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影丨龙友松:一根老山参,绵绵两家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背影丨龙友松:一根老山参,绵绵两家情

2020-04-25 07:02:04 作者:龙友松 来源:新三届 阅读:载入中…

背影丨龙友松:一根老山参,绵绵两家情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龙友松,1956年出生于哈尔滨,1974年在黑龙江省阿城下乡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82年毕业进入哈尔滨锅炉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延续两代人的友谊

  作者:龙友松

  昨天清理里的杂物发现一个旧信封,里面鼓鼓囊囊装着什么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根老山参!

  仔细看看封:顾民收,信封是机械工业委员会单位专用信封。望着这保存了几十年的老古董,我的思绪扩散开来。顾心民,父亲老朋友,老山参想必是一个在国家机械部工作的老朋友送给顾伯伯礼物,顾伯伯又转送给我父亲,老人家一直没有舍得享用,存放至今。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离世多年,物是人非

  窗外,四月的哈尔滨,竟然瑞雪纷飞,此情此景,我的思绪不禁飞到那多年前尘封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东北工业建设,我的父亲龙汉河和母亲家荃一同来到东北沈阳,后来又辗转到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国家组建阿城继电器厂,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创建者。

  1950年代初,继电器行业一片空白,阿城继电器厂是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父亲作为第一批留苏技术人员,在前苏联留学三年。顾伯伯一直都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工作,他同父亲一起在前苏联留学三年,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回国后都在各自的单位担任技术要职,后来他们都是两厂的总工程师

  时父亲在阿继工作,母亲与顾伯伯同在哈表厂工作,我们住在南岗的沙曼屯,两家是邻居。后来在1958年,母亲才调入阿继。1980年代初,我陪母亲去哈表办事,看到母亲认识那里的许多老同事,他们谈笑风生,一个叔叔同我说,你妈妈是哈表的老人!

  1950年代初,父亲同顾伯伯(左)在前苏联留学

  1950年代初,母亲与顾伯伯在哈尔滨留影

  

  我最喜欢的一张全家福,摄于1965年

  留苏归来后,父亲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开发了国内第一代继电器产品。阿继就此成为了中国继电保护电力自动化发祥地。父亲以一口流利的俄语作为阿继首席翻译为苏联专家所称道。他把自己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了阿继,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历任阿城继电器厂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为阿继的发展呕心沥血,拼搏奉献了一生

  阿城继电器厂曾经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继电器厂,中国继电保护的发祥地,曾经为葛洲坝、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设备配套,阿城继电器厂曾经为中国的电力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父亲同顾伯伯的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哈表和阿继同属于机械部,又是兄弟厂。文革时期我还记得哈表厂经常派厂篮球队来阿继举行友谊比赛,位于如今的阿继文化宫的灯光球场观者如云。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哈尔滨锅炉厂工艺处工作,巧的是顾伯伯的大女儿顾卓彦也在哈锅情报室工作,她同我同岁,是一名英文翻译。由于父辈的友谊,我们也稔熟起来,应顾伯伯的邀请,我还去他们家做过客,小顾的母亲闻淑范阿姨待人热情,是哈电集团绝缘材料厂的总工程师。

  不久我去上海出差,竟然在哈尔滨火车站与小顾不期而遇,她去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一个培训班。1980年代的火车车速很慢,在两天的旅程中,我们彼此又加深了了解。小顾毕业于哈尔滨师范专科学院英语专业,也下过乡,我们经历都差不多,都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共同话题很多。

  小顾工作很努力,要求自己也很严格,在哈锅共事的那段日子里,她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工厂在省体育场举行田径体育运动大会,她参加了1500米的长跑。四百米的跑道,近四圈的距离她几乎一直被其他选手远远的落在后面,可是她顽强的孤独的在跑道上奔跑着……我的心一直揪着,每当她迈着坚定的步伐经过我的面前,我都不敢直视她,望着她那瘦削身材的背影,我不由的在心里发出赞叹。

  顾伯伯与闻阿姨

  顾家全家

  1986年,国内首台60万发电机组在安徽平圩电厂并网发电,小顾在电厂陪同外国专家在现场工作很长时间。1987年,她自费留学美国在亚特兰大读书,1988年底,哈锅派我出国去美国燃烧工程公司(CE )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技术培训,CE 公司在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离亚特兰大不远。

  得知我要去美国的消息,闻阿姨特意来我家一趟,让我带一些东西给小顾,记得有蜂蜜等营养品和一些衣物。我们的行程正好在亚特兰大转机,小顾来到机场我们见了一面。随后不久的一个周末,小顾专程驱车几个小时从亚特兰大到查塔努加来看我,并将她的当地朋友介绍给我认识。临走她还送给我夫人礼物和一笔数额不小的美金。

  顾卓彦在美国

  中间那对老夫妻是顾卓彦在当地的朋友,年过七旬,对中国人民很友好,在美期间,对我们关爱有加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焕发了青春,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他参加了中国机械部组织的赴欧美电站设备考察团,为期一个多月,考察了欧美许多大电力公司和发电厂、电站设备制造厂,为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献计献策。他重视人才,关心科技人员的成长,组织了多项新产品的开发。改革开放直到1990年代,阿继一直是继电保护及电力自动化行业龙头,父亲对阿继的那段时间的辉煌功不可没。

  父亲所在的国家赴欧美考察团在被毁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塔楼前留影

  

  

  退休以后,父亲与顾伯伯联系也很频繁,经常打电话互致问候,2000年以后,我也曾多次陪从阿城来哈尔滨的父亲去顾伯伯家专程登门拜访。最后一次大约是2005年,顾伯伯行走已经不便,耳朵听力也很差,与他交流要提高声调,行走要拄一根拐杖才行。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顾伯伯。

  2007年,父亲因病不幸去世。父亲的葬礼隆重肃穆,悼念大厅挤满了人,阿继时任党委书记致悼词,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年我回到阿继只要一提到父亲,阿继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虽然父亲的一生坎坷不平,但是他为他所钟爱的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所爱戴。此生足矣!

  到了晚年,我曾问过他一生如此坎坷,是否感到心有不甘,他表现出的从容和内心的淡定让我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和坦荡的胸襟。他对文革中整过他的人从未有过怨恨和报复。实话实说,我对父亲这一代人的了解确实很肤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许多都是我们难以置信,难以企及的。

  父亲的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他坦荡的胸怀,坚韧的性格,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品格,永远像一座丰碑,伫立在我的面前……

  顾伯伯于2009年不幸去世,享年85岁

  前些年,我同顾卓彦又恢复了联系,2011年左右,我们不约而同为父母编辑出版了他们的诗文集。我们都将各自的作品寄给对方留存。我退休后写的一些回忆父辈的文章也都与她分享。2018年她回国探亲与我联系,可是不巧我外出旅游与她擦肩而过!虽然时空可以隔断一切,但是我相信:我们龙顾两家父一辈子一辈的友谊会绵延不绝……

  后记

  文章发表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远房表妹唐红冶来信息,她竟然认出信封上的字迹是他父亲的!这真的令人脑洞大开……

  唐红冶的父亲唐迪武与我父亲是表兄弟,他在机械部仪表局工作,与顾伯伯业务上有交集,由此可以推断,他们之间也存在不同寻常的友谊。这真是机缘巧合!

  2020年4月21日于哈尔滨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吧

  父辈的背影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同学和同事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孙冰:父亲孙泱,倒在黑暗中的黎明前

  马小冈:老人家一生握笔晚年"返老还童"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

  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苏斐:怀念父亲

  夏玉和:给爸爸的一封信

  刘玉民:CBA改革受委屈时爸爸默默支持我

  父亲刘建章两次运动中蒙受不之冤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汪林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电影往事

  张芸芸:父亲认准一条道就一直走到底

  白而强:我和发小,父辈们的运动生涯

  田力:从延安到东北,父亲的人生起伏跌宕

  徐永清:父亲徐明,戎马关山镌诗行

  王永刚: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彭小莲:我走进了胡风分子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回忆文革上山

  当兵岁月 青工光阴 高考之路

  校园回望浪漫故事 菁英人物

  职业生涯 学术 追念师长

  子女教育 健身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