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剧工坊》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编剧工坊》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7-12 22: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剧工坊》经典观后感1000字

  《编剧工坊》是一部由劳伦·冈泰执导,玛琳娜·佛伊丝 / 马蒂厄·卢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工坊》观后感(一):The Workshop

  这部影片制作者们通过一个非常简单方式讲述了一个情感隐忍却又充满张力故事发生在小小的写作workshop 中的对话随意却充满对深刻问题探讨,关于国家身份种族冲突政治艺术,关于绝望恐惧关怀。男主角对于杀戮暴力看法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塑造角色。庆幸两人走上了不同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选角,角色都是又拍摄地的非专业演员扮演。演出有一些进步的空间,比如男主微妙变化刻画可以细致,不过这个角色难度确实很大,已经非常出色了。

  《编剧工坊》观后感(二):“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远离生活的无趣”

  六级考完之后风风火火地奔向新天地电影院。六月的傍晚很舒适,迎着风在黄坡南路骑车,把考试头疼都治好。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写作工作坊中,法国郊外的夏天女作家老师学生讨论交流写作与生活,彼此抒发见解

  把工作坊拍的这么美也是导演和摄像的功力所在。夏天,几个人为写作聚在一起,天讨论,晚上写东西看东西,这种输入输出的方式是比较喜欢的。想起高二的暑假学艺考时也是这样吧。不过,写作这种极需私人空间与个人感受创作,讨论是最无效的,即使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也只限于分享纠正经验

  《编剧工坊》观后感(三):老生常谈避重就轻的无意义之作

  两星半。师生间每一场讨论都拍的很精彩,但没有想听到的东西。我们就是想知道那些看似已经融入法国主流社会年轻穆斯林们是怎么看待极端宗教组织恐怖袭击的,可惜电影中每次谈到巴黎恐袭,男主都会蜜汁激进暴躁,于是老奸巨猾的导演就顺理成章地把在场所有穆斯林打扮成了无辜受害者。如此避重就轻的处理,显得这部电影真的很没有存在感

  其实业界最近几年对这种强行政正确的电影越来越冷淡,也间接导致了亚洲电影的崛起。你看这两年的戛纳主竞赛,亚洲以外的地方几乎都在讨论种族宗教和政治制度问题,可随着西方社会撕裂加剧,但凡谈到这些问题,就会引来争议分歧。而那些另辟蹊径去讨论阶层差异的亚洲电影,反倒更具普适性,也能让大容易达成共识

  《编剧工坊》观后感(四):编剧工坊:另一种心灵激荡登堂入室

  之前就看到有评论说不如登堂入室,但是仍然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的,2018年7月10日百老汇电影中心法国影展19:30分场次。看了果然是这样,本质上并不是讲写作,而是一个心理医生医治暴力青春的故事,涉及到的种族骑士、移民问题也都是轻描淡写地通过讨论剧情的时候带出一下,比预期要低很多,但是整体可看。所谓的『暴力』青年,其实和现在中国无数的青少年一样,仇视被成功定义的社会阶级,自己不愁吃喝却没有能做或者想做的工作,除了自我放逐(海滩游泳、打网游)也没有新的追求,反而想通过极端的思想和方式发泄。成功的编剧老师是无法理解的,一直到结尾男主已经放弃了敌视,走出了自己不愿意承认的困惑,老师仍然是一脸迷茫,是在她的影响下,男主走了出来,但是更像男主自己走出来的。

  《编剧工坊》观后感(五):面对创作,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人生也是

  编剧workshop,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一本小说。在团队中成长最快的男生,用学到的方法书写自己的故事,但团队需要的是妥协,和丰富的细节且政治正确。方法可以传授而思想却只能自己领悟。

  说实话我很怀疑导演在现场所说的主旨是创作故事帮助年轻人找到人生的意义。正相反我看到的是女老师在家访里说想帮你真难,而男生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女老师对着电话里的朋友反思自己在写作里太主观了,而朋友一语中的,创作者都是这样的。女老师通过workshop 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新项目,而能够自由书写的才是创作,不禁要站在男生的角度发问这种训练的价值又何在。

  男生面对杀人的幻想和最终书写的杀人动机,帮助他完成了自我探索的道路,结尾这个心智早熟的孩子没有去参军,爱海就和海为伴吧。

  《编剧工坊》观后感(六):我没错,是世界的错?

  电影很好看。靠对白和简单的情节来推动和呈现一种剑拔弩的气氛,难以捉摸的人物行为,似是而非的猜测和结论,却又在每一步中体现地合理恰当。

  对我们来说,法国南部小镇、阳光、大海、夏日组合在一起明明是奢侈又慵懒的度假氛围,然而剧里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青年却把它看作坟墓一样枯燥无趣令人窒息的地方。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年纪不小了还在做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会实习,拿着微薄的薪水,靠父母的支撑勉强度度日。也许可以选择去看更大更丰富的世界,却因为终日郁郁寡欢、满腹牢骚、愤世嫉俗的态度,把一些极端、恶意的思想和行为当作理所当然,并沉浸在堕落之中。自己没有错,都是世界的错?

  不想评判是非对错,只是想思考如果换做你我,处于那样的情景之下,更偏向、或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编剧工坊》观后感(七):对谈话的简单总结

  一、剧本开头的重复圈套,文本性实验于影像中。

  二、写作者与笔下角色的距离的可能性。电影很好地为观众呈现出平乏却精准的生活实面,于其中,写作者们选择各自的生活常态,人生阅历,或与笔尖人物遥遥而去,或作品的怪异即是所思所想的体现。我认为影片中存在了一种对个人风格的质问,同时也对写作之用途进行了诘问:是否写作会过度贴近生活素材,贴近个人体验,从而愤怒地反映出另一种真实存在的为人,从而发出“文学世界的未知已与现实世界的未知失去界限”这一迷思,从而对写作可理解并改变个人的用途提出质疑。我认为,电影对写作用途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局外人的命题。电影里用世界共通的命题来渐次反映这一点。种族歧视也好,政治诉求也罢,总有一些人对一切都无言无语,他们深深地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他们的路途千变万化,在他们身上,写作只不过是多认识到自己这一点的途径,而不是改变他们的工具。

  《编剧工坊》观后感(八):那个幻想告别被资本主义现代性异化的少年

  影片涉及到了穆斯林、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议题,但真正的指向是那些无望且多少次幻想对整个大厦决绝彻底抛弃的底层青年。底层分很多种,大部分尽管边缘,但其实是容易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说服的。这些底层属于妄图僭越阶层而不得的群体,而片中的男主则不属于这类。他和女作家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代表中产精英对底层问题的自说自话、圣母救世主心态、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任何社会问题,中产精英总试图找到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逻辑,而并非一定符合客观真相,这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智识上的错觉和爽感;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底层无形中对资本主义的愤怒,有着侵犯和破坏企图,其中也包含不可避免的窥视意淫。杀掉女作家等同于颠覆资本主义,但男主选择了开枪打向月亮,告别理想主义。男主最后的发言中,明确了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异化的排斥,对其构建的工作伦理、主流人生观的厌恶。他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似乎从老一代工人身上找到了脱离异化的简单快乐。

  《编剧工坊》观后感(九):浮光掠影的叙事没能理性分析出欧洲极右翼思潮萌生的根源

  法国导演劳伦·冈泰在十年前凭借《课室风云》勇夺戛纳金棕榈大奖,风光一时,没想到十年后的这部新片又用回类似的配方,却意外地没能引起太多关注。只能说近年来描述欧洲迷茫青年的影片太多,这部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观点,都没呈现出太过尖锐鲜明的内容。导演的作者标签倒是一如既往,一群非职业青年演员在一名女作家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描绘众人围在桌前头脑风暴的场景,这个场景设计几乎还原了十年前《课室风云》的模样。通过在这个局限空间里的对话,导演巧妙引出时下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热点话题:恐怖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对立、极右思潮等等。众人围坐在一起争论的情景让我联想到去年的话题之作《每分钟120击》。然而,相比起激昂与悲愤并存的《每分钟120击》,这部的主题比较散漫游离。前半部分不断抛出一个个炙手可热的热点,没真正引出一个有力的叙事主线,却隐藏着男学生与女作家的暧昧关系线,而这条线索在后半段忽而转折为惊悚悬疑的花招。这种浮光掠影的叙事没能理性分析出欧洲极右翼思潮萌生的根源,感觉却更像是在看一个误入歧途的欧洲青年心理成长故事。

  《编剧工坊》观后感(十):青年的存在危机

  听随机海啸播客中,一位主播在类比《寄生虫》、《冷酷祭典》时提到的,她觉得《编剧工坊》是描述阶级矛盾的优秀作品。看完电影之后,觉得她的类比不合理。在我看来,《寄生虫》、《冷酷祭典》是一种偏纵向的阶级矛盾,纵向维度是以资产、文化作为指标。而《编剧工坊》的矛盾,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青年的自身存在矛盾,另一方面是一种政治表达、社会表达横向比较的矛盾。青年人安托万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缺失,由此引发的安托万的思考、怪诞行径、偏激言语等反社会表达。

  安托万结尾处写的文章,联想起李沧东的《诗》里面外婆写的诗,两者都包含了“创作者”自己的心理变化。外婆的诗包含了她对孙子强奸女孩事件本身、孙子对待受害者女孩的漠然态度、女孩及女孩家人的不幸等强烈的情绪变化。安托万的文章,则是自己私人的情绪变化,他的孤独,他的散步,以及他和所处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明显不是一个恶人,他对表哥儿子、自己的妹妹都是疼爱有加。他也表达自己喜欢儿童看护中心的工作,因为他喜欢和孩子相处,而脏话这种“恶”的行为却让他丢掉了工作。他寻找自身意义,开始寄托于政治表达,窥探工作坊老师的私人生活等,渴望由此找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编剧绑了一根线在安托万身上,严格控制他的一丝一动,在安托万第一次的书稿中也有体现,其中大量被同学诟病的血腥场景,是他内心右翼政治的投射。在赤裸煽动同学的对谈中,恍如编剧将安托万身上的线拽得更紧,安托万等待猎物出现,伺机出动,对同学展开煽动性的讽刺话语。认知到编剧将安托万塑造成一个有存在危机的“右翼”热血青年之后,安托万对工作坊老师的窥探,对她的挟持。老师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知识分子优渥,也许是他窥探和狭持的动机。

  此外,编剧对于不同人种之间公共伦理道德问题也把握精湛,比如同学之间关于安托万第一本书的讨论,编剧借老师之口,讨论了创作自由,以及同学言论语意合理性的问题,在其中一个片段尤为明显。在安托万念完自己书的初稿后,黑人同学觉得他对自己写的东西洋洋得意,老师这时则表达了对安托万这份初稿文学性的欣赏,同时觉得他态度的不合理性。

  影像梳理中,陡峭的峡湾的选择也尤其巧妙,陡峭的峡湾是安托万自由安逸的峡湾,颇有游走危险边缘安逸之感。白色造船厂、米黄色石头、深蓝色海面,配色也是让人舒适的法兰西颜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