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教到底教什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佛教到底教什么?

2020-04-22 09:58:43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教到底教什么?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佛陀教育到底教什么?大众需要了解清楚

  佛陀自己早已给了答案,他说:“我只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dukkha)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 第12册, 278页)。

  什么是苦,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亦苦,求不得是苦,约而言之,五种蕴是苦也,此谓苦”。(南传中部9,正见经)

  苦如何产生的:佛陀解释到:“其渴也,彼更引导存在,而伴喜贪,彼于此而为享乐者也。即欲爱之渴爱、有之渴爱、无有之渴爱也。此谓苦之集。(南传中部9,正见经)

  如何灭苦? 佛陀曰:“彼之渴爱完全离灭、舍弃、除去、解脱、无执,此谓苦灭”。(南传中部9,正见经)

  如何是灭苦之道? 佛说:是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只有“如实知”某事物才能止息苦:

  (一)这事物的特征性质是什么?

  (二)这事物从哪里,如何生起?

  (三)的乐味——引诱人特点美味诱惑是什么?

  (四)它的过患——严重危害,隐藏在其中会伤人的邪恶力量是什么?

  (五)出离——我们要取得胜利的善巧是什么?要脱离这事物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

  虽然在三藏教典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味”、“患”、“离”,但或许从未听过它们,这三个字可以说几乎未曾在我们的眼前、耳里出现过,但请大家记得,它们在三藏教典中屡屡出现。佛陀要传递对任何事物的“如实知见”时,就依这个准则教导,有时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后三点:“味”——该事物诱人的本质 是什么?“患”——过患的本质,该事物伤人的特质是什么?“离”——出离的本质,战胜该事物的善巧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有个藏著钩的饵悬在那里,“味”是美味的饵,勾引鱼儿上钩;藏著的钩是“患”,即藏在饵中危险残酷恶毒力量;“离”是那战胜钩、 饵的善巧,为了吃到饵又能不上钩,儿必须有这种善巧,这时饵再也没有饵的功能,只是个美食,鱼儿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会被钩住。

  因此,我们应该常以这五种属性世间。世间的一种属性——“味”(饵),引诱我们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无知,看不见也听不到其他的一切,这样饵里就藏钩,人被钩在世间而不得逃脱,只得沉溺在世间(苦)中。

  现在,圣人清楚地看出“味”、“患”、“离”是如此这般,所以能吞食世间的饵而不被钩住,他们充分认知这五种属性——“性相”、“集”(生起因由)、 “味”(饵)、“患”(钩)和“离”(善巧),彻底明了每件事物,他们就这样生存于世间。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种事物,我们必须学习认识全部五种属性,或至 少后三种。

  不论我们要做什么,接触什么,甚至学习什么都好,都要以这个原则来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抉择,然后才能获取最大的成果,而不会受到伤害,这叫 做“如实如”。依照“如实如”修学佛法,抛却烦恼将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这五种属性观察世间,我们将见到它外表充满了“味”,而内在则隐藏着“患”,就会了 解世间像骗局、像伪钞、像诡计、像幻境,不会因此上钩,也不会迷恋它,时时刻刻以智慧连心,就是以这五种属性正确地观察色、声、香、味、触、法,而不会被 世间、六尘所征服,也不会产生爱、取,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过着“空”和生活。最后,修学佛法以进趋涅槃,就是我们能力可及的了。

  從那裡根絕“苦”呢?它必須從「因」根絕。如佛陀所說,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學習,直到我們了解──苦的生起只是單純地由於「執著」。

  生、老、死是苦,但通常說得非常誇張而含糊,容易引起誤解。事實上,若不執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

  此刻,我們執著生、老、死是「我們的」,如果我們不執著,它們就不是苦,它們只是身體的變化罷了。當身體這樣變化,我們稱它為「生」;當身體那樣變化,我們稱它為「老」;而當身體又這樣變化時,我們稱它為「死」。但我們不只把它當作是身體的變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還稱它為「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這多重的假相,是由「我」的假相開始,進一步對身體的變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相,使我們無法把這些只看作是身體的變化。現在,當我們把這些當 作只是單純的身體變化,生、老、死的假相就會消失,同時「我」的假相也不見了,不再有任何「我」,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說:「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份的人──實際上幾乎全部的人,都誤解了佛陀的意思,他們說生、老、死的現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沒辦法解釋;有些人則猶豫、不肯定,解釋得支支吾吾、含含糊糊;這是因為他們忘了佛陀曾說:「取著五蘊是苦」(san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五蘊即是身和心,身、心組合而成為人,若執著其中任何一者為「我」或「我所有」,則五蘊是苦、是重擔、是苦源、是熱火。所以,取著五蘊是苦。

  現在,假設我們的五蘊處在「老」的狀態中,若我們的心不執著五蘊為「老」或「我老」,那麼它們就不是苦了。我們應視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識是空,諸行旋轉流動的現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這樣的五蘊是清淨的五蘊(pancakkhandha),我們把它當作是阿羅漢的五蘊,事實上,阿羅漢不會成為五蘊的主人,因為這種心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蘊執為「我所有」,但五蘊可以說正是阿羅漢德行的容器,我們姑且稱它為「阿羅漢清淨的五蘊」(pure 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佛教到底教什么?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