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影评摘抄
《易中天品三国》是一部由易中天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一):……
周瑜的气量狭小,鲁肃的忠厚迂腐,诸葛亮的智计百出,刘备的哭,曹操的奸,以及魏吴两国各种文臣武将如路人甲般领便当。这些都是数百年来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说你列几条史料就可以说改就改的。其实,周瑜的气量是多么宽大,鲁肃的战略眼光是多么长远,诸葛亮其实是个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而非算无遗策的军事家,刘备乃是天下枭雄。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二):未完待续
袁绍失败的原因: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
曹操成功的原因:以信取人、言行一致;以理服人、开诚布公;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情感人、真情实意;以奖励人、论功行赏;以功归人、扬人责己;以宽容人、设身处地;以法制人、令行禁止
1.曹老板好人妇。如果只有1个选择机会,你选少女还是少妇?我选风韵犹存的少妇,气质动人。
2.一得着机会就说实话。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要很少说谎,多说半真半假的话,但也要有真性情,少部分说真话,一得着机会就说真话。
3333333333333333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过几年太可怜了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四):这是一部评书
这是一个评书版的三国,像讲故事一样的叙事,没有细究过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但能在电视节目上讲,应该是不错的,起码来源有依据。有好多历史典故其实都知道,但听着他侃侃而谈,一段一段的讲,居然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因为他讲得有趣,还专门买了他的书来看,而且他这个人也很有趣,不迂腐,很直率,挺喜欢的。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五):笔记
兵者凶器也,杀鸡焉用宰牛刀?
袁绍对付太监一事——斗争要先下手为强,但不等于到处树敌。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凶残的敌人。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战争,一比拼的是实力,实力的背后,也就是经济实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比的是政治实力,所谓师出有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版的生产军团,居住方式军事化,耕种方式集体化。既是兵源,又是粮库,还解决流民问题。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六):易中天品三国完结撒花
2017.8.27 打卡
1.易中天品三国完结撒花,看了小半年吧。笔记:1)诸葛亮:国士 2)曹操:可爱的奸雄 3)袁绍:反应巨慢,从头黑到尾 4)除大主公外单独成传:诸葛亮和陆逊(伯言命苦)5)战国三家分晋,东汉末三国归晋。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圆。6)三国是一段历史插曲 7)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史书看,感谢罗贯中让三国这段历史更家喻户晓 8)三大战役发起方都输了 9)孔融不只是让梨而已 10)诸葛亮依法治国使蜀国成为最理想的国家(虽然最先灭亡) 11)三国是逆历史潮流,与士族对抗 12)帅哥多,有作为的大多是帅哥,首推郭嘉(吹一把)吴国大都督短命周瑜(32岁)鲁肃(42岁)吕蒙(36岁)除了陆逊(61岁)12)几个称得上国士的:诸葛亮、荀彧(哈哈哈哈想不出了)还有啥想起来再加吧欸嘿嘿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七):易中天品三国 观后感
在史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已经将这段历史讲述地相当生动传神了,各家的观点都讲出来了,剩下的留给观众思考。
三国不在是那么几个神人的舞台,历史形象呈现出的是群星璀璨。通过这次讲课,不仅重新认识了曹操,诸葛亮,周瑜,贾诩,郭嘉,孙权,鲁肃,荀彧等人,更看到三国历史背景下各国的政治忧患和阶级斗争。这些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比起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让人敬佩。这些政治忧患体现了小说的肤浅,更加深入透彻,鞭辟入里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动机和决策也变得更加合理。
易中天老师用他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授课,由浅入深地为我们描绘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剥去历史的沧桑厚重,看到的是先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到的是带着「历史之同情」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态度。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八):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集花了四天时间看完。由于时间有限,不得已便是开了倍速快进。
虽然易中天先生没有完全详细地把三国人物都评论完,包括像吕布等等一类的,说得比较少,魏蜀吴三国之中等等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我一个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已经是十分宝贵的知识宝库。易中天老师讲解了很多三国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国,细品三国,品读出很多宝贵的干货,有营养的知识。其中各国的发展到灭亡的启事,三国英雄的种种处事作风,为人性格的命运与从高处与深处看三国的眼光,都十分值得借鉴与思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距离当今虽然遥远,但是其中的人性却是人类所不变的,所以在品读三国的时候,为历史人物哀叹的时候也是在从他们身上择优弃劣。另一边,也解析出了许多三国迷题的可能,后人对待三国的矛盾,如诸葛多智而近妖,面对总总矛盾问题,易先生使用了正确的历史眼光对待,真如一次精神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九):浩瀚三国娓娓述
我的历史成绩素来惨不忍睹,尤其痛恨死记硬背那些条历史事件及年代。直到远离考试后,才惊觉原来,我对历史还有兴趣,原来,我喜欢了解先祖的事迹,原来,我所痛恨的不是历史,而且填鸭般的历史课。
三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历史,从小接触三国演义,却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曹刘的描述,屡屡让我吐槽,却介于年幼不敢大肆宣扬,而后看到三国也并非忠于史实,更是想要真切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年代。奈何三国志看起来太费脑细胞,遗憾作罢。
一向对最近塞满荧屏的脱口秀持保留态度,易老师的这个节目,也是早早听说,却直到最近才抽空看,这一看,就被易老师圈粉了。
那段纷杂动荡的年代,那些层出不穷的英雄枭雄狗熊,在易老师口中娓娓道来,引经据典而不咬文嚼字,从各个方面分析而不东拉西扯,表述层次分明而不繁杂臃肿,易老师把这段历史生动地再现到眼前。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有趣。强烈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影评(十):历史的插曲,士族的胜利
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学刚接触,迷得不得了,那个时候还喜欢玩Koei的三国志11,把每个武将的技能、属性、生平历史,每个城市的名字、特点背的清清楚楚,再结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实在是小学时候的一件乐事。后来自己渐渐长大,外加百家讲坛又被袁腾飞、于丹之流拉下神坛。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似乎又成了一种过于“通俗”的东西,倒有觉得有几分不屑。最近在准备法考,娱乐之一便是闭目养神之余听听,才惊觉不是内容太浅,而是自己见识浅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绝对的精品。
三国之历史,正史戏说,耳熟能详。在大多数人眼里,熟悉的是其中精彩的故事,是各色英雄。但真正要给这段历史一个概括,易中天先生给的是最恰当的,三国的历史是插曲中的插曲。
读演义小说,甚至读陈寿三国志,都难以感觉到三国的历史的暗线其实是士族的崛起。东汉末,天下是三大力量相互制衡,外戚、宦官和士族,后来宦官和外戚内斗,大将军何进被杀,外戚倒了,宦官伤了。董卓如今后又杀绝“十常侍”,这也为什么看演义小说中,少见宦官的戏份,也就在蜀汉末期,才有“黄昏二神”登场…两大支柱一倒,占有绝对力量的便是士族。但蹊跷的是,最后形成的三国,魏蜀吴,都非士族政权。
魏国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宦官之后,是士族最看不起的,魏国内部最大的矛盾,是分不清哪些人姓魏,哪些人姓汉。吴国是外来政权,孙坚、孙策打的江山,基本上把与士族的矛盾解决的七七八八,孙权深谙制衡之术,倒也把江东安稳下来。蜀国是三国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国家,鼎盛时期割据荆州益州两大宝地,转瞬间又痛失荆州且痛失诸多良将。蜀国亡的最早,矛盾也最深。益州原本的诸侯刘璋是外来政权,刘备是第二个外来政权,外加原本土生土长的士族,共有三种力量交杂在其中,让诸葛亮丞相操碎了心。
所以归晋一事,本身并不突然。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和士族做成了政治交易,士族的力量也达到了顶峰,司马家族的兴起,也就是士族的兴起。三国间与士族的矛盾,也终于爆发,天下一统。这段历史的插曲,也终归以士族的胜利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