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关西游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情关西游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09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关西游的读后感大全

  《情关西游》是一本由怡微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情关西游》精选点评

  ●得两处,p48观念中的灵性内容,p76携凡夫难脱红尘,书中有张明信片挺好的。

  ●对年轻作者的急就章还是宽容一点吧。

  ●有趣

  ●最后几篇是巅峰

  ●有深度,有个性,有趣味的一本书。不要写小说了,多写文学艺术评论好吗?

  ●第一本怡微,很有情有意的西游解读。“成长小说”的角度阐释哲学仿佛说明了阅读体验也会伴随着成长而变化的有趣之处(似乎这是我最迷恋地方所谓“越来越深刻的懂得”),总体上还不能完全吃透。

  ●还是散文好看

  ●2017.11.19从闵图听完怡微的讲座后,又回来重读了「情关西游」,这一次好像更能读进去了,也更能体会怡微说的“动容,甚至潸然”。再到下篇「虚无与情难」,西游补的部分,受到很多启发打算再去读张书绅的西游记期待怡微明年出的博士论文,想必这书之后还要再读的。

  ●1)行文間確實能夠感受到「這本書對我的重要意義」p. 147,但有一種感覺,不曉得是否準確,恐怕此後的張怡微需要開始注意如何去拿捏「學者」與「作家」這兩種身份;2)頁40「光輸後贏」應為「先輸後贏」;3)封面真好;4)想起薩孟武的那本《「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我同你一起成长。

  《情关西游》读后感(一):行者我们

  这是一本关于《西游记》和《西游补》的文学评论,并不通俗。正如序言所说,《西游记》的意义在于:行者是行者的路,我们却照出我们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印象深刻的词是秩序。《西游记》无不体现现实世界的秩序与规范孙悟空有很多名字,“‘命名作为一种‘礼物’,实际意味一个生命个体进入人文秩序的社会框架之中……‘名字’的获得并不代表成人终结,反倒是一种开始,意谓成人的苦难。”再如俸禄天界神仙为什么需要用到钱,其实是一个很神奇问题玉帝招安孙悟空时,实际上提供的条件有名无禄(像极了木有编制的我们……),但孙悟空并不知道“俸”就意味着官,以为有个名就行了。“社会生活金钱化散播着一种秩序、一致性精确算计,更是一种官场语言。”这种现实准则投射,在《西游记》里无处不在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词是情。孙悟空的“有情”和唐三藏的“无情”细究起来让人有些意外。在明人董说的《西游补》里,行者进入了梦境,不得不对自己心魔

  这本书会让我们思考:我们有没有真正读懂过《西游记》,有没有真正从书中收获点什么,照亮自己的人生

  《情关西游》读后感(二):“我们与行者共同渡越”

  我终于从读怡微的高中生变成读怡微的大学生了,所以准备写个书评。

  我也在取经,但是是作为不认路的沙僧或某戒吧,随着怡微趲程,“行者是行者的镜子,我们却照出了自己的情难。”看得时候一面惊艳于书里的内容,一面烛照自己的人生。

  最后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写“原来孙猴儿也有那么多的奥妙”:我们的猿不甘虚无,渴望超越,于是放弃享乐愤然西行,之后再谈本路云路时已经有了比以前妄自尊大时更澄明的心境,还有西游补里历经的处处情关,看完怡微的分析不禁感慨原来看《西游记》电视剧只知道傻乐,但不知道这原来是好有层次的一只猴子。

  孙猴儿真的可爱,脚踩斗云风风火火,却也有面临误解时泪如泉涌的软萌境遇。一路释厄、超脱、受苦、求放心,备受苦楚,但我们西游记里后人的后人,那个奇幻世界的外人的外人,依然也会见不得“义人受苦”。正因如此,怡微才会那么珍爱《西游》吧。

  写八戒和悟空争功的那一段太逗了,哈哈哈哈哈,我在课上笑出了声。

  另有对于晚明风云、人情秩序鞭辟入里的分析,让这本书既幽默背后是森森庄重,就像序言所写“看似闲庭步,实则苦心孤诣。“

  想引曼仔的短评的结尾,“谢谢有你,一直以来。”

  《情关西游》读后感(三):“人生斯世,各有正业”——读张怡微《情关西游》

  

这周读张怡微的《情关西游》。我一个自诩西游迷、电视剧来回看了八百遍的人,看完这书才发现自己看的都是皮毛而已。或许你在看西游记时也有过这样一些疑问:唐僧俗姓陈又为什么被称作唐僧?孙悟空到底有多少个名号?齐天大圣打得过十万天兵天将却打不过取经路上的小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干脆背着唐僧去西天?这些你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上编编首语来自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联想到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对于年轻人而言,贫困感是如影随形的吗?》。在这个社交网络塞满碎片与非碎片时间的时代,我们所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都不过是资本设置的,是资本的意愿。我们依靠网络上光鲜亮丽的各种生活方式在自己脑海里也建构、拼凑出“单一的幸福生活模板”,当现实生活与这个模板出现偏差,于是焦虑感和贫穷感随之而来。

前段时间灵隐寺招聘的信息在网络上走红,翻翻评论与转发,几乎全都是“向往”、“适合我”的声音,这群一心向佛的青年人和上文焦虑的青年人是不是同一群人呢?神隐在寺庙中就能幸福不再焦虑了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情关西游》也说到,孙悟空本来生活在花果山中,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人,是哲学上的幼童,无忧无虑。而后追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路上看似是一场佛性的修炼,本应该苦也为乐。但实际上孙悟空的这段“成人之路”确是世俗化的一个过程,既要随处打点人事,遇到的妖魔还不敢随便打,因为不知道背后靠着哪路神仙。所以古人才说大隐隐于市,出家和在家只是空间的区别。

希望我们都能摆脱消费主义裹挟,拥抱真正的精神富足,“摆脱冷气,向上走!”

  《情关西游》读后感(四):度一切苦厄

  看《情关西游》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蒋勋说红楼》,似乎都是一种脱离大众根蒂感官的另辟蹊径,却更像是投射在自己身体里的再创作。

  古时文学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读全原文,或者能读懂字面外的深意,《红楼》自不必说,在宽泛的“红学”氛围里,蒋勋却极力撇清考究的部分,回归文本本身,似开启了新旧读者的另一个感官世界,情情绊绊,少年少女,不再是电视剧翻拍的歌仔戏、三角恋或鬼故事,反而像奇妙的夜谈,一次静态的星际穿越。

  而到张怡微这里,似乎更需要勇气,毕竟《西游记》的改编从来都不在“回到文本”,而更像一种百口误传的荒诞的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悟空也从打怪的泼猴,演绎到拉风的日本武士,再到如今耍的了宝、把的了妹的情种,都是有趣的吸睛的创造,却没有人愿意揭开古书里悟空的内心。从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而流泪,继而踏上寻求“长生”、“正名”、“身份”、“价值”的过程,到《西游补》里遁入虚无在性情上的转变,都像巨细靡遗地在说另一个故事,却不难看到怡微的心细与苦力。这之前,有谁会去想,唐僧不过也是一个杂念重生、有点偏见、甚至有点色的普通人,八戒的小心机,玉皇大帝的管理能力,各路小妖怪其实不过是更低阶段的五圣,悟空也有委屈、烦恼和社会气的一面......

  更早的时候看张怡微,喜欢看她的散文,她写身边人,写偶像情节,写灰色的情爱,都很少女,却带着这个年纪难表述成文字的共鸣。后来她去了台湾,从写走马观花的游览,到写电影,写喜欢的作家,到渐渐专心做一些私下的改变,其实都让人有些动容,有些钦佩。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埋身在堆满书籍、资料的小房间里的少女,都在经历些什么,这些文字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坚持,但也时常为她高兴,高兴她在做的事,是一般人不做的,一般人走不到的。就像她转述的她老师对她说的那句有点让人心疼的话,“你要做喜欢的事,这世界上不缺你一篇论文”。

  《情关西游》读后感(五):人生下半程,尚有情关未度

  文/文艺青年

  一个新生代作家的经历和魅力,对于读其书的影响究竟几何?通过近阶段和一群年轻人一起“追星”张怡微后,我的回答是:全部。尽管,她将仍是小众而独特的,但作为读者,当把这本薄薄的半学术书话小册捧读于手并咂吧出况味时,却也是知性而幸运的。因为在阅读中,我们也随文字幻化入多本西游,通过作者的导读评说开始思考并发现了自己相同的境遇——原来这趟人生旅程过半,我们都未曾入味,既不得西行之苦难,更未度情关考验。

  在上图签售会上,怡微笑称,她至今写书10多本,唯有此书是父母亲戚、台湾著名作家蒋晓云都问她要一本来看的,之前都“无人问津”。虽是戏言,却也旁证了《西游》亘古不变的生命力。“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张怡微把这段话作为上编题记,正是想把《西游记》作为一面“镜子”,让人透过这面镜子反观自己。上编行文感性、智慧、俏皮,正如作者本人风景,小巧可人,却又灵气逼人,像极了封面手绘之景:从叱咤美猴王,到粉紫相间坐于桃中的禅者。文中既有对《西游记》故事疑点的释疑解惑,也有对人情世道的借题发挥,中间又穿插名家评论,看似闲庭信步,实则苦心孤诣。

  但熟悉怡微的人都说,这本书应该倒过来读,后记和下篇才是全书的精华——不仅因为董说的《西游补》是她在台湾求学时的研究专题,更因其中附带了更多张怡微私人的东西。后记中,怡微提及了影响她学问做人的诸位仁师。第一个是在复旦发蒙的哲学系导师汪行福,临行曾送给怡微一句话:“你要做喜欢的事,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你一篇论文”,相信这句话也感动了所有书外读者,成为传颂最广的怡微标签。汪老师也是本书的序作者,简练有力的用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书是对《西游》及续书德里达式的解读,是属于张怡微自己的。

  怡微曾在多个媒体专访中毫不避讳地谈到,她把在台湾的经历写成书,世俗地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时常窃喜于这小女子与头脑简单的记者对话时,总能寥寥数语便占据思想的上风),但在台湾点读经史子集时,她却与恩师高桂惠通过《西游》这个媒介共度精神之旅。签售会上怡微曾说:“在我遇到种种不顺意时,古代小说成了我的避风港。而《西游记》更是我孤独生活中最大的乐观源泉”。西游之于她的意义,大得仿佛一个重要的师长,一座灯塔。在其最困顿的时候,给予最安宁、最有乐趣的角落。“这种纸上相逢的知心,像是我不得不等到而立之年才能得到的,无言的礼物。我想最好的阅读也无非是如此,我们可以和书中人一起成长。”

  从《西游记》到《西游补》,也是每个读者成人成熟的过程,这几世的文本,从被读,到续写,再到还原出情味,经典的价值,就在于这种被不断读出当下的阅读体验的累积和传承。作者所谓的情关,早已超出世俗情感之意,指向带有哲学宗教含义的精神归宿,也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从这个层面来说,囿于世俗之困的我们,实在未过情关的考验。

  把孙行者置于情关之困,主要体现于具有意识流味道的《西游补》,而怡微对《西游补》的偏爱无疑溢于纸上,其中更为作者董说单独留了一章,并引用前人研究成果——从医疗角度观察明清世变中人,别有深意。相信《西游补》的受众一定是高级知识分子,它并不面向大众。有人读了书才生病,有人不得不通过再读书去疗愈之前因读书而获得的心理病。更有人因为误读而厌世丧生。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董说个人性情的特殊性,要比他和同时代读书人所经历的外部挫折更为引人入胜。董说每逢大病,创作量都剧增,写作仿佛是疾病的产物,阅读则像治疗。

  《西游补》中行者入梦境的过程,也就是入魔的过程。心火不灭,则魔镜一再增深。情欲的场域都在鲭鱼肚中展演,包括了富贵、功名、情爱的贪念及执着。入情容易,出情难。其象征故事的背后,直指人的个体困境,包括如何克服大千世界中的虚华,如何面对精神领袖的背叛,如何挣脱尘世污浊,走向超越性的理想。这种陌生,其实与孙悟空认识到自己和鲭鱼同体、自己即是心魔是互文的。

  作为唯一的主角,《西游补》中行者的困境,其实也就是作者述梦的困境。丧失使命的取经人,丧失本身成为了最大的精神创伤。悬置的死亡,更令这场梦境变得格外空灵、恐怖。

  其实,每个人都曾在生命旅程中扮演孙行者的角色,要放弃花果山洞天福地的逸乐而去克服虚无是须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最大的代价就是受难,最好的办法是劳动。大部分人,吃苦可以,不要受罪就行。砍柴就很好,照顾家人也很好。这个道理,当时的孙悟空是不明白的。太聪明的人在世间“装聋作哑”,傍身的是并不积极、却又避祸实用的生活力。而“普度众生”这样艰困的工作就需要天真、笨拙的人去做了。

  乌巢禅师曾送给唐僧《心经》:“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但《心经》在取经路上似乎从未发挥过作用,而未得心经的孙行者对文本的理解却比唐僧深刻很多。第二十四回三藏问西天“几时方可到”时,悟空说:

  “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行文至此,怡微感慨:“我们就是自己的魔瘴,克服自己,就是克服时代。”Can't agree mor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