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试论无作、无任、无止、无灭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试论无作、无任、无止、无灭

2020-04-17 10:38:18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试论无作、无任、无止、无灭

  试论无作、无任、无止、无灭

  修习空华万行,晏坐水月道场

  降伏里魔军,大作中佛事。

  “作、任、止、灭”四病的说法出自《圆觉经》 :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一、无作

  法身本具,真心常住,即是无作。

  无作戒体生佛齐,佛曾觉悟生曾迷。

  若于能所,立地圆成佛菩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作病”《圆觉经》“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经文“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即是说“圆觉净性”,不是人们起心造作可以得到的。于此大德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

  “法身本具,真心常住,即是无作。”《楞严经》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楞严经》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圆觉经》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光明藏(如来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黄檗传心法要: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永嘉证道歌》: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无作】无造作也。如言无为。无量寿经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无作妙体”、“无作本心”也就是“神通大光明藏”(如来藏)“是诸众生,清净觉地。”非作可得,本来具有。

  《圆觉经》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无作即是“法身本具,不从修得”之意。六祖惠能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无作”的法理,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都有“开示”,《楞严经》云:“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之中),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黄檗传心法要》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

  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学取。即转远去。若无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僧问:“如何是修道?”

  马祖道一禅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僧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马祖道一禅师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莫道无修便不修,

  菩提痴坐若为求?

  勤作棹,慧為舟,

  这个男儿始出头。

  二、无任

  化身在缠,心垢须除,即是无任。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彼圆觉性,非任有故”,即是说“圆觉净性”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有的。大德云:“勤作棹,慧為舟,这个男儿始出头。”

  “化身在缠,心垢须除,即是无任。”错误理解“无作”(法身本具,不从修得)的人,就会有“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任”即放任自流,放任自流即同凡夫,虽说“凡夫”即是“化身佛”,然而 “化身在缠,心垢须除,即是无任。”

  实际上“无作、无任、无止、无灭”的答案佛陀已经给我们说清了。

  关于 “无作”与“无任”之关系,《圆觉经》中有个譬喻:“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金非销有”即是说矿石里本有的黄金不是人冶炼(销)出来的,而是“本来具有”的,此句即“法身本具,不从修得”(无作)之意。

  但是,“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黄金虽然不是人们“冶炼”出来的,但是如果不去做“冶炼”的工作,同样得不到纯正的“黄金”,最终以“冶炼”(销)得以成就。此句即“化身在缠,心垢须除,不修不得”(无任)之意。也就是说:“无明须破,法身须证”。

  障尽理明(垢净珠明)、心净莲现

  “无明须破,法身须证”即是“无任”。“不断生死”即“不破无明”,“不求涅槃”即“未证法身”,“不破无明,未证法身”即是生死凡夫。“任病”即放任自流,即同凡夫,不得解脱。

  《大乘起信论》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

  关于“无明须破”,《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关于“法身须证”《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水色春光处处新,本来不俗不同尘,

  着气力,用精神,莫作虚生浪死人。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学佛是“觉心”的成就,《圆觉经》云:“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无愿(梵apran!ihita ),又作无作、无欲。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无止

  心行迁流,心体无滞,即是无止。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即是说“圆觉净性”不是人们静止心念可以契合的。

  “心行迁流,心体无滞,即是无止。”“止病”就好比用石头去压草,“以石压草”虽有暂时之功效,但是“烦恼之根”并没有断除,还会重新生长出来的,必须斩断“烦恼之根”,则诸“烦恼”永不复生,自然得见“体用如如”“性相不二”之真谛。

  《法宝坛经》云:“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华严经》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行】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法宝坛经》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四、无灭

  寂照不二,性相如如,即是无灭。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即是说“圆觉净性”不是寂灭(断灭)之相。“无灭”即是“圆明常寂照”的“无上大涅槃”。

  “寂照不二,性相如如,即是无灭。” “灭病”即“断灭之见”,是“六十二邪见”之一,释迦牟尼佛处处都在开示“无灭”的法理,如《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楞严经》“三界六道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

  《涅槃经》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人们容易把“寂灭”错误的理解为“断灭”。这里的“寂灭”即是“寂灭之体”,“寂灭之体”好比“水体”,“生灭之法”好比“波浪”,“波浪”幻生幻灭,“水体”无生无灭。这样我们就能正确理解“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法理了,“波浪”幻生幻灭的幻相灭除了,“水体”的实相就显现出来了。实际上,“波浪”幻生幻灭的当下,即是无生无灭的“水体”。

  我们需要灭除“波浪”吗?根本就不需要灭除“波浪”,因为“波浪”幻生幻灭的当下,即是“水体”的无生无灭。“无生无灭”的“水体”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寂灭之体”(法身理体)非肉眼可见。“法身理体”即是“大日如来”,“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也就是说:“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日如来”光明遍照。我们时时刻刻都沐浴在“佛光普照”之中。

  《大乘起信论》云: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寂照】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止观。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中):‘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寂”即“本觉之体”,“照”即“始觉之智”,“本始”合一,是谓:“寂照不二,性相如如。”

  修习此心,得成就者,

  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圆觉经》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通达“体、相、用”三者的关系,即可破除“灭病”,《大乘起信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