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工作间》的读后感大全
《理想的工作间》是一本由【韩】金霞娜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这是一本纸质版的《向往的生活》,事无巨细涓涓细流告诉读者首尔圈店主们的神仙生活。看的过程全程都在想:为什么书里的各位精致又安逸,完全没有为生意愁白头急断肠的灰头土脸的模样?
看的过程我是又酸又气,给大家看一下第一位插画师店主的日程安排,让大家也酸一下:
开咖啡店和开民宿是所有文艺青年心中的终极梦想:谁不想开家小店,坐北朝南,店里养猫,门口养花;
谁不想逛装修考究、细节用心的小店,映着窗外投进的丁达尔光,时间慢下来,内心充满掏钱包购物的欲望。
但国内,设计打光闪闪发亮的的门头分分钟被城管给拆了,给换上统一的白底黑字的招牌,玻璃上的贴花快揭下来,门口还想摆货?门前三包了解一下。 想在店里买饮料?食品经营许可证办了吗,看到这家店主,对比国内那家书店,心情复杂
图中这种集装箱,我们都是住人的,几块钱一天,为什么不能改造成为一家店铺呢?因为今天改造好,明天就被当违章建筑给拆了,而住人集装箱都在工地荒郊野岭,没人管,而店铺开在荒郊野岭,且不说水电问题,客源怎么办?
往后翻,集装箱改造为照相馆的店主,又开了一家集装箱咖啡店,我的天,同时实现了摄影和咖啡这两样文艺青年的心头好,我又开始酸了。
国内开店,卖吃的钱都被美团赚走了!卖杂货钱都被房东赚走了,只剩下店主和他的情怀。
书中原文:“自己动手装饰,甚至装修一个工作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确实不难,自己贴砖,涂料软装,但开一家工作室并且盈利,在国内实在太难了,当然,这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
综上所述,与其说是个人工作室装修指南,不如说是首尔圈的可爱店铺旅游指南。
本书优点:每个店铺都有平面布置图。缺点:书中的尺寸和货币没有兑换为国内货币和尺寸,全篇的多少万韩元,多少坪,内心充满了疑惑。
:国内琳琅满目能逛一天的小店也挺多的,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就是感慨一下这几年一直轰轰烈烈的创城拆招牌运动
《理想的工作间》读后感(二):揭开工作间的神秘面纱,普通人也能拥有理想的工作间
提起工作间,首先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工作间,三个字似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总觉得对于我们普通人是遥不可及的。一味地认为工作间应该属于知名成功人士,比如知名艺术家,设计师,作家,主持人,明星该拥有的。
其实不然,工作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打造并且工作的场所。
01 千百个想法不如一次实践重要
话说每个女生都想开一个花店,都想开一个咖啡店,听着音乐,喝着咖啡,看来来往往的客人,与书和咖啡相伴,过着闲适慵懒的生活。
但好多人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不愿意踏出尝试的那一步,所以,即使心中想开N个工作间,不付诸行动,等于做白日梦。
表妹去年5月份开了工作间,没开之前全家人都觉得麻烦,让她继续待在理发店的一角做美甲就好,毕竟开工作室成本高。
表妹是个有想法的人,决定了的就要坚持试一试,于是找房产中介看房子,选地址,后来将工作室选在她之前上班的对面,这样她的老客户就不会流失。
买材料,装修大概进行了半月,买好设备就开张了。
表妹学的美甲,眉眼唇一体的,租了两室一厅的公寓房,选在步行街,人流量大,也好找。果然不出所料,工作室开了后,生意蛮好的,主要还是自己独立当老板,比在理发店租一块小角落做自由舒坦多了,业务也拓展了。
你看,千百个想法不如一次实践重要。
02 《理想的工作间》展示了32间独具个性小而美的工作室
如果你也有开工作间的想法,而不知如何操作时,不妨看看韩国作者金霞娜的这本《理想的工作间》。这是一本揭开工作间神秘面纱的书籍,主要介绍了32间面积不足40平方米、装修费用低廉却独具个性的“小而美”的工作室。
其中包括插画间、手工香皂室、银饰品工坊、陶艺工坊、香薰工作室、咖啡馆、集装箱照相馆、手工食品工作坊、手工平自行车间、肖像画工作室、一人美发店等工作室。
作者金霞娜走访一家家工作室,了解各个工作室的情况,介绍了它们的设计风格、装修过程等理念,以及工作间主人们的故事。
金霞娜曾是一名从事十多年的资深编辑,随着对装修设计、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注,目前已经出版了多部相关装修方面的书籍,包括《十坪工作室的装修》、《她们那些令人嫉妒的厨房》、《生活工作室》等。
《理想的工作间》是金霞娜的又一部作品,她想通过这本书给大家传达一个观点:无论工作空间采取何种风格设计,只要从实际出发,打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小工作间,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幸福的事。
03 咖啡店阁楼上的秘密基地
书的开篇就让人惊喜不已,咖啡店阁楼上的秘密基地,有没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这间阁楼上的主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郭铭珠,她本是一名化学系的毕业生,上学期间发现并不是真正喜欢化学,而是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钻研画画,成为一名插画师。
毕业后到首尔,恰好遇到之前实习的办公室做了咖啡馆,而咖啡馆有一个小小的阁楼,需要出租,她便决定租下,成为自己的插画间。
阁楼只有5平米,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工作,反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正如她描述的:咖啡店三楼,一缕阳光温暖一寸天地,那里就是我的工作室。它虽然小,但很温馨,有人让人愉悦的工作的桌子和疲惫时可以休息的懒人椅。从楼下咖啡店传来隐约的交谈声,让我并不孤单。在这里,可以尽情地画画、上网查资料,还能想出各种创意。
工作室虽然很小,但是很温馨,有自己喜欢的色调。工作室里有书桌,置物架,扶手沙发和原木椅子,为了使空间开阔一点,她把家具都贴在墙边放置,这样中央空间就留出了。
书桌放在角落,也是为了集中注意力学习,创作。这间工作室成本很小,基本没置备什么东西,家具一部分是别人送的旧的,一部分是家里拿的,反而给工作间增加了复古的格调。
小小的空间,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尤其作为刚毕业的学生,这样的工作室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04 一个人的美发店
你听见过一人美发店吗?在韩国首尔的麻浦区上水洞有一家交流型美容沙龙,也就是一人美发店。
这间美发店大约30平方米,主人张恩英曾在一家大型美发店上班,有一天突然想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想听自己想听的音乐,不想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于是找到了上水洞的一家店,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
她在2011年7月开始签订合同,装修,大概半个月就开业了。
在这家店里,可以享受一对一的服务,安静悠闲的环境,不但和客人可以真诚交流,客人也可以选择静静地看书,喝茶。
她将这里当做她的秘密基地,有客人时工作,没有客人时坐在松软的沙发上,放着喜欢的音乐,静静地看书,思考。
她在窗户上贴了喜欢的电影海报,放着一把吉他,还有印着店名的环保袋,一切看上去文艺又美好。
显然,张恩英是一个浪漫又文艺的女青年,有了这间工作间,她不但拥有了喜欢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要有怎样的选择与取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人。
每个人都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那么不妨试试开一间喜欢的工作间吧。也许不需要太大,也许不需要用多奢侈的物料,也许不需要花费太多,就可以创造一间浪漫的理想地带,在这里,让你的梦想放飞。
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理想的工作间》包含了32间主题不同的工作间,从5平米到31平米,不同格局的工作间有着不同的故事,如果你也想摆脱朝九晚五的社畜生活,活出自己的自由和精彩,不妨看看这本书,会给你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理想的工作间》读后感(三):一个妙招,让你拥有理想的工作间,不负自由和梦想
今天和大家聊聊工作室。
工作室大多是名人和大牌的专属,比如:王潮歌老师的798的工作室,家居布局让人耳目一新;郭培老师的工作室,陈列着刚刚设计好的衣服;赵倩老师的工作室,华丽中又带着中国风;成琳老师的工作室,把艺术与美食相结合……
那我们普通人,能否实现这遥不可及的梦想呢?
可以。
今天推荐的书叫《理想的工作间》。
本书的作者金霞娜来自韩国,她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作者,她从事了十多年的编辑后,大胆地转型成为一名自由作家。她出版了多本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书,如《十坪工作室的装修》、《他们那些令人嫉妒的厨房》、《生活工作室》等。
这本《理想的工作间》是写给创业者的。她探访了32间面积不足33平方米、装修费用低廉却独具个性的“小而美”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包括我们不常见的绘本、回收布料、书法、皮革、编织、自行车等,还有一些我们常见的例如摄影、绘画、香薰、咖啡厅、丝网印刷等。
它们有什么设计亮点和理念风格,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书。
设计装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大概是人生里难得的幸福之一。书中32个工作室,却有不止32个创业人的故事。
他们有的从大学时期,找到了人生喜爱的事情,开始为梦想努力;有的人工作了很多年后,才发现“社畜”的工作快把身体“掏空”,儿时的梦想在向自己招手;也有一些人,身兼数职,既是作家、出版社代表,同时又是布料回收工作室的店主;还有一些是时尚陈列师、插画家,却开起了手工香皂工作室,想把这份美好传递给他人。
有的人和闺蜜一起创业,有的人和爱人形影不离。更多的人,是和有相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学习、交谈、协作。
在我看来,金霞娜拥有发现美、并且把这种美从笔端流出的能力。每一个故事都娓娓道来,再配上高清照片,就好像我们亲自去了一趟韩国。
想开店又没有时间去实地考察的人,有了这本书,省了时间又省了费用。
二
其实,这是一本关于软装和设计的书。
每一个工作室,都分成3个部分来写。
1、怎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室--店主的心声
“她虽然小,不到5个平方,但很温馨,有能让人愉悦工作的桌子和疲惫时可以休息的懒人椅。”画面角落处,标记了工作室的基本信息、作息时间表、开店筹备进度表。
2、如何开起这家工作室的--店主的心路历程
就像我们想要辞职创业一样,从纠结到下定决心,从零一步步积累,再到着手布置工作室的一桌一椅、一灯一线,每前进一步就有一步的惊喜。
3、工作室是什么样子的--店主的精心布置
在这一部分中,店里的一砖一瓦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一些不起眼的亮点,金霞娜都注意到了,并为我们拍摄了照片,做了解说。
每一个故事结尾,都有店里某个物件详细的DIY步骤。作品精美,步骤详细。你看完后会不禁感叹,想要开个工作室,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动手能力一定要强。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工作室的软装和设计,里面都有时间进度表和费用记录,可以作为我们开工作室的参考。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凭借自己一技之长就能生活”,原来,这句话是真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没有手艺的人,可能无法拥有这样一间工作室。对这些人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梦境,真好!
三
思路开阔一些,想想看,不止是工作间,我们的办公室、客厅、书房也可以借鉴。
比如,有一家店年久失修,天花板斑驳陆离,店主买了一块儿白布,写完字贴上去,完美遮盖,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连空调罩上也印着了“HELLO”,好像在欢迎宾客。
再比如,空间隔断和收纳问题,店主们灵活运用了书架、布帘、墙壁、陈列台、工作台等功能。
书中亮点太多,无法一一道来。所以我建议,大家把书中风格亮点的部分好好看一看,因为这些设计,都是可以复制的。如果你能在模仿时加入自己的创意,那么,我相信,你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创业者。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个关于读这本书的方法。什么方法呢?
我发现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商业模式。这些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它抓住了店主的核心竞争力--工作室能够在市场立足的根本。
一个创业者必须洞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这里面有你想要的商业模式,那么,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比如她发现了礼物包装工坊成功的秘密:三个合伙人是在礼品包装资格证培训班认识的,有专业知识;她们积极参加自由市场和庆祝活动,吸引人气;她们还开展了与礼品包装相关的业务,比如出售手工艺者的作品,在工作室开画展,为开店的人做创业咨询等。
拓宽思路,如果我们自己开一个工作室,业务也无需局限。好,关于这本书,我就分享这么多。相信你看完后,已经开了不少脑洞。
你还记得书的名字吗?
《理想的工作间》读后感(四):小小理想工作间承载大大梦想——只工作,不上班,快乐每一天
鸡飞狗跳每一天的社畜打工生涯中,面对一地鸡毛,经常幻想,自己有一天,财富自由以后要去经营自己的爱好,只做想做的事,不考虑赚钱与否。又或者,总是蠢蠢欲动,想要自己创业,加快财务自由的脚步。再者,希望可以用爱好成为可以变现的副业去调剂人生,给予心灵和物质上的双重慰藉,实现跨界的斜杠人生。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梦想最后变得可望不可即,归根结底就是几方面:
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时间精力;没有切实的计划和坚决的执行力,以及百折不屈的决心;干脆得了“空心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不要说,梦想。其实,我们有可能把这件事,想得太难,故意用难度去限制自己,暗示自己放弃或者逃避。
方法总比困难多,而且确实有人,就这样行动起来,先从拥有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工作间开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理想的工作间》就是这样一本,记录了韩国32间低成本、小而美的创意工作室和他们的主理人的小小故事合集,娓娓道来。
绘本馆、丝网印刷工作室、咖啡馆、花艺工作室、手工艺品商店……应有尽有。
最大不过40平方米,最多1500万韩元(相当于8.7万元人民币)的装修装饰成本——
从工程费、软装费,到设备及原材料成本全部计入,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经济条件有限的普通人也能拥有自己的工作空间。
读起来,都是满满的治愈和舒畅。
(一)小无妨,用心可以变局限为优势
我曾经去过首尔,所以确实注意到,他们的店面不管大小,非常有讲究,并不是极尽奢华的铺张,但确实体现了性价比极高的巧思设计,以及不俗的品味。
哪怕是一家非游客网红打卡景点的居民区,一家小小的拌饭店,都装修得仿佛一家别致的咖啡馆,有干净半开放的后厨,以及非常别致设计的工作间操作台。
所以,从上班族到创意工作者的这些工作室主理人,肯定要将这个自己的小世界,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理想的工作间》按照工作室的面积大小进行分类,从小小的一人天地,到大型综合的工作室,应有尽有。工作室已经成为这些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不同主题的工作室,催生出不同格局的工作空间。
每个人寥寥数笔,通过工作室的概况介绍,自己的小心思,风格亮点,来展示这个让自己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小天地。
虽然小,但可以布置成一种家庭书房的感觉,能让漂泊在异乡的人,感到慰藉。可以通过叠放,设计,替代的方式,腾挪更多空间。精心设计各个功能区,物尽其用,五脏俱全。
即使小,依然严格且充分地执行着工作室该有的功用:在工作室里,只认真进行工作,不会因为自由职业,失去约束,变得消极不自律。
需要对外展示的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墙壁,屋外临时搭建的小小地摊桌台,房间内的支撑柱,坐摆两用的长凳,都可以成为展示台,不断拓展有限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书中,作者精心设计的采访提纲,还附上了每个工作室的费用明细,以及为了节省成本,每个人在各种方面,发挥自己所长,变废为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节省费用,来让梦想触手可及。
(二)梦想,可以聚焦非常细小的点
再小的创意,也是在创造。
有服装设计师,腼腆文静的大男孩,是以改造旧衣为主的设计,让已经被淘汰的设计变废为宝,重新被接纳和喜爱。即使比起热闹高端的时装设计师,略显清冷小众,可是能做这样小众又有环保意义的事,也能让他和读这个故事的我,被打动。
有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和出版社代表,是个闲不住,爱创作的斜杠大人,同时身兼数份爱好,玩具书讲师,环保展解说员,而为了回收布料手工艺品匠人这个身份,她设立了小小的工作室。
隐居在街边繁华闹市,却又小又安静,和外界丰富奢华的工业化商品看似格格不入,却别有风味,大大的落地窗,仿佛闹市中的一方“鱼缸”,宁静安逸,等待着少数喜欢手工创作的同好,安静地分享手作的快乐。
所以,梦想不见得非得是,改变全人类命运的大事,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到极致,匠人匠心,都会让自己和周遭有所收获。
(三)工作室也是人生逻辑的反映
大家介绍起自己在工作间中每一处布置的用心,就串联起曾经筹备规划开设工作室的种种经历。
最小的1.5坪一人间工作室,属于半路改行成为插画师的郭铭珠,曾经的专业是化学,然而却让她产生了对未来的迷茫,她不喜欢这个专业。
多少人都是这样,真正接触了,才发现不满意自己的大学专业;所以大家要么将错就错,要么转型。而她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选择了转行去设计专业继续学习。
过程中,她重新发现了真正能让自己最快乐,并沉浸其中的,其实是画画。所以她只是轻描淡写说自己休学后前往首尔,为文具品牌设计插画,短暂的半年时光,她发现了能让自己快乐又能谋生的方式。
很多人都会犹豫,要不要放弃虽然鸡肋,但是收入尚可的工作;要不要走出舒适区,去奋不顾身投入未知。
大家,最后都是败给了自己的安逸心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追求安稳成功的人生,这是符合商业逻辑,很现实的选择,绝对没有错。但商业逻辑,始终没办法超过人生逻辑。你总会不自觉地靠近自己想做的事情,羡慕自己想成为的人。
人,选择心之所向,才会不拧巴不轻易气馁。
很多人,都觉得是不顺心不如意的工作,让自己不快乐,很焦虑。上班,如同上坟一样。
所以很多人都在羡慕“不上班”的人。
但在我看来,这本《理想的工作间》里的人,虽然不上班,但是他们还是在工作,为自己而工作。
“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
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
所以人不是因为工作不开心,只是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从事自己想做的事业。
所以,如果依然迈不出这一步,没关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只是上班,更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工作。
而想要和别人过得不一样的人,不用过度自我怀疑,真的想好,就去做,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希望这本装帧精美的书,可以慰藉启发每一个上班或者不上班的人。
《理想的工作间》读后感(五):《理想的工作间》——帮助手作职人实现梦想的创业指南
我曾经一直有个小心愿,就是有一天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不需要太大,但里面可以是温馨的、时尚的、怀旧的、艺术的...
但它具体是什么样,我说不出来。
总之就是个让人很舒服的地方。
在这个工作室里,我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可以邀请好友一起来聊天,喝茶。
当然,工作室里的花草绿植是必不可缺的,朋友们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也是一定要摆着的。
但是,就这样一个工作室也一直存在于梦想里。
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也因为自己本身的职业距离开工作室这样的自由或半自由职业十分遥远。
前几天,收到好友送的一本书《理想的工作间》,看的我心里痒痒的。
那种对手作职人能够拥有自己工作间的羡慕重上心头。
本书的作者金霞娜来自韩国,她探访了32间面积不足40平方米、装修费用低廉却独具个性的“小而美”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包括陶艺工坊、咖啡馆、银饰品店、香薰工作室、插画教师、摄影工作室等等。
除了描述工作室,作者还详细介绍了这些工作室的设计风格、装修过程和理念,同时讲述了工作室主人自己的故事。
这就打破了以往我们认为只有名人、品牌才能有用工作室的旧念。
在国内,我见过的工作室大多是与服装设计、珠宝设计、画室相关的。
其中,王潮歌老师在798的工作室我最喜欢,里面的家居布局包括窗帘颜色的选择都让人耳目一新;服装设计师郭培老师的工作室也非常美,里面都陈列着自己的大作,美轮美奂;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会长赵倩老师的工作室也非常华丽,中西结合很有特色;还有一家叫“转转会”的工作室布置风格也很有意思,特别喜欢女主人成琳老师能把艺术与美食相结合的风格...
然而,这些都是大牌。都是一般人触手不可及的梦。
而《理想的工作间》这本书恰恰是告诉你,普通人也能实现拥有自己工作间的梦想。
就拿书中案例之一的“回收布料工作室”来说,这间工作室只有不到5平方米。
店主南春子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她是一名专做布料手工艺品的匠人,同时也是作家、出版社代表、玩具书讲师和环保展讲解员。
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室的:
“这里是狭小的布料工作室,也是社区的友爱之家。以前我不知道用废弃的或是剩余的布料能做什么,后来用它们制作了挎包、软垫、拖鞋等物品——大部分都是即兴之作。我一直沉浸在针线活儿的魅力中,做着做着,发现狭窄的工作室逐渐变得拥挤起来。我时常坐在工作室门外的路边做着针线活,看着往来的行人,有时也会与来参观工作室的人们分享人生中的故事。”一、工作室很小,但却是充满幸福的。
南春子的工作室位于布料工厂秘籍的钟路区,附近的垃圾分类回收处堆满了废布料,她会回收那些布料并再次利用,制作挎包、地毯、童鞋、以及厨房用品。
虽然,南春子没有专门学过做针线活,也不会用缝纫机。但是,她的作品充满创意、个性十足。
而且,这些回收材料做出来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价格低廉。很受大众欢迎。
做这样的工作,让她找到了别样的幸福。
每周,南春子有一大半的时间都会呆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整日制作布艺。
起初,她的作品还不是那么丰富。但是渐渐地,随着作品增多,她这个巴掌大的工作室就一下子有了感觉。
二、迷你工作室的布局与展示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这样一间小平米的工作室要怎样布置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呢?
在这本书里,你也同样能找到答案。
1、充分利用墙壁
因为工作室比较狭小,作品只能陈列在墙壁上。另外南春子出版的书、拍的照片、以及朋友的画作都会一起挂在墙上,营造出很自然的氛围。
2、工作室门口的迷你展示台
因为工作室没有专门的招牌,路人经过的时候就会错过。所以,门口的展示非常重要。南春子在工作室门口设置了一个迷你的展示台,放一些成品来售卖。
3、壁柱是饰品陈列区
工作室入口的壁柱也可以被用来展示商品,同时,挂一些邻店寄卖的饰品。
4、墙角放了一张迷你工作台
这张工作台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就是南春子做针线活的地方。
5、将II字型的长凳作为陈列台
由于工作室很狭小,里面放一张低低的迷你长凳,用来做陈列台,上面放作品,底下可以用来做收纳。
三、店主的小心思
当然,这样一间工作室除了作品展示,也需要体现出店主的风格和亮点。
一家有趣工作室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有趣的主人。
南春子的工作室基本是原生态的,没有做什么装修,也没有专门定制招牌,就连内墙也没有粉刷。
因为这是她考虑了预算才定下来的方案。
因为她想要把最少的花在装修上,取而代之的是用自己的作品作为门面担当。
就连店里的桌子隔板,也是捡来的二手货。
这就是南春子工作室的风格,旧物回收再利用,也是她作品的亮点。
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工作室,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店主人需要在风格上花心思。
让路人不经意间看到,进去后发现原来是宝藏。
也许,这就是南春子想要的。
回收布料工作室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其余的31个案例诸如一家手工香皂工作室是如何开起来的?
工作室筹备时间表、工作室的布局陈列、店主的小心思与风格亮点、自己如何去装修等等,都会在每一个案例当中做详细介绍。
所以,这本书给了很多专业的手作职人创业指导灵感、也给了那些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朋友们指引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当然,作者还强调了一点。工作室毕竟是工作的地方,创办一个工作间就和创业一样。我们都需要用心努力去经营。要让赚的钱付得起租金、养得起自己。这样工作间才可以维持下去。
毕竟,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我们还要先吃饱肚子。
看完这本书,一下子觉得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也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只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或许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如果喜爱文化创意的你也正在计划筹措自己的工作间,却因迷茫而无从下手,不妨看看这本书——《理想的工作间》。
仔细探索下这32个工作间的奥秘,或许,你很快就能实现梦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