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为何咬病鸡
黄鼠狼为何咬病鸡
·赵倡文·
有一则新闻看过真的让人心痛。一位年轻的打工妹在上厕所时被门撞得头晕目眩,可她为了得到600元的全勤奖,硬是又坚持上了三天班,最后因脑出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命丧黄泉。死者的母亲找工厂的老板讨说法,在工厂门前拦截高速行驶的汽车,以求引起轰动效应让老板屈服,结果被撞得多处骨折,住进了医院。
为了这区区600元钱母女俩一死一伤。看完这则消息,我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一句俗话,“黄鼠狼咬的都是病鸡”。鸡病了本来就够可怜的了,又要被黄鼠狼给吃掉;女儿死了就够不幸的了,悲痛中的母亲又被车撞了。这一家人的命运与这句俗话所讲的一般无二,真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令人怜惜。
在为她们叹息的同时,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什么黄鼠狼咬的都是病鸡呢?这大概一是鸡有病了,跑不快,很容易被黄鼠狼给追上,一口吃掉;二是鸡病了,找不来食,饥不择路,哪里有吃的,就往哪里去,忽略或者说顾不得危险的存在了,这样就增加了撞上黄鼠狼的几率。由此看来,鸡要想生存就得有免疫力,做只健健康康的鸡,即使真的病了,也得耐得住饥渴,不能因为饥了就去冒险,白白给黄鼠狼送去一顿美餐。
黄鼠狼吃病鸡,只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如果把这一法则用来比喻我们讲仁爱的人类,显然有些不合适,但民间有许多俚语却是“话糙理不糙”的,他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奥的道理。如此一说,“用鸡喻人”也就无可厚非了。
人不是鸡,自然不会被吃掉,但人生是有竞争的,有竞争就会有胜负、高低、好坏、赢赔、尊卑等等之分。我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鸡要健康得打疫苗,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能立住脚,也就是不做“病鸡”,那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得好好学习,增加自己的修养与素质。
“知识改变命运”。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小看了劳动人民,可让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做管理者,谁又会放心呢?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古之先贤告诉我们,劳动分工得根据个人的能力来进行,有文化有素质的就从事脑力劳动,反之,则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较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要稍好、工资要稍高、出事故的几率要较低、生活的质量也就较好,但这不是空中掉的馅饼,而是人家努力学习,给自己打足了“疫苗”,做了一只“健康鸡”的结果。
鸡会病,人也是会有“病”的。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比它们都善于思考。病鸡见食就去,完全不思考、不顾及危险,人却不能这样。一个人遇到麻烦,陷于困境中了,首先做的应该是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今天的不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一味地去寻找外因。我想,那位可怜的母亲,她和老板谈不来,肯定没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以为只要造成轰动效应了,关注的人多了,老板就会低头,结果,失去理智受伤的还是她自己,自己永远也只会是一只“病鸡”。
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虽然我希望每个人都生活得幸幸福福、健健康康、欢欢乐乐,世界一片大同,但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我们改变不了世界,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努力学习,做一个黄鼠狼撵不上、吃不掉,有知识、有文化,头脑清醒、善于思维、身体矫健的“健康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