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的浪花
很多时候课本本身是趣味缺乏的,但是有时候换个角度可以激发孩子对于课文解读的热情,甚至超过我们预期。最好的预设才能才生成精彩课堂。
蝙蝠被实验的三次其实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如何激发孩子思考呢,其实是一个问题。
我改造了问题的设计,假设你就是被实验的蝙蝠,下面我来采访一下它,看看你们谁能够猜出它的想法。
“哈哈哈,蒙上我眼睛俺可不怕,因为我有法宝呢,这样对我飞行没有任何影响。” 吴文豪的回答。孩子们都是跃跃欲试的样子。
请问蝙蝠先生,你耳朵被蒙上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不好啦,完蛋啦,我法宝被发现了,这下我可不能很好地飞行了。我耳朵是可以接受信号的呀。
请问蝙蝠先生,你嘴巴被捂上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我的嘴巴是用来发出超声波的,嘴巴捂上了,我没有办法飞行了,这下可不能不去碰铃铛了。”
孩子们可能更加喜欢儿童的语言,于是很多我看起来以为他们无法理解的问题,在这样的类似游戏的问答之中完成了练习。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还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所以即使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语言,孩子们也会在学习中因为接近自己的思维,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有时候不一定是非要用课文的方式来提问,而是需要站在孩子角度去改造课文,把教材作为例子,告诉孩子如何去理解课文的那些道理。
而孩子们今天对于人类的老师的思考也有不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因此积极改善不是抱怨,借用一句话就是教师改变,孩子改变,真正改善孩子的状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和层次。只有站在孩子角度更多理解接纳孩子,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精彩表现的机会也就是才可能有更多孩子把自己的思维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