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护士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2020-03-18 23: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护士故事》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蒂·沃森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一):保全患者尊严,是护士能够给予的最佳礼物

  前些天推荐

  护理是做什么的?护理的意义何在?

  医院建议的护士或保健助理工作内容包括:给患者做清洗穿衣、帮助进食、上厕所,让他们感到舒适。这些任务是大多数病房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患者护理和体验中最重要方面善良、移情、同情保障尊严,这些是成就一名好护士的品质

  https://mp.weixin.qq.com/s/_8IJEWBtCk6fmqqXwwN0dA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二):为什么会签这本书以及其他

  2014年底,我女儿出生,就在她出生后第二天,我父亲老家来电话,哭着说:“是食道癌啊!”事情巧合得像虚构的。 从那时起,我跑医院就特别多,父亲的手术以及术后复查,婴儿不可避免的一次次感冒(通常还是夜里),岳母生病,母亲生病,我自己也生了两次不大不小的病。反正,我是切实体会到啥叫人到中年,啥叫上有老下有小。 到了2018年春天小朋友大了,父亲术后情况不错疾病似乎又离我而去了。我特别感谢在那三年多里替我自己和我家里人治愈一次次疾病的医生和护士。 看到或亲身面对不耐烦的医生或护士,我一点也不生气,我甚至有点想笑,笑他们终于撑不住啦,变成了和我一样的人。我自己一天和五个以上的陌生人说话大概就会耗尽力气和耐吧,医生和护士一天要诊断照顾多少病人呢。我从早上出门上班到晚上回到家,十来个小时候就累瘫了,只想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干,有什么资格对一个要上二十四个小时班的护士生气呢。 我特别不喜欢“小护士”这个称呼,护士是了不起的,没有护士,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苦不堪言,生无可恋,或者已经死了。 我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痛到颤抖着吸气、呻吟,那位协助医生换药的护士说:“没事没事啊,马上就好。” 后来有一天我在病房走廊溜圈,看到她洗完澡、换上便服准备下班。她似乎比穿护士服、戴口罩矮小了一圈,年纪也比我小多了,就是个孩子。可就是这个孩子,在给我换药时让我得到了片刻安慰。 也就是在2018年春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在我到处寻找权利人未果、正打算放弃时,有一家版代忽然发来书讯,又巧合得像虚构的。 感谢公司任,同意比较高的预付金签得这本书。签这本书,最初就是因为那一次次跑医院的经历后来变成英国畅销书,那是意外之喜了。 这本书美国平装版出版时,作者通过版代问我全名英文,说要在“致谢”里提我一下。 沃森女士,应该说“谢谢”的人是我,感谢您20年护理生涯的付出,感谢您写了这本讲述护士故事的好书。 也感谢所有的护士。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三):侧耳倾听:医生、护士的心里话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我心目中,医生和护士是这和平年代里真的猛士。

  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让医护人员走上了直面死亡的战场,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医患关系仍是吵吵闹闹各执一词,隔三岔五出现的伤医事件也只是刺痛人们的神经一时而已。

  影视剧中的医生和护士,透过了滤镜,并不是那么的真实;纪录片里的医生和护士,我们只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

  而《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和《护士的故事》两本书,则让我们走进了医生和护士的内心。

  脱下来白大褂的他们,其实也是平凡人,护士克里斯蒂·沃森甚至是一名晕血的普通人。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真实地再现了医院中的种种现状,却对人性洞察于微。并在深重的苦难之中,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博爱。

  克里斯蒂·沃森有着20年的护理生涯,她说:痛苦,甚至痛觉,都可以通过善良减轻。许多护士见过心碎,而且最好的护理也出自心灵,而非头脑。

  这让我想起年幼的儿子,曾经有2年的时间,特别容易发烧,似乎大人稍不注意,就感冒发烧,每次去儿科医院的经历其实比生病更折磨人。有一次,医生例行公事般问诊之后,我忍不住说了一句:“为什么孩子这段时间总是生病?以前他几乎不生病”。没想到医生停下打字,抬头看着我认真地说:“其实2到5岁的孩子是很容易生病的,这也是他们在培养自身免疫力的一种方式。一般在5岁以后,就不太会生病了“。医生简短的一句话我铭记至今,因为她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让我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感冒发烧。

  我爱这书中的真实和平和。

  病情千奇百怪,病因光怪陆离,医生和护士全力以赴,但结局未必如人意,因为这就是人生早已设定的命运结局。就像妇产科医生亚当·凯写道:

  “再回到第一间手术室给病人做最后缝合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之后了,等这台手术最终搞定,也到了和早班主治医生接班的时候。我给他讲了自己这一夜的超级英雄故事,期待着他会为我喝彩,也许还会奉承说这医院应该以我的名字命名什么的,结果他知识令人失望地说了一句:‘是啊,有时候是会这样。’就好像我刚跟他说有家咖啡馆的葡萄干面包被卖光了一样。“

  “就是这样,我第一次见证了死亡,就跟我能想象到的一样恐怖。死亡没有丝毫浪漫或美丽的色彩,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雨果拉我出去抽了支烟——经历了这一切,我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抽上一支,虽然在这之前我压根儿不会抽烟。“

  我读这两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医护人员的内心世界,在或搞笑或温和的描述中,我对医护人员的身心所面临的困境的确更加理解了,在这书中,有许多医护人员的心里话,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里话,值得细读,比如:“一个年幼身患重病的孩子,他的父母,像大多数生重病家庭的父母一样,已经长期分居了“,这是现实,令人伤感而又无可奈何……读到后来,有一股巨大的忧伤涌上来,因为,这两位作者,他们都离开了曾经的战场,不再以医护人员作为职业。

  但不管怎样,我更爱这书中传达的希望:

  我们有能力彼此相爱。

  一种很深的爱,为了捍卫它你可以放弃生命。

  一种高耸入云的爱,循着它你能够看到天堂,它高得让你相信它的存在。

护士的故事评价人数不足[英] 克里斯蒂·沃森 / 2020 /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8.6[英]亚当·凯 / 2019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四):《护士的故事》:喜悦与悲怆之间,承担意味着一切

  (本文首发于“网易蜗牛读书”。本书在“蜗牛读书”已上架,欢迎阅读。)

  新年已至,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这段时间,除了疫情本身的进展,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故事也格外让我们牵挂。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阻击战,他们便是捍卫普通人生命安全的英雄。

  然而疫情,毕竟不是战争。纵然同样面临风险,纵然同样仿佛“用特殊材料制成”,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重压,但疫情面前,并无胜利可言。医护人员所做的,只是与悲剧本身角力,无论如何,都无法扭转“战局”,实现所谓征服。

  《护士的故事》这部作品,来自从业20年的资深护师克里斯蒂·沃森的亲身经历。她带领读者来到医院的各个角落,从一位护士的视角,理解医院中的喜悦与悲怆。可以想见,这里的悲怆总比喜悦更多,但当有人承担了更多,悲怆便有了慰藉,喜悦则是他们应得的犒赏。

  医院如此,人生同样如此。

世界上最悲惨的地方

  医院是不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地方呢?不好说,但沃森长期工作的儿童病房,却一定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地方之一。5岁的孩子罹患脑瘤,8个月大的孩子遭受家庭暴力,9岁的孩子摔断了脖子和骨盆……这样的悲剧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儿童病房是这些悲剧的固定场景——护士们,则成了固定的演出人员。

  任何病痛与创伤都是悲剧,但当儿童遭受这些,总会令人多一份不忍。毕竟,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拥有无限可能,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却会封锁他们的命运,甚至使其戛然而止。孩子们的痛是最纯粹的,这痛苦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即便侥幸拥有未来,他们也只能与残缺相伴。我们无法为这样的灾难找到任何因果律,只能手足无措,黯然神伤。

  但对护士们而言,黯然神伤对她们而言都是奢侈的。她们只能放下悲伤,用专业技能和多一份的心思来减轻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伤痛。为了给11岁的女孩做腰椎穿刺时减轻痛苦,她们找来她最爱的音乐,在检查进行的同时为她播放;为了给全身瘫痪的男孩过10岁生日,她们准备礼物,筹办派对,尽可能让他拥有和其他孩子无异的快乐。

  与正常无异,是医院里最大的奢侈,也是护士们尽力编造的美丽谎言。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护士工作的艰辛,不止在于工作本身的繁琐、艰难,甚至是危险。她们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治疗,但作为真正与患者朝夕相处的人,她们所提供的护理,不只是让患者的身体感到多一分舒适,更是要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然而,这种心灵上的抚慰,总是要付出心力实现的。体力上的穷竭,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然而一旦心力耗竭,给心灵“放假”却绝非易事。

  在《护士的故事》里,沃森也提到了自己曾有一段无比艰难的“同情疲劳”时期。与病床为伴,每天穿梭在病痛之间,悉心的照料难以换来彻底的治愈,价值感的丧失在所难免。而在更现实的层面上,护士工作本身暂时也无法得到公正的待遇。在薪酬层面,很多护士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在社会评价上,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护士看作是一种“低级”的工作,平时视而不见,渲染悲壮倒是首当其冲……

  外部待遇的困境,与自身价值感的缺失,让护士的同情逐渐耗尽。沃森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一些护士在耗尽同情心后酿下的灾难,“糟糕的护理是没有理由可以开脱的。不可原谅。一旦看到一个糟糕的护士,我会感到害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人们急需改变对护士工作的看法和评价,但对于从业者而言,在环境改善之前,她们唯有勉力克服。也许谈论所谓职业道德大而无当,但痛苦而无辜的患者是真实的、具体的,是她们必须全力以赴的唯一理由。

  不过偶尔,她们的“同情疲劳”,却可以被患者治愈。当两岁的小女孩夏洛特脓毒症发作,生命垂危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又将是一出令人心力交瘁的悲剧。但小夏洛特却奇迹生还。当她在两年后回到医院看望医护人员们时,所有人仿佛都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力量。

  实际上,让我们丧失信念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付出却得不到回应。英国医生奥利弗·萨克斯曾言,“求生意志比疾病更强大,这是个奇迹”。这样的奇迹显然是具有传递效应的:当个人的奇迹发生,更多人便愿意相信,付出会有回报,奇迹终将降临。

护理他人,也是护理自己

  然而,在医院的故事里,奇迹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痊愈,即使幸运,也只是“活了下来”,而医生和护士也同样如此,他们只能带着创伤与苦痛,继续前行。

  沃森并不是早早就励志要当护士的。和大多数人一样,她的青春期同样是一段浪荡岁月。身无长技,找不到工作,辗转于各种零工之间,她“一无所有,可是过得很快活”,仿佛《在路上》中的“我”,路和故事无限延伸,仿佛拥有使不完的力气。

  但《在路上》并不是一个肆无忌惮的故事。浪荡的表象之下,真正厚重的,是路边的一切。“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我知道这时候的衣阿华州允许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沃森的故事同样厚重,这厚重用她的话说,是“很多经验叠加影响的结果”,这也是她选择成为护士的原因。她的母亲就是一位照顾学习障碍人士的志愿者,而她自己,同样也是在做社区护工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找到意义并不容易,实现这份意义的道路同样很难。20年的护士生涯,沃森从菜鸟到资深,经历了种种啼笑皆非的糗事,也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挫折。她曾在产科病房被分娩的场景吓到大哭,也曾在精神科病房错把患者当导师。她自认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但这份工作却让她不得不接受“不完美”——能够减轻一点点痛苦,缓解一点点悲伤,就已经是这份工作的全部意义了,又哪有完美可言呢?

  说到底,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完美,而护理,正是处在人们对完美的幻想和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必要之物。“护理他人,意味着帮助他们去做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做,但现在却没办法做的事,直到他们恢复到能够做这些事的状态。”曾经拥有的正常变成了奢侈,但悉心的护理,却可以为患者维持生活,保全希望。

  说到底,人总在照护自己,但又总在被其他人照护。完美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是在彼此成全。从这层意义上说,护理是护士的工作,更是每个人的职责。护士的故事,都在喜悦与悲怆之间,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多承担一点,苦痛便可减轻一份,这是对他人的护理,同样也是对自己的慰藉。

  《护士的故事》读后感(五):5本一线医护人员手记,读过才懂他们牺牲了什么

  随着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病患救治率明显提高。 同时也传来近3000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消息,令人揪心。 疫情凶猛,她们逆行而上,牺牲了陪家人的时间,牺牲了健康,甚至付出了生命。 我们歌颂她们,心疼她们,不应只停留在捐款捐物资的层面,更应该关注她们的日常工作、职业发展、乃至整个医疗体系的完善。 这5本一线医护人员手记,每一本都是她们的真实生活:

  1、护士的故事

护士的故事评价人数不足[英] 克里斯蒂·沃森 / 2020 /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当了20年护士的克里斯蒂·沃森,以亲身经历记录病患故事,带领我们直击救护现场。 她曾在儿科重症病房给从火灾中生还的小女孩洗头;她曾在急诊室和同事们一起应付醉鬼和毒虫; 她也曾替病人给器官捐赠者写信,二十年过去了,她仍然记得那封信的每一行: 开头让人乐不可支:“您儿子喜欢吃草莓冰淇淋吗?” 然后又痛哭流涕:“您儿子去世了,我因此还能活着,这不公平。我发誓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她在护理和救人的过程中感悟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明白: 护理工作并不只是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药物学以及解剖学; 它的真谛在于哲学、心理学、艺术、伦理以及政治。 因为我们都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受到照护。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士。

  2.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8.6[英]亚当·凯 / 2019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他用六年时间,从一名实习医生一步步做到副主任医生; 却在功成名就之际,辞职转行,去做独立情景喜剧演员。 这是妇产科医生亚当 • 凯三十而立的选择,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但37岁那年,他写下这本反思之作,答案呼之欲出。 每周工作97小时;一周三次被别人的鲜血浸湿内裤;工资却低到可怜。 你还要应付层出不穷的奇葩病人: 有人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有人在拿到事后避孕药问:“昨晚我跟三个人睡了,只吃一粒够吗?” 亚当说,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 优秀如他,也因心累而离开,我们是该反思一下医疗制度了。

  3.打开一颗心

打开一颗心9.1[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 201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蒂芬•韦斯塔比,英国著名心外科医生。 他打开过 12000 颗心脏,每一次都是一场生死一线冒险。 有穷途末路、无力挽救的悲伤,也有绝处逢生、救人于危难的喜悦。 比如,病人安娜因粘液瘤在10年里开了5次心,斯蒂芬不忍心她再折磨,已决定再复发就放弃。 这时候神迹降临了,安娜再也没有复发,一直健康的生活着到十多年后的今天。 斯蒂芬把每一台手术都写得扣人心弦,像侦探小说,又像战争大片。 当你咬紧牙关为他鼓劲,期望救活这个病人,他却告诉你,不好意思,成功的手术总是相似的,而失败则各有各的失败。 他敢把自己的小聪明、自己的失败手术挂在明面上讲,把与医务办的“斗争”拉出来说,这样的书读起来简直不喘气。 医生不是神仙,他能治好病人,背后依托的,是一整个健全的医疗、社会体系。

  4.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7.5郎景和 / 2015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协和名医郎景和向你娓娓道来50年漫漫从医路,有笑有泪、感人至深。 这里有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真实还原中国式的医院生活。 刚毕业的他在江苏农村给牛接过生,用书本知识救了生产队的“壮劳力”; 唐山大地震那一晚,摇摇欲坠的病房,他当机立断使用吸引器分娩; 援藏时医疗条件差,没有麻醉医师,他做手术之前,还得自己打麻醉。 郎医生的从业之路印证了新中国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不够好,但我们一直在变好,而且,变好的速度越来越快。

  5. 重症监护室

重症监护室8.9周芳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湖北孝感是新冠疫情重发区,而这部作品记录的正是孝感市中心医院。 作家周芳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深入这家医院做义工,写出这部非虚构文学。 一个自称为“逃避的医学生”的男孩对她说: 当你觉得生命难过、迷茫或痛苦时,那就去医院待一会儿吧。 一个做过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女孩对她说: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选择如何死去的权利。 重症监护室是死亡近在咫尺的逼仄场所,在这里痛过的人,不管病患、家属、医生还是志愿者,都会更加珍视“活着”的重量。

  疫情还在继续,医护人员需要的支持不仅仅是物资,更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希望这几本书,能把他们的困境和奉献,带到每一位读者面前。

  (以上五本书的正版电子版,均在“网易蜗牛读书”上架,欢迎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