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诗词课》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古诗词课》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20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诗词课》的读后感大全

  《古诗词课》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词课》精选点评

  ●这本书诗课只读了杜甫李白的,词全看完了

  ●看完整本,就记住个词之为体,要眇宜脩……

  ●为了考研复习读的,最后也没读完,但没想到这么好,越读越为之惊艳,私以为比其师顾随的讲课更好,开始想读叶嘉莹先生的其他讲课了。

  ●正如书中讲到杜甫是集大成者,除了本身的功底重要的是拥有一种博大胸怀,我觉得这个集大成者同样受用于叶嘉莹老师,真的让人尊敬

  ●醍醐灌顶电闪雷鸣。

  ●262。兴发之语,在耳畔。

  ●更深刻理解了诗词要“读”“诵”的意义,兴发感动只有发声读出来,甚至反复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一首首古诗词,大都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莫不是“道”的含义

  ●超棒,我的古代诗歌领路老师

  ●这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诗词讲解书,又有系统性,又有观赏性观点清楚,很能为非专业人士答疑解惑,能让我建立起一个大体的完整框架语言太美了,值得反复读。

  ●前20课讲诗,后16课讲词,从《诗经》一直到宋末的词人脉络清晰结合诗人词人的生平赏析他们的代表作旁征博引同时又对有相似意境的其他诗词信手拈来,让读者在比较体会异同感受诗人词人的不同风格。非常好,绝对的五星书籍

  《古诗词课》读后感(一):学会灵不死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像我这样除了语文课本之外没怎么学过诗词的人来讲,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大,他们的作品是那么的美妙,原来诗词可以这样去读。在这里你不用去找什么主题、意义、中心思想,你可以在作者带领下顺着人的内心,随着感情的生发,去阅读一首诗词,这里更关注的是人性是作品本身。

  这本书是叶先生多次讲座讲稿的整理重现,叶嘉莹不愧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讲起课来真是有情有意,可以让你和她一起感受诗词所释放出来的感发的力量韵味。如果能听一堂她的课,那一定是三生有幸之事。

  强烈推荐

  《古诗词课》读后感(二):有感

  没读完,最后吴文英、王沂孙实在是不感兴趣,觉得自己日后也不见得能读到多少首他们的诗就干脆没看了。总体而言,还是有所收获,比如关于性、情之分(才知道每次自己看到自然万物心中一动的那种感觉是可以被文字封存下来的,那种无关情绪只有纯粹的美的体验是可以用文字记录的)。再读一些诗时,我的体会明显加深了不少。以前读诗未尝识愁滋味,读来心中的牵扯只是天生的同情心外加一点多愁善感的矫情,现在初尝愁滋味,才知道原来像断肠这样的形容根本不是夸张的手法而是写实、是比喻。那些折叠在字里的,是道不尽的曲折。有些诗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对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说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那洒脱背后是命运锤炼的痛苦,当许多东西一下子变得切己,不知是好事是坏事。叶老先生讲得再好也终究是咀嚼过的东西,而诗词这种东西大概要在这方面有忌讳吧。自己学识浅薄在先生引导下初尝诗词之味,日后还得自己多下功夫。毕竟想读好诗可是不能只读诗的。

  《古诗词课》读后感(三):一种美好的享受,从头至尾、自始至终

  阅读叶嘉莹《古诗词课》,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从头至尾、自始至终,充满令人愉悦的感觉。

  1、想起了20多年前的高中,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内,我们都在学习古代经典,诗词当然是少不了的,只是那时候不太系统,人生经历没有丰富到能够理解诗词之妙,如果年近不惑,当年背诵下来的名篇佳作,在叶嘉莹的解读中,全然化开,原来诗词如此之美,学到了四个字“兴发感动”。

  2、想起了10年前阅读中国思想史的过程,那时候因为准备博士入学考试(没考上,哈哈),细读精研了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了解了思想的演进也有其明显的途径和规律,而今天这这本《古诗词课》,同样发现看似不相连的诗词作者,他们的源流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从《诗经》《离骚》《花间集》等作品往后,居然环环相扣。

  3、想起了2018年阅读的72本书,所有美好的作品,都是有叶嘉莹所谓“兴发感动”的力量,书籍给人的最大利好,就是力量。林语堂说过:“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

  4、用了差不多20天时间,读完了《古诗词课》,记住了一句诗、一首词。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古诗词课》读后感(四):在发挥我的想象力为一首词撰写2000个字的赏析文上我还有1900个字的进步空间

  我不是一个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总觉得那些东西体小精悍,很难读懂,美则美矣,却读不出什么大意来,不比小说那样通俗浅,还有故事情节可以牵动人心。

  两天看完了这本《古诗词课》,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书,总的来说,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学术门槛,每一章节篇幅较短,不会让人看着看着打哈欠,而且叶嘉莹先生在每一章中都选择了具体的作品来做阐述,实在是比大而空的教材好看多了。先生的语言浅白却又兼顾文采,总是有一些我想不到的词和句子来形容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叶嘉莹先生在她的这本书里为准确地示范了如何将一首诗/词的涵义用精准而不失文采的话语阐释得清清楚楚,还比别人更加深入。我还找了几个形容风格的词语,准备把它积累起来,免得我《宋词精读》期末写小论文时啥都不知道!

  看完之后我觉得,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占不了主要地位还是很有道理的!先不说电影,小视频等对于文学的冲击,单就诗词本身的特质而言,它就不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特点:诗词是短小精悍的,丰富的意义浓缩在几句话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去对它进行解读,但是你以为简单地读几遍就能读懂了吗?不,要想读懂一首诗,你先得知道它最基本的字面意思,除此之外,你还需要找出它使用的艺术手法,其中的典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等,把这些资料全都收集好了,再对着诗词斟酌数遍,通过文本和文本之外的各种息的组合来得出这首诗究竟表现了什么,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把握说“我已经读懂了。”

  再严一点,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去评判一首诗或词的地位,境界;从作者的整个创作图景出发去对它进行盖棺定论。个人认为,新批评对作品本身的强调导致了中文系的人必须在千百首风格相似的诗词中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异,还要搜索枯肠地找出那么一两个精准的词来对一个作品进行判定,确认它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文学研究中这种对作品个性的追求使得中文系学生深感词汇量匮乏,急需扩充其学术词库。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同一首诗,叶嘉莹先生能看到10个点,而我就只能看到1个;同一首诗,人家能写出几千字的赏析来,而我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诗歌于我,如同肉肠上面的那层膜,总让我觉得膈应;在发挥我的想象力为一首词撰写2000个字的赏析文上我还有1900个字的进步空间。

  最后,衷心祝我安然无恙地度过期末考试,回归小说的课堂。

  《古诗词课》读后感(五):《古诗词课》读书笔记

  “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在《古诗词课》新版发行时,叶嘉莹先生如是说。诚如其说,《古诗词课》这本书中接续着叶嘉莹先生的第一个心愿。

  叶嘉莹相信,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这些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她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讲述这些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灵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并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这样的思想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始终萦绕在《古诗词课》一书中。

  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偌大的世界而言,是渺小的;相对于时间漫长的宇宙而言,是短暂的。但是,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息。那些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拨动着人们的心灵的那些诗歌、诗人,被叶嘉莹视为我们今天应当学习的对象。譬如,在《离骚》中反复陈说的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落空,自身的政治理想落空,屈原仍然显露出殉身无悔的执着精神。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不断鼓舞着后人。后世诗人继承了屈原的这种精神,也以这种执着的态度去追求他们生命中理想的人格、志向。鉴于此,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颓废。

  叶嘉莹非常重视诗人的生活体验以及诗歌情感的真挚。我们通常认为诗人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物,一经其笔,也能开拓出一片精彩世界。如,就边塞诗而言,李白的《塞下曲》、王维的《使至塞上》都反映了一定的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后人称誉。然而,叶嘉莹认为这样的诗反映的大多是一种概念上的、表面上的、不切实际的生活现象,不及王昌龄、高适和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他们都曾亲历真正的军旅生活,所以他们诗中所表现的感情与景象都非常得真切动人。以王诗《从军行》为例,“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边关将士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与边塞的景致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之《古诗词课》诸篇,会发现叶嘉莹先生对“情感”二字十分固执。她认为,诗歌中的任何感情,只要是真实的、诚恳的,就有打动灵魂的力量。就王维而言,虽然她十分欣赏其某些意趣天成的诗歌,但她也对其一些缺乏真情实感的诗作提出批评。她表示,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一诗中,前四句字字精妙,然而后四句纯为客套的应酬之语,缺乏真情实感,实为可惜。而同为应酬之作,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句,其反映的情感便是真挚深厚,打动人心的。可见,但凡诗中吐露出发自诗人内心的真诚情感,便为叶先生所珍重。

  不独叶先生讲诗重视生命的兴发与感动,她与古典诗词相伴的一生何尝不是为之作注。她早在1979年回国讲授诗词时,即曾写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这样的诗句,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在讲台上,在笔下接续她的两个心愿,为介绍和弘扬中华之优秀传统文化出力。可以说,其人实为国之一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