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色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蓝色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09 2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色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蓝色思维》是一本由[美] 华莱士J.尼科尔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思维》精选点评

  ●想投入大海怀抱感受那彻底的虚无。 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看完一本书就好想完成了一个任务,我讨厌这种感觉。看时常常似有所得,一旦要转化文字,就只能保留空白。我想我是有臆想症的,我总是在脑子里去构想一切,可能天生缺少催产素,使我无法对他人推心置腹,也可能是语言的乏匮,那一切的一切也无法落入笔尖,一切都深藏我内

  ●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不是颜色本身——而是演化赋予这些颜色(以及其他所有东西)的意义

  ●主宰人类行为的是扎根于心底的、变幻莫测情绪,而不是理性思考

  ●学会利用水的方式进行思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高压时,可以跳出让人紧张压抑红色思维,收获宁静平和

  ●看到《蓝色思维》我觉得应该是和海洋有关果不其然。不过还有更深层含义,就是唤起人们对海洋的关注,对水的关注,水对我们的影响,呼唤起我们对海洋的爱护

  ●水对人类来说是不可缺失存在,水能带给我们积极稳定的情绪。整本书作者都在提倡我们“去水中”,去水边漫步,在水面上行进,去水下,坐在水边,跳入水中,听水声触摸水。闭上眼睛,喝一大杯水。愿你的心中有满满一袋子大海。(▰╹◡╹▰)

  《蓝色思维》读后感(一):读家教

  书评: 《记忆常识》P300程序追寻记忆的痕迹品味 习惯敏感经典条件反射节奏 集中无意识选择受控注意力 《我看见的你其实是我自己》 速读二进制无刻意刻意练习》 《盗火》《心流》《水知道答案》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自作聪明的人》马斯洛幸福故事》积极心理学存在主义实证《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环境基因波粒二象性《脑与阅读》 《学习之道》《非平面视觉脑补 《感觉十书》《世界观原子比特 理解利用识别输出范式转换期望值科学思考的结构》《超预测全息球体禅熵顿悟缩放分形《混序》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四季循环混乱》《失控》 《原则熊掌投资圣杯 春夏秋冬离经叛道》取舍 多米诺骨牌神经元认知地图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日记 《数文明》雾分布清晰精细深度学习》云智能个性化 《黑天鹅》《超级合作者》 《懂你》《孤身绝壁》深潜 好奇心想象力语言静默诗意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兴趣爱好冲浪攀岩骑行长跑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 物竞天择适者越努力幸运昆虫丽影》《表象本质》 蓝墨水冥想扩散黄帝内经类比飞跃意外意群意义意象 累积性择优《创新者的基因》 《诗云》蚁群能量聚沙成塔 《你最好的样子就是做自己》 《噪音书》疗愈赋能《影响力》 《生活不易敬之以美》缺口 万物皆有裂痕未来照进现实 《别去抱怨生活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蓝色思维》读后感(二):你的思维是什么颜色?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思维是什么颜色? 你会选择哪种颜色呢? 绿色?红色?色?还是黑色呢? bingo! 我们的思维跟蓝色最相近。 所以我们的思维可以称为"蓝色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 《蓝色思维》这本书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告诉你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是蓝色的? 本书作者是华莱士.J.尼克尔斯,先后就读于美国迪堡大学,杜克大学和西北大学。现在是一名关注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科学,海洋革命组织等公益组织的创始人,也是一个科普作家——在《美国国家地理》《新闻周刊》《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等知名媒体上刊登文章和摄影作品。 尼克尔斯博士把跟水有关的大脑模式与思维偏好命名为"蓝色思维",并从情绪,行为,心理和生理各个方面探讨蓝色思维的能量。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这本书 01.我们的思维原来跟水有关 02.红色思维和蓝色思维的运用 0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蓝色思维? 01.我们的思维原来跟水有关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看到海,你就会变得非常平静,能够张开双臂?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水的时候,我们会做出各种积极的反应呢? 当你打开"潮汐"APP的时候,其中一个声音就是水声,听着水声,你内心一团火,是不是渐渐地熄灭了? 这样一回想,你是不是意识到,其实水在影响我们。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对近水地貌的偏。同样的道理,对环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们的大脑。 在《蓝色思维》 中提到,“神经可塑性”还将出现很多很多次,因为它是蓝色思维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我们精彩的大脑重达3磅,含水量接近80%,很多因素都可能对大脑造成影响,包括你的期望、情绪、生理变化、文化和环境。 学界几乎每年都会爆出关于神经元的重大发现,不过说这些细胞的作用,它们实际上是知觉与活动的编码器。 顺便再说一个数据 我们的大脑重达3磅,但你知道大脑中有多少水吗? 科学家研究发现,含水量接近80%。 我们喜欢水,也离不开水。水不仅是我们日常拿来饮水,补充能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我们的大脑,习惯甚至是行为。 换句话讲,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也许水知道。 当你面对水,看着他们,你的心开始平静,开始有时间听你内心的声音。这个时候,自然找到了答案。

  02.红色思维和蓝色思维的运用 蓝色思维代表着水,会让人感到平和,宁静,和谐,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一般情况下,蓝色思维主要在我们工作,冥想的时候会出现。 蓝色思维的反面是红色思维,它代表着"明显的亢奋状态",主要表现在压力,焦虑,恐惧,甚至还有可能是一点愤怒和绝望。 当然,红色思维还可以带来愉悦感,提高人的警惕性。比如当你去澳门玩跳伞,做过山车,攀岩,冲浪这些极限运动时,红色思维就会出现。 书中若昂对红色思维是这样评价的:"我们不会在搏击场上盘腿摆出莲花式,那里充满动荡和变数,在这样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极度敏锐的头脑。" 0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蓝色思维? 最后我们来讲讲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蓝色思维。 看完《蓝色思维》这本书后,我总结出3天小小心得。 第一条:离水近一点 科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对动过心脏手术,正在恢复的患者,床尾装一块小板子,上面分别放三张图片。第一张是茂密的森林,第二张开阔的水景,第三张抽象话或者干脆空白。 在其他研究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家发现:观看自然景观的患者需要的止痛药更少,而水景组患者册焦虑明显低于森林组。 所以如果你有压力或者充满焦虑感时,那就多接近大自然个水。他们能帮助你完成一部分的工作。 第二条:学会正念,提高注意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两位心理学家——史蒂芬和瑞秋.卡普兰将注意力分为2种:一种是受控注意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专注力;另一种是不自觉的注意力,不需要耗费任何心力。 用心看书,选择外卖,开车等等这些活动都受控注意力。一旦受控大脑就会运动,一运动就会出现疲惫状态,容易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心浮气躁等问题。 所以,你需要每天花5-10分钟的时间,关闭手机,闭上眼睛,将身体调整为最舒适的状态,然后吸气——呼气循环,抛开一切无思想,专注于自己的呼气,提高你的注意力,让你的内心重获平静,从而提高蓝色思维。 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一心二用,比如一边听歌一边跑步,觉得人的大脑可以多任务进行,事实上不可能。 我们的一心二用只能用在最简单的事情上,不需要费大脑的事情,你不可能做到一边写语文作业,一边写数学作业。 《情商》作者提到"专心工作时去如果经常被打断,那么你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这个过程需要5——10分钟。 第三条:学会休息,找到自己的心流 "心流"这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理论之父米哈里提出的一个词语,它是指人们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 一旦心流开启,我们会感觉愉悦和满足。也就是说休息质量不是由休息时间长短决定的,而是休息时能产生多少心流。 米哈里在《发现心流》这本书里,根据心流频率,将休息分为:主动式休息与被动式休息。 主动式休息是指:那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个人兴趣爱好,运动等。 被动式休息是指:不需要动脑筋,不用消耗太多精力,只要葛优躺就行了。比如找朋友无质量的闲聊,看肥皂剧,玩手机刷朋友圈等。 主动式休息心流频率高,获得轻松感和满足感大;被动式休息心流频率低,获得轻松感和满足感低。 想要让休息质量提升,要减少被动式休息,多一些主动式休息。规划日常生活,找到能够帮你获得有益体验的活动,开发一些能够让你沉浸其中的爱好。增加这部分活动的时间,这样你的心流频率会变高,也更容易有轻松感。 最后想用《蓝色思维》中的一段话结尾: 自然世界与水的结合必然会带来这种彻底释放的感觉——“生命的全新视角”。的确,作为自然世界中最富灵性的元素,水似乎拥有神通灵魂的力量。 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一点:主宰人类行为的是扎根于心底的、变幻莫测的情绪,而不是理性的思考。 水能潜移默化地激活相关的神经化学反应,为我们带来一些特殊感受。

  《蓝色思维》读后感(三):编辑手记:我们都需要蓝色思维

  文、褚波(《环球科学》主编》)

  一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发现,我与这本书渊源不浅,因 为与它有关的几位关键人物都与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第一位关键人物,当然是这本书的作者华莱士 · J. 尼科尔 斯(Wallace J. Nichols)。尼科尔斯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先 后就读于美国迪堡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博士期间曾深 入研究过海龟。 现在,尼科尔斯有多种身份,关注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科学 家,海洋革命组织、“SEE the WILD”和“LiVBLUE”等公益 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颇有建树的科学作家——在美国《国 家地理》《新闻周刊》《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等知名媒体 上刊登过文章和摄影作品。虽然我和尼科尔斯并不相识,也从 未谋面,但是,至少在《科学美国人》这个平台上,我们曾经 在工作上有过交集。

  第二位关键人物,是这本书的译者阳曦女士——她算是我 的老朋友了(当然,阳曦本人并不老,还很年轻)。阳曦毕业 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理工科背景的她却钟情于文字 和翻译。大概是在 2010 年左右,经过科学松鼠会的朋友介绍, 我和她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合作,经常邀请她为《环球科学》 翻译环境、能源等领域的稿件。

  我所供职的《环球科学》是世界著名科学杂志《科学美国 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中文版。看过《环球科学》,或者 了解《科学美国人》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本杂志的特点就是 权威和前沿,杂志上的很多文章都是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撰写 的,报道的内容也多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或重要进展,这样 的内容并不好翻译,因为这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 :广而深的知 识背景、对英文原文的准确理解、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良好 的学习和资料搜索能力……完全具备这些能力的译者并不多, 阳曦是其中之一。她的译文流畅生动,准确到位,能很好地向 读者传递原文的精髓,所以这几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也会 继续合作下去。

  第三位关键人物是这本书的幕后英雄、北京阳光博客文化 艺术有限公司的总编辑牛瑞华先生,因为他,这本书才得以和 中国读者见面。我原本不认识他,是另一位老朋友董毅然先生 介绍我们认识的。董毅然曾是我的同行,10 年前,他是另一 本新锐科普杂志《新探索》的编辑部主任。尽管因为各种原因, 《新探索》杂志目前已经不在了,董毅然也转战电商领域,但 作为一个有情怀的科普老兵,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科学传播事 业的发展,我们对彼此也始终保持着敬意——毕竟,我们都是 为科学传播一起奋斗过的人。

  牛瑞华先生是董毅然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同学,是一 位资深出版人,他从 2004 年开始,就一直在从事出版工作。 牛瑞华大概也是《科学美国人》的读者,因为除了《蓝色思维》 这本书,他出版过的另一本科普类的畅销书《植物知道生命的 答案》,英文版图书 What a Plant Knows 就是由《科学美国人》 策划出版的。这本书曾获得 2014 年的文津图书奖(科普类第 一名)。牛瑞华在谈起引进这本书的理由时曾说到,“尽管这本 书当时还没有出版,但书名和简介太吸引我了,而且还有个靠 谱的出版方《科学美国人》杂志,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引进 这本书的版权。”

  我想,可能就是因为《科学美国人》的关系,牛瑞华先生 才邀请我来为《蓝色思维》作序。当然,与以上 3 位关键人物 之间的关系,只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部分原因,更多的动力, 还是来自这本书本身的价值。

  尼科尔斯通过一系列数据和事实,告诉了我们水和大海有 多么重要。在宏观层面上,地球上超过一半的氧气来自海里的 浮游生物,水覆盖了超过 70% 的地球表面。全世界大约 80% 的人口都生活在距离海洋、湖泊或者河流 60 英里以内的地方。 超过 10 亿人的生计直接依赖于水,全球 2/3 的经济体量来自 与水有关的活动。全世界大约有 10 亿人主要依赖水产品提供 蛋白质。

  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具体到更深层次的微观层面,水可能 更加重要。生命最初的 9 个月里,我们一直沉浸在母亲子宫内 “充满水”的环境里。出生以后,我们的身体大约 78% 的成分 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例会降低到 60% 以下——但 大脑的含水量依然高达 80%,我们细胞内的水包含的矿物质 成分和海水差不多。人类学家罗兰 · 埃斯利曾经写道,人类“其 实是水超越河流束缚的一种方式”。

  另外,目前最受认可的生命起源假说之一,也与水和大海 有关 :深海底的火山口孕育了最早的一批地球生命。

  可能正是因为水对于生命如此重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 深处,都潜藏着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蓝色思维”:

  爱尔兰的一项研究发现,住在离海边 5000 米以内的人对 生活的满意度更高,这也是临海、临湖、临江地产价值更高的 原因之一 ;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雪莱 · 贝茨表示,我们的耳朵天生偏爱 水声,因为水的声音频率和音调都不高,而且富有韵律和节奏, 音量也十分轻柔 ;

  波恩大学公共健康与卫生研究所的研究者在科隆和杜塞尔 多夫调查了在河边散步的人们,结果发现,人们明显偏爱都市 环境中的水,因为水能够带来正面的感知体验 ;

  水还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无论是过去那些伟大的作品, 还是当代最先锋的艺术,很多都与水有关。只要朝窗外看上一 眼,或者去岸边走走,你也能让自己的大脑恢复到最理想的 状态。

  这本书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和故事。读到这里,读者朋友 可能已经从书中收获了关于水、关于生命的很多知识,但是, 正如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往往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去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进而唤起人们对某种社会问题的关注 和反思一样,尼科尔斯提出的“蓝色思维”还有着更深层次 的含义。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全球 的水系统里面,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尼科尔斯在书中描述过一段来自太平洋小岛中途岛的鸟类 视频。视频中,飞翔的海鸥和信天翁遮蔽了整个天空,它们伸 展双翼,清脆的鸟叫声在海浪的轰鸣与古典吉他的音乐中回响。 鸟群在青翠的山坡上行走、停留,在鸟巢上空盘旋,守候斑斑 点点的卵,毛茸茸的棕色雏鸟接过母亲嘴里的食物,白色和棕 色的海鸥特写镜头在屏幕上闪动。

  然后,画面变了 :灰白色的沙子上躺着一只信天翁干枯的 尸体,尸体正中央,也就是它的胃部,是一堆塑料残骸——瓶 盖、塑料袋碎片,还有已经无法辨认的其他垃圾。画面再次转 移,出现了一枚孤零零的卵,鸟巢里塞满了塑料垃圾……

  这个视频述说了大海的现状。每年,经过各种河流流入大 海的垃圾大概有 800 万吨,如此巨量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 很多生物的生存了。但是,大海和生灵们面对的难题还不止污 染,人类的无度索求同样是巨大的威胁。比如,人类的大规模 捕捞让太平洋里的蓝鳍金枪鱼数量减少了 96.4%,而其中 90% 的蓝鳍金枪鱼还没有长到繁殖年龄就已经被人吃掉了。

  在如此恶劣的形式面前,人类是时候反思自己的行为,并 做出改变了——这,才是尼科尔斯提出的“蓝色思维”的真正 内涵。

  作为“蓝色思维”的倡导者,尼科尔斯已经在践行这一思 维了。

  2011 年,在美国旧金山,他发起了第一次“蓝色思维”大会, 邀请了一群神经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海洋生物学家、艺术家、 保育者、医生、经济学家、运动员、城市规划者,甚至房地产 中介和厨师,一起讨论水的重要性,讨论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 资源。

  从这一年起,“蓝色思维”大会成为了一年一度的正式会议, 越来越多的人和研究汇聚成流,不断催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 共同促进人类与这颗水星球的互动,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大海。

  除了“蓝色思维”大会,尼科尔斯还做过一件有意思的事 情。2009 年,他在波士顿新英格兰水族馆西蒙斯 IMAX 电影 院有一场演讲。在演讲开始之前,他站在电影院门外,向每一 位来捧场听众送上一颗蓝色玻璃球。

  一开始,听众并不知道蓝色玻璃球的含义,直到演讲最后, 尼科尔斯才揭开悬念 :如果你在 100 万英里之外的太空,那么 你所看到的地球,就是手上这颗蓝色的、脆弱的、水汪汪的小球。 尼科尔斯号召听众把蓝色玻璃球传递给自己所感激的人,告诉 他们这颗玻璃球的含义,并把它继续传递下去。

  出乎尼科尔斯预料的是,两年时间内,有上百万人传递过 蓝色玻璃球。这些蓝色小球所代表的柔软力量,在不断唤起人 们对海洋和水的关注。这是尼科尔斯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他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一点一点变得好 起来。

  但是,单靠尼科尔斯是不够的。我希望,看过这本书的读 者,能把“蓝色思维”传递给身边的人——要留给未来一个更 好的地球,我们都需要“蓝色思维”。

  《蓝色思维》读后感(四):蓝色思维:学会用水的方式思考,提升你的幸福感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万物起源于水。虽然泰勒斯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不以为然的,但他关于水的论断确实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知道泰勒斯是在观察尼罗河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土壤繁育生命,从而得出水生万物的结论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是水,而不是土,又或者其他的什么物质呢?

  其实人类对水有种天然的亲近,总是逐水而居,无论是西方的海洋文明,还是中国的大河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水。对于水的依恋,也造成人类爱水的天性。

  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我们被各种信息包围着,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压力,我们产生了太多的焦虑。匆忙琐碎的现代生活,逐渐侵蚀着我们对于生活本味的幸福体验。这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人类热爱水的天性,帮助我们获得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升幸福感呢?《蓝色思维》这本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图片源于网络

  《蓝色思维》的作者华莱士·J·尼科尔斯博士,是美国多家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创世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在2011年,尼科尔斯在旧金山发起了第一届“蓝色思维”峰会,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人共同探讨人类幸福感与水之间的关系,“蓝色思维”峰会也持续到了现在。

  尼科尔斯提出的蓝色思维,其实是指一种与“水”相关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温和的冥想状态,专注和感知是蓝色思维的精神内核。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怎样借用蓝色思维,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呢?

巧用水的“蓝色”

  提到蓝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宁静平和,还是忧郁阴冷?无论你怎样想,你所有的观点,其实都源于大脑对于世界不同的体验。在你的生活中,蓝色是给了你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会直接决定你的答案。

  不过有趣的是,人们对于蓝色,往往给出的是信任的态度。比如我们手机里很多软件图标的设计就是蓝色的、走在大街上很多广告牌的设计也是蓝色,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蓝色”,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蓝色的信任。想要培养蓝色思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类为什么会痴迷蓝色。作者尼科尔斯从颜色、反光度、气味和触感四个方面给出了我们答案。

  颜色

  有些研究已经证明蓝色往往具有安抚效果。试想一下,当你心情烦闷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看到蓝色的物体会感到舒服呢,还是看到红色的物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蓝色,因为它可以让你平静下来。除此之外,尼科尔斯还说,蓝色还具有提高我们认知能力的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人的思维流动起来,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反光度

  从千百万年前远在非洲的人类祖先开始,我们就对闪闪发光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或许我们的祖先最早见到的最闪亮的东西就是阳光下的水了。“水面上的光影不知疲倦地变化,永不重复,却又那么相似”,正是重复中的些许变化,变化中的些许相似,使得我们在面对水的时候总有一种心安的感觉。

  气味

  也许水本身没有什么独特的味道,但一想起水,我们往往会想到与之相关的物体的味道。比如想到水中水生物的味道,就会觉得水是咸的;再比如想到湖泊或者喷泉,就会感觉水中有种难以言表的清新的味道。人类对于气味的感知,是触发我们情绪最强大的信号之一。

  触觉

  水拥有实实在在的触感,让我们可以穿梭其中。水的密度和人的差不多,沉浸其中,整个人都感觉轻飘飘的,一种无法言说的轻松感布满全身,却又可以带给我们力量。

控制你的红色思维

  蓝色思维是一种平和、宁静、和谐的心理状态,但我们不可能永久地待在蓝色思维的状态当中。于是,烦闷、恐惧、愤怒等饱含压力的情绪状态,就会将我们带入红色思维的状态当中,让我们时常感到紧张与焦虑。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有用的,但大部分是无用的,那些无用的信息消耗了我们的注意力资源。

  密歇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史蒂芬和瑞秋·卡普兰将注意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受控注意力,一种是不自觉注意力。受控注意力需要你付出大量的能量和意志力,比如学习和交流;而不自觉注意力则不需要消耗你很多的意志力,比如看到色彩鲜艳的花朵,你会不自觉地被它吸引,却不必付出很多的意志力。

  当我们处于“受控注意力疲劳”的状态时,就会有一种“心累”的感觉,也就处于红色思维的状态之下了。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疲累的状态呢?尼科尔斯给出了我们一个答案:到水边去。

  波光粼粼是水面可以触发我们的不自觉注意力,让我们放松自己的精神。处于水边,你不必冥想也可以享受到水的疗愈效果。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长时间站在水边,享受这种精神疗愈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难不成还要专门请假吗?对此,尼克尔斯告诉我们,观察水景或者水族馆里的鱼,同样可以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帮助我们走出紧张的红色思维。

提升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追求幸福,寻找那一种满足的感觉,但事实上,很多人却不明白,我们真正追求的并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能够带来这种感觉的情景和条件。

  哲学家们将幸福,定义为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当下的体验,也就是在当前的环境和状态中你所收获的快感。一种是最高善,即生活本身的安康所带给你愉悦感。

  《蓝色思维》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基准线”,这条基准线的高低由三个因素所决定。一是基因,二是生活的环境,三是能带来幸福的活动和行为。我们的幸福感,一半由基因和遗传所决定,这是我们难以改变的。而环境,例如个人的成长经历,婚姻状况、文化背景这些条件,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也只有10%。剩下的40%,则来源于我们对有意义活动的追求,及个人目标的实现。

  如此看来,似乎环境对于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这好像和我们以往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我们总会觉得一个人的幸福感,往往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可尼科尔斯却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尼克尔斯认为,情景式幸福感是非常短暂的,容易获得,却不容易长久维持。其次,你可以通过改变部分环境来获得幸福感,但却没有办法控制他人,改变过往,那么这样的幸福感也是不长久的。

  既然基因我们无法改变,通过环境所获得的幸福感又极为短暂且不稳定,这样看来,我们获得幸福感,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通过实现个人目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这一项了。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活动,但却并不是每一项活动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能够获得幸福感的活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时间不长,活动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比如你喜欢看海,但如果你天天在海滩泡着,形成习惯,那么海能够带给你的幸福感,也就没有多少了。

  (2)活动要适合你自己。如果你是一个生性安稳,喜欢岁月静好的人,那么,挑战珠穆朗玛峰可能不太适合你。

  (3)你必须长期坚持,但又有所变化。比如坚持跑步,就可以时常换一下跑步路线。

  尼科尔斯的“蓝色思维”旨在通过探索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来提高个体生命的幸福感,同时也唤起我们对于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人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居住了上百万年,我们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更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学会利用水的方式进行思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高压时,可以跳出让人紧张压抑的红色思维,收获宁静与平和。

  《蓝色思维》读后感(五):蓝色思维

  被水包裹的那一刻,我对孤独心满意足。——约翰·杰罗姆《蓝色房间》

  第一次看到 《蓝色思维》 这本书,我以为写的蓝色思维和水有关。与海洋有关。 《蓝色思维》 不仅仅停留于此,更多是唤醒人类对地球的热爱和珍惜,对海洋的珍爱与保护。

  地球中水的占比和人体中水的占比基本相似,为什么有如此相似的占比呢?

  为什么大脑天生就会对水作出积极的响应?

  为什么靠近水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为什么水有助于促进我们的创新与洞见,甚至还能帮助治疗创伤?

  带着以上问题,华莱士J.尼科尔斯的《蓝色思维》会告诉你答案。

  华莱士J.尼科尔斯,因为对水的痴迷,而对水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就读于美国迪堡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博士期间曾深入研究海龟,后转向水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综合交叉研究。

  现在的尼科尔斯有多种身份,关注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科学家,海洋革命组织等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还是颇有建树的科普作家。在2011 年,他在旧金山发起了首届“蓝色思维”大会,邀请了一群神经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海洋生物学家、 艺术家、保育者、医生、经济学家、运动员、城市规划者, 甚至房地产中介和和厨师,一起讨论水与人类幸福感的关系。

  尼科尔斯博士把这种与水有关的大脑模式与思维偏好命名为“蓝色思维”,并从情绪、行为、心理和生理各方面探讨了蓝色思维的能量。

  首先,水与情绪是蓝色思维的起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人们更加偏爱近水地貌?基于同样的道理,对环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们的大脑。目前,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这些与水有关的大脑模式和思维偏好与我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水与大脑关系,在神经科学方面,神经学家正在利用现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为何,我们与水的互动却被忽视了。而幸福是神经生物学基础。

在 《蓝色思维》 中,“神经可塑性”还将出现很多很多次,因为它是蓝色思维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我们精彩的大脑重达3磅,含水量接近80%,很多因素都可能对大脑造成影响,包括你的期望、情绪、生理变化、文化和环境。学界几乎每年都会爆出关于神经元的重大发现,不过说这些细胞的作用,它们实际上是知觉与活动的编码器。

  在“水知道答案”这部书中,水对情绪的感应是十分强烈的。但在《蓝色思维》中揭露,水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水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让我们做出积极的响应。从来影响都是相互的。

  “要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情感驱动固然可贵,但更关键的是,我们好还得弄清楚情绪背后的原因,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要珍惜和哺养资源。”

  我们喜欢水,是因为水的频率更加接近我们,水的频率是一种接近平静的能量体。人总是喜欢这种平和的感觉,更喜欢水。度假时选择海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让你说说幸福的定义,你会怎么回答?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幸福的定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能够产生这种感觉的情景和条件。

  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而产生这种感觉的,是我们的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的身体,产生的情绪。从这点而言,如果让我们说出幸福,我们可能只能说出的是这种情绪产生的当下的情景和条件。

  其次,我们为何会更加偏爱蓝色?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不是颜色本身——而是演化赋予这些颜色(以及其他所有东西) 的意义。蓝色思维不仅让我们感到平和、 宁静、和谐,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还可以帮我们控制“红色思维”(一种明显的亢奋状态,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恐惧,甚至可能还有一点愤怒和绝望)的破坏力,将之转换为健康的专注力和创意。蓝色思维富有包容和弹性,绝不固步自封。

  一些研究已经确认了蓝色能产生安抚的效果。光是一种电磁波,这不是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可见光的波长是400-700纳米,紫色和共色分别位于可见光谱的两端,大约475纳米的蓝色介于二者之间。我们已经发现,蓝色波长的光辉带来生理、认知和情绪各方面的好处。蓝色波长的光具有安抚、松弛、提神的效果,能引发积极的情绪响应。

  再次,蓝色纽带,是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唯一羁绊。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写道:“我们就像大海中的岛屿,看似孤独,但在深处却彼此相通。”

  最近提出的“心流”的状态,是人们最好的状态,在水边,可以让人们更快的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让我们重新打开默认网络,让大脑做一会儿白日梦,恢复专注力,更轻松地完成认知和创造性任务。

  心流的第二个条件:你应该拥有一定的能力,让你可以不假思索去做这件事,不必在意自己的表现,只需简单地沉醉其中。

  心流的关键要素:在活动中需要感觉到挑战。

  心流的第四个要素:失去时间感。

  水以积极地方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专注于眼前的一切,不去想其他东西。

美只不过是灵魂的触动。你试图传达的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灵魂的感受。你通过视觉图像向灵魂和心灵传达信息。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共鸣和沟通,在彼此之间建立纽带。这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目标。——戴维很多人在大自然中体会过片刻(甚至长达数小时)这样天人合一的通灵境地,尤其是在水边。“你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周围的一切和自己息息相关,一生中的所有经历都历历在目。这种状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自我与环境息息相关甚至融为一体;感觉渺小甚至自惭形秽,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感觉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彻底沉浸在当下的之中;感觉这样的体验无比真切又如此珍贵;体验到日常生活中不曾有过的洞见和情绪;明白这段体验的意义和它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重大影响。这种状态下,我们觉得自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融入“了世间万事万物;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自然世界与水的结合必然会带来这种彻底释放的感觉——“生命的全新视角”。的确,作为自然世界中最富灵性的元素,水似乎拥有神通灵魂的力量。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一点:主宰人类行为的是扎根于心底的、变幻莫测的情绪,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水能潜移默化地激活相关的神经化学反应,为我们带来一些特殊感受。

  感受与大自然的羁绊能给人带来更强的敬畏感、更多的活力、更明确的目标感以及更积极的情绪。

  最后,一百万个蓝色玻璃球游戏。

蓝色玻璃球的游戏规则是什么?第一条规则:玻璃球必须是蓝色的。第二条规则是你应该把玻璃球送给你感谢的那个人。第三是建议,送出玻璃球的时候你应该讲一讲它背后的故事,不管你喜欢什么方式——你可以发条微博,写一首诗、一支歌,拍张照片,诸如此类:不过最棒的方式是直接通过语言表达。每一刻蓝色玻璃球都在提醒我们:世界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是情绪上还是生理上。它代表着人与人、人与地球之间身后羁绊。每一颗蓝色的玻璃球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它代表着干净美丽的水,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它。在完美世界里,我们的水自由地奔流这,干净而健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人正在努力工作,尽力维系人类与水的古老纽带。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超越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或经济收益的层面:我们的神经元和水彼此相依、互为生命的源泉。

  现在自然界中水受到了污染,但是很多人对此无动于衷。水可以说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在海边或者水边谈判成功的几率是大大提高的。通过对水的研究,蓝色思维的研究,就是水对人类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同理性,影响神经回路,情绪感染等等,有了具体的科学数据作为论据,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了水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

  旅游最受欢迎的地方是海边,最爱的色彩是蓝色。他们可以隔断负面情绪和焦虑。

  现在的情况是,水污染变得严重了。 我们需要讲述故事,去唤起人们对海洋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对水珍惜的关注。我们的故事必须直白浅显,用直接的方式和真实的语言来唤起人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要介绍人类与海洋、河流、小溪的复杂关系,解释对水的热爱背后的神经学机制,我们需要简单明了的表述方式,让大家能够直观看到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所有人。我们知道,重复的坚持行为会重塑大脑的通路。号召人类采取行动的故事会帮助大家建立“环保者”的自我认知,这样的认知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和抉择。

  蓝色玻璃球的游戏可以让人们唤起对海洋的关注。一个蓝色的,脆弱的水汪汪的小点,就是地球,透过蓝色玻璃球,凝视透过它的光线,突然之间,仿佛置身水底。它代表是感激和我们这颗蓝色星球。

  陈藤予,爱动漫、爱读书、爱思考、爱中医,欢迎与我交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