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课程下,文本解读中常见的三种错误倾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课程下,文本解读中常见的三种错误倾向

2020-04-15 15:33:34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课程下,文本解读中常见的三种错误倾向

  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以来,与以前相比,文本解读有了很大改观。但据我近几年来的观察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文本解读,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尽如人意,仍普遍存在着“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倾向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任意肢解文本,以讲代学。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文本解读方式之所以常见,主要是因为它易于教师课堂操作、调控。拿到一篇完整的文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他肢解开来,然后逐段逐句地展示学生。这样,一方面为我们教师展示自己渊博知识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我们教师内的一种歉疚感,认为只要是自己认认真真讲过了,也就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因此也就可以问心无愧地面对学生了。

  殊不知,这种倾向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完全不是从学生的“学”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出发;不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阅读文本,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初感,而是牢牢控制文本的话语权,把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学生,自以为是地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本大卸八块。

  其实,这种糊涂做法无异于把一位亭亭玉立、顾盼生辉的美女肢解开,再分别指着血肉模糊苍白僵死的美女尸体部件,分别给学生讲解这美女的眼睛是如何如何明眸善睐,美女走路的姿势是如何如何曼妙优美,美女的身材是如何如何颀长而富有曲线。我想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但不能引发学生对这位美女的任何美感,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恶心,倒胃口。试问,有谁会不喜欢欣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活美女,而是喜欢这被任意肢解、毫无生气的死美女呢?

  文学人学,文本之中自然充盈着文本作者鲜活生命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树叶一样,每一个文本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无法替换也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只有牢固地树立起文本的生命意识,才有可能防止出现把文本无生命的东西而加以任意肢解。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文本的解读就如同对一个人的解读一样,是一个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也就像面对一个陌生的人,衣着外貌等这些外在的显性的东西当然容易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听其言观其行翻来覆去的熟读之、慎思之,才有可能走进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同样,面对一个陌生文本,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可能一下子吃透,使文本各方面的意义一览无遗。例如:就《堂吉诃德》这本书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堂吉诃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这个小说,给我们的感受是绝对不相同的。有人说,读《堂吉诃德》,少年时想笑,中年时再也笑不起来了,而老年再读就想哭,我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根本就没有必要把我们从教参上搬来的专家对文本的解读完全传授给学生。即使我们费尽心思这样来做,由于学生在年龄、情感、阅历等方面与我们成年人相差太悬殊,其结果也只能是“瞎子点灯,费蜡”。倒不如我们把文本教给学生,让学生在鲜活的文字海洋中学会游泳,在游泳中体会各种文字的运用之趣,岂不妙哉!

  二是远离文本,过度阐发。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普遍存在的通病。这种通病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太多与文本无关紧要的东西,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史课或政治课。

  例如:我们在解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这一文本时,有的老师认为本文的作者川端康成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大作家,因此,就在课堂上对作者的生平大讲特讲;有的教师在解读这个文本过程中,不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里的语言文字,而是远离文本,大书特书父母应该爱子女,子女应该如何爱父母,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跑题了。尽管课可以上的很精彩,但我们只能说他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而能说他上了一节很好的语文课。因为他对文本的解读离开了语文,即“语言文字”的原点,只是就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进行随意阐发,结果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再如:如今多媒体教学日趋成为课堂的宠儿,特别是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几乎到了无它不成席的地步。多媒体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集声、光、电于一体。不可否认,多媒体自诞生以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确是功不可没。但如果我们对它产生过度依赖,那它也就成了“鸦片”之类的东西,有百害而无一益了。我们知道《红楼梦》中有一段对林黛玉的形象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读完这段文字,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心中的林妹妹。如果我们是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林妹妹,尽管剧中林妹妹也生的如花似玉,但我们的想象立刻就被凝固了,窒息了,一千个观众眼里只剩下一个林妹妹了。

  由此可见,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画面对于文本解读当适可而止,当用就用,不当用就不用,千万不可乱用一气,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应回归到文本解读的原点上来,依靠语言文字进入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善于抓住语言文字组合中的奇丽之美,这才是防止远离文本的不二法门。

  三是机械训练,扼杀兴趣。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文本解读中这也是相当严重的错误倾向。这种文本解读的目的就是以练为纲,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对文本的解读,以求在考试中学生有一个好成绩。可见,这种做法是把文本解读与分数结合起来了,是文本解读直接为分数服务,成为分数的奴隶。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我们的文本解读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新课程提倡“对话”,另一方面是陈旧的考试观念。毋庸讳言,就单纯的考试来说,机械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捷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有时还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机械训练是把双刃剑,就像兴奋剂一样,它的作用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因为它把一个文本割裂开来,从中提出几个似是而非问题,再一厢情愿地制定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好比是先挖好坑再让学生往里跳。我们且不论这坑挖的合不合理,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违作者的本意,但就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一下子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推进了死胡同,明显违背了文本理解的多义性。这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原来文本的解读只能是这样的。同时也使学生创造的火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失去了文本阅读的快感与兴趣,真可谓是得不偿失。

  总之,我们语文教育者就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能够超越考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快乐体验,从而使学生一生都喜欢语文。在这样一个阔大的语文视野下,我们再给学生谈考试,谈训练技巧等这些雕虫小技,又何愁学生不能取得好成绩呢?努力在二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做到阅读考试两不误。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文本阅读的最佳境界,也是使学生一生都喜欢语文的制胜法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