说《捎话》,据说荣获了花城文学奖。
小说中的捎话人库,是毗沙国著名翻译家,通数十种语言,他受托将一头小母驴谢如同“捎话”一般,从毗沙捎到黑勒。库说,我只捎话 ,不捎驴。委托人却说,驴也是一句话。#内容营销探秘#没错,小说从头到尾,一路上尽是驴叫。其中有两段叫得特有精神:
1、人和驴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人是驴的上半身,驴是人的下半身,他们合成一个身体,他在上头动脑子,她在下面动蹄子。人比驴少两条腿,人想多远的事都得骑驴去,没有驴,人哪都去不了。#自我管理微笔记#
2、人生来就是伺候驴的。人给驴割草,从井里提水出来饮驴,种苞谷胡萝卜喂驴,修驴圈让驴住,连清扫驴粪的活都是人干的,驴只要眯着眼睛跟着人走,就行了。驴知道,跟人走着走着,人就跟着驴走了。
《捎话》读后感(三):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
这是从读他的散文就能感觉到的,四年前第一次看他的散文集,就觉得特别熟悉,一定是在哪读过。
也可能是出于对他的文字的异常喜爱。
这次读的是他的这部小说,对于十部提名之一而未进入最终名单我是遗憾的。
故事是虚构的,一个叫库的捎话人,从毗沙国捎一头叫谢驴到黑勒国。
毗沙国信昆,黑勒国信天,一国是昆门徒,一国是天门徒,库帮毗沙国王大昆门捎给黑勒国买生大昆门,到了黑勒国才知道买生大昆门已改了宗信了天,成了买生大天门。
再这部书里,死贯穿了始末。
死成了一种事物,一个东西,而不是生命的终结,在万物有灵的构想下本就没有了生命一说。
毗沙将士觉的身体和黑勒将士妥的头在死后又组成了一个新的“人”,二人的一个鬼魂骑在了谢身上,随着库寻找家乡。
库到了黑勒才知道谢的皮上写了一部昆经,谢被剥皮死后魂附在了库身上。
库也改了宗,原本在战事不断的两国间走了一遭,改宗后又得随黑勒国卡汗再前往毗沙。
库就托着谢的魂和妥觉的魂再次前往毗沙,最后毗沙被黑勒攻破,库也老死在战争里。
这其中还有库的师父,库的身世,人羊,乔克努克一些东西。
这个故事太难叙述了。
读这部书也像是在做一场艰难的徒步,一步步走下去,一步步跌进去。
《捎话》读后感(四):一点点荒诞的虚幻
“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小说,也是一部也许要读很多遍才能读懂、读清楚的小说。可以说它是一部荒诞寓言小说,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惊悚童话,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也许它还是一部死亡之书。其中具有的神秘的抽象意识流色彩,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描写。同时,整部小说都带有一种梦境色彩。”
这是篇末刘予儿对话刘亮程对《捎话》做出的评价,我认为都有那么一些意思,比如荒诞,开头前三章是我最喜欢的三章,也可见荒诞,但最荒诞的还是打仗放屁,国王先砰地一声,接下来便是所有驴屁响齐鸣,画面感很强,好笑亦荒诞。
说是梦境说是惊悚童话故事也是有这么点味道的,人与驴一同生活,狗与鸡的分工合作,驴看人和狗看人,这每一处都有童话色彩,两国之间最初打仗的缘由也是幼稚直接,这都让人觉得虚幻,然而也是惊悚,毕竟无头有头鬼魂满世界地跑,还能被看见,还能有思维去讲述自己的所看所想,这难道不让人瑟瑟发抖么?
妥觉对话回忆过往的那一段,自己乔克努克黑夜白天互不相见的那一段,我认为那是属于作者情感和意识表达的部分,但我却觉得两部分写得不好。妥觉处过于煽情,与前面荒诞虚幻的文风完全脱离;而乔克努克部分则是过于牵强了,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为过。
本以为这本书看下去最后会有什么东西,可到结尾了却什么也没有,不免失望。作者的文字没办法让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说是《捎话》,可最后却也没有说明白捎话捎的是什么。
“捎话的本意是沟通。贯穿小说的也是不断的和解与沟通。只是有些话,注定要穿过嘈杂今生,捎给自己不知道的来世。那或许就是信仰了。”
只是在书的最后的结尾这段话,才让我稍稍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库穿过长长的路途,从生到死,从会全世界的语言到最后只能发出驴叫声,这所经历的一切才渐渐体会到人与这个世界与周遭事物的和解。
《捎话》读后感(五):一旦开始想象,万物便能共生
这本书,让读者从刘亮程诗性的,哲学的散文中逶迤而出,见识了一个虚构的,广大的,死生与共的世界。鬼和人,生与死,声音与语言,头颅和四肢,敌人与朋友,人与动物,跨越各种藩篱和障碍,共生在一个世界里,声音长出颜色,幻化出形状,在宗教的强弱对抗之间生出翅膀,做出抉择。这种魔性的,玄幻的,迷幻的世界,又跟我们所熟知的这世界上发生过的某些事件是相连的,或者说,这故事就来源于那某地某处所发生过的某些事件。读这本书之前的某一天我在某本书上看见维吾尔族人的信仰从 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到伊斯兰教,一路变迁,可想而知,这中间每一次的推翻与重建之中都充满了巨大的,血腥的纠葛和斗争,有人要立异,势必就有人要坚守,守旧与开拓,颠覆与回望,人类在宗教的旅途上找到了层出不穷的偶像,物化的,虚无的,能被描述绘制的,无法被确立形状的,每确立一种神,人的心就被涤荡洗礼一次。旧的庙宇一旦供奉起了新的神像,人们又开始惶恐,失去重心。人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需要一根将人往上拉拽的绳索,而宗教当之无愧的能够作为这样坚固的绳索给人希望。千百年来,人们从一尊尊的神像中找寻到过信念和方向,充满了与万千敌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社会历程变迁,人所信奉的也不断的变化着,从一种宗教跨越到另一种宗教,从一种信仰变迁到另一种信仰,举旗的人们踩过反对者尸身聚集的河流,烧掉旧的庙宇和神像,在神龛上插上新的旗帜。反抗者们反抗,对峙,在无法获得旧有的神给予的新的力量的时候,继而也改换门庭,选择新的神。这是人的高明之处,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也是人自保的正确途径。在书里,我们看见的是信奉昆的人和信奉天的人之间的长久厮杀,而谁胜利了呢,并没有谁是高高在上的胜利者,一群人为了说服另一群人,用伤害与杀戮的方式了解了这样的说服。即使宗教,信仰是缥缈的,然而笃信的人,非要让他变成全世界所深信不疑的。容不得怀疑和思辨。
无论人信仰的是哪一种,昆也罢,天也好,人世间的那些普世的幸福,美好,从来也不是一尊神像一部经书所能给予的。
抛开这些我所认为的浅薄背景,小说的语言正如书里的那种种声音一样,是缥缈的,梦幻的,细致刻画的每一次对话,母驴谢的心理活动,捎话人库的今生坎坷与奇遇,从一种语言中得到的蕴藉,从经书得到的尘世安慰,读者大约会深陷这一奇遇。看声音累积而成的塔究竟能起多高,看声音喊唤出的信众能有多少。鬼也在书里,在那种魔幻的世界里徜徉着,一个头和另一具身体和谐共存,互换往昔和疼痛。敌人和朋友,在一具尸体上,长出共同的悲悯和柔软。
今年看的小说少之又少,长篇更是寥寥,年底能有这么一本书,结尾,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