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影评精选
《放射性物质》是一部由玛嘉·莎塔琵执导,裴淳华 / 萨姆·赖利 / 安雅·泰勒-乔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 裴淳华很适合这个角色,主线剧情是好看的。导演忽略了科研部分,把重点放在了居里夫人的个人生活和感情上,比较意外。引导观众去思考科学研究与发现带给人类世界的影响,但这部分处理得不太好,与主线有割裂感。剧本比较平庸。
●莫名其妙的剪辑,把原子弹投放和核电厂等未来科技强行剪辑在了错误的地方,有时候配乐又像鬼片.这就 nm 离谱.说实话本来挺期待的,但有点不伦不类,很失望了
●还是很爱淳华小姐的表演,可为啥最后剧情依旧要聚焦在居里夫人的感情家庭生活上呢…虽然大概能想到原因,但还是挺失望的。开头提取放射物的叙事多好啊,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取放射物的技术困难和成功的喜悦。加入放射物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原子弹和核电厂是挺好的想法,但是中后期和主线剧情很难达到一种互文,尤其是切尔诺贝利的出现和正剧太难达成感情上的沟通…
●TIFF闭幕@RTH 节奏感非常强的传记片 不到两个小时说完了居里夫人那精彩的一生 影像传递做的不错,杰克索恩这次终于写好了故事。一些点的讨论很有意思,科学家的创造是造福还是毁灭人类?如果真的她能够看到未来,她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2.5 | 导演想要表达得太多,以至剧情混乱,画面生硬得不和谐。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欣赏只单纯描述这个人一段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
●倒叙手法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影片刚开始不喜欢居里夫人的性格,说话太犀利,直白,不留情面,到后面明白后也就能理解了。爱情兼科研伙伴皮埃尔居里,帮助她太多太多了,就连获得诺贝尔奖,皮埃尔也是为她争取的。居里夫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太大了,只不过人们对铀元素的用途有好有坏,用于杀人广岛原子弹,用于救人 x线光机,治疗肿瘤等。还有一个就是从影片中看到,在那个社会,对女性偏见依旧很大,人们对她做出的贡献视而不见,却对她的私生活指手画脚,不过现在的社会依旧是这样。
●再一次,好角色和好演员碰上了庸剧本。
女主角的老妈死在医院,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女主角再也不敢去医院。女主角是一位女科学家,她希望有自己的实验室。但是上头不批准!还好女主角结识了男主角,他愿意提供自己的实验室和她共同使用。
在一起工作日久生情,女主角就嫁给了男主角。因为他们共同发现了新的元素,所以获奖了。但可惜的是只有男主角一个人去领奖。女主角为男主角生下两个女儿,但是女主角现在很不爽。她觉得研究就是一起研究,但是领奖自己却没份。男主角获奖后没过几年就出车祸离世了。
大魔王趁虚而入,女主角甚至把大魔王带回家过夜。男主角尸骨未寒,大魔王又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私情被大魔王老婆拿到了实锤。上了热搜刊登在报纸上。群情激愤纷纷取关,粉转路一生黑这些人把女主角骂得狗血淋头。大魔王此时选择回归家庭,同女主角划清了界限。
同时女主角又一次获奖了,她以男主角未亡人的身份去领奖。本来底下的观众都不肯站起来鼓掌,但是因为有一群女性观众率先起立鼓掌,其他人再也坐不住了只好也站了起来。女主角后来又向上面申请了一些救护车,救助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女主角的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人类也理所当然的会把这些科技用于战争造成了生灵涂炭。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当你成功的时候人们送给你的都是仰慕和赞美。当你出事了之后,人们又会把你打倒将你骂得狗血淋头。他们不会记得你获得了30多次的金牌,只会记得你那两次的退赛。
《放射性物质》影评(二):放射性物质的两面性
放射性物质的两面性,人在社会也具有两面性。 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他的离婚失败了。同时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给了报社。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放射性物质》影评(三):牛逼的女人值得更牛逼的电影
裴淳华主演的这部《放射性物质》,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却断断续续用了将近半个月才看完,观影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牛逼的女人值得比这更牛逼的电影。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如此关注,是因为居里夫人可以说是我儿时的偶像之一。我这人小时候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虚无虚荣的科学家情怀,但真正让我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缘自一本叫做《画说数理化》的书。(以下开始吹水……)
这本书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买给我的,是一本科学启蒙读物,用章回故事和精美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今中外数十位科学伟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会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唯独三位科学家用了两章才讲完,分别是牛顿、爱因斯坦,和电影《放射性物质》的主人公居里夫人。
我甚至至今还记得书中有关居里夫人那两章的标题,分别是“奇女子,异国他乡求真理;好伴侣,濡沫相依攻难关”和“愿将事业作爱子,却看名利如浮云”。(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三国演义》?话说小时候标题好几个字都不认识,一个个查了字典反而现在还记得……)
彼时我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并不是因为懂得镭元素的发现有多么伟大,也不是因为她是书中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而是因为书中对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过程的描写细腻,令人动容。
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的方法十分原始且“变态”,就一个字——“煮”。她需要将数以吨计的沥青不断地加热、搅拌、重结晶来提取目标产物,这个过程不仅极耗体力,还会吸入大量沥青沸腾时释放出的刺激性气体,这个过程不仅极其漫长,且当时的居里夫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
看着书中居里夫人坚实的身影在一桶又一桶的沥青中俯仰穿梭,即使是年幼的我也被那份对真理强大的渴望和无限的热情所深深感染。(吹水完毕…)
当然,长大后自然知道居里夫人是真的牛,她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推动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她是两获诺奖第一人,且大多数人认为诺贝尔奖成就了居里夫人的长久美名,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成就了诺贝尔奖,在她之前,诺奖的影响力并非今日这般举世闻名。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执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实干家。一战时期,她停止了科研工作,和女儿一起建立了军用放射中心,利用X光为伤员诊疗,并制造出含有放射性气体的“空心针”来为伤员消毒,作出了巨大的人道主义贡献。
而在此之前,居里夫人早已曾欲捐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来支援前线,也本着科学无国界的态度放弃了镭元素的相关专利。要知道放射性元素所主导的新型化工产业,可以为居里夫人带来无数财富,而她本人一生中曾多次遭遇科研经费短缺的窘境。
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为名利腐蚀的人。
以上啰嗦,除了爱因斯坦这句话,几乎所有我提到的内容,都在电影《放射性元素》中出现了,可见这部电影的诚意和野心,但我为什么仍觉得这部电影配不上居里夫人呢?
事实上我一直纳闷如居里夫人这般传奇人物,为何刻画她的影视作品如此之少?
最早了解到的是1943年的《Madame Curie》,导演是执导过《魂断蓝桥》的茂文·勒鲁瓦,这部黑白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片中对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刻画得很细致,以至于不少观众看着感觉像纪录片。
到2016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与法国、德国一起合拍了一部《Marie Curie》,但这部作品似乎把兴趣放在了居里夫人的私生活上,也就是她在寡居之后和亡夫的学生郎之万之间的那段不伦恋情,根本没能全面地看待居里夫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人们从来都热爱在伟人身上挑毛病,尤其是情感生活上那些说不清的纠纷,就像看过美剧《天才》后,鲜少有人感叹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专注和激情,而更多是强烈谴责爱因斯坦这个大渣男(虽然他确实…)。
再看这部《放射性物质》,它谈到了居里夫妇对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但对于居里夫人艰辛的研究历程,几乎只是一首BGM的时间就匆匆略过了,且实验室道具的摆放实在是不走心,化学专业的我真的没眼看;
它谈到了居里夫妇的爱情,但很显然皮埃尔·居里在这部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负责提供仪器设备顺带帮忙领奖的工具人;
它谈到了居里夫人对当时法国学界乃至于整个传统社会的冲击,女性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多么鼓舞人心,但对于居里夫人略显骄傲偏执的性格设定,使得影片在女权主义层面少了很多对话和探讨的空间;
它也谈到居里夫人和郎之万的情感纠纷,但没头没尾,画蛇添足,它甚至让本来对通灵术嗤之以鼻的居里夫人,在丈夫离世后转而求助于江湖卖艺的神婆,讲真咱就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夫妻情深吗……
更别说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这些历史事件,虽然都和放射性元素有关,但和居里夫人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实在难以形成立意上的互文,除了让影片本就颠三倒四的叙事节奏更加凌乱之外毫无用处。
所以整部电影通篇看下来,可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处处隔靴搔痒,没有一处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妙笔。
《放射性物质》的导演玛嘉·莎塔琵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性导演,她于2007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女性视角之下的深藏民族情感和政治思考的佳作。虽然《放射性物质》是由小说《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所改编的,但不得不说导演对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的理解稍嫌不足也是事实。
最后,我开篇“牛逼的女人值得更牛的电影”一语,也不仅仅是为居里夫人“鸣不平”,同时也是对电影主演裴淳华稍感遗憾。
抛开影片本身的杂乱无章,裴淳华塑造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十足的奇女子,无论是在学术观点上的寸土必争,还是在知识产权上的慷慨洒脱,无论是和丈夫之间的点滴柔情,还是钻牛角尖时的针锋相对,都让《放射性物质》中的居里夫人真正地从文献资料的画像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观众能够触摸到的真实人物,裴淳华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如果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上乘的话,相信至少能够为她带来一个影后提名了。
《放射性物质》影评(四):等待安雅-《放射性物质》影评
对《放射性物质》这部电影其实一直有点小期待,虽然之前看着口碑一般,但是一来预告剪得有些意思,另一来知道安雅·泰勒-乔伊也出演本片,而个人又是安雅的铁粉。
当然一如口碑反应的那样,虽然本片有些地方还是有一些亮点,可惜难掩剧本的平庸,导演似乎在着力塑造一个真实且复杂的居里夫人的形象,然而毫无疑问这样的尝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更不要说,安雅直到电影的1个小时24分50秒才出镜,并不引人的剧情便让等待安雅的时间显得更加漫长。
剧透预警
首先提一下电影对于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先生的塑造吧。
总体来说,电影的剧情都是基于现实的,毕竟这种不太久远的纪录片,能供导演发挥的空间似乎不是很多,和皮埃尔相识,提炼镭,先后诞生下两个女儿,丈夫死去,被人称为“波兰荡妇”,拿取第二块诺贝尔奖,捐出奖牌支援一战士兵,一战时将x光用于战场诊断,一直到死亡。
电影几乎没有逾矩之处,也因此,整部电影的重心并不明确,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流水账,尤其是前期提炼镭等元素的部分,虽然似乎也展现了提炼不易,似乎也展示了学术界的阻力,但是这些宛如公式一般木讷,你完全感受不到那种锲而不舍专注力的灌入,你只能见到裴淳华一副趾高气扬自尊心极强的模样。
当然,如若一定要一条主要线索,那肯定还是居里夫人和皮埃尔之间的感情线了,有一个大概是虚构的事件便是皮埃尔一直带居里夫人去看招魂的演出,居里夫人对此自然是不屑一顾,但是在皮埃尔逝世,自己也失去依靠后,她又是如此期盼着真的有人能召唤来亡灵。
不过纵然导演或者编剧在试图让皮埃尔的地位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居里夫人移情别恋后,这些努力显得如此荒诞不经,哪怕最后居里夫人再次回想起了皮埃尔,我们依旧很难将自己代入这个居里夫人和皮埃尔感情至深的视角。
本片一个很重要的视点便是居里夫人的当下和他们未来将要面临的情境,我能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心,大概是想说到放射性物质既有着如同治疗癌症这般的良效,也有着核弹,核电站泄露等危害。
不过,这种观点,绝对不能细想。首先便是居里夫人或许与放射性治疗关系比较大,然而她却和核弹,核电站等事件关联性不大,如果你非要说核弹和核泄漏都有放射性,然而如果这么讲的话,带来核聚变的链式反应以及释放大量能量的质能方程,是不是反倒应该算在爱因斯坦或者是“曼哈顿计划”的员工头上呢?包括核能,除却少数的泄漏事件,核能其实也提供给我们很多能源的供应,假如单方面从“放射性”上来谈核能的危害,未免也太过偏颇。
从另一个角度看本片,就定然有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味道了,不管是居里夫人的人设就是一个几乎不愿倚靠外力的独立女性形象,还是丧夫后和别人产生情感被千夫所指,对于这种以节操苛求女性观点的批驳,毫无疑问电影在试图讨论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一些偏见。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个世纪初,女性在科学界以及政界的话语权都十分微薄,居里夫人确乎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科学性女性的代表,像是片中她说:“我希望你们给我职位不是因为我是皮埃尔的夫人而是因为我的成就”这句话就说得很好,虽然本片中对于除了皮埃尔的男性角色基本都有那么一点负面的描述,而几个比较正面的帮助居里夫人的角色,比如她妹妹,比如她的大女儿,也都是女性形象,所以本片还是在态度上有一定偏向的。
另一点值得提到的便是片中的几段配乐,确实很有放射性的质感。
在等待了1个小时24分50秒后,心心念念的安雅终于出场了,扮演居里夫人大女儿的安雅在我焦灼期待的目光中慢慢成长,终于在影片末尾时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美人。
在她的鼓励之下,居里夫人也开始了她最后一场战斗,也就是据理力争向前线派遣X光设备并亲身前往前线救治伤员。
可惜安雅毕竟是配角,所以出场的机会不是很多,只希望能在《新变种人》和《soho区惊魂夜》中可以看到更多安雅的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