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精选
《不存在的女孩》是一本由(美) 露丝·尾关著作,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一):20200418 《不存在的女孩》
非常好的阅读体验,个人情感和传递的理念这两个层面上。文本交织着日本文化和美式文化,由二代移民的日裔叙述(不仅仅是叙述者,其本身的生活也构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从奈绪子的日记中讲述了安谷家庭从大正年代的女权主义者到后来出家的老己子,热爱哲学但却被征兵并作为神风特攻队牺牲的春树一号,不希望利用技术帮助战争但被硅谷公司裁员的春树二号,从小在美国长大回到日本后被同学霸凌而且去援交的奈绪子。文本前80%都是非常压抑的,个人被时代的裹挟,被极权和战争的迫害,春树一号和春树二号各种寻求自杀,以及奈绪子经历的被同学们残忍的霸凌(所有人假装看不见她,给她办葬礼,殴打并在网上拍卖她带血的内裤),作者通过奈绪子的日记尽量把事件和绝望传递的很轻盈,同时还有老己子作为精神支持,虽然在战争中丧失了儿子,但仍给予孙子和重孙女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文本本身也是个成长的故事,最后春树二号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并因为对女儿的爱而停止自杀,用技术去消解女儿被霸凌而留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而奈绪子也因为春树一号的法语日记而对法国文学产生了兴趣。从故事和情节上讲是非常打动我的,有令人共鸣的绝望的生活,也有自我成长,以及贯穿本文的原谅与和解。
文本提到了很多日本和美国的历史事件,这也来自于作者的背景,Ruth Ozeki,二代移民,在自己叙述者的背景基础上虚构了安谷家族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文本提到了大正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二战,日本泡沫经济时代,2000年互联网泡沫,911,福冈海啸与核泄漏,禅宗(道元禅师和正眼法藏),日本的学校霸凌
看到评论说文本很像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确,两段式叙述加上青年的个人成长故事,然而本书比村上涉及的日本元素要多得多,而且历史元素加上大跨度的时间,讲述不同时代的个体都面临着不自由,但他们都通过某种方式做出选择,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哪怕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同时二代移民的身份加上处理战争的情节也让人想起石黑一雄,不过石黑一雄的母题是对记忆的挖掘。
因为特别喜欢,加上文本两段式的叙述结构(和村上很多长篇一样)、对各个人物和其经历的历史事件,以及对时间从文学、哲学和禅宗(跨越时间的家庭个人发展、时在、道元禅师、海德格尔、《追忆似水年华》)等角度的阐述,所以我还特意画了个人物关系图,也是受文本中的家庭图谱的影响。
《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二):内容丰富多彩的小说
本书作者露丝·尾关是一位美国,加拿大双重国籍的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学者,而母亲是日本人,她1956年出生于美国,从小在美国长大,在大学学习英语和东方学,之后获得学位证书,毕业后又拿到日本教育部奖学金,在奈良大学继续读完研究生,毕业之后又回到美国纽约,一开始做电影行业,拍过几部低成本电影,也跟日本公司合作当过制片人,之后又开始写小说,她几部作品基本都是跟日本有关的,要不就是以日本作为故事背景,要不就是内容涉及到日本文化。
《不存在的女孩》是她最有名的小说,曾入围包括布克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十余项文学奖,最终也斩获了几个奖项。
本书之前曾经出过旧版,同样是由文治推出,但这个新版,无论是装帧还是封面都让人更喜欢,有种简约的美感。
这本书被介绍说是美国版的《海边的卡夫卡》,这么说倒是挺形象的,两本书确实也有着类似的主题,都在写青春的迷茫,又同样是美国式的写法,不同的是,这本书内容上要丰富得多,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忍不住感叹,这作者怎么就知道这么多东西,而且还能很巧妙的将多种不相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本书围绕一本日记展开,住在加拿大的露丝,无意中捡到一本日记,而日记的主人,是远在日本的一个小女孩,这本日记就这么漂到了两个相隔万里的地方,像漂流瓶一样。日记所记载的,也正是小女孩的故事,既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也有那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影响深远的大事,作者用深厚的笔力将那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而日记中的小女孩和捡到日记的露丝,双方的人生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本书能同时入围多项国际文学大奖,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表面上既有着好读的故事,内里却又有着深层次的文学内涵,而作者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着很深的研究,东西方哲学思想同样在书中融会贯通,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喜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本书绝对是一部佳作,强烈推荐。
《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三):谁是不存在的女孩?
两位女主两条线:一是奈绪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和想象中的“你”对话。二是捡到日记的露丝,以第三人称“露丝”读日记展开故事,奇异的是,读完后才发现本文作者名字也是露丝,丈夫、亲友等都和现实关联。“我”写我的故事,然而是她的故事。
奈绪的日记本外壳是《追忆似水年华》精装本,内里是拼接的纸页。在自传体小说里写自传,在古老印刷字体的期待中撞见孩子气的紫色手写笔迹。在小说家露丝创作多年的自传作品陷入瓶颈时,偶遇海上飘来的日记本。开篇便充满奇异的巧合。
日记一天一天过去,直至奈绪写的故事追上了奈绪当时的现在。然后,字不见了,一开篇确认过的写满最后一页的字,竟然变出了几页空白页!这是什么魔幻故事!这部分开始是我最喜欢的情节啦~
露丝在梦里来到奈绪当时的现在,让准备自杀的奈绪父亲回心转意,又来到己子的寺庙,把春树一号的秘密日记放入盒子。(露丝一直想知道这份秘密日记怎么出现,最终来源是露丝)梦醒,日记的字回来了。
从这里开始,读者和露丝一起陷入了极度的不安全感中。奈绪的日记本是真实的吗,如果真实不是真实,那正在读这本日记的露丝是真实存在的吗?读者成为日记本的主人公,那反过来想,正在读这本小说的“我”就只是读者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小说的边界,也属于元小说了。
露丝的丈夫奥利弗为玄幻情节给出的答案是,美国物理学家休•艾弗雷特为解释量子现象提出的多重世界解读法。比如薛定谔的猫,没有外部观察者时既生且死,而观察者一出现便只存在一种状态。而多重世界认为,观察者出现后,多个状态分别在多重世界里存在,一个世界里猫死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猫活着。奥利弗的解释是,露丝梦里救下奈绪和她父亲是在多重世界里穿梭。
这个解释...并不能让读者回归安全状态,疑虑继续存在。露丝在最后写信给未知的奈绪,“我知道如果你不想被找到,我是找不到你的。我也知道如果你想被人找到,就能被找到。”“你,也是我的某种时在。”最后一句话呼应小说开篇奈绪猜想“你”有这样一只猫,“我的确有一只猫,它正坐在我的腿上,它的前额闻起来有雪松和鲜甜空气的味道。你怎么知道的?”露丝的疑虑永远存在,到底是奈绪创造了露丝,还是露丝创造了奈绪?谁是不存在的女孩,露丝,奈绪,正在读小说的我?不存在的女孩8.1[美]露丝·尾关( Ruth Ozeki) / 2015 /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四):很有分量的时在之书
日本人写的小说里,欧美背景的也不少见。不过除了岛田庄司,大部分读来都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无论人名地名口头语怎么接近,读来还是完全的日本味。如果描写细致些,眼前还会浮现出几个老外讲日语——不仅如此,方方面面都是完全日式的。因此一般来说不是太喜欢这类小说。
因此看这本书的作者叫露丝·尾关,也很想看看美国人写日系作品是怎样的。
封面非常美丽,书的手感也极好如日本作家写美国背景一样,这本书——或者作者本人,也是完全的美国式写法。不过作者比较聪明的地方在于,书中的安谷奈绪从小在美国长大,比起日语更熟悉英语,也更熟悉美国的氛围与文化符号。在不得不回日本之前,她一直自视为美国人。因为这一层的人物设定,使得美式写法的日本背景也具有了合理性。
作者Ruth Ozeki,美国-加拿大作家,也有到日本学习的经历。本书分为两部分,而美国部分的主角也叫露丝。角色露丝和作家露丝有很多共同点,但作者认为“角色露丝的视野有限,经验也有所不同”。作者当然没有在海滩上发现这样一本女学生手记,但确实有一天醒来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叫奈绪的年轻女孩。
《A Tale for the Time Being》各个版本因此这本书不是小说召唤人物,而是人物先出现了并召唤小说家。与书中的奈绪不同,作者露丝表示反而是成年后去往日本学习的经历比较轻松。作者坦言,小时候遇到的欺凌都在美国,即使她是美国出生成长的,但美国人还是把她当成日本人,因此必须遵循这种身份伴随的刻板印象。但去日本后,日本人视她为外国人,而露丝心中美国人的一面也终于被唤醒。有意思的是,在书中,露丝的身份是作家。但与奈绪的关系却是奈绪写了自己的书,而露丝成了奈绪的读者。尽管两者从未相遇,但他们以某种方式在彼此之间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整体,也许可以称之为“魔力”。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露丝的部分有些是跳过去了。因为实在非常想知道奈绪后来怎么样了,就先挑这部分章节读了一遍。奈绪的部分和那种日式暗黑青春小说里的情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两个春树(难道说这本书是美国版《海边的卡夫卡》是因为春树www)和己子的部分还是拔高了境界。虽然关于禅的问题,我自己一向是略有些头疼的,不过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还可以。
非常生动的排版!不过写到这里,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也根本没有概括,因为其中的元素实在有点多,最好还是自己一读。我自己是读了两遍,第一遍挑奈绪的故事,第二遍才完整读完的。确实是近期来说非常不错的阅读体验,书的封面,手感等方面也堪称完美,加上排版的特殊,非常适合阅读实体书。
《不存在的女孩》读后感(五):女性?科幻?青春?疼痛?
这是一本读起来十分奇异的小说。
读之前,看封面以为是一本淡淡忧伤的女性轻小说。读到一半觉得好像是一本青春疼痛文学,再往下看,怎么又变成了科幻小说了??
所有你以为的都不是你以为的。作者露丝·尾关像一个测量精确的建筑师,把所有看似不相关甚至对立的元素严丝合缝地一起拼搭,最后出来的是一份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无法定义类别的作品。
故事从一个名叫露丝的日本裔女作家在海边捡到一个神秘的日记本开始。这个日记本是一个名叫安谷奈绪的女孩写的,用了普鲁苏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封面制成的日记本。起初我以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一个明示词,明指了这本笔记本记录了安谷奈绪的似水年华。结果发现安谷奈绪的年华根本就没有什么似水的岁月静好。她的青春充满了无助无措,霸凌绝望。
她从美国到了日本,像一个陆生动物跳进了水中生活一样,无法融入无法呼吸。她从一个存在的活生生的人隐身变成了不存在的女孩。
家里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人在意她,她没有办法向家里人求助,也没有办法去反抗日复一日的校园霸凌。唯有太祖母己子像是她生命中的一簌光亮照亮了她生命中的一个角落。
太祖母己子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想要改变女性地位的新潮女性,但在爱子被征兵成为神风特攻队队员之后,信念几乎崩塌,最后遁入空门。她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自己的孩子们,但始终都没有护住。
己子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精神之力。日本一直都是崇尚精神之力的一个国度,觉得精神高于肉体。而小说中虽然己子始终像一个世外高人一样滋润着奈绪的心田。但是奈绪一回到现实社会中马上被打回了原型。这说明了露丝·尾关本身对这种日本式的精神存在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在小说中,露丝·尾关也穿插了神风特攻队的元素,奈绪的父亲也因为反战的立场被大有前途的公司开除,让这部作品又增加了对于战争,对于人性的思考。
露丝与奈绪在时间线上的来回穿插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错觉。露丝在本质上与奈绪是非常相近的,都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跟随家人来到了不熟悉的环境里。从字里行间能看出,露丝对在荒僻的岛屿上生活是极其不自然的,她怀念城市的条件,也不想离开自己的爱人。她处在一种矛盾的焦虑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露丝也是一个不存在的女孩。所以露丝对于奈绪的日记产生了深深的同理心,甚至想法设法的寻找奈绪在现实中的情况。
故事的高潮部分从表面上看是奈绪父女两双双决定去赴死。露丝受到一种神秘力量的拉扯,挽回了父女两人必死的命运。
这个情节在小说中十分的突兀,它把一部女性文学生生的转化成了一种玄学。之后,奈绪和父亲解除了互相之间的误会,奈绪的生活走向由此改变了,但这种改变的逻辑很难得到读者的信服。
露丝·关尾最后用量子纠缠力学解释了为什么露丝和奈绪的生活发生了联动,但是从青春疼痛一下跳到多重世界有点让人脑子转不过弯。
作者最后给奈绪安排的结局也像薛定谔的猫一样,究竟是薛定谔的猫是生是死,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这本是一个常见的开放结局,但是作者给安上了薛定谔的猫的理论之后,让这种神秘增加了一种冷硬科幻的残酷感。
就像我开始说的,露丝·关尾把普鲁斯特和秋叶原流行女仆文化,日本寺院的禅意与量子力学,霸凌与自由文化这些相对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让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得整本小说充满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情调。
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之前从未读过这种类型的小说,不妨可以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