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红楼梦》中元春赐端午节礼的风起云涌1
点击上方“玲珑品评”→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或“置顶公众号”
《红楼梦》向以草灰蛇线,伏延千里著称,贾元春在二十八回送的端午节礼,确在极其细微末节之处,掀起了一场“拥钗派”(金玉良缘)与“拥黛派”(木石前盟)的激烈碰撞。
身为王夫人的亲女儿,贾元春自然也是“拥钗派”的代表,但是这并不表示贾元春私心里不喜欢黛玉。在省亲的时候,贾元春对黛玉的容貌和才学都赞赏不绝,觉得她和宝钗都如“姣花软玉”一般,做的诗作是“非愚姐妹可同列者”,更有后来见了容貌和性情与黛玉也有几分相似的龄官,也是如黛玉般孤傲伶俐,贾元春都表示非常喜欢和宽容。所以,就我判断,贾元春对黛玉是喜欢的、欣赏的、怜爱的,像自家小妹妹一样爱护垂怜,但是,贾元春并不希望黛玉成为自己的弟媳。
从小就入宫的元春,智商情商应该都是超高的,否则也无法登上贵妃的宝座。她自然看出黛玉的性情并不适合宝二奶奶这个位置,黛玉清冷而出世,宝钗沉稳而入世,如果宝钗做了宝二奶奶,那么荣国府的理家之权就可以从王熙凤移到宝钗手里,这也是王夫人所希望的。无论从实际方面考虑,还是考虑到王夫人的心愿,身为王夫人爱女的元春自然是会拥护“金玉良缘”的。
但是,“金玉良缘”的巨大阻碍来自贾府最有权力,地位最高的人——老祖宗贾母。自贾敏去世,贾母决定收养林黛玉之时,贾母就为“木石前盟”不断创造条件,比如宝玉和黛玉从小就住在贾母身边,房间只隔一个碧纱橱,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感情自然比其他人更厚密一些。而且,如今西府已经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理家,若是宝玉再娶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岂不是整个西府理家的权力都要落到王夫人手里?所以贾母虽然也很欣赏宝钗,但是论亲疏、论利弊,贾母肯定是支持“木石前盟”的。再不济,史家还有一个史湘云也与宝玉两小无猜,若是贾母为宝玉寻亲事,是断断不会先考虑宝钗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宝钗的年龄不小了。宝钗刚刚过了十五岁的生日,已经可以谈婚论嫁,但是宝玉比宝钗还小两岁,黛玉比宝玉又小一岁,宝玉黛玉可以等,宝钗却是万万等不得的,所以就在这个当口,由身为贵妃的元春出面(她地位比贾母高),用端午节礼物的形式来暗示贾母,也是告诉阖府诸人:本宫是支持金玉良缘的,你们到底怎么说?
接下来说说这赐礼的诀窍:古代尊卑分明,皇家赐礼更是讲究,断断不会出错。比如元春省亲的时候,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部,新样格式金银锞十锭,宝玉也是一样,说明在省亲之前,元春并未下定决心,所以所有人的赐礼是一样的。
但是省亲过后,特别是元春亲眼见过宝钗黛玉,观察其性情举止之后,元春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就在第二十三回,元春怕省亲之后,大观园寂寥无人,草木寂寞,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由“宝钗等”代替众姐妹是不是有点奇怪,论年纪是迎春最长,论亲疏是探春最亲,怎么就轮到宝钗一个外姓人领着贾府的姐妹住进贾府为元春所造的省亲花园呢?
如果论血缘的亲疏,黛玉住进去还情有可原(当贾府的女儿一起养),但是宝钗跟贾府的关系不是跟湘云和贾府的关系差不多吗?为什么湘云到大观园只是借住,而宝钗却有独立的一栋住房,这是何道理?
而且宝钗住的可是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蘅芜苑,有五间上房,和怡红院是一样大的,而潇湘馆是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蘅芜苑的四周又有很多大玲珑山石配着很多异草,芬芳馥郁,正暗合着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判词。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薛姓的姑娘,带领着贾府的三春并黛玉一同住进贾元春的大观园,还住进最好的房子里,这合乎情理规矩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元春认定宝钗是自己未来的弟媳,所以给了她超高规格的厚待。
然后元春还怕自己的暗示不够明显,又在端午节礼上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不比省亲时候送的礼,众姐妹和宝玉是一样的,这次单单把宝玉和宝钗拎出来,给了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而黛玉和三春一样,都只有扇子和数珠,其它什么都没有了。要知道,古代赐礼,礼物的数量会昭示受礼之人的尊卑。虽然这次并不代表宝钗礼物收的多,就比黛玉更尊贵,但是把宝钗单独拉出来和宝玉并列,的确是要抬举宝钗。这是元妃独有的暗示,她想以此告诉贾母,我想让宝钗做宝玉的妻子,而黛玉,我只是把她当做三春一样的妹妹疼爱。
然后端午节礼赐下来之后,最先懵逼的是宝玉。
贾母心如明镜似的,她现在正在考虑怎么应付这件事,反倒是宝玉,他搞不清楚他亲姐姐元春到底在想什么。
宝玉的心思就是:这辈子非林妹妹不娶。
而且他觉得父母、祖母都会赞同他娶林妹妹的,所以一开始有“金玉良缘”的风传出来,他根本没当回事。
但是这一次,元春这样大张旗鼓的宣称“宝玉和宝钗才是一对”,让宝玉不得不担忧起来。
难道“金玉良缘”是真有其事?
难道父母之命,外加当了贵妃的长姐真的要让我娶宝钗?
宝玉第一次意识到这种可能性。
所以宝玉立刻把自己收到的礼物给黛玉:说看上什么就留下什么。
他是在向黛玉表态:我的就是你的,你不要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
孤傲的黛玉当然不肯收,她在乎的是宝玉的心,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然后黛玉正为此事郁闷着,就碰上了宝玉,这段情节特别有意思。
二十八回书中说:黛玉将昨日所恼宝玉的心又丢开,只顾今日的事了。
昨天什么事?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葬花吟呀!
黛玉刚刚以为吃了宝玉的闭门羹(还是因为宝钗),在葬花的时候好好痛哭了一番,被宝玉劝住了,现在又来了元春端午节赐礼一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若说,前一次是黛玉误会了(门是晴雯让关的,不是宝玉关的),但是这一次可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事实:宝玉的亲姐姐,地位尊崇的元妃公开支持“金玉良缘”,并且通过礼物昭告众人。
黛玉是世外仙姝,当然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哪怕元春是贵妃。
但婚姻是世俗的,如果黛玉和宝玉需要通过婚姻一辈子在一起,那王夫人和元春的意见就不得不考虑,但是现在元春就直接表示“本宫要选宝钗”,也难怪黛玉会有身世飘零之感(没有强有力的娘家做后盾)。
如果林如海还活着,黛玉的家世是要超过宝钗的,可惜黛玉父母双亡,没人为她做主。
所以她才会感叹:我比不得宝姑娘,有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的草木之人罢了。
不得不说,此时的黛玉,正是心情最焦虑最纠结的时刻,宝玉的心情还没有完全确定,而现实中又有尘嚣甚上的“金玉之说”,黛玉除了爱宝玉的一颗赤诚之心,什么都没有。
而在这时,宝玉表示了非黛玉不娶的信念。
当然不能直接表白(要被黛玉骂轻薄),所以宝玉只能说:我的心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
潜台词:现在不能当面表白,但是成婚之后,你就知道我的心情了。
宝玉: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妹妹,要是有第五个,我也说个誓。
潜台词:第四个就是妻子的位置,古时尊卑分明,妻子也只能排第四。但是没有第五个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若是言不由衷,就要受到惩罚,所以要起誓。
黛玉:你也不用起誓,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来人间就是还泪的,对宝玉的爱是她来人世间唯一的依凭,若是连这些爱都没有,那黛玉真的要伤心死了。
但是宝玉此时少年心思未定,还不知道什么叫“各人得各人的眼泪”,所以总是让黛玉不放心,别说见了姐姐(宝钗)忘了妹妹,就是有时候见了妹妹(湘云)也忘了妹妹,所以黛玉才会愁思百转。
而下一章,我会详细分析,贾母怎么强力抗拒“金玉良缘”,为她的心肝宝贝黛玉撑腰。
支持原创
帮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