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影评摘抄
《华盛顿邮报》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爱丽森·布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盛顿邮报》影评(一):PUBLISH
“my decision stands,Pubish!”
ee? because it's in America !
《华盛顿邮报》影评(二):发!
因职业的关系,每次看一个不错的以新闻行业为题材的电影,都能因为剧情不同,或热泪盈眶,或激动兴奋,或感慨万千,情绪波动起伏,叠叠层层。昨天看这部时实际困成喵了,但仍旧在将睡不睡的困意中抖擞精神看完了
当一部电影可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这么工整,并且工整到一个境界,而且又这么契合当下的政治语境,反倒让人觉得无趣了,它更像一场“预谋已久”的演说。开头略显混乱,渐入佳境,影帝影后飙戏很有看头!新闻是为公众服务,不是为了当权者。愿早上还天下之真相。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华盛顿邮报》影评(四):短评
全是熟面孔,好惊讶。没想到爆炸性文件的报道居然卡在邮报上市这个时间点上,质疑明知会输为何还要打,一成是帮,二成是阻,七成是避羞辱。所有人都拿着报纸看、油墨印刷出整版报纸好震撼。镜头旋转着拍好有趣,时报楼梯、邮报会议室、梅姨多人电话、花园对话。free to publish,片尾好评!
《华盛顿邮报》影评(五):稳
新老毒瘤终于要正面对撕了,真是令人惊喜又令人紧张惹,大师级的调度,故事节奏不急不躁,戏剧冲突层层提升,把人物推向“to be or not to be”的两难抉择中。出版或者放弃,几通电话,若干话语,一个决定,将影响人物命运,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的走向。 如果时代在打鸡血,灵魂如何不肿胀。
《华盛顿邮报》影评(六):致敬
早就想看这部电影。果真名不虚传。这一部严肃的传记片居然看得我热泪盈眶。致敬宪法第一修正案,致敬6:3,致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times和post历史性的握手。没有梅姨这个决定,就不会有水门事件报道,不会有总统下台。还记得剧中的台词:不忘初心,让我去做吧。新闻就是要为了人民,不是为了当权者。
《华盛顿邮报》影评(七):q
电影《华盛顿邮报》(The Post)则向观众呈现了那年六月神经紧绷的那几周时间,斯皮尔伯格再次展现了对艺术、文艺、商业分寸的完美把握,把一个可能非常枯燥的故事打造的节奏紧凑、激动人心、叙述详尽且极具娱乐性,你简直无法想象天马行空的《头号玩家》和成熟老练的《华盛顿邮报》都出自于斯皮尔伯格之手。
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的最大体现。一个国家失去言论自由的最大体现,那就是新闻媒体全心全意为统治者服务,然后用各种无关紧要的新闻麻痹被统治者。或许,在一个旋转木马上待久了,连执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也不过是牵线木偶。这个世界最让人恐惧的永远是人民的觉醒,它会带来灾难,也会让灾难后希望快速成长。。。。
《华盛顿邮报》影评(九):为新闻自由与真相而战。
《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就如同神话一般,光芒四射,影片认真的探讨新闻伦理问题以及调查的难度,虽然本片中也将邮报即将上市的商业元素牵扯进来,但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多少会带有“正邪大战”的气息。在现实中似乎只有闹大和没事两种选择,所有憋屈的中等事件和不太对劲的小事都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站在原地。
《华盛顿邮报》影评(十):蓄谋已久
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