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锦集

2022-03-14 13:5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锦集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是一本由米奇·阿尔博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9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精选点评:

  ●看完了话剧之后,回来把一直看不完的这本书看完了。患病是辛苦又不幸的。但他能有这么长的时间想清楚,把心里的想法分享给自己的得意门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啊。

  ●温柔的可爱的长者。同情心和责任心让世界更美好;对于自己的苦难 跳出来 旁观 冷静白描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为了学英语而读。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啦...

  ●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大抵只有在千帆过尽后才能对人生有些许的大彻大悟,身处30+的年龄阶段不能也不愿和世界妥协,干下这碗鸡汤,打点鸡血再奋斗才是正经事。

  ●多一⭐️给装帧。

  ●看完了汉语部分,也许只有生命面临重大变故,人才会竭力追求情感与幸福并看淡物质。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如何以超脱世俗的心态去活出生命本身,莫里是一位很赞且少有的老师!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一):在死亡之前

  一个即将面临死亡洗礼的心理教授,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不愿停止和他的学生交流思想。在这个功利的世界,莫里也提到,无论物质上多么丰厚都满足不了自我精神上的缺失,倒不如在物质满足生存的情况下,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和朋友,给他人或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在面对死亡来临时,才不枉此生活过。我们终点都是一样,都是死亡。在身体虚弱时,什么都需要他人护理时,他心中保持宁静,他始终保持着享受的姿态羡慕。真的在面临死亡时,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二):与生活讲和

  在那个有着红色木槿花的小屋里,午后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在硬木地板上。莫里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以一种俯揽众生的姿态,和自己的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生命中的遗憾、自怜、死亡、婚姻、完美、感情、家庭。

  这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的一门课程。

  当我回头看看自己。时光似乎以一种加速度的姿态在快速流逝,常常深感时不待我,想要追逐更多,往往也遗憾更多。

  “ 没人能擦掉生活过的痕迹,同样也不能重新在生活一次。” ,“能否后退一步,问问自己:这就是你想要的一切?”

  看看自己,也环顾周围,有人在为生计奔波,有人在追逐梦想,有人在迷恋金钱拼命索取,也有人因畏惧失去而害怕变化徘徊不前。。。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找到自己毕生要去奉献的价值,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有改变行为,才能有所结果。

  与生活讲和。明白自己,内心平静。这是我从中感悟到的。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三):聆听人生的教诲

  这是一本读起来能让人平静的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话语和画面让人感觉到了力量,感受到了宁静。从一开始看余秋雨先生写的中文版序开始,我就一直有这种感觉,我是断断续续的读了十几天才把这本小书读完,但无论外面是什么样子的环境,我每次拿起这本书,读起里面的文字,都能够做到心平气和。

  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最深刻的感受。其一,人之将死,其思想会突然变得豁达,而正是面对死亡,你才会真正的思考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其二,人生得一良师或者得一知己真的是美好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真的有一种去当老师的想法。

  莫里在临走之前的思想,大概最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这样说起来人类的精华思想其实都是相通的,那些名利和物质的东西,都是外在的,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对于人来说,最美好的一天是平凡和平淡的一天,你心灵最自由的一天,你最幸福的时候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享受天伦之乐,你最开心的时候是和朋友在一起,聊天与谈论人生。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财富,拥有多少荣誉与虚名。我现在也还处于一个年轻的状态,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当然谈不上深刻,只是表面上同意书本传达的观点,但是真正要理解莫里的思想,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要表达,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拿出来与人讨论,无论对错,我们会探讨出一些相对不错的结论,然后将这些好的东西分享出去。如果你只是读书,思考,而没有把你的思考所得分享与他人、展示与他人,那这样的思考又有什么价值呢?分享你的东西,尽可能的帮助他人,哪怕是一丝良好的影响,那你在这个世界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我十分羡慕米奇,他有这样一个好老师,很多时候我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这些年,觉得自己和刚开头的米奇是一样的,曾经那些和蔼可亲的老师,至今甚至都没有联系过,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和容貌。我们有时候过的太匆忙,我也希望自己拥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更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位如此让人尊敬的教练,然而一切或许只能是想象。我扳起指头来数,我能够与哪些老师或者领导形成这样无间的关系,大概有吗?再想想,这些真的不能等待,我首先想起来的是研究生的导师,想起来的领导是已经卸任的领导,但怎么建立起那种无间的,纯友谊的关系,自己需要行动起来的,如何行动,自己一无所知。大概是节日里的一生问候,或许是空闲时的一次拜访,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追求吧,等待总不是一回事情,等待是无意义的。

  “一个终身的教师。”这是莫里给自己的碑文,我们是不是要做些什么,以便将来可以用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概况自己短暂的一生。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四):星期二是工作日

  在某平台阅读了电子版,总阅读时长10个多小时,包括阅读英文版。一点一点的读,读了好久。本来阅读前看了简介,被介绍深深吸引。以为可以从中找到一丝安慰与释然来缓解我最近的焦虑。读完后我发现我错了。可能是我读的时间太久,所以觉得写的有些啰嗦。就内容而言,有些鸡汤,但是又不是讲一个故事给一个道理的那种。阅读后面的英文部分,就当是锻炼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了吧。

  实在给不出很高的分数。如果老教授没有生病,按照书中的描写,他的豁达以及与生命和解的态度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书中的场景是老教授生病了,生命在一点一滴的逝去。当书中的“我”问老教授如果有24小时的健康时间你想去做什么。老教授回答的是把上午,下午,晚上都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然后“我”就开始惊讶老教授竟然用24小时做这么简单的事,因为“我”以为老教授要飞去哪里哪里,和谁一起约饭。可是!仔细想想老教授那看似简单的24小时娱乐活动,一点都不简单!回忆一下,如果你有工作,你上次有一整天休息时间来做简单的放松的事(例如,看书,发呆,散步,完全不工作!)是多久之前了?如果你是学生,你上次有一整天休息时间不用学习是在什么时候?好,如果你回答说,前不久我就有完整休息一次。那你这么休息的频率如何?所以,总觉得老教授那简单的一天非常奢侈。

  书的开始,“我”开车去拜访老教授。那是“我”时隔多年与老教授的再次相见。“我”当时在干什么?一边开车,一边打着电话处理工作。对于那样忙碌的“我”,老教授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假设有24小时的“健康时间”,他提出的那“simple”(原文用了这个形容词)的一些活动一点都不simple啊。“我”如果换做是读者,那么拼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够有simple的生活才努力奋斗的。那种simple不是我们向往的吗?好,又有人说,只是让你在忙碌中偶尔停下来休息一下,看看窗外的景色,看,那木槿花多美!能停吗?真的能停吗?你可以停,但是很多人不能停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肩负的责任,我们不能那么任性吧。生活还得继续,所以,还是继续生活吧。

  别忘了,星期二,如果不是撞上某个假期,那它是一个工作日。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8.4米奇·阿尔博姆 / 2014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相约星期二(汉英对照)》读后感(五):和莫里一起学习死,学习生(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