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叔·叔》是一部由杨曜恺执导,太保 / 袁富华 / 区嘉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准极高之作。没有太多drama,它所捕捉与呈现的日常生活气息相当精准,看似平淡,实则“拳拳到肉”,正如《微风细雨》般内敛沉稳,非常细腻地反映了香/港大龄同志的生活、心理状态。我很喜爱贯穿全片的“微风细雨”组合镜头,而其中那场精彩绝伦的买菜吃饭戏实为现(写)实主义电影之最精髓展示。更可贵的是,电影在一些关键时刻所具备的克制(or轻描淡写?)令人钦佩,这种克制并不是情欲上的内收,而是多个角色间情感上的「退让」,让人刮目相看。唯一美中不足是结尾稍显草率,但我仍然很喜欢那组空镜以及意味深长的最后一镜。
●最质朴的快乐里有着最难以释怀的委屈。当松松垮垮的肉体不再提供观赏性的爱情,影片便带着我们回归原本,去洞察作为一段爱情故事的甜蜜与苦涩。他们的人生被主流体系占据后所剩无几,只能在这段感情里小心翼翼地享受片刻做自己的机会。镜头里被微风轻拂的两个身体,美好,可爱,细腻。这点美好面对滚滚而过的传统家庭压力太过渺小,只消一个起身离开的瞬间,或是将一个铁盒扔进垃圾桶的动作,便无声消逝。心痛淋着我,也淋着你。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窩心熱暖的中年男人的故事,像驚弓之鳥的悸動,然後是欣然默認著包容著,那麼有分寸,又那麼繾綣。 「你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 「想知道嗎?你跟我去一次就知道啦。」 你要走了,我隨著你走,閒話家常著,明天是怎樣也不知道,能多見一天就是一天,反正每一刻都會是永恆。
●BIFF 聚焦老年同志社群,部分运镜略显奇怪,从动到静的转换突如其来,没有过渡。同志的爱与性在传统家庭的裹挟下仍是无法张扬,就像儿子驻足在门口听到父亲房内的新闻声后,也只是淡淡说一句“Grace睡着了小声一点”,也许他们的权利与情感永远只能被轻轻拿起,轻轻放下
●非常细腻的电影,主角眼里尽是眷恋与温柔。同志澡堂、同志养老院很有人文关怀。不过全片最值得玩味的,是通过人物关系影射大陆、香港、台湾之间的关系。#2019釜山电影节
●慚愧 我不認識太保 幕前只認識袁富華和小野(此處強烈對小野比心) 認識的幕後反而比較多 張叔平、李端嫻 沒想到呀 整體比翠絲好太多了 謝謝導演演員不矯揉做作 是一套平實、細膩的獨立小品 在聚焦lgbt老年問題之餘 也作為「人」去看青年的困境和家人的羈絆 如果前面導演忍一忍不要那麼執著於肉體的親密就更好了⋯
●2020.1.7HK艺术中心,港岛老gay们的故事。一反青年LGBT电影中经常表现的热烈情欲解放、不妥协的张扬政治表达。中年gay叔们早已习惯在粉饰和满的家庭生活与偷偷寻求基友解放自我之间维持平衡了,毋宁说这已成为他们在压抑个体性社会中的唯一生存方式,自身早已过了容易愤懑的年纪,人老体弱,却依旧苦闷于最基本的个体情欲表达。对于各自家庭的呈现是又一点睛,家庭一方面早已成为装满共同生活的温情和责任的场所,是不能出走和逃离的,另一方面却又无时无刻不像一道昭然的枷锁,提醒他们自身的困窘处境,这种微妙的关系十分具有中式特色了。电影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同性电影的边界,在不断叩问人之自我的生存。床戏还是太怪,把不再美丽的肉体拍出互相渴求的感觉还是很考功力的,不是关个小黑屋再打个光再让两个人互相蹭就可以的。
●#金马56#忘记标记
●取材上固然有突破,但除了大胆展示老年人的肉体(却看不到情欲)之外,似乎一切都在观众可预期且可接受的安全防线之内。
●釜山第3场。如果不是入围金马,可能就错过这部片子了。看完之后感觉比《翠丝》更扎实,少了一些歇斯底里,多了一些含蓄和隐忍。尺度不小,也具有一定的猎奇性,尤其是对于老年同志群体的性生活细节展现,比如同志浴池里面爱侣的相处模式等,之前的华语电影中确实未曾见过。导演映后提到这部电影最难的就是寻找两位主演,大多数这个年纪的男演员一听说这个题材都会果断拒绝,最后来自台湾的太保和香港的袁富华接下了这部戏,两人也很精彩地完成了表演。《翠丝》以及《叔·叔》的出现丰富了华语电影的语境,虽然都是新人导演作品,手法上还有些稚嫩,但敢于发声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提名金马最佳影片确实还有些勉强,放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了。
《叔·叔》观后感(一):我們都會老的
華語世界終於有關注老年同志議題的了,可喜可賀.江老師的書今年夏天在hk就買了,一直沒忍心看.個人會覺得《叔.叔》比去年的《誰先愛上他的》更人動容,至少片中兩人相遇之後,我的眼淚就一直沒停過.
同時也比較起從前看過的《愛很怪》,同樣在講訴老年同志.當放在華語世界時,它與家庭,責任,同直婚姻,兒女糾結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似乎只是“身前事已定,只能身後在來世相遇”.很慶幸導演最後選擇了愛而不得,讓更多的人能看到華語世界的老同現狀.
在台灣同志熱線老同小組做志工時,總會聽到一號叫郭大姐的人物,一位70歲的女同志,她常說「這條路毋通走」.我們有路了,但還應走下去.
目前兩岸三地,關注這個議題的是有大陸廣州同城的老年同志口述史小組,台灣同志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
《叔·叔》观后感(二):让爱回归平凡
这样的片子很难从拍摄手法总体架构去评判好于不好,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展示,告诉世人,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社会遮蔽,现在重新挖掘出来,在大荧幕上展示年长同性恋的生存状态。他们依旧有情欲、渴望爱情。对于两人的呈现也尽可能做到了多维度而立体。对于社会压力的默许、害怕为自身权益发声、追寻真正的爱情、不得不顾及本身家庭等等,种种矛盾的集中让爱情更绚丽,让生活更痛苦。而导演对于两人之间的爱,不负担道义上的态度表达,而是在镜头表达下将评判权交还与观者。两人性爱的场景在柔光阴影的质感塑造下采用局部特写,两个六七十的男人肉体的交缠竟拍出绝美的画面。一起逛菜市场、买菜做饭这些日常化的场景在两人宠溺的目光交换中证实了爱情的体验,他们所追寻的也不过是这样平凡的幸福。但是一边是有妻子的男人,一边是家庭信仰基督的男人(宗教中的男男之爱被视为不洁),对他人的伤害与宗教的阻力让两人重新思考当下的关系,也是导演希望产生的讨论效果。
《叔·叔》观后感(三):无能的电影
这几天的观影有点上头了。
首先《叔·叔》尽管是一部平凡的甚至是缺乏细节的影片,但我想说,它依旧值得尊重。一方面出于题材的小众,关于LGBT的电影从来都是有一个前提:美好的身体经验与禁忌之恋。但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却是非常罕见,也因此弥足珍贵。年华不再,我的灵魂如何在持续的牺牲之后获得真爱。说得简单一些,这一部分少数,当不再年轻,他们会过得好吗?之前没有影像来为这一群体构建一个想象(但这样的想象是必要的,甚至是急需的)尽管《叔·叔》不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但它的视点至少提醒我们,有这样一部分少数群体存在。所以看完《叔·叔》我跟其他观众一样,因为被这罕见的,极具挑战性的故事给惊艳到。
同样出于更多的对于题材和视点的认同,而非叙事本身的形式或是细节的欣赏,《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以说具有代表性,四位作家关于自己职业、生活、恋爱、家庭等一些私人的,用导演的话说“人类基本的问题”的陈述,代表了八十年代以前的新中国四代人。与此同时,诡异之处,也在惊艳之处在于,他们的陈述是伴随着一种现世记录。高清的摄影机走街串巷,用平稳顺畅的影像却记录下来空洞的人,样貌丑陋的人,目光呆滞的人,沉溺在手机里嗤笑或痛苦的人……这样的对比,是将作家们严肃的体验同空洞的现实比较,显示出当代缺乏严肃体验(已经不是乡土情结了)的空洞现实。导演提醒我们,观赏快手和抖音才是中国的大多数。
但同时《海水变蓝》的西洋音乐,一如既往体现导演精英视点,他镜头对于浮生的捕捉让我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你可以高人一等地怜悯对方,你镜头之下的普通人的的确确算不上美,我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也可能日常被我忽略,摄影机提醒我这样的不堪和不体面确实随处可见。此外,影像缓慢的、柔和的质感使得口述显得温和,暗流涌动,但同样构成了一种冷淡的精英观感。就像口口声声关怀下层的《罗马》,语言和调性却是资产阶级的一套手法。曾经石破天惊的新现实真的过时了吗?
但是,手法精英化真的很重要吗?可能现在依旧是一个需要精英去带领的时代吧。呼吁一种文化精英(非政治利益精英),一种启发大众的文化精英。这样的精英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他可以是李文亮,可以是任何一个坚持思辨和严肃阅读的个体或团体所激起的启蒙和思考。但愿时代在进步,启蒙者不再是殉道者,进步不以牺牲为代价。
当然,电影,或者说得直白一些,进入柏林电影节还有(我相信)另外几大电影节的电影,它们本身就在一个场,一个名利场,all the about business。楼上的电影宫投射着关心现实关注下层的,宣扬现实主义的影像。楼下整片的落地玻璃把形形色色的媒体人、影迷、游客、安保、服务人员等等隔开,开辟出一片伴随古典音乐的高雅空间,每一处点着精致白蜡烛的小餐桌,都围着两三个西装革履的男男女女,牛排和红酒、准入高级贵宾卡、彬彬有礼,不能太过高调地谈论……尽管我不知道他们都是谁,但很显然,他们不属于《叔·叔》和《海水变蓝》里的普通人。
真正的大多数不关心自身的命运,柴米油盐让人无暇顾及理想,启蒙和教育的缺乏使人并不能全然理解哪怕是为他们争取关注和认同的语言。
这样看来,有时候电影是无力的。
《叔·叔》观后感(四):爱情只是细雨微风
2020.2.28 柏林
影片结束之后导演和主创和观众见了面。在回答主持人关于这次拍摄老年同志的爱情和之前青年同有什么不同时,导演说,这一次他不想在电影里设计 'drama ', 而想呈现给观众老年同志最朴实的甜蜜与无奈。就好像片子中贯穿始终的"细雨微风"里唱的,愿我是风你是雨,微风尽在细雨里。
一部没有drama的爱情电影,缓缓地展示了香港老年同志的生活。两位男主角的生活被包含在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交错而又矛盾的维度里。电影展示了公园crusing,发展场等一系列同志亚文化,而同志作为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在生活中也不得不躲躲藏藏。而且在中国这种对于老年人的道德品质有极高要求的社会,老年同志受到更多的非议。电影有一幕Hoi在搀扶另一位上了年纪生病的老姐妹回家时,被邻居看到,他们只好迅速钻进屋里。电影虚化了在他们背后窃窃私语的邻居,就好像在平日歧视别人的人并不一定会光明正大地走到你面前,而是更喜欢在暗处指指点点。
ak 和 Hoi 都各自有家庭和后代。电影本身并没讲Pak的太太是不是被他骗的同妻。 我个人倾向不是。细雨微风不是单单唱给Pak 和 Hoi 的,也有Pak和 太太相濡以沫的生活。就好像曾经热恋的情侣,在婚后几十年的时光里,慢慢退去激情,变成亲人之后,你很难再在他们身上找到恋爱的感觉。毕竟和 Hoi 相比 , Pak 最终选择的归属还是家庭。这个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也不是同性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是每一对情侣在选择婚姻之后都要面对的问题,激情与生活,很难兼得。老年同志代际之间的沟通也在电影里有很多展示。比起和其他人出柜,和自己的孩子坦诚相待或许更难。东亚文化里严格规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父亲更是庄重威严的代表。在这种文化下,让一个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父亲向自己的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男人,是很难想象的。导演最后让 Hoi 在不经意间向儿子透露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儿子没有挑明的做法似乎是给这种几乎打成死结的关系松了松绑。
我很喜欢导演对于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处理。电影里边所有的老年同志都是处于一种妥协的认同。在义工的帮助下,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建立同志老年养老院的事,但在推选发言代表的时候,除了比较open的Dior,大家都是推推搡搡。但是从一些细节,比如家里挂的彩虹旗,又可以看到对同志身份的认同和骄傲。如果导演把老年同志刻画成非常激进的同志运动家,或者非常保守的深柜,似乎都不符合老年同志对于生活的领悟和智慧。
电影中把老年同志生活的日常拼接起来的是几个重要的 "通过仪式 "(rite of passage)。 人类学里,通过仪式是指人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中间的,处于交界处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成人礼,婚礼。Pak 在给女儿办婚礼的时候邀请了 Hoi,而当时正处于Pak 和 Hoi 的热恋期,一场红火的婚礼有两对相爱的人。婚礼也是把Pak 和 Hoi 的爱情带入高潮的仪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是Pak决定退休把出租车给女婿的时候。 当他把擦得崭新的车送到女婿手里,挽着怀孕着的女儿的手慢慢走去吃早点的时候,似乎就为Pak 的最终选择埋下伏笔。最后Pak 走进之前一直抗拒的教堂,算是为他们之间的爱情画上句号,也是为了来时能够找到彼此祈祷吧,毕竟Hoi 一直跟他说,主会告诉你,当你爱的人走后,你能在哪里找到他。
叔.叔会角逐泰迪熊奖,希望会有好成绩。相信这部电影的意义能超过电影本身,让人们更多关注老年人(不仅仅是同志)的爱情和性。
《叔·叔》观后感(五):《叔·叔》:人到老年还不能做自己?
在此,首先恭喜演员太保和区嘉雯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大奖,两位都是实至名归!
我不想简单将这部电影定义为LGBTQ电影,因为除了描写两位主角如何相识相知,这部话题之作更是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下,老年同性恋者对生活与情感的抉择。比起2018年上映的《翠丝》,电影所表达的情感更隐忍,也更无奈。
《叔·叔》
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中,《叔·叔》都入围多项大奖,其中,两位男主角更是同时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大奖,可见这部电影在表演层面上备受肯定,也让电影主题得到很细腻的呈现。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分别是阿柏(太保饰)和阿海(袁富华饰)。
阿柏是计程车司机,年轻时移居香港,与妻子结婚40年,育有一子一女,还已经有了孙女,家庭美满幸福。
阿海则是已经退休的单亲爸爸,数十年与儿子相依为命,如今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也依然跟父亲阿海住在一起,饭桌上三代同堂的情景看似美好。
这两个人在香港活过半个世纪,令他们自豪的,是一手建立的家;但暗藏在他们身体与心底的欲望,让两人在老年遇上彼此。
刚开始,他们俩都只是互相试探,并不敢逾越界限,因为彼此都谨记着自己是有家庭的。尤其是阿柏,第一次要载阿海回家时,没让对方坐在副驾驶,似乎要刻意保持距离。
可是后来相处久了,简单的聊天、逛街、做饭都能让他们感觉到愉悦,令他们逐渐正视自己心底的欲望。
其实退休后的阿海经常出入同志场所,认识许多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同志,但他知道儿子是虔诚的宗教徒,当初也拉他入教,肯定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是同性恋者,所以一直都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而阿柏与妻子相濡以沫这么多年,虽然两人话已不多,但老年也该相互依靠,如果让年迈的太太知道他是同性恋者,恐怕是承受不住这个晚年的打击。
他们虽然都想进一步发展恋人关系,但回到家里面对家人,他们也一再迟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叔·叔》是一部亲情为主的电影,他们最终所做出的抉择,更多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下,出柜与否不止是个人的抉择。对于老年同性恋者来说,他们作出的决定可能会为家庭带来麻烦,惹来社会对家人的偏见,这都是一直为家庭付出的他们所难以接受的。
因此,他们宁愿隐藏自己的渴望,也不希望家人受到伤害,这是他们对家庭最深沉的爱,但这在观众看来,确实很无奈。
年轻时,传统成家立业的观念让同性恋者只能选择“正道”;而人到老年,他们依然因为社会和家庭无法做回自己,到底他们的人生需要经历多少世俗的束缚?
《叔·叔》没有波澜的故事情节,只是缓缓道来阿柏与阿海的情感和困惑,并关注着旁人的应对。
阿柏的妻子阿清显然早已察觉丈夫的秘密,阿柏不时流露的悲伤深情,在女儿婚宴上与阿海的互动,以及夜里独自站在阳台的情景,阿清都看在眼里。
但阿清也不过是传统女人,她不敢去想象丈夫为追求幸福而离开的结果,只能保持沉默,陪伴着丈夫,假装一切无恙,继续老夫老妻的平常生活。
阿海的儿子阿乐也该早就猜到父亲的性取向,只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别人的眼光、如何去跟年幼的女儿解释,所以他当年让父亲信教,大抵是希望宗教能让父亲回归“正道”。
这些微妙的家庭关系,可谓尽显东方文化的特点,令观众更能理解片中每个人的抉择,投入到细腻的情感中。
两位资深演员太保与袁富华要在电影里演绎暧昧的关系,实属很不容易,但他们均奉献出精彩的表演,都能传递出角色对自己爱情取向的压抑。
太保精准展现出了阿柏抗拒接受自己身份但又渴望爱情的矛盾,而袁富华继去年在《翠丝》展露动人演技后,这次又以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无论是看着阿柏时悲喜交集的眼神,或是与家人相处时的沉默和暗淡,都令人信服。
《叔·叔》触及老年同性恋者的欲望与困境、世俗眼光的压力、为自我发声的难度、亲情的可贵与束缚等内容,值得认真体会与反思。
如果你是电影里的橘色,你会如何抉择?他们应该有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