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嚎》的观后感大全
《狼嚎》是一部由阿贝尔·安扎克执导,弗朗索瓦·西维尔 / 奥玛·希 / 马修·卡索维茨主演的一部战争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之歌》剧情略俗套,但细节有意义,比如潜艇员随身装备快速穿脱防火服防火面罩(类似于赛车手装备)和可接氧气的防毒面具(氧气插口类似于医院里的即插即用)潜艇里边边角角都有接氧插口,保证随时吸氧,结合前日俄国深潜器电池仓失火致十四名军官窒息而死事件来看……我觉着我军也无此装备(捂眼)
《狼嚎》观后感(二):洲际弹道导弹也能买到……
恐怖分子能买弹道导弹潜艇还能接受,哪怕它真的带核弹头也不奇怪,毕竟丢核弹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还附带一枚(或者一堆)洲际弹道导弹?感觉这个设定很不靠谱
如果恐怖分子真的买到洲际弹道导弹,那这核反击协议得改改了,全球的核反击能力就这样被玩弄于鼓掌之间,外星人见了这核废土笑得飞碟都开翻了。
本来只是想随便看个电影就睡觉的,差点被这片名给错过一部战争好片。法国人自己打自己的设定挺有意思,声纳兵也是天赋异禀,居然随随便便能听出核弹轻了20%?还有个疑问就是为何那么一发鱼雷下来潜艇只有两个活人了?
《狼嚎》观后感(四):很棒的电影
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 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我觉得这真是一部 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
《狼嚎》观后感(五):我读书少,反导导弹只发一枚吗
弹道导弹来袭,反弹导弹只发射一枚就可以了吗?进攻可以饱和式进攻,反导不能多发几枚提高命中概率吗?弹道导弹来袭,反弹导弹只发射一枚就可以了吗?进攻可以饱和式进攻,反导不能多发几枚提高命中概率吗?弹道导弹来袭,反弹导弹只发射一枚就可以了吗?进攻可以饱和式进攻,反导不能多发几枚提高命中概率吗?弹道导弹来袭,反弹导弹只发射一枚就可以了吗?进攻可以饱和式进攻,反导不能多发几枚提高命中概率吗?
《狼嚎》观后感(六):假军事片,全程槽点
潜艇遇到直升机的时候,不下潜躲起来,居然强行上浮掏出ppg打直升机?脑洞开的眼泪掉下来,好吧,你打就打吧,居然还武装直升机扫射威力不如步枪?ppg还保险眼里开?想起开保险了还打不开?武装直升机面对潜艇只开枪?强行被不知道哪儿掏出来的ppg打掉?打掉就打掉吧,你好歹也掉啊,强行爆炸的炸都不剩,也是醉了。
后来男主强行吸大麻没上船还当主角,黑人政治正确,潜艇全程闹哄哄,潜艇被摧毁主角开挂活
《狼嚎》观后感(七):姑且来说说可槽之点
1.演员选择上除了男主有点帅帅外,其余无论是上将还是CO,都难以呈现该题材该职位应有的素质来,尤其是上将在声呐手边上絮絮叨叨的时候,真想把他嘴巴缝上。
2.情节设定上,脑洞也是开的够大,CO分分钟可以爬出来发射rpg打掉武装直升机,声纳手听键盘就把密码破解,买本书还能把女主睡了,未经核实遭攻击的随意下发的核攻击命令与宁死不撤销的发射程序执行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自己找死。。。
3.场景布设上,宽敞亮堂的假会议室与局促狭小的指挥室对比下很别扭,满是电子屏幕的高科技与舵角指示的冷战机械表不搭调,宽度顶多5-6米的船坞不知道是用来干嘛的,红队登船时破破烂烂的泰坦号潜艇看起来像是博物馆拉出来充数的。
《狼嚎》观后感(八):五星超评和四星好评的纠结
开头的第一个情节,关于金耳朵和干掉敌方直升机的情节绝对好评。剧情紧张有节奏,铺垫的够好,在情节中的每个人都是很好的环节承接。这一高潮过去之后,接下来关于核威慑和男主生活两部分还是没有体现效果。“程序原则”和“威慑原则”本来可以将剧情的起伏变得更加剧烈,但是因为男主的生活部分安排,好像是想体现一种温情的紧张感,但实际上没有。温情和紧张没有形成冲突,反而弱化了情节的跌宕起伏 。
高分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情感的高评。两艘潜艇的做法无论对错,上将和舰长的做法无论对错。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在大的背景下,个人的价值如何被尊重?世间安得两全法?军人的责任太重,国家责任太重。千钧之重系于一线,万事之繁仓促而定。那种压力可想而知。高分不为情节,为那份理解和敬佩。
《狼嚎》观后感(九):带bug的规则
刚看过这部片子,头脑里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不是在讽刺英国脱欧吗?
无畏号舰长接到核攻击的指令,屏蔽一切外部信息开始发动核打击。然后发出指令的总统和上将发现是个圈套,想撤销是不可能了,最后只能命令另一首泰坦号攻击无畏号,而无畏号为了确保执行指令不得不攻击泰坦号。
英国领袖头脑一热把脱欧的决定交给了民众,公投结果是脱,但是政客们又不想承担脱的恶劣后果,怎么办?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扯皮过程,民主投票的合理性也遭受质疑。
狼之歌里面的情况更像黑暗森林下的猜疑链。猜疑链存在的前提是沟通不畅,如果上将或者总统能登上无畏号当面解释清楚命令舰长停止攻击,情况会简单的多。信息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猜疑链很难存在。就是因为核发射指令开始执行后舰长会屏蔽一切外来信息,人为规则把命令变成了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自相残杀的局面出现。
相比之下,英国的问题则很诡异,沟通不能说不通畅却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如果非要找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人心难测吧。政客们没有准确掌握民意,而且不想顺从“民意”行事。
由此看来设定规则的时候还是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尽可能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根据墨菲定律是一定会出现的——那就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吧。人类社会就像个运行的程序,各种规则就像程序的代码,是代码总会有bug,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狼嚎》观后感(十):又黑人家乱卖武器危害世界
这片子可惜了,满以为是欧洲版的红潮风暴(而且还真有黑叔叔对手),结果却是情动世界。。。法国人真有爱~
影片槽点挺多,不过线导鱼雷作战情节还是挺精彩的。
看到其他网友提到核武器发射后不能取消这个也是槽点,我倒是有点想法。
核武器无法取消发射这点不知道真实情况会不会是这样(至少从冷战时期开始美俄双方都是这样宣传的,千禧后的不少年轻人是不知道的),这个逻辑上其实也说的通:
假如掌握有核武器取消指令的人或者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或者被胁迫)私自下达取消命令,那么潜艇核武器这个最终的威慑能力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说保留核武器“确保相互摧毁”这点,核武器设计成发射后不能取消,是必要的。
这就是核威慑:就算你能灭了我全境,我只要有一艘核潜艇在外,一样能核报复。
只要打核战,就没有赢家。
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孤狼航行,无法迅速取得联系,取消指令也较难送达(貌似超长波可以,不过信息传递极慢,参照红潮风暴)。
而当潜艇上浮到发射深度时能收到通讯时,已经是最后关头了,通常全舰会进入静默模式(似乎其他平台的核武器发射指令下达后,发射控制也会进入静默模式),不再接收指令。不然这时收到指令,艇长再去核实指令,不仅打乱发射程序,还会对潜艇安全造成影响。
以上是看多了军事电影影迷的民间猜想,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