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锦集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是一本由夏昆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84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一):书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存在了289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所以直到今天仍有海外的华侨华人称自己为“唐人”。
我们的国家曾经如此的强盛,我们的前人原来曾经历如此文化浪漫的时代,近300年的历史,给了人们太多以史为鉴的想象空间。
这本《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的作者沿着唐代的发展轨迹,把那些藏在时间里的小故事小心翼翼的捡起来,恰当的放在字里行间里,像是一颗颗历史的遗珠,让你在阅读间时不时的会心一笑,或者忍不住对着空气打出一个原来如此的响指。
唐诗即唐史。
唐代的高棅《唐诗品汇》将唐代诗歌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
初唐诗歌是唐诗的蓄力时期,主要代表有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由于南北朝时期宫体诗流行,主要描写奢靡的宫廷生活,内容浮艳,思想狭隘。英姿雄发的四位少年天才,靠着一腔蓬勃的热血,撕掉了宫体诗的狭隘和凡庸,推开了唐诗宽阔的大门。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巅峰,是群星灿烂时,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两座大山。盛唐诗歌时期,唐朝国力繁盛,且在不断更加繁盛的时期,强盛的唐朝塑造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可谓人类群星闪耀时,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李白和杜甫这两座大山。(PS:如果有时间推荐去看戴建业老师的《浪漫的要死,狂的要命的盛唐诗坛》,你会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来着盛唐诗歌的魅力)
唐朝诗歌进入中唐,中唐诗歌稍逊盛唐,代表人物有白居易、韩愈等大神。此时经历安史之乱唐朝国力急剧衰弱,此时的读书人虽然怀念盛唐的繁盛,但是看着国家局势如此颓败,也是回天无力。达不可能做到兼济天下了,那就只能退而求独山其身,这也是中唐诗歌的主旋律。
晚唐诗歌属于唐诗的收尾阶段,代表人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唐朝诗歌走向晚唐已经没了初唐的锐气,更不要说盛唐的恢弘,最后晚唐诗歌走向了婉约朦胧。唐朝以前的诗歌有写景的,有讲故事的,但是晚唐诗人多是抒发“求而不得”的情感,或许朦胧或许难懂,但是有美,足矣。
我们读故事,可能读来的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对于这些历史的亲历者,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在这些不同人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坎坷,看到了人生的得意,也看到了人生走到最后的淡然,穿越时间的藩篱,带着醉意走进唐朝,走进唐诗,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感受彼时文人骚客的浪漫,唤醒藏在我们文化骨血里的历史触感。
学生时代对于古诗的学习更多的像是一种学习任务,是为了能够在古诗词背写的时候多拿分。走出校园,不需要再被考试禁锢。没有了目的性,翻开唐诗,古典文化的美一下子扑面而来,串联起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也更加的理解每一句诗词后面的深意和巧妙,更加理解以前背诵的古诗中的美。
希望现在还来得及,跟着作者走进唐诗,领略来自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同时也为未来孩子的古典文学教育埋一颗小小的彩蛋。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二):读唐诗,品唐人,“听”故事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到了唐朝,达到了无与伦比的一个巅峰,标志就是号之以“唐诗”。“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一个是在唐代写诗的人特别是名诗人特别多,清代康熙年间编校的《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就有13卷;一个是形式特别多样,唐代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基本形式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六种;一个是流派众多,不像宋词基本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唐诗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主义诗派、现实主义诗派;一个是诗人的称号特别多,“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自不必多说,“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应该多少也有所耳闻吧,更不用说“李杜”“小李杜”“元白”“郊寒岛瘦”等雅称了——自然,诗人的故事、传说、轶闻相应地也就特别多。
关于唐诗的辑录也不少。《全唐诗》过于庞大,非专业人士是不会去碰的,但《唐诗三百首》却一定有很多人都知道——估计也和那两句话有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的兴盛是和唐朝形势紧密相连的,初唐、盛唐、中晚唐,国运不同,诗人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区别,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以至于就连鲁迅先生也认为:“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了,却也与事实相去不远。
正是因为唐诗具有上述这么多非常之处,所以才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模样。对中国古诗有各种各样需求、偏好的人,都不难在唐诗里找到共鸣并引以为知音。所以,不管心情如何,不论境遇怎样,都不影响唐诗天然具有的吸引力。曾在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金牌擂主夏昆,也用他的方式来讲述了关于唐诗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非常形象生动地把诗人的人生际遇与作品进行了交相辉映。在唐诗里“漫步”显然是没问题的,只是不知道夏昆为什么要说是“孤独”漫步。要知道,读唐诗、品唐人、看故事,注定不会觉得百无聊赖的——唐诗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时兼具个性,自我调适的能力特别强,注定不会“孤独”,而且同道者还会特别多。
夏昆是中学语文老师,所以他当然懂得现在的中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喜欢什么样的“唐诗”,想要在读诗的过程中收获一些什么——这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对唐诗了解、理解颇多的夏昆,还是忍不住于《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这本书里体现出了更多的个性与风趣——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可以归结为见仁见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也不需要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就是了。
最后还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故事听听就可以了,不必总是记挂在心底;而诗,却一定是要好好去读和品的。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唐代是鼓励人幻想和做梦的时代,诗、酒、剑是唐的三个关键词,指向艺术与美的最高境界。而唐诗更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神奇魅力还对全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做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夏昆,上高二的时候在作业本上抄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启了他的唐诗学习大门。这本书由他在27岁时的专著《唐诗的江山》再版而来,对唐诗名篇进行赏析。从唐的第一位诗人王绩开始,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再到诗狂贺知章,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还有孟浩然、杜牧、李商隐等共计四十余位诗人的代表作进行了解读。
“诗人的眼睛是孩童的眼睛,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都有着初见般的惊喜和激动。”这本书里的每个诗人自成一章,以时间顺序,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唐诗的发展轨迹为线索,融合诗人特殊的成长命运,和诗歌对后世的影响,还时不时插入一些作者对电影和音乐的理解,与唐诗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奇特的画卷。既读了诗,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又看到平常事物里蕴含的美,还对诗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这本书里的诗人们,印象最深的不是诗仙、诗圣、诗魔、诗豪,而是从繁华走入静谧的诗佛王维。
对王维的认识,是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明鸣春涧中”。
在后人的眼里,王维的名气不及李白、杜甫,然而在唐朝,王维因为诗、画、乐方面过人的才华和高贵的门第,名气却远在李白之上。他的诗就像一幅画,那是山水的清灵和静谧,正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他的诗,像是跟着他一起走进了大自然,感受着空气中飘散着雨后泥土的味道,仿佛听到了清泉流过山石,桂花飘落的声音,情不自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又像是引导着我们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指明灯,有着极美的韵味和禅意。
在喧嚣烦燥的当下,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空灵寂静是不少人的追求,读王维的诗能感受到这一切。闭上眼睛,那月光,那桂花飘落,用一颗心去听去看,足矣。
正如夏昆所说,诗歌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确切的解释,也就是“诗无达诂”。它没有唯一的解释,所以才拥有无数的可能。
读者吟诵着,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体会,这些都可以直达灵魂深处,达到一种别样的境界。这个时候,诗歌将不再只属于诗人一个人,而成为读者的私有财产,谁也无法夺去。
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达,那就是:口里说不出,想来却是逼真的,又像是无理的,再想,竟是有理有情的。
引用书中的话:“盛唐的辉煌造就了‘倚天拔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的宏大乐章;中唐逐渐衰弱,而唐诗的江山仍然薪尽火传,四条长河,流过盛唐的深山世谷,穿过中唐的莽苍荒原,为晚唐乃至后代所有的中国人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滋养,实在是唐诗之幸,诗歌之幸,中华之幸!”
在唐诗中漫步,犹如在开放的中华文明中徜徉。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四):唐高宗时仕途坎坷,坠入谷底爬起后,大才子给武则天唱赞歌
唐朝是中国非常辉煌的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名臣勇将,还有更多的诗人才子,唐初四杰也是其中非常突出的几位。
说起唐初四杰,大家对王勃、骆宾王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他们的才情也是随着诗歌的传递名扬四海,可今天要说到的这位排名第二的杨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曾说自己“耻居王后,愧在卢前”,也就是不甘心排在第二位。
唐朝宰相张说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评价:“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也就是说,杨炯不比王勃差,也比卢照邻厉害,实际上可以排第一了。
不过比起杨炯的才华,悦史君认为他的人生经历,也是一大看点。
一、神童起点,蹉跎20余载
杨炯出身名门,是唐朝常山郡公、左光禄大夫杨初的曾孙,自幼熟读百家,文采出众,9岁的时候就参加弟子举,被举为神童,第二年就成为待制弘文馆,看起来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令杨炯没有想到的是,从唐朝显庆四年(659年)到上元三年(676年),十六年里他一直在弘文馆待制,没能取得更大的功名,心里的压抑满怀满腹。
唐朝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应制举,补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但这只是一个九品小官,快30岁的他有些焦虑了。
二、贵人举荐,青云之上却转头空
唐朝永隆二年(681年),杨炯时来运转,被汾阴县侯、宰相薛元超推荐为崇文馆学士,一年后又被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
虽然詹事司直也不过是一个正七品,但却是皇太子李显的贴心官员,机会自然要比默默无闻的秘书省校书郎多得多,而弘文馆学士也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衔,杨炯的兴奋写在脸上。
然而,就在杨炯准备继续高升时,意外发生了,炮弹就来自亲戚里。
唐朝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杨炯的堂兄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但徐敬业根本就是造反的料,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杨神让父子也被杀害。
唐朝垂拱二年(686年),杨炯受到牵连,直接被贬到四川梓州担任司法参军,在长安近30年的安稳日子,就这么黯然落幕。
三、回洛媚事武则天,外任县令去世
唐朝天授元年(690年),杨炯回到洛阳,武则天下诏命他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
这一职位并不高,完全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杨炯没有任何办法反抗,只能对武则天尽忠效力。
武周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观看宫中盂兰盆分送寺庙,杨炯献上《盂兰盆赋》,对武则天大加吹捧,并希望她当一个好皇帝。
同年冬,杨炯外任盈川县令,不久就在盈川去世。
杨炯的一生,让人叹息不已,他只有短短3年时间,有那么一点儿机会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很快就被现实无情打碎,郁郁不得志是他的主旋律。
饶是如此,笔者在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中学语文名师夏昆新书《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也发现了对杨炯的全新评价:“还诗歌一个男儿身”。
唐朝之前的诗歌,一直充斥着一股脂粉气,杨炯的诗作则一改风格,如《从军行》里那般豪迈、洒脱: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并没有边关从军的经历,但他这首《从军行》却写尽了硝烟弥漫、战火英雄,末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尽了他壮志未酬的无奈。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还对很多唐朝诗人及其诗作进行了解读,角度新奇,境界大胆,非常适合品读、记诵。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五):唐诗,不止于应试教育
“我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教室的四面墙和高中的三年岁月而伴随学生一生的。” ——夏昆
「唐诗,是什么」
唐诗,是儿时诵读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课本后的“朗读并背诵全文”,是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也是离开校园后被淡忘的“子安、子美、摩诘”。
2014年我到甘肃旅行,在丝绸之路的起始处,眼见残存的玉门关,脑海中只能浮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这十四个字背后的历史,小方盘城的曾经,诗人在何时何地又为何写下《凉州词》,我一无所知。恍然发觉,诗句背后的故事早已因为不是考点而被抛诸脑后,学生时代留给我的,只有曾经死记硬背的诗句。其实,在千古名句的表意之下,有更丰富的隐喻和更值得回味的历史。
夏昆这本《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顺序揭开不同诗人的命运沉浮,将课本上杂乱无序的唐诗名篇放回到历史轨迹中。如此,初唐四杰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学常识,“恨不相逢未嫁时”不再只描写男女情爱,除了李杜白柳,唐代还有许多如刘叉、朱庆余、韩翃、李颀这般的“非重点”诗人。
「唐诗,没有“标准”」
虽为中学语文教师,作者却从未囿于“应试标准答案”,而是从哲学、美学、人性等多个角度解读唐诗、剖析诗人、看待历史。写初唐四杰,作者毫不避讳王勃的狂傲、杨炯的残忍、卢照邻的悲观、骆宾王的孤注一掷,反而说
“他们有虚伪,却教会我们真诚;他们有苦难,却教会我们珍惜;他们有失意,却教会我们乐观;他们有卑微,却教会我们自尊。”王勃的恃才傲物让他险些被判处死刑,但正因为他不拘礼法,《滕王阁序》才得以问世。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竟是卖友求权的卑劣之人,这首《渡汉江》的背景,实则为“宋之问当时的身份是逃犯,越近故乡,他当然越惶恐,害怕有官吏在家门口等着他自投罗网,哪里还敢问什么来人”。
课本习惯放大杰出之人的优点,却忽视了人性的多样。而作者不仅拯救了课本上“纸片化”的名字,让读者更加辩证地看待诗人和他们的诗作,更是在告诉读者——不要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身边人。
「唐诗,是时代的魅力」
唐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无数现代人心向往之,盛唐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期,夏昆写:
“一个自信的时代,必然造就自信的人;一个热爱艺术的时代,必然造就艺术的高峰,这就是后世中国诗歌无法超越唐诗的原因。”时代造就诗人,诗人亦成就时代。盛唐之下,倜傥不羁的王翰写下“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历来评注家认为诗人悲凉伤感,而夏昆评“唐代的边塞,是对战争、对生命诗意化的展现,这种展 现首先是依托在强大的国立之上的……虽有痛苦、思念、无奈,但主导内心的,依然是一往无前的气概。”这既是王翰的慷慨激昂,也是盛唐的自信豪迈。
当然,在对盛唐的赞誉之后,夏昆并没有忘记以古喻今。当经济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文化必然会被边缘化,夏昆道:
“对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而言,还有什么变化比这样的变化更致命?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还有什么变化比这种变化更悲哀?”这般发问,怕是没有老师会写在教案上。经济之重,文化绝不逊之,但若以经济为导向,文化只能沦为傀儡,实在悲哀。
「始于唐诗,不止于唐诗」
孙涛在《同一首诗》的序言中提到:
“萧伯纳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看莎士比亚,是因为幼年时老师强迫种下的恶果;林语堂也说过,许多中国人离校之后终生不再读诗,是旨趣未到而学校逼其必做所致。失败的语文教育,败坏了我们对美丽诗词的胃口。”由此,想到我中考那年,英语试卷除选择题外,其他题目都有固定的选题范围,作文也有相应的模版,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全班把所有答案背得烂熟。中考结果自然乐观,只不过,我从初中的英语课代表一下子变成高中时期的英语后十名。
有人说,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如此看来,我的初中是没有受到英语教育的。英语如此,诗词如此,应试教育皆如此。
夏昆在后记中写:
“当人开始仰望苍天思索时,曾经的蝇营狗苟被抛在身后,现实的功利被淡忘,人们开始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超越于当下的欢乐幸福、悲哀痛苦之上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从未止于唐诗教育本身,而是借由诗人之眼,带领读者一览千年文化的绚烂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