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 书斋
暖洋洋的风,吹过脸颊舒服。就在阳台上晒太阳的时候有句子冒出来:窗前野草生,绿意风中来……有些自得。
趁着他们还在睡,我拆下沙发套洗。之后早餐,依然一切如常,只是鞭炮声声不时地响起,这也是叫人想起年的意思。当然立春之后这么久才有春节也是罕见的,所以暖意洋洋的。
七点多钟已经惦记昨晚看见的那些句子,寒假没有读书太多,只是一本《审美心理》足以叫我消化良久。当然也深刻感觉到一些时候读理论书的必要,因为它的高度会指导我们思考。
梁启超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成为无意义。(感悟:这句子简直是触目惊心。因为我们太多时候忽视了趣味的重要性,也有些时候,可能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的不够努力,其实对于教学而言,必要的时候反求诸己,归根结底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一种由衷的和不能抑制的·爱好好像不能扑灭的火焰那样顽强的劲头。趣味高尚是事业达到成功的动力。
(要是教学之中可以培养出孩子的积极性,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何愁孩子不能学好呢?但是激发又是何其难也?)
所谓再体验,既是对别人的体验的体验也是对于过去体验的反复,前者近乎想象,后者接近回忆。反复的体验,对于记忆中的生活培养起着加工的作用,回忆不再是简单的重复。
(感悟: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很多时候孩子缺少这种体验的反复,因为他们会忘记,而且不能再次加入现在的体验去感觉当时的情形。可是一个孩子要是善于捕捉生活的体验他的素材就可以不断使用,记得何洪微告诉我:老师我好几次写在班上过生日,但是有一次写难忘童年,也有一次是写快乐的事情,今年我打算不再写了,反正我写得好都可以得高分,同样的一次事件给予孩子的确实是一次次写作不同的体验,而且恰如其分地使用,真的已经对于审美的一种自觉运用。)
任何体验都有矛盾性和复杂性。人的情感波动有外物作用,也有主管作用。台词来自作家,潜台词却需要来自演员,要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要费力去看戏,直接看剧本就可以了。
(对于教师来说也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是课堂上那些随时不断发生变化的内容可以像现成的东西那样去做,教师就失去作用了,孩子也不要来学校上课,只在家看教科书就可以了,实际证明一个好教师就可以把课本的潜台词发挥到极致,不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课堂精彩。)
如果没有读着的再体验,那么多么洗练,细腻准确的描写对于他来说也是毫无价值的。
(感悟:同样对于孩子来说要是教师不能吸引他进入课堂学习的生动之中,那么再好的教材,再好的教师也是毫无价值的。我们经常看见此类现象的发生。)
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独创性是非常可贵的,艺术家的体验和积累不断在深化。相信堵着也是感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形式的独创性应该是指对于孩子来说适合自己聆听的,不是照抄照搬,搬来的东西即使再好也是无益处的。所以吸引孩子激发孩子教学需要一定独立思考,而且针对班级孩子的特点进行设计,所以也是可以理解要是一个教师很优秀,是不是可以拍出录像来代替一般教师的教学,这个人以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楼遇见古媛老师,她已经去了江阴,说那里的孩子三年级要分班一次,五年级再次分班,两次关键的考试。对于孩子来说这显然是很残忍的,但是对于我们这里某些家长来说也许需要这样的信息去告诉他们:其实文化大省也是竞争激烈的,世界没有一个地方的孩子可以按照我们表面理解的快乐去生活,而且就可以学得轻松。
教师之间的倾轧也是严重的吧,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吧,看她脸瘦了不少。教育到底怎么走才是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