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请为孩子留出一片蓝天
前几天,去城市某一中学参加一个优质课评选活动。一进校门,一座高大的教学楼兀现在我的眼前,与大门相隔大约只有十多米的距离。校园短而窄,没有一棵树,唯一一个高挑之物就是旗杆,在午后的阳光下锃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左右方狭长的墙角处,是教职工自行车停放的地方,中间是一道下水道盖板,在盖板两侧,竟绿意盎然,油绿的小草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倔强地生长着,一个个伸长了小脑袋,翘首张望着四周窄窄的天空。
我想,在这个高大的教学楼的后面,应该有一个阔大的空间,至少要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地方——操场。操场的中间也许有一个宽阔的足球场,四周植满了高低错落的各种树木。春天来了,必定是花团锦簇,绿意盎然。学生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或是呆呆地看着一朵花。即使是不下楼来,在教室里隔窗远望,也能使学生因上课而疲惫的心灵松弛下来。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从正门进入教学楼,很快就找到了它的后门。就在踏出后门的那一刹那,刚才火热的心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教学楼的后面,比前面更小的空间里,只有一个两门不高不大的建筑,左边的是男厕所,右边的是女厕所。除此之外,就只剩下东北角落里几个水龙头了。
费了很大的劲,终于爬上了五楼,找到了我要讲课的班级。与学生交流,一个学生说,他们学校都是初一级部,共32个班级,每班约有80多人。“你们上体育课吗?”我疑惑地问。“上啊!”这个学生似乎也很惊讶。“这个小的场地,你们怎么上呢?”我变得更疑惑了。“我们这是分校,体育去本校上。”他扬起小脸,一副认真的样子。我朝他笑了笑,他也笑着跑开了。
这个学校的“本校”,我是知道的,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去过的。印象中,那学校的面积比这儿大,建筑挨挨挤挤,似乎也没有多少空阔的地方。在校园的最东面,有一片空地,不算很大,应该就是学校的操场吧。但我还是不免疑惑:那里容纳着学校的整个初三级部,也有接近3000学生,要是初一级部的学生也去那儿上体育课,那个小小的操场,能装得下这么多班级吗?
相比之下,在我们乡村中学,就以我们学校为例,占地近100亩,三个几部学生不足1000人,建筑不多,只有两座不大的教学楼,一座实验楼,偌大的操场,绿树成荫,花红柳绿,学生徜徉其中,就如鱼儿归海,自由自在,无迹可寻。一打上课铃,学生一个个就像是从地里钻出来似的,精神抖擞地跑进教室。
其实,像城市这样的“麻雀”学校我见得多了,我们城市的很多小学的面积更小。去年我到我们市里最富盛名的一小学评课,简直就是一个正宗的“北京四合院”,中间只有一片巴掌大的地方——操场,还是学生升国旗的地方。
我深知:土地,在城市,就像大熊猫般珍贵。可是,我还知道,有一种东西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孩子的教育。毛主席说过。孩子就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孩子是花骨朵,需要细心呵护;孩子是民族的希望,需要精心培育;孩子是将来祖国的栋梁,需要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一家之长,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什么位置,这个谁都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漂亮的口号。作为孩子的家长,如果自己的居室富丽堂皇,屁股下面坐着两栋楼,每天吃掉一头牛,而那孩子赶到一个狭小的角落里,不闻不问,如此家长,别人都会背后戳他的脊梁骨,愤愤说:“真不是个东西!”
孩子,不分城市还是乡村,城市的孩子也需要关爱。爱孩子,就不要把城市里一个个鲜花般水灵灵的孩子们压缩在一个个格笼里,天长日久,他们不能自由呼吸,就会变黄凋谢;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放进井水里,孩子即使是青蛙,需要一个有水的环境,但他们更需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们整日呆在井里,也就只能坐井观天,每天望着巴掌大圆圆的天空发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