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芳华绝代成绝响,百转千回胭脂扣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芳华绝代成绝响,百转千回胭脂扣

2020-06-03 14:14:36 作者:惜言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芳华绝代成绝响,百转千回胭脂扣

  张爱玲说:“女人一旦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

  自古女子多情,大有为爱折腰之人,可牺牲意义到底何在,重温电影胭脂扣》,令人唏嘘感叹

  01.因缘际会

  电影《胭脂扣》上映于1988年,在中国香港等地轰动一时,先后获得第8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奖,第24届电影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奖,以及第10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香港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二少相恋却不得祝福决定相约殉情,却不想十二少偷生独活,如花黄泉久候,不见十二少,重回阳间寻人的故事。

  多情美艳的名妓如花和潇洒风流的十二少分别由梅艳芳张国荣饰演。二人的深情演绎,令这两个角色历经多年依旧深入人心,有着回味无穷魅力

  世人皆知电影选角高明,却不知《胭脂扣》当年被搬上荧幕历经的一波三折

  其实,电影一开始演员阵容定的是梅艳芳与郑少秋,而后几经定稿,都无法最终敲定开拍,时间久了,除梅艳芳以外的演员纷纷辞演。最后在导演各方和梅艳芳的一致努力下,才让被认为最契合角色形象国荣出演了十二少。

  在面对剧本不被人所好,演员耐不住性子情况时,梅艳芳却做出了出人意料选择。她选择留下,甚至极力促成电影的开拍。而这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一个演员对角色的钟爱和同情

  关于这一点,电影的导演关锦鹏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过,梅艳芳对如花的钟爱,令她的表演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事实上,她在那一刻就是如花,她感受着如花的幸福痛苦挣扎彷徨,最终让自己成为如花。梅艳芳还曾笑称希望用如花的角色剧照作为自己将来的遗照。

  这样看来如花是为爱疯魔,梅艳芳又何尝不是为爱痴狂呢?

  关锦鹏导演说,一个演员钟爱角色时,和一个演员觉得角色可有可无时,出来的效果会很不同

  梅艳芳就印证了这一点,她凭借着这个角色获得了平生唯一一个影后桂冠,也让十二少心中的“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永远留在了观众读者的心中。

  02.一眼万年

  初见时的一见倾心勾起万千情丝,隔世情缘的无疾而终引来几多哀叹。无非一个多情女子,薄情郎,错付一生惆怅凄美故事,却也牵出无尽的回味纷扰思绪来。

  如花和十二少初见时,在如花的唱词中,二人四目相交,百转千回间,仿佛已经共度了一生。

  原著作者李碧华在她的同名小说《胭脂扣》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爱情游戏里,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眼”,也正因为这一眼,十二少丢了心,如花丢了命。

  初见时的你,是最美的你,如花的一生,眼里心里都装满了年初见时那个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十二少,她忘乎所以地只想守住他们的小爱,却模糊了自己需要爱情的理由,也忽略身旁爱人的挣扎犹豫。

  到头来倾其所有,却只换来满身伤痕,所谓的一见钟情,却成了害人的枷锁,绑着两人一同坠入地狱。

  03.悲从中来

  风月场中,琵琶丝竹,戏曲唱调,才子佳人耳鬓厮磨,电影真实还原了人们对20世纪30年代香港面貌的想象和怀旧。

  有情人不畏森严的门第观念,不惧世俗的唾弃鄙夷,荣辱与共,相守相依,怎么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传奇。

  可是李碧华并没有让故事停留在浪漫凄美的格调之上。她抓住爱情这个主题,反映的是两性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十二少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压力,他开始退缩动摇,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人生的不甘令他最终偷生,结婚生子,在世间苟延残喘50年。

  如花面对十二少的犹豫软弱,她心知肚明,甚至不惜在酒中下药,无论十二少是否愿意,他都只有死路一条。

  一场看似浪漫动人的爱情往事中,藏着两人见不得光的心思,藏着披着爱情外衣的自私,贪婪,欲望和背叛。

  当一切华丽的修饰和遮掩被揭开,人性的丑陋和欲望被血淋淋地展露在眼前,我们才发现原本坚贞不移,相濡以沫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它不需要人们的打击谩骂,不需要外物的威胁诱惑,人性的自私和胆怯就会将曾经美好的一切全部撕碎嚼烂,化为尘埃。

  我们感叹悲剧,感世道的不仁,叹社会的不公,却极少哀人性的软弱。如花和十二少的悲剧,真正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自己,在于人性的悲剧。

  悲剧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戏剧冲突,矛盾,甚至视听语言中点点滴滴地渗透,让你看见它的影子,却又抓不住它。

  当我们开启《胭脂扣》这扇爱情悲剧的门时,除却所见所感的惆怅和悲凉,似乎听见的愁丝与哀叹也是不少的。

  影片中,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随处可闻,如花与十二少初见时,如花男装扮相,口中凄切唱词,低沉婉转,声声入耳皆是愁,以“愁”字开篇,奠定了影片的情感基调,在二人初见之际就暗示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十二少将路摊边看到的制作精巧的胭脂扣送与如花,可廉价的胭脂扣却成为如花爱情的信物,被其视为珍宝,贴身佩戴了50年。

  归根结底,就如没有价值的胭脂扣一般,如花的痴情守候也一直是她自欺欺人,为自己筑起的囚牢,这也是悲剧的暗示。

  他们本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可男人的懦弱不思进取,女人的执着孤注一掷,令他们最终彼此纠缠,难舍难分,最终选择用死亡逃避一切。

  如花沉溺在自己保卫爱情的伟大幻想中,她捆绑着,强迫着爱人与她一同面对,永世不离,却也同时把自己困住,越陷越深。

  爱情令女人疯狂,忘我,抛弃一切,如飞蛾扑火,失去理智,可是李碧华始终以一种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去看待如花,以及和如花一样的旧社会女性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爱若是伟大,它更应该叫人们勇敢地活,而不是绝望地死。

  04.旧瓶新酒

  电影以双线并行的方式展开叙事,回忆线中是如花与十二少相识相恋的故事,现实线则是如花还魂于50年后,在报社职员袁永定和楚娟这对恋人的帮助下寻找十二少的故事。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由此产生。

  李碧华通过袁永定和楚娟不肯对感情做出承诺的态度,带出现代人面对爱情互不信任,被动,胆怯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如花,这个传统的女人捍卫爱情的执着和勇敢。

  这是一种反思,对新与旧的反思,虽然最终勇敢执着的女性,她的爱情故事惨淡收场,我们却不可否认,她确实比大部分的人都勇敢,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哪怕为之头破血流。

  这种感情在过去容易被轻视践踏,可在现代却显得无比的珍贵。就如同电影中古董店的“骨子”一样,以前不值钱,现在却可以成为古董被珍藏,其实这种带有怀旧情感的寄寓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李碧华笔下的如花作为旧时代的女性,她是柔弱的,她在风尘中飘摇,处处遭受欺凌,社会地位低下。

  可如此渺小的女性形象却在故事中撑起了反抗和保卫爱情的重任。她的坚强,勇敢,无奈,隐忍都被细致地表现出来,相比十二少的男性角色,如花总是挡在爱人的身前,拥抱他,安抚他,陪伴他。

  正如如花义无反顾的献身和十二少犹豫不决的退缩一样,李碧华无处不在表现着她对女性的赞扬和对男性的贬斥。

  勇敢的女人为爱愿意牺牲自我,不惧世俗眼色。这未尝不是对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振臂呐喊,未尝不是对男权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的驳斥抨击。

  尽管这样如花式的爱情放在今天,它并不伟大,也不现实,甚至有些卑微,但它却值得被尊重,被珍视。它让我们体味到爱情最诚挚,无畏,令人舍生忘己的力量和魅力。

  05. 谋爱先谋生,爱人先爱己

  在小说中,如花最终未能找到十二少,没有出现“人鬼”相认的桥段。可在电影的最后,导演还是让如花与垂暮之年的十二少相见了。

  十二少早无当年初见的英俊风流,他浑身只余一副老态龙钟之相,混迹于群演之中,蜷缩在角落里,狼狈的,孤独的,可怜的,令人只得扼腕叹息。

  可哪怕这般凄惨度日,他都不愿意与如花一同赴死,这一刻,如花才终于明白了她为自己筑起的爱情牢笼是多么的可悲。

  胭脂扣物归原主,如花不再等了,他们二人命运的悲剧真正画下句号。可也是在这一刻,如花一直以来对爱情的信仰和期待,瞬间土崩瓦解。

  女人对爱情付出的牺牲到底意义何在?如果这份爱不被需要,它还有意义吗?

  在爱情里,我们爱的是恋人,却也是自己,甚至更爱自己,所以我们无法忍受背叛,无法接受别离,我们挽留,牺牲,都是因为想让自己幸福。

  所以我们看到了如花的私心残忍,看到了十二少的狠心背叛,这是人性使然,亦是逃不掉的命运。

  如花投胎前的回眸一笑中有的是释然,却也有着不悔的坦荡,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为爱的执着与奉献令她成长,成长为真正独立的,自由的女性。

  故事的结局是苦痛的,却也是现实的。在作茧自缚的爱情游戏中,要获得解脱,真正强大,需要记住我们需要爱情的理由,是因为爱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