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提戈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安提戈涅读后感锦集

2020-04-30 2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提戈涅读后感锦集

  《安提戈涅》是一本由Jean Anouilh著作中央圖書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1994-9,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提戈涅》精选点评

  ●读过中文版,索福克勒斯写理想的人~

  ●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诅咒这个事真迷啊,随便一个人就能诅咒别人,而且都会应验。俄狄浦斯因为诅咒生不如死,为毛还要诅咒他儿子?从对话文本看安提戈涅看着不像是因为对亲人悲痛或者对王权反抗乱七八糟的去赴死,而是为了成就自己光荣而去赴死?看不懂,感觉是为了悲伤制造悲剧,得去看看真人剧,单从文本上看,get不到点。

  ●我读过的第一个剧本

  ●法与国法冲突人性律法的冲突,政府个人的冲突

  ●这是正义与正义的战争顽固也会成为一种恶。

  ●讲道理 安提戈涅到底为什么想要和她的妹妹一起埋葬波吕尼刻斯?明明大家都清楚埋葬波吕尼刻斯将会遭受怎样的结果不是吗?明知道这么做的下场如何还想劝说妹妹和她一起冒险???难道要为了埋葬叛国的哥哥而把妹妹的性命也搭进去吗?而且妹妹拒绝之后还一直对她的决定表现特别气愤样子……我并不觉得妹妹有什么错,也不觉得妹妹的决定是懦弱的表现,她只是更冷静理性而已不是吗?安提戈涅确实是一个英雄,我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一开始想把妹妹也拉下水。自古以来被称为英雄的人难道不都是因不愿伤及或累及他人而默默地独自赴险且不告诉任何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和所爱的人吗?安提戈涅不是不知道埋葬哥哥后果,可还是去劝妹妹和她一起干这件事,在我看来这个举动作者想要塑造的安提戈涅的英雄形象是很不相符的。

  ●主要内容概述: 安提戈涅是剧中主人公故事发生在底比斯。克瑞翁在俄狄浦斯垮台之后取得了王位,俄狄浦斯的一个儿子厄忒俄克勒斯为保护城邦献身,而另一个儿子波吕涅克斯却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底比斯而战死。战后,克瑞翁给厄忒俄克勒斯举行盛大葬礼,而将波吕涅克斯暴尸田野。克瑞翁下令,谁埋葬波吕涅克斯就处以死刑,波吕涅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她哥哥,于是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与此同时,克瑞翁遇到了一个占卜者,说他冒犯了诸神。克瑞翁后悔了,去救安提戈涅时,她已死去了。克瑞翁的儿子海蒙(Haemon),也是安提戈涅的未婚夫,站出来攻击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责备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这才认识到是自己一手酿成了悲剧。

  ●有些人的不幸,恰恰是因为有些人的愚蠢

  ●安提戈涅悲剧的根源在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教仰与城邦所代表的秩序与法令的冲突/索福克勒斯无疑是推崇民主,反对僭越专制。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在某些方面守旧保守的

  ●《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放在一起对照巧妙:“前一代的罪不尽由下一代来赎”:宏大图景仍然是借神之名的命运和对道义文明的坚守;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了遵从神法对王法的反抗;质疑父权和男权(海蒙对克瑞翁;安提戈涅/欧律狄刻对克瑞翁);矛盾性的角色(克瑞翁前后的后悔;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海蒙和身为波吕涅刻斯和安提戈涅妹妹的伊斯墨涅;欧律狄刻和克瑞翁)Q:如果命运要安提戈涅偿还父亲的罪,为什么神又不愿接收安提戈涅的死?难道这只是为了证明死亡的荣誉。

  《安提戈涅》读后感(一):命运的悲凉和人的自主意志的彰显

  安提戈涅挑战权威的勇敢,对亲人的无畏的悲痛的爱,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子而屈服的傲岸,坚信天神法律的坚定,对懦弱的妹妹的蔑视,无法逃脱父亲所带来的命运悲剧的悲哀。克瑞翁根据自己“理智”进行的专制,不听劝解的独裁,瞧不起女人的高傲,知道错误仍假装不听的虚伪,受到劝解之后改正错误但是为时已迟的遗憾。海蒙不为未婚妻而是为正义的辩解,关父亲但父亲并不听从后的失望与愤怒,甚至通过将自己杀死来表达愤怒的硬气。为儿子死去而愤怒自刎的欧律狄刻。在天神天条和国王法条左右为难的歌队长。对国王屈服但仍然愿意与姐姐一同受死的伊斯墨涅。具有告诫作用的预言家。 整部剧弥漫着命运的悲凉感。充满天条和爱与法条和服从相斗争的矛盾。最后结局只有神是胜利的。安提戈涅死了,她维护神的意志,也受到神所赋予她家族的命运的安排。权威的克瑞翁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只有神的意志是胜利的。但是人在神的意识下彰显自主的意志,海蒙用死来挑战国王权威,克瑞翁主动改正错误,安提戈涅为爱的人愿意死去,人物用死亡来维护自己意志的自主不屈的的精神也值得歌颂。 ps:守兵与国王的对话很有意思。守兵说话很聪明。“伤了你的心的是罪犯,伤了你的耳朵的是我。”

  《安提戈涅》读后感(二):安提戈涅的眼睛:你只看到王法大,你不知道还有一个远高于时间的法在?

  同事小时候家里穷,看人家吃好的,欠吃。母亲说:你不要光看到强盗吃肉,看不到强盗挨打。

  同理,安提戈涅替被处死的叛徒哥哥收尸,违背了国王科瑞翁曝尸的命令,被关进山洞。安提戈涅指斥国王:你只知道国王的法大,你不知道,在昨天、在明天,还有一个高高于时间的法在?

  人生面临两个法,一个国王法、一个自然法。一个大写的人要立于自然法,不拘泥于国王法。后者是变动的,前者才永恒。

  还有,人生要看的是上帝的眼,不要看别人的眼。

  这说的意思,都是说世间法(当然也就包括世间事)是有缺陷的。人法不完善,犹如人不完善,所以安提戈涅说:人们要宽恕父亲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在神袛面前,人是欠然的;所以女儿安提戈涅呼吁人们:宽恕父亲俄底普斯吧......意思是,在全知全能全善全美的上帝面前,人是生下来就有缺陷的,是残缺的,是绝对欠然的,因而是有罪,既然人生而有罪,就不可能用完人标准要求他;既然自己也是罪人,就没有资格谴责别人。把正义交给上帝,把承受留给自己,这才是每个人的觉悟和责任。

  人生面临两个法:一个世间法,一个自然法。

  这一段读希腊神话,昨天分享刘小枫《安提戈涅的眼睛》。安提戈涅将人法/自然法两分是真正高大上啊!这也是西方处世的文化精神。中国的原初时代没有形成完整的神话,民族精神成长缺少了神话中超越性砥砺的一环,所以思想、精神和信仰还在尘世中爬行......、

  回到同事妈妈说强盗上,意思是吃肉是偶然的,挨打是必然的。人世上的生物都这样,世间法许诺人人吃肉是福,自然法撕破说人人挨打是命。

  《安提戈涅》读后感(三):《安提戈涅》《安提戈涅》 ——悲剧的诞生

  悲剧总是以胜利开局。《安提戈涅》创作的BC442年,雅典处于希波战争胜利之后的极盛时期,而故事也是从忒拜城保卫战的胜利开始讲起。胜利城邦的统治者克瑞昂颁布法令严禁埋葬反叛者波吕涅克斯的尸体,波吕涅克斯的妹妹同时也是克瑞昂的外甥女、准儿媳安提戈涅决意埋葬其兄尸体,在埋葬其兄时被抓住,克瑞昂不顾多人劝阻一意孤行坚持惩罚安提戈涅,终使其在囚居的坟墓中自杀,引发未婚夫即克瑞昂之子海蒙进而引发克瑞昂妻子欧律狄克自杀,只剩下孤家寡人的克瑞昂追悔莫及。

  情节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物关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相互关联的多重身份,彼此之间织成的多层次义务的大网,暗示了人类在多重社会关系中无可逃遁的结局。作为城邦的公民,所有人都有服从城邦利益和法律的需要,然而城邦反叛者波吕涅克斯也是不公正的受害者(指其被排挤剥夺了统治权),同时也是安提戈涅的哥哥、克瑞昂的侄子,是忒拜城统治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家庭与城邦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亲情与法律彼此冲突,多种正义观相互混杂,人类面临的其实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现实世界。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悲剧中主人公的简单世界观。克瑞昂作为城市的统治者,在他眼中就只有城邦的利益和法律的尊严,“在评价人和事的时候只以城邦利益为准绳,而他已经认定这就是唯一本质的美德” 。克瑞昂忘记了家庭的义务和责任,甚至不记得他正是以其血缘家庭关系才能够成为忒拜城的统治者,他完全忽视了与侄子波吕涅克斯的亲缘关系,不仅推卸掉了自己负有埋葬亲人的义务也断然惩罚了安提戈涅埋葬哥哥的行为。与克瑞昂以城邦利益为标准的敌我之分的世界观针锋相对的正是安提戈涅以血缘为判准的亲疏之别的价值观,在安提戈涅眼中只有亲人之间的感情和义务,她完全不在乎波吕涅克斯引兵攻打城邦的罪行,无论他做过什么,在安提戈涅看来都是她负有埋葬义务的哥哥。不仅城邦的利益与律法不在她的考虑之内,而且连妹妹的劝阻和未婚夫海蒙的爱情都未能使她有一丝犹豫,她只知道自己是死者的妹妹,埋葬哥哥是绝对正确的。克瑞昂与安提戈涅所共享的是相同结构不同标准的单一世界观,完全消除了现实世界多重角色和义务的复杂冲突而都显得正确无比,这也导致了其面对现实的矛盾冲突时就像手握真理的烈士一样英勇就义。

  地位和价值观的不同使冲突难以避免,然而人性格的偏执和自负则使悲剧无可挽救。正如第一合唱歌中歌队所唱的,“人是最奇异的事物” 。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成就自矜,以为自己一贯正确,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僭越了人类“有限理性”的悬崖。安提戈涅认为不同意自己想法的妹妹伊斯莫涅低贱愚蠢 。克瑞昂认为安提戈涅愚蠢 ,拒绝了海蒙的劝说,以“难道要城邦来告诉我该下什么命令吗”来否定城邦民众的公共异见 ,同时也认为先知的意见愚蠢有害 ,傲慢狂妄而完全丧失了谨慎之心。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他们的一己之见而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态度如此顽固而封闭,这种致命的自负终于使悲剧的冲突无法调和避免。由胜利开始的故事以所有人的一败涂地作为结局,昭示着人类在这个复杂世界中的渺小。我们必须在多种社会关系和义务中保持谨慎的平衡,以开放的心态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悲剧的故事中西方总是如此相似。面对一个复杂且无常的世界,老子的智慧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主张“和其光,同其尘” ,或许太过消极。然而,《安提戈涅》剧尾天神借歌队长说出的训诫,不也正是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的教诲

  《安提戈涅》读后感(四):这故事潜藏文本太巨大了

  这个故事听喜马拉雅的名著面面观的时候听到过,但是没想到一年不到,故事已经忘了个精光。 今天看到一个六年级的班级排练这部剧,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然后就立马找到音频又听了一遍,又找出文本读了一遍。 这部剧的台词这回实实在在震撼到我了。

  故事讲的是安提戈涅为了埋葬城邦反叛者弟弟的尸体,不惜违抗城邦统治者克瑞昂的命令去给弟弟安葬。最终被城邦统治者处死,但是她的死亡导致她的恋人克瑞昂的儿子海蒙也自杀了,又导致海蒙的母亲也就是克瑞昂的妻子自杀。 说到底这是一条命令引起的惨案。

  这部剧首先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剧中人物都恪守不同的信条,同时骂别人是蠢货。

  安提戈涅是一心想为亲人下葬,从而能安心面对自己的信仰。 她觉得孩子,老公都不重要,没有了能再找,再生。但是父母兄弟仅此一位,她要为他们的灵魂负责。

  她的妹妹愿意屈服于命令,她觉得为死人冒险不值得,但是她愿意为安提戈涅分担罪责。这个信条导致她暴露自己也被处死。 说明她妹妹也是非常注重血亲的职责,只是对死人活人的态度不一样

  克瑞昂是以城邦战后要有罚赏分明的法律为依据,他是有点马基雅维利,不是很通融的一个人。认为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所有蔑视损害城邦价值观的行为都是应该绝对处死,甚至他要因为儿子海蒙对他价值观的质疑而处罚他。当然他在跟先知互怼的过程中,发现城邦价值观的潜台词变成他自己的个人的意愿即城邦主的意志,我们可以稍稍怀疑一下,他是不是一个独裁暴君。

  克瑞昂的妻子也就是海蒙的母亲的信仰一定是她儿子,所以当海蒙的死讯传来,她立即自杀。

  海蒙的信仰——不好说,大概是爱情?或是反抗他父亲的暴政? 而从语言表述上,似乎他又是承认父亲权威的。总之吧他是个软弱的人,可能是为反抗而反抗

  与他们都相对的,是看守城门的卫兵, 他完全的犬儒主义,只要我能生存下去,只要我没有罪责,那我干什么都行。如果没有压力,那我乐得做好人。凡是都是天神做的,我没有看见。

  最后是那个预言家,他好像只是为了传达天神的旨意,克瑞昂质疑他获得利益输送,有特殊目的。他说他不为任何利益。

  所有人都分析了一遍,这大概是这部剧好看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人的态度都是不同的,除了主角的绝对对立,其他人都是介于灰色地带。所有的人物都没有真实性,他们代表了事件中一类看法,让这些看法彼此撞击,让故事推进

  剧情的议题多到吓死人, 从男权,男权,父权,继承权, 自然法,世俗法,集体利益,个人信仰,死亡,宗教,利益,政治,选择,权威,权力。以我的知识和耐心我是不愿意也没法展开,但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充满惊奇的,每个人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有爆点,不是情绪的渲染,而是说理。所以我觉得这让六年级的学生去排演这种戏,是非常不适合的。

  其实这个戏让我想起了《棠棣之花》,聂莹也是为了弟弟自杀。相对来说我感觉棠棣之花的戏剧冲突比较和谐,更像传奇故事。我在想这些事情会不会是真的,或许古代某个时刻,就是亲伦人伦胜过国家律法,比如说我们儒教就是靠人伦治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戏很像中国古代的这种治理天下方法的政治寓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诲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部剧的结局又很像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帮人的悲剧效应,融合效应是靠一段爱情来达成的,很浪漫。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海蒙,既不是服从亲缘的人伦,也没遵从国家律法。这部戏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树立了多元的视角,

  要是再深入了解这部剧的背景,容许我看惯美剧的开脑洞,这其实是一场政治惊悚戏。 隐藏的事实,就是克瑞翁这个大将军想撺掇俄狄浦斯的政权。俄狄浦斯的咒语很有可能是他散布的,导致俄狄浦斯慑于宗教人伦只能刺瞎双眼。 注意俄狄浦斯的行径,他是因为弑亲而自己刺瞎双眼,而克瑞翁暗暗布局,让儿子跟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订婚,增加一成的把握,挑拨俄狄浦斯两个儿子的关系,捧一踩一,可能扶植了一个不具有继承权的儿子,导致另外一个找外族势力来帮忙, 在战争中,两个儿子顺利的死去,使得克瑞翁具有了名义上的城邦领导权。 为此他必须加强统治,清理叛军。所以对波吕~~的暴尸惩罚是势在必行,如果不这样做,意味着自己的统治权就会不合法。 而安提戈涅非要以身试法,并不是她一定要为弟弟下葬,她不愿意通过结婚帮仇人取得正统的王位,她站出来大庭广众的质疑克瑞昂的合法性,但是用了一个亲缘责任的幌子。 (我很怀疑安提戈涅根本不信神,她在死之前根本不信自己死后能上天堂,位列仙班。知道自己会死的很惨,而且会被人们忘记)。 而安提戈涅的行为的确让民意骚动。 导致克瑞昂骑虎难下。 至于海蒙为什么死,我只能相信这是个戏剧元素。 看注解,克瑞昂其实挺倒霉的,他几个儿子都死的不明不白,我只能说,他的铁腕统治也不是那么牢靠,也是如履薄冰。 不过好在他似乎后面有个女儿。嫁给了美狄亚的老公。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想,看了玫瑰战争就知道了啊, 白公主不就是个投降了的安提戈涅吗?

  刚刚看了一下所谓的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对悲剧的三个界定,

  《安提戈涅》读后感(五):法国纯真剧团——南大黑匣子,改编的so cool!

  本文首发于20170822《北京青年报》B4版(恩,大致就是这么想的)

  《安提戈涅》 西班牙式的碧血黄沙

  一 粒/文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small/public/p937467.jpg

  对于当今观众来说,“古希腊悲剧”几个字免不了让许多人望风而逃。那么古老的故事,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

  但看完法国纯真剧团版的《安提戈涅》后,你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部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古希腊悲剧。从表现形式到作品主旨,它都非常具有“现代感”,对社会问题的折射,更是与我们的当下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代再看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根本不用去试图理解古希腊悲剧人物与神权的内在关联。而是可以透过人物行为本身,更实在地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当代世界中的抗争。我们可以直接用个人意志,与安提戈涅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连接。

  《安提戈涅》创作于公元前442年,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忒拜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女主人公安提戈涅,不顾刚刚上位的新国王克瑞翁的禁令,独自去埋葬负有“叛国”罪名的哥哥,并因此被处死。一意孤行的国王克瑞翁,最后也处于众叛亲离的孤境。

  不得不说,纯真剧团的导演让·夏尔非常有才华。他十分清楚“安提戈涅”四个字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正因为意识到这点,让·夏尔才特别地将这个古老的故事改编得相当接地气,“索福克勒斯笔下的故事,那些古老、经典的句子,我要用现今的语言来说。”于是,穿着一身红裙、性别模糊的预言家特伊西亚斯,唱着西班牙情歌出现在了观众面前,不时跟酒吧小哥抛个媚眼,引发场内的阵阵笑声。

  预言者特伊西亚斯在这部剧中无疑是非常出彩的角色,这个人物在古希腊神话中本为男性,也有过变身女性的体验。要理解剧中这个角色的刻画风格,则不得不提到西班牙电影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很多法国媒体在报道这部《安提戈涅》时,都总结说:“这是一出‘阿莫多瓦式’的《安提戈涅》。”阿莫多瓦的作品颇具争议性,被评价为“着重表现欲望、暴力、宗教等议题,并通过鲜艳的色彩,展示出一种后现代的审美眼光,以及对权威的极大藐视”。

  导演让·夏尔巧妙借鉴并运用这位西班牙电影导演的创作手法,让金发碧眼的占卜者特伊西亚斯用脱口秀的方式为大家展开这个“悲剧”,并且让你时不时地在悲剧与幽默之间来回跳跃。《安提戈涅》欲揭示有关人性的深刻话题,但这样的悲剧主题一点儿也不妨碍导演用幽默的手法来为大家展现。而且特伊西亚斯的表演与故事主体部分简洁、真诚的呈现风格相得益彰。

  这部作品的现代感,还体现在它的美学风格上。舞台中央圆形的、布满红色沙子的演出区设计简洁优雅,像极了一个西班牙斗牛场。为什么一个法国导演会在古希腊悲剧中增添如此多的西班牙色彩?让·夏尔说:“西班牙诗人洛尔迦曾这样描述他的祖国,‘这是一个死亡的国度,或者说通向死亡的国度’。是的,西班牙人钟情悲剧,斗牛就是个例子。斗牛场上的眼泪与鲜血,让我想到,也许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对古代经典悲剧最现代的诠释方法。”

  于是,我们在这版《安提戈涅》里,看见了一场沙子与血的盛宴,权利与人性的较量。导演将斗牛士与公牛之间的对决,和安提戈涅与国王、与权威之间的抗争做比拟。红色的沙子象征着鲜血、生命、死亡。在这样的舞台中,安提戈涅的斗争与死亡更显悲情。她已用尽全力去进攻,依旧像公牛倒在斗牛士面前一样,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而且,在发现内心的正义世界与残酷现实体系相距甚远的时候,她渴求死。

  女权,是很多人看完《安提戈涅》会提到的词。是的,为什么是男人统治一切?安提戈涅也许的确在为女性呐喊,但今时今日,再看这出悲剧,尤其是纯真剧团的这个版本,我不认为女权是这出戏剧中最主要的东西。

  谈论女权之前,首先应该是人权。“安提戈涅是索福克勒斯笔下具有最高层次自我精神意志的人物。”这是戏剧哲学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句话。安提戈涅其实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女性的位置审视自我与世界。她所做的反抗,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做出的反抗;她所发出的呐喊,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发出的呐喊。她并没有在代表女性。所以,当剧中最后出现几分钟影像片段,配合着重金属音乐,所有出现在银幕上的女性的脸孔,都变得更有力量。

  导演让·夏尔在创作并改编《安提戈涅》的那段时间,正值法国民众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讨论与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时期。他的改编创作也可以说带入了对这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勾连和对位,“法国是个自由、民主、开放的国家,但即使这样,当时在同性恋婚姻的问题上,仍有一半人持反对态度。这样的社会事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很多人不能公平地看待人权问题。这部《安提戈涅》不再单单是个古老遥远的故事,它是一部符合时代的现实作品。安提戈涅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说不的女人,我的这部作品正是为了所有为正义和爱而斗争的人所创作!”

  我们好像都太久没有“战斗”了,平静的日子里,需要看看像《安提戈涅》这样的戏剧。审视过去的同时,也是发现当下现实问题的过程。所有现实社会中的缺口,仿佛都在纯真剧团的这部作品中被多多少少地折射出来。“无论是谁,即使用一颗沙粒覆盖波吕涅克斯的身体,或者为他掉一滴眼泪,都将被处以绞刑!”这是《安提戈涅》中克瑞翁严厉的命令,但如果每个人都勇敢地为波吕涅克斯撒上一粒沙,结果还会是专权高于一切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