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记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来自一个普通农村的普通家庭,有着爱自己的家人朋友,从小被家人疼到大,但也从未被溺爱。
小时候还没有幼儿园,在上小学之前,孩子们需要先上两年学前班。未上学之前,我妈就开始教我背古诗及认识拼音、数字(她的记忆力很好,小时候上学的古诗词竟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我所比不上的)。五岁开始上学前班,我妈对老师说让我直接上大班就好,这样上一年就可以升小学,这件事我记忆犹新,因为我妈走后,老师就把我送到小班,理由是我太小,怕上课跟不上(因为当时不仅年纪小,个子也很小,从小到大都是第一排的命,一把辛酸泪?),后来我妈和老师做了一个约定,就是在大班先学着,考试时看我的成绩要是不行就把我送到小班,当然结果如我妈所料,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我也就在学前班大班待一年就上小学了,这都是我妈的功劳,毕竟上课学的都是她之前已经教过我的。
小时候,我一直是很努力的学习。放学回家发现门锁着家里没人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打开书包趴在大门旁的石凳子上写作业,等着爸妈回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先写作业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之后即使院子重新修建,我爸也会特意在门口弄个石凳子给我学习。大概是我爸妈教导有方,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尽力给我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小时候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想学,砸锅卖铁也会供你“,可见我是多么的幸运啊。被村里人知道我学习很好的时候好像是在一年级寒假(也许是学前班,不太记得清了),因为我第一次拿到奖状,过于开心以至于一路拎着奖状很招摇的跑回家?,从此村里人把我定义为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这个定义直到现在还一直存在着。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成绩就开始下滑,当然并不是因为不认真,而是因为我脑袋太笨,数学不会举一反三,因为这样还被老师叫过家长,数学老师说“今天你同学穿红衣服,明天换黄衣服,你就不认识是谁了”,潜意思是说我脑袋太死板,同一个题型换一种表达就不会了。这也是我一直将自己定义为“笨”的原因,从这件事开始,我才知道我一直以来的学习都是比周围人努力才会获得和他们一样的成绩,也曾感叹老天的不公,但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坚持,从未放弃。
那个时候,上完六年级可以直接升镇上的中学。我爸说:“毛毛(我的小名),想不想去县里上学”,当时毫不犹豫的就说“想”,不知是哪来的勇气,毕竟在村里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大概是小时候对县城的一种憧憬吧,觉得县里一定很好。在毕业小升初考试的时候我爸替我给老师请了假(当然不是直接说去县里参加考试,因为老师会阻止的,毕竟少了一个镇上入学的学生,他们还是不乐意的)。后来才知道当时学校里和我一起参加县里考试的有四五个孩子,我们村只有我一个,最终顺利考上的好像就我自己,骄傲脸。(然后我就成了村里的典范,之后的每一年村里都会有许多孩子去县里考试,但正因如此,学校老师很“卑鄙”的把镇上小升初的考试时间和县里安排的考试时间放在一起,让学生只能选择考一个)。但悄咪咪的说其实我不是很光荣的考上的,因为我差了四分,刚巧压到”放宽线“上,”放宽线“指的是差的分数不多,可以多拿点钱入学,一分200元。其实我家境很一般,那时候800元对我家来说还是挺多,但我爸看透了我的想法,毫不犹豫的给我交了学费,真好啊。
然后我就惊险的以班级最后一名的成绩到县里最好的两所中学之一上学了,看我多幸运。其实初一的那段时间我过的很苦很苦,大概哭了半个学期吧,因为太想家(我是一个离不开家的孩子),因为不会自己梳辫子,放假时我妈带着我剪了短发,在学校每天都要到小卖部往家里打电话,边打边哭,我妈后来告诉我她被我哭的心软了,想接我回家不在县里上了,但被我爸阻止了,说再等等。其实很多事情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比如我初一成绩很差,考试39分的数学试卷不敢给爸妈看,偷偷的放在书包里,但放假回家还是被我妈清理书包的时候看到了,我妈和我爸商量了一下,又悄咪咪的放进了我书包,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我爸对她说我是个有分寸的孩子,知道努力的,因此到大学的时候和我妈聊天我才知道这件事。当然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我从初一的倒数第一一步一步爬到高三的正数第一(高三时,所在班级是实验班,比较好的那种),我一直不觉得自己很努力,大概我从小习惯了这种笨拙的学习方法,而我本身也不是聪明的孩子,只能这么笨拙努力的去学习。毕业时,一个同学过来对我说,他从未见过一个可以把自己逼的这么狠的人,感觉在拼命的学习,这才意识到原来我在大家心中的印象是这样的啊。但是高考成绩出来时,我发现比平时少了七八十分,大概是太紧张没休息好导致考试失利,没有到理想大学的分数线,但着实不想再上一年高四,还是填了志愿。印象特别深刻,我的录取结果出的特别晚特别晚,本科一批的结果都快出完的时候我的还没有出来,当时感觉完了我要滑档了,大概要调剂了,终于到晚上看到了自己录取结果出来,抱着我妈哭,大概是太激动了,不知道多少人有这样的感同身受。
就这样,我又惊险的以吊车尾的成绩步入了双非一本。本科期间过的平平无奇,成绩不高不低,就是刚好拿奖学金的那种,因为我学的是设计专业,我是一个没有一点设计细胞的人,天知道我每次付出很多的时间很努力制作的作业都没有同学随便做的作业好看,这种感觉有多难受,在室友刷剧的时候我在学习,聊天的时候我在学习,但是绘画课、设计课上的优秀作品是我的室友也从未有过我。大概就是这样终于到了该准备考研的时候,不知哪来的勇气把目标定了TOP5的某985高校,中间犹豫过换专业,但是对我来说考研只是一种圆梦,就是想实现上这个学校的愿望,而本专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最后经过一番挣扎,还是决定考本专业。因此我又开始了笨拙的学习之旅,期间报了两期手绘班,不在本科学校的城市,因此和老师请假去准备考研,保证了期间会平衡好学校和手绘班的时间。第一期手绘班好像每天只会睡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在练习。第二期冲刺班是自己租了个房子,没有窗户的一个小隔间,很潮湿会有蟑螂的那种,白天关上灯整个房间暗的像黑夜,手绘班的老师对我很不友好,大概是那种注定考不上的学生,?其实我自己也知道,毕竟自己的水平在那,和周围学生差距我还是看得出来,但是我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学,毕竟走到这一步没有回头路。在这种环境下终于考完了(我脸上也因为压力大加环境潮湿爆了很多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好?)。等待结果的过程我并没有焦灼,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考不上也不遗憾。果然,成绩出来没考上?。
就这样大四下学期开始了找工作的旅程,在去面试某一个公司的路上,接到考研学校教务办老师电话,问我有没有调剂的打算,当时嘴上说着好,但其实并没有很在意,就这样挂了电话去面试,但等我到面试地点的时候,发现办公场所是在建设中的大楼里,里面很呛,每个人都带着口罩办公,我能感受到浓烈的甲醛味,面试我的人说我应届生什么都不懂,不给我工资就当在那学习(我面的是室内设计,这个我确实不是很懂,但是就是觉得有趣想去尝试),这个场景深深的打击了我,从那出来我的第一反应是回家查考研学校的官网报名调剂,就这样三天内完成了作品集,参加了复试,最终又惊险的以吊车尾的成绩被录取了。
从小到大习惯了各种吊车尾,每次人生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我都以吊车尾的方式前行,所以一直以来都认为我凭借着自己的运气一步步走到现在,不瘟不火。
现在,面临着毕业但赶上了疫情,找不到工作的我有点无所适从,但是还是要努力啊,毕竟还是要靠三分努力我才能积得那七分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