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1000字

2020-07-03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1000字

  《我的朋友点儿吵》是一本由[英] 尼古拉斯约翰 • 弗里思(Nicholas Joh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一):这本好看好玩书里,藏着友情真实模样

  不久前小侄子里做客,聊起幼儿园时光他讲着讲着便皱起了眉头,并严肃的说我和嘉琪再也不是最好的朋友了!大人们笑成一团,因为前不久他才刚刚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班里的嘉琪小朋友。见我们笑的那么大声,小侄子忍不住继续说道:她总是学我画画!我画什么她立马也画,就连黏土课她都模仿我,我做的绿色毛毛虫,她就做粉色毛毛虫!

  小侄子说完继续气鼓鼓,水果也不吃了,玩具也不感兴趣,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坏情绪里。于是我问他,那你有没有问过嘉琪她为什么要模仿你呢?他小声说着从来没有,而且也不想问。小朋友的感情也如同大人一样,有时候只是一场小误会,但如果连解释机会都不给对方,或许就会错过很多美好

  我并没有给小侄子说任何道理,而是拿出海豹最近一本叫《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新绘本,小侄子来我家最喜欢的事就是和海豹一起听绘本故事了。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叫赫克托的大熊和一只叫嗡嗡的蜂鸟,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对好朋友,但如同现实中一样,最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矛盾。大喜欢安静,而嗡嗡却总是吵吵闹闹说个不停,而且嗡嗡还特别喜欢模仿大熊:无论是大熊蹭痒痒还是吃东西,嗡嗡都喜欢模仿他,有时候大熊想要安静的睡一会,嗡嗡也会说个不停,这让大熊有点烦躁,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离开嗡嗡,去森林里躲清净。嗡嗡很难过,但大熊还是走进了森林,终于,一切都安静了。

  但实现了安静愿望的大熊却突然感觉少了一些什么:他在吃果子的时候想起了嗡嗡,蹭痒痒时也想起了嗡嗡,晚上睡觉时,黑漆漆一片有点害怕,他想要嗡嗡讲故事,他伤感的叨念着如果嗡嗡在就好了!这时候嗡嗡突然出现,大熊开极了!嗡嗡告诉大熊,她从没离开过,而自己模仿大熊,也是因为大熊总是有好的创意!解开误会后他们和好如初了,并且他们找到了两个人舒服相处状态,蜂鸟尽可能的让自己安静,但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吵闹的,只是,这一次,大熊再也不会赶她走了,因为他们是一对可以互相体谅,互相包容的,最好的朋友!

  小侄子听故事的过程中就忍不住几次问我,嘉琪会不会也认为我很有创意,所以才不停的模仿我?我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问道:大熊和嗡嗡最终和好如初,是因为什么?小侄子摇摇头,我继续说道:因为蜂鸟一直陪伴着大熊,并且最终他们解开了误会!

  孩子们的事,就交给孩子去解决,大人只需要通过绘本故事加以引导,聪明的他们会明白该如何做的。

  这本关于友情的绘本,教会了孩子包容,理解与如何维护友情,故事内容也是取材于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鸣,故事虽然简单,但也有明显的起伏故事线:冲突,矛盾,解决,温馨结局,小朋友会在故事中认识到矛盾这件事在朋友之间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化解和维护友情。

  关于友情的绘本非常多,我选择这本的原因除了这个故事精彩,画风生动可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游戏设置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书中最后一页有两个游戏环节,第一是大熊去森林的路上,嗡嗡一直藏着跟着他,那嗡嗡藏哪里了?有一些画面很容易找到,还有一些嗡嗡很小,颜色也跟森林里的植物颜色相近,难度加大,但这个过程非常有趣,我一岁三个月的儿子最爱的就是找图游戏,他可以左右扫视画面,找到他的目标,即便是最小最隐蔽的嗡嗡,他也可以很快找到,并且不被其他元素干扰,当然,这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类似的绘本我家有二十多种!

  第二个游戏更好玩,森林里的动物种类非常多,比如树蛙,比如切叶蚂,比如金刚鹦鹉等,在这本书里,他们并不容易找到,因为很多都是大熊进入森林后夜晚出现的画面,想要找到他们,可需要认真加仔细!

  这本书是最近海豹最喜欢的一本,他可以自己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目的只是找到嗡嗡!每次找到他都超开心的指认然后鼓掌,而对于已经四岁半的小侄子来说,或许他也终于找到了解决和嘉琪矛盾的办法吧!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二):生活小事,教会孩子友谊的包容、理解与分享

  拿到绘本《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这本绘本时,我被它的图画完全吸引到了。

  秘鲁的群山深处,有一对好朋友,他们是大熊赫克托和蜂鸟嗡嗡。

  蜂鸟嗡嗡时刻围绕在大熊赫克托的周围,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大熊吃释迦果时,他说,“我最爱释迦果了!我要吃这个!哦,不!我要吃那个!”

  “我能吃你的那个吗?大熊?大熊——”

  ……

  蜂鸟嗡嗡从来不曾考虑大熊的感受,大熊想要安静的愿望总是被蜂鸟嗡嗡打扰了。

  后来,大熊实在受不了,吼了一句,“啊——不要打扰我。”

  吼完这句话,大熊气呼呼的走进丛林,准备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蜂鸟有些难过,他不懂得大熊为什么生气,也不懂得什么是“安静的地方”,直到大熊说,“别再跟着我了,我想自己去”,蜂鸟才“不再跟着它了。”

  丛林的深处很安静,大熊一个人享用释迦果,一个人蹭痒痒……然而这种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它会想起蜂鸟嗡嗡。

  夜幕降临,躺在树上的大熊有些害怕,有些感伤,“真希望蜂鸟能够在这里,它可以给我讲故事。”

  大熊说完这句话,蜂鸟就出现了,它们都很开心。

  大熊赫克托和蜂鸟嗡嗡的故事,像极了我们经历中的友谊,关于理解,包容与分享。

  暖心的故事背后,图画色彩、细节很到位

  作者尼古拉斯·约翰·弗里斯的作品色彩都非常明快。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中棕色的大熊赫克托与绿色羽毛粉色胸脯的蜂鸟形成了鲜明对比。

  细节中我们可以到蜂鸟的语言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对话框,分别为:愉快温馨的粉色、童真忧伤的蓝色、和平包容的橄榄绿。

  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给图中的蜂鸟设置绿色和粉红色了。

  一开始大熊想要安静,而蜂鸟喋喋不休时,蜂鸟的语言在蓝色对话框中出现。

  天真的蜂鸟并不理解大熊的心情,此时的大熊有些生气,有些烦,但它依然自说自话,“喂,大熊,你要蹭痒痒吗?我也要蹭痒痒了!”“哇,你的那棵树,最适合蹭痒痒了,是不是?”

  当大熊生气的趴在树上不动时,蜂鸟讨好的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变化有所不同

  蜂鸟和大熊是好朋友,大熊和蜂鸟一开始相处时,开心的笑着。他们一起赏花,后来大熊很烦蜂鸟的叽叽喳喳,大熊出现了厌烦的表情,后来他捂着耳朵,最后匆忙跑开,作者给予了大熊捂着耳朵一个特写。

  不明所以的蜂鸟还是跟着大熊。

  后来大熊用趴在树上睡觉的方式拒绝与蜂鸟对话,为了突出大熊的不耐烦,作者在蜂鸟每说一句话时,对大熊趴在树上的姿势进行了镜头拉进,最后一张图片中大熊装睡的眼睛睁开了,面对示好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蜂鸟,无可奈何。

  忍无可忍的大熊吼了一声“啊,不要打扰我”时,森林被缩小,大熊的形象被放大,刻画出大熊的生气。

可爱的蜂鸟懂得示好

  一开始生气的大熊通过装睡来躲避蜂鸟时,蜂鸟为了示好,不仅仅是从行为表现,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蜂鸟从围绕在大熊身边变成了靠在了大熊身上。

  后来大熊明确表示蜂鸟不要再跟着自己时,画面上显示“(最起码)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再跟着它”。

  其实,细心看会发现,蜂鸟还是跟着大熊,它藏在叶子、花朵中、草丛中。

  随着大熊走进丛林深处,蜂鸟随时随地隐藏自己,“同步”跟着大熊。

友谊的包容,理解与分享

  大熊和嗡嗡和好后,它们互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熊认为的喋喋不休,蜂鸟其实只是想表达友好”。

  大熊认为的模仿,蜂鸟其实是认为大熊有好点子。

  后来大熊提出,蜂鸟可以模仿自己,但是要保持安静。

  然而,故事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丛林中,蜂鸟围绕着大熊又开始了喋喋不休“这太有趣了,我们现在非常安静,对吧?我喜欢安静,你呢?大熊,大熊……”

  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是不离不弃。

  暖心的故事中可以学到很多动物知识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中出现的动物名称在绘本的最后都可以找到答案。

  大熊赫克托与蜂鸟嗡嗡友好相处时出现在画面上的金刚鹦鹉。

  蜂鸟嗡嗡和大熊赫克托同时蹭痒痒时出现的蚱蜢。

  大熊趴在树上装睡时,树顶的安第斯动冠伞鸟。

  蜂鸟跟着准备走向丛林的大熊时,地上出现切叶蚂蚁,一只蜈蚣从树叶上爬过。

  丛林深处,大熊迈过树栖蛇,草丛中一只热带蓝闪蝶飞过,还有一只独角仙慢悠悠的享受生活。

  大熊靠在树上,吃着释迦果,巴西貘趟过溪水。

  夜里,丛林深处绒毛猴很精神的爬来爬去,平脸果蝠开始了工作。

  美洲虎寻找食物,鬣蜥蜴趴着倾听森林的美妙,这时大熊想到了一个好点子。

  当然,森林中的动物可不止这些。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三):现实世界里,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所以,别做一只吵吵闹闹的蜂鸟

  这本《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作者是尼古拉斯•约翰•弗里思,他酷爱旅行,也喜欢把他游历地的风土人情画入绘本。所以,看他的作品,不仅能读到有趣的故事,往往还能领略到异乡风情。

  这个绘本就把我们“带进”了秘鲁的热带雨林,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地的很多动物和植物。

  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而言,那些不太常见又形态可爱的绒毛猴、美洲虎、树蛙、平脸果蝠等动物的吸引力可能并不亚于故事本身。

  在我和女儿一起读这个绘本时,我女儿就常常被这些动物吸引。

  甚至在翻到最后一页后,她又饶有兴趣地一页一页地往回翻,像寻宝一样“搜寻”那些可爱的动物。

  绘本所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两个萌萌的动物——安第斯大熊和秘鲁蜂鸟——之间。

  大熊对喋喋不休的蜂鸟朋友越来越烦,大发雷霆之后毅然离开;不过,这没有让大熊更快乐,他感受到了孤独,开始怀念朋友、怀念友谊;最后,学会体谅彼此的大熊和蜂鸟又恢复了友谊。

  故事很简单,很美好,也很有教育意义,似乎是想向小读者们传递珍惜友谊、体谅朋友之类的“正能量”。

  至少,我在刚陪女儿看完绘本时,就是这么想的。

  基于这种想法,看完绘本,我就不失时机地向女儿灌了几碗“心灵鸡汤”。

  效果,很不错。

  女儿似乎心悦诚服,不但没有反驳我一句,还连连称是。

  一方面,这说明,绘本故事已“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到了我女儿;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我“灌鸡汤”的手法不错,不疾不徐,让“喝者”甚是享受。

  女儿良好的反馈让我有点自鸣得意,得意之下,自然想扩大“战果”。

  于是,我问女儿:“我们两个是不是就有点像大熊和蜂鸟?”

  “像!”女儿坚定地点点头。

  对这个回答,我没有一点不意外。我与女儿关系很好,常常像朋友一样。

  “谁更像蜂鸟呢?”我又问。

  “你!”女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女儿的回答让我猝不及防,我们开始“争吵”。

  “怎么可能?!”

  我罗列了她更像蜂鸟的事实:

  喜欢追着我问这问那;

  共用沙发时常常抗议我多占了空间;

  ……

  女儿也不甘示弱地说出了我更像蜂鸟的理由:

  每天早晨都喊她起床;

  老是提醒她做作业、刷牙;

  ……

  “争吵”算不上激烈,甚至还有点甜蜜的味道,但也夹杂着明显的互不相让。

  在这种“争吵”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和女儿,都不喜欢听别人唠唠叨叨!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想了想我所认识和接触过的人。我又发现,几乎没有人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唠唠叨叨,尽管有人怀念一些亲人的唠叨。

  但那些怀念也都是在远离爱唠叨的亲人之后,而在唠叨的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厌烦。至少,在我熟知的人中没有一个喜欢听唠叨的。

  想到这儿,我似乎明白作者为什么“让”大熊而不是蜂鸟负气出走了。

  因为,唠唠叨叨的蜂鸟更惹人厌!

  中国有“三思而后行”“吉人之辞寡”的古训,国外有“沉默是金”的说法,都有劝人少废话、别唠叨的意味。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能证实,即便听者确信唠叨者的善意,依然会为耳边不断重复的唠叨而心生厌恶。

  所以,故事里大熊决意切断与蜂鸟的朋友关系,不全是因为大熊不体谅朋友、不珍惜友谊,蜂鸟唠唠叨叨得让人生厌也是重要原因。

  故事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朋友之间的破裂有时也与此相似。只是,现实往往没有故事那样美好的结局。

  现实世界中的“大熊”与“蜂鸟”之间的友谊一旦破裂,通常就再难修复。

  现实中的“蜂鸟”,在朋友离去后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觉得是朋友太无情,因而怀恨在心,他几乎不可能像故事里的蜂鸟那样悄悄地追随昔日的朋友。

  而现实中的“大熊”,他可能会在某些特殊时候怀念一下曾经的友谊或感情。但通常也仅仅只是怀念一下而已,几乎没有哪个摆脱了唠叨的人愿意再回到过去。

  少些唠叨,做个不让人那么讨厌的人。

  我觉得,这也是作者试图向读者们传递的道理。

  绘本故事里,蜂鸟意识到了自己多嘴的毛病。他向大熊保证会尽量保持安静,而且也确实在努力地改变。

  尽管故事里的蜂鸟在事实上没有变得很安静,不过,他的朋友大熊看到了他为经营友谊所做的努力,作为朋友的大熊也愿意为之努力。

  故事里的大熊和蜂鸟都不完美,大熊有些小气刻薄,而蜂鸟有点任性多嘴。

  不过,他们都能体谅对方,也都在努力经营友谊,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仍可继续。

  现实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种种亲密关系,如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其经营道理与此类似。

  和谐的亲密关系并不需要彼此完美,但需要互相体谅、共同努力。

  当然,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远比绘本故事的复杂,因为真实的人更难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比如,唠叨多嘴的人几乎从来不会意识到、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唠叨。

  比如,我和女儿,都觉得对方才是那只唠叨多嘴的“蜂鸟”。

  因为思考消耗了我部分的脑力,我与女儿“争吵”的语速变缓了不少、语调也低了很多。女儿渐渐占据了上风,而我渐渐失去了继续争吵的兴致。

  感觉自己在与爸爸“争吵”中大获全胜的女儿,心情似乎大好,还很“大度”地安抚我这个落败者:

  “虽然你像蜂鸟那样,有点啰嗦,不过,我还是很爱你了。”

  这时候,我才想起我刚才挑起这个话题的本意。我本来是想告诉女儿:你有时唠唠叨叨的就像那只蜂鸟,有时让我很烦,但若我几天没看到你,也会像大熊思念蜂鸟一样思念你。

  我不想破坏女儿胜利后的喜悦,不过,还是“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本意告诉了女儿。

  女儿这次没有反驳我,胜利后的喜悦似乎也没因此而减少丝毫。

  我突然又想把刚刚想到的“做人不要太唠叨”的道理讲给女儿听,不过转念一想,决定还是暂时算了。

  我实在没有信心能以不唠叨的方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既然这样,我还是自己先努力变得“不唠叨”吧。

  当然,我会记住从《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这本书里学到的这些道理,尤其是“做人不要太唠叨”这条。

  我想我也会努力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一条以不唠叨的方式讲清楚,等我想到了,或许我也会告诉我的女儿。

  您有“不唠叨地讲道理”的好办法吗?

  我的金色麦田 欢迎您常来,感谢您的关注。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四):性格迥异的朋友该如何相处?这三项核心原则应该让孩子早知道

  歌德与席勒都是德国文学巨匠,虽然歌德比席勒大10岁、两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却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痛苦万分,说:“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席勒过世后22年,歌德感叹说:“我能结交席勒实是大幸,尽管我们性情相异,我们的倾向却走向相同的目标,这使我们无所不谈,竟至在生活上若是少了对方,就觉得是很大的憾事。”1832年歌德去世,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两人的深厚友谊,成为传世佳话。

  为何很多性格迥异的人会成为挚友呢?英国绘本作家尼古拉斯•约翰•弗里思创作的《我的朋友有点儿吵》为我们解开了谜题。本书通过活泼好动的蜂鸟和沉默寡言的大熊的相处过程,让孩子了解性格迥异的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帮助孩子破解交友之道。

01、相互理解和包容,打破友谊的壁垒

  弗里思将故事的背景设在南美洲西部神秘而古老的国度秘鲁,从而为故事增添了诸多的传奇色彩。大熊和蜂鸟是生活在秘鲁群山深处的一对好朋友,平时它们十分友好,但是大熊有时会被蜂鸟惹生气,这是因为它们俩性格不同:大熊沉默寡言,而蜂鸟活泼好动。

  每当大熊想安静地享用释迦果时,蜂鸟就说也想吃大熊的释迦果,并且絮叨个不停;每当大熊想靠在树上安静地蹭痒痒时,蜂鸟总是模仿它,并且还唠叨个没完;每当大熊想安静地睡觉时,蜂鸟就喋喋不休。这让大熊终于忍无可忍,向蜂鸟大吼一通,然后自己走进丛林,去寻找安静的地方。

  这是一对朋友因性格不同引发的矛盾,这样的小矛盾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应该如何轻松化解呢?弗里思巧妙地把方法暗含在故事里。

  大熊独自去往丛林,不让蜂鸟跟着它。蜂鸟却没有乖乖听话,而是偷偷地跟着大熊,这是蜂鸟活泼好动的性格使然。大熊来到丛林深处,寻得片刻安静,不禁异常兴奋。可是时间一长,它就觉得有点儿奇怪。它享用释迦果时,就会想蜂鸟会不会喜欢这个释迦果;它一个人蹭痒痒时,就会想蜂鸟一定也喜欢在这棵树上蹭痒痒;晚上它一个人睡觉时,觉得有点儿吓人。这时,它不禁感叹:“真希望蜂鸟在这里,它可以给我讲故事。”

  我们往往会这样,当朋友在身边时,因为之间难免有一些小摩擦,就会觉得厌烦对方;可是当朋友不在时,时间一长就会忍不住想念对方。

  听到大熊的心声,躲在一旁的蜂鸟立刻现身,给大熊讲起了故事。随后,一对朋友相互吐露了各自的心里话。蜂鸟这才知道,大熊讨厌它的喋喋不休。而大熊也知道了,蜂鸟喋喋不休是为了表示友好,模仿大熊是因为觉得大熊拥有好点子。两个好朋友在相互了解了对方的心意后,就这样冰释前嫌了。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用在朋友之间也十分妥帖。当朋友之间真正懂得彼此的优点和缺点,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不足,友谊之树才能常青。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和包容,才造就了人人称道的“管鲍之交”。当然,理解需要智慧,包容需要胸襟,两者兼具才能打破友谊的壁垒,成就美好的关系。

02、共同分享和分担,促进友谊的升温

  一开始,大熊只是想独自享用释迦果。可是,后来大熊享受释迦果时,却想着蜂鸟会不会也喜欢这个释迦果。此时的大熊懂得了分享,这是精神的升华,亦是友谊的升温。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狐狸与仙鹤》,讲得就是关于友谊破裂的故事。狐狸与仙鹤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狐狸请仙鹤到家里做客,但是端上来的是一个平底盘子,里面盛着一点儿肉汤。仙鹤的嘴巴又尖又长,什么也喝不到。狐狸却张开又阔又大的嘴巴,把汤喝了个精光。仙鹤吃了哑巴亏,饿着肚子回了家。

  第二天,仙鹤请狐狸到家里做客,狐狸欣然前往。仙鹤端上来是一个长颈瓶子,里面装着鲜美的鱼汤。狐狸的嘴巴根本伸不进瓶子,仙鹤却把又尖又长的嘴伸进瓶子里,把鱼吃了,把汤喝光。狐狸也饿着肚子回了家。

  狐狸吝啬在先,仙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的结果是友谊破裂。朋友之间如果太过吝啬,不懂得分享,那么友谊的终结只是早晚而已。只有不吝啬分享,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美好的东西,真诚地与朋友分享,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把快乐与朋友分享,朋友也会获得快乐;如果把悲伤与朋友分享,那么朋友就要学会分担。就像是大熊晚上独自睡觉时有点儿害怕,于是希望蜂鸟为自己讲故事。蜂鸟立刻现身,不计前嫌地为大熊讲故事,帮大熊驱逐恐惧。古人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真正的朋友,是那些你在困境中时能够伸出援手,跟你共同分担的人。

  互相分享和共同分担,说起来简单,但是能够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这就是很多朋友只是泛泛之交,并没有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根本原因。互相分享和共同分担,不仅可以促进友谊的升温,也可以让每个人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03、健康的个人边界,为友谊保驾护航

  英国作家王尔德写过一篇童话《自私的巨人》,讲述的是巨人从自私变得慷慨的故事。巨人离家去拜访朋友时,孩子们便乘机去他的花园里玩耍。巨人回来后,看到自己的花园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认为自己的领地被侵占,于是大为恼火,把孩子们赶走了,并且筑起了一道高墙,阻止孩子再进入花园。巨人的自私受到了惩罚,从此他的花园里常年寒冬,失去了勃勃生机。

  作为读者的我们往往都讨厌巨人的自私,让孩子们失去了玩耍的乐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巨人的自私里隐藏着不健康的个人边界。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个人边界,是指我们建起来的身体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来保护我们不受他人的操纵、利用和侵犯。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拥有不健康个人边界的人,因为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往往会做出伤人又伤己的行为。就像自私的巨人,因为太在乎自己的花园,而让孩子们失去了快乐,自己也因此失去了一切。

  无论大熊做什么事,蜂鸟都在一旁唠叨个不停。这让大熊感觉自己的个人边界被侵犯,所以忍不住对蜂鸟大发脾气。其实,这件事不能一味地怪罪蜂鸟,因为大熊并没有向蜂鸟明确地表明自己想要安静的立场,所以蜂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了朋友的边界。后来,大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希望蜂鸟可以模仿自己的行为,但是需要保持安静。蜂鸟爽快地答应了大熊的要求,虽然蜂鸟因为活泼好动仍然会忍不住喋喋不休,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变得安静了。

  大熊和蜂鸟这对好朋友虽然闹了一点小矛盾,但是矛盾化解后友谊却更加坚固了。所以,朋友之间不怕有矛盾,懂得化解矛盾,是朋友相处最应该掌握的技能。大熊和蜂鸟的相处之道,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懂得尊重朋友,不侵犯朋友的边界,友谊才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其实,与朋友相处时,我们不仅不能侵犯对方的边界,也要守护好自己的边界,这就是健康的边界。拥有健康的边界,我们才能建立既亲密无间又独立自由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友谊保驾护航。

  弗里思通过一个动物故事,告诉我们与朋友相处的三项核心原则,帮助我们在交友时避免触及雷区。弗里思不仅深谙朋友相处之道,而且游历世界多年,所以在创作绘本《我的朋友有点儿吵》时,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秘鲁群山深处的丛林风光。各种动植物在他的笔下,以中世纪水墨画的形式完美呈现,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此外,还专门设计了寻找发现游戏,带领我们认识丛林中的各种动物。总之,不仅让我们拓展了视线,还让我们真的学有所得。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读后感(五):《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父母陪孩子阅读绘本的“二不要三一起”

如何替孩子挑选绘本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引导孩子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然而,令父母头疼的是,到底如何给孩子选择绘本或是故事书?选好了又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和推荐的这本绘本童书是《我的朋友有点儿吵》,比起上次给大家推荐的以益趣类为主的《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来说,这本书主要偏向情感,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

  通过接触,我发现国内的绘本实用性较强,虽然是给孩子阅读的书籍,可细究起来却是迎合家长完成给孩子阅读的任务需求而设定的。

  而国外的绘本在亲子互动性上稍胜一筹,它始终围绕着孩子的需求为主,将家长放在了次要和辅助的位置上,但却达到了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的效果。

  所以,给孩子选择绘本的话,我建议父母首先看看绘本的互动性如何?是以孩子的需求为首位吗?如果达到这两个标准,任何一个国家的绘本都适合给孩子阅读。

  好不容易选择了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可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未免太过可惜。因而,父母掌握跟孩子阅读绘本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掌握陪孩子阅读绘本的技巧——二不要三一起

  在这里,我想跟所有为人父母者分享一下个人的心得和拙见,那就是跟孩子阅读绘本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二不要和三一起,借《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绘本来细说一下。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这本绘本,它是由英国作家尼古拉斯·约翰·弗里思绘制而成的作品,他游历世界多年,并将自己的经历画成绘本,带领小读者们一起环游世界。

  这本作者首部绘制成的作品正是发生在秘鲁群山深处的有趣故事。不得不说,绘本图画色彩鲜艳,形象活泼又生动,翻开第一页便会成功吸引到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

  接下来说说陪孩子阅读绘本的技巧,二不要。

  一、不要打开绘本父母就先开口。相信很多父母打开绘本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口阅读绘本上的文字,这就是跟孩子阅读那些以父母完成任务需求而设定的故事书留下的后遗症。

  为什么建议父母在跟孩子阅读绘本的时候务必要改掉这样的习惯呢?因为容易给孩子造成先入为主,扼杀孩子发挥的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容易养成一翻开书就要家长阅读的依赖的习惯,还会导致孩子不喜欢动脑,随之也就不愿意和不会开口表达。

  二、不要按照绘本的内容刻意去纠正孩子。当父母做到不要打开绘本就开口阅读的习惯,而是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时,就会发现孩子读出来的内容跟绘本上传达出来的内容并不一致。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及时回应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把内心的世界表达出来。

  比如我和孩子阅读《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时候,当她看到图画上的铁树时说,“这是一颗菠萝,小蛇在菠萝上睡觉。”

  在大熊拒绝蜂鸟跟随,而蜂鸟感到难过的时候,她告诉我,“蜂鸟哭了,他是在想念妈妈吧。”

  在看到蜂鸟躲在一大片针形的树叶下时说,“这是蜘蛛网,它把大熊……(思考了很久依然想不出该用什么词,我提示用缠住了,她好像不太认同,回头再重新看了一遍说出她的想法)包住了。”

  很显然,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比绘本传达出来的更加幽微奇妙,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尽管是同一本绘本,可是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解读。

  父母与其刻意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不如欣赏孩子最真实的解读,观照和感知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我之前介绍的《艺术游戏力》那本书里,作者倡导通过绘画来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只要是有心的父母,通过阅读绘本同样也可以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一起。

  一、一起看图说故事。既然绘本主要是以孩子为主,父母为辅,那么父母就该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先忽略掉文字内容,关注孩子感兴趣的图片内容。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主动开口,如果孩子没有着落点,那么家长就引导和鼓励孩子开口表达,比如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你最喜欢画里的哪一部分呢?”

  二、一起扮演绘本里的形象角色。父母和孩子真正一起互动的时候是专注和投入的,最高的境界是双方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选择一本互动性高的绘本是前提条件。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时候,我扮演了蜂鸟的角色,建议孩子扮演大熊的角色。孩子非常乐意,且只说了一遍就投入到角色当中。

  在这个时候,绘本的文字内容就派上了用场,在玩乐之中我们就将文字内容过了一遍,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最关键的是,她明白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三、一起发挥想象力。在看图说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就已经不知不觉中发挥了想象力,如果有可能,父母可以在绘本阅读结束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发挥想象力,从绘本拓展到现实生活。

  比如在《我的朋友有点儿吵》阅读结束的阶段,孩子看到一片像手掌的形状的树叶时,她突然把手掌心盖了上去,跟我说:“我用手掌画树叶。”

  我暂时放下了绘本的内容,顺着她的思路问道:“那你还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呢?”

  “我要用手指画蜂鸟的翅膀,还有蛇蛇,然后再给蜂鸟画一个树叶的家。”

  “那我们读的故事就到这里了,现在我们去画画好吗?”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回顾初心,学会包容

  当我开始用心地接触绘本童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好的绘本不仅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让成年人受益匪浅,或者说像是一束照进心扉的光,邂逅可遇不可求的领悟。

  《我的朋友有点儿吵》主要分享的是一个关于理解、包容和分享的友情故事。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很简单,即便会因为抢夺玩具而产生小摩擦,很快也就抛之脑后,又“没心没肺”地玩到一块儿。

  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心灵是没有任何负担的。即便挨骂挨打,依然爱父母如初。而成年人却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记仇”,逢人就抱怨孩子调皮不听话,甚至上纲上线地跟孩子理论。

  所以,跟别的朋友产生小摩擦,哪怕处于落风,眼泪抹干之后又毫无芥蒂地跟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玩具和零食。

  成年人会觉得,这是因为孩子情感简单,殊不知是成年人活到后面,或许因为遭遇到不好的人和事,又或许被社会教育和灌输了许许多多的底线和原则,所以活到后面心胸反而变得越来越狭窄。

  我们不妨学学《我的朋友有点儿吵》里的蜂鸟和大熊,也趁着陪伴孩子的时光,关照和感知到孩子的心灵,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学着返璞归真,成为原来那个包容的自己。

  关于理解和包容,最终的落脚点其实都是善待自己。

  因为理解自己的弱点,了解人性的幽微,所以包容对方的伤害和过错,然后心无挂碍。就好像孩子那样,有一颗会过滤的心灵,将每一天遇到的不好的人和事过滤掉。

  以上就是我喜欢《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这本绘本的原因,不仅可以和孩子一起愉快地互动,还收获了心灵上的净化,让我和孩子拥抱了一段弥足珍贵的亲子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