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语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学语文读后感1000字

2020-07-30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语文读后感1000字

  《大学语文》是一本由尚永亮 主编 / 杨建波 执行主编 / 吴天明 执行主编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语文》读后感(一):语文的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变成温馨家园

  @ 这一段清明节,都在谈论死亡。 语文的好处,是冰冷的世界经过语文描述而变得温馨。比如语文笔下的死亡,是这样在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虚无的黑洞,语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变得有实体意义起来。还有另一个语文对死亡的中性描述: 爷爷奶奶父母是挡在每一个人与死亡之间的两道双扇门,那时只知有活无知有死。死亡遥远过道是温馨的。这中间,爷爷奶奶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道开始凉了,距离死亡近了;好在有父母挡在中间,可以阻隔死亡。终有一天,父母也陆续走了,留下自己与死亡面对面了。最后一位长辈也倒下消失了,死亡之门对自己洞开了。这时候,你抚尸大哭,颤抖着说: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原来语文的叙述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可以解释揭示,变成可控的温馨园! 这告诉我们关于语文的一个道理:语文不是科学,无论真假;语文属于文化,提供善恶眷顾生命!科学的世界是冰冷的,语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温馨的世界。人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便隔离着世界的冰冷。

  《大学语文》读后感(二):王义遒:好老师的教学风

  好老师的教学风格——

1.大学的教师只要有学问就能讲好课,用不着讲教学方法

  我记得我刚当教务长的时候,第一个请教朱德先生(前北大副校长语言学家)关于教学的问题。朱先生说:大学的教师只要有学问就能讲好课,用不着讲教学方法。后来和中文系老师谈到他们的教学大纲。有老师说哪有什么教学大纲,解放前好多老师讲课就是一盒香烟,香烟盒上面就是他的教学大纲。说一位讲唐诗最好的老师,一个学期就讲一两位诗人的几首诗,讲的头头是道。他把这诗人的时代背景,他的生活,诗的意境用词,如何做诗,如何欣赏诗词歌令等等通通讲出来了。

2.当老师首先不是教案,而是让学生自己书和讲义

  1993年,化学系63级毕业生回校。我就问:离开学校30年,你们现在回忆哪个老师课上得最好?记得最牢哪一门课?他们说是黄子卿先生。黄先生的课好在什么地方?上他的《物理化学》从来没有听懂过。原来黄先生口才不好,讲课条理不好,大家基本都听不懂。他是中科院的第一批学部委员、化学家,学问很好,书写得很好,讲义也很清楚。虽然听不懂,但下来都看他的讲义和书,把这些概念自学,自己构建起来,结果学得非常牢。这件事情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教案写得完美无缺,学生听完没有问题,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好。

3.好的老师每天给学生提问,但十个问题九个是错的。

  好的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杨振宁到美国留学,跟着一个搞实验物理的导师Tailor。Tailor每天给学生提问,但十个问题九个是错的。科学家如果每天能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来就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的解决能使科学大大向前推动。

4.做不出来的题目统统作为学生习题,好老师很坦然。

  前几天,听说我们北大有一位老师,他把自己做不出来的题目统统作为研究生的习题,他从这里得到很多东西,他觉得这样很坦然。

  ( 王义遒:我目中的好老师)

  《大学语文》读后感(三):长江学者说:大学语文奠定了我人生基石——诗歌与爱情

  (故事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向东)

武大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肖永平

  追忆本科在西南政法难忘之事,第一件就是感谢西政开设两年大学语文!下面两件事则完全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独家专享”。

  第一件事是语文课的开设。在84级的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整整开了两年。刚开始我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开两年的语文课,它又不是专业课,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了,有这个必要吗?后来,给我们讲古文课的赵中颉老师把唐诗宋词讲得非常好,让我如醉如痴。我就到图书馆借阅了很多书籍,学习体会唐诗宋词的优美,如今翻阅当年的日记,一半以上是记录我学习唐诗宋词的体会。

  那个时候,我正在追求在武大法律系就读的高中女同学,每周至少3晚要到教学楼先写情书、再学专业,有时还在信的末尾写点歪诗,以诉相思之苦、思念之情。由于我的真诚,加上西政语文课提高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使我比其他高中同学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获得了她甜蜜的爱情,也为我后来的法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说,西政的语文课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直到今天,每当我问起她当年为什么选择一个远在重庆的同学时,“还不是因为你的那些鬼话”是她的口头禅。

  (武大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肖永平教授:《大学语文奠定了我人生基石——诗歌与爱情》)

  《大学语文》读后感(四):对尚永亮、杨建波主编、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2010年8月第一版)的看法

  对尚永亮、杨建波主编、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2010年8月第一版)的看法,是这样的。

  这本教材我们用过一学年,实际一学期,下学期上实用写作了。主要篇目是《季氏将伐颛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五章》、《庄子六则》、《六祖坛经》、《秋兴八首》、《长恨歌》、《八声甘州》、《苏秦始将连横》、《秋风五丈原》、《礼记》、《人间词话》、《回答》、《永远的尹雪艳》和《听听那冷雨》等。

  初步说感觉教材好用、可用和经用。

  好用首先是说教材篇目、文体、内容、主题和文选的时代搭配齐全,符合应时需要。好用还是说编写题解、正文、提示和练习齐备,便于教师一般性教学。好用也是说,资料资源的来自出处扎实,没有发现错误,放心可靠,有信度。

  可用是说,我们学校是高职高专程度和性质,在此教材使用中我们偏向篇目本身。篇目前边的概述和后边的引申思考,是否纳入教学都是视情况而定。加上配以教参,或让学生人手一册,或教师自己备教借以由繁入简,都是得心应手。故而,此套教材根据程度层次不同,可以与时取舍、变化的。

  经用是说,此教材编写力量强大,学术阵容整齐,编排规范扎实,教材结构和选篇隐含了这个学术性和研究性。故而本科高校,乃至一类高校,使用起来也依然有提供挖掘的深度和厚度。

  总结起来,这部教材方方面面,于无声处地照顾了大学的层次性、教育方针的传统的语文要求(工具性),时代的母语性要求和一般性的人文素质要求。也就是贯穿了“大语文”的编写思想于体例选文中。

  最后就是,开本也很好。大开便拿便放便展读。纸质(这一版的)很柔然,不生脆,当然古色一点可能感觉更好。

  补充一个随想。选文,我说的是现当代选文,可以不断随着再版改换,与时俱进,反映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热点。比如奥巴马夫人来了,可读到印第安文化篇目,周实编的演讲集中,一篇印第安酋长对美国白人关于土地的演讲极为经典;乌克兰事件现在成为热点,可读到中东欧小国的夹缝中的文学,才好给予印证和关照。还有,现在流行美食,可以选美食美文,比如古清生的美食散文。

  《大学语文》读后感(五):大学语文和读书问题(温儒敏)

  现在各高校都在搞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一次机会。借此机会,我谈谈读书问题。

  1)素质教育

  这里,谈谈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一般综合性大学搞通识教育,多搞拼盘。如文化史、书法、科技史、电影欣赏之类。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本义。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完整人格教育,不是为了增加一点文艺、人文修养,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为了增加人类历史传下来的最智慧的东西。

  通识教育主要鼓励学生读书,读“基本的书”——最基础的书,对所有学科而言最基本的书。如论语、孟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书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方便的书。读左传、世说新语……读专书。

  大学通识教育要以读书为主,读最基本的书。还如柏拉图对人类的疑问。罗尔斯《正义论》,探问国家间、人与人之间有没有正义?……要读解决人生最基本问题的书。 毛泽东的书也要读,喜欢不喜欢但要读。读了毛泽东才知道毛泽东。

  通识教育就是读人类最基本的书,读人类历史、科技史。 少读概论,多读原著。 大学拼盘式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通识教育”要警惕。

  大学生要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精华。

  2)读书调查

  通识教育要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是失败的,课上讲的课下就被颠覆了。大学生现在基本不读书。要读就读《鬼吹灯》、读《成功学》、读《厚黑学》。

  中国现在社会是一个没有书香气息的社会,是一个不读书的社会。

  我做过一次大学生读书调查,每人每年读0.7本书。出版商也发表过一个全国公民读书的调查报告,每人每年读4.7本。如果刨去教辅类书,读书等于零。 这是一个打麻将、看电视成风的国度,人们基本不读书。 中国人读书的高峰期在初二,之后下滑,直到不读。 教师职业性阅读多,一般性阅读少,是敲门砖似的阅读。那些提升自己、涵养自己、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阅读基本没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启迪人生观的教育。如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什么是生与死?人对自然、人对未知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这些问题才是人生观。

  现在上课解决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大学里这些不与人生观结合,不解决人活着怎么办最基本的问题。这些是没有根的问题,下课就被颠覆了。

  现在的大学风气是,追究最基本的问题被认为“2”。 接触人类智慧最基本的东西,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3)互联网

  大学生上网,平均每天2—4个小时。费时太多,被网文标题和炒作吸引。 每天上网半小时最好。

  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问题是什么?还没沉淀,这些新问题尚未爆发。上网的后果是犹豫、焦虑,互联网的信息压力大。大家被互联网带来信息压力,普遍得了“百度依赖症”。大学生思维碎片化,拼贴式的,这跟百度依赖症有关系。

  培养人最有过程性。没有过程,互联网只告诉你结果。

  4)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如何应对这些不读书、不谈基本问题,患了百度综合症的高校素质教育? 对大学语文不能估价过高。

  应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应该问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是大学语文不是重点课;

  二是课时短,并不当专业课一样重视;

  三是大学语文想解决阅读写作问题的愿望很好,但这个很难。要从根本上提升读写问题,不能对大学语文抱太大希望。

  大学语文最大作用是刺激学生对中国语文读写发生兴趣,达到这一点大学语文就成功了。 大学语文是要把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整过来。 大学语文是让学生重新喜欢阅读和写作,唤起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5)专书选读

  我同意会长谭帆教授,提出“把大学语文拓展为系列课程”。如开“专书选读课”,更容易成功。 我们现在“概论”学得太多。理论太多,书读得太少。

  “专书选读”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 打破精读精讲。大学语文不要讲成“高四语文”,主要是读书。不要重复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要讲成中文系,不要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讲法。

  北京大学上大学语文课,曾经抬课,大家讲自己最拿手的。但坏处是讲的太深了。

  (温儒敏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国家唯一文科教授,在海口全国大语十四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何立明根据笔记整理)

  《大学语文》读后感(六):学中文关系到记忆力,搞文学关系到创造力

  温儒敏谈“大学语文和读书问题”

  现在各高校都在搞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一次机会。借此机会,我谈谈读书问题。

  1)素质教育

  这里,谈谈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一般综合性大学搞通识教育,多搞拼盘。如文化史、书法、科技史、电影欣赏之类。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本义。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完整人格教育,不是为了增加一点文艺、人文修养,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为了增加人类历史传下来的最智慧的东西。

  通识教育主要鼓励学生读书,读“基本的书”——最基础的书,对所有学科而言最基本的书。如论语、孟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书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方便的书。读左传、世说新语……读专书。

  大学通识教育要以读书为主,读最基本的书。还如柏拉图对人类的疑问。罗尔斯《正义论》,探问国家间、人与人之间如何获得正义?……要读解决人生最基本问题的书。

  毛泽东的书也要读,喜欢不喜欢但要读。读了毛泽东才知道毛泽东。

  通识教育就是读人类最基本的书,读人类历史、科技史。

  少读概论,多读原著。

  大学拼盘式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通识教育”要警惕。

  大学生要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精华。

  2)读书调查

  通识教育要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是失败的,课上讲的课下就被颠覆了。大学生现在基本不读书。要读就读《鬼吹灯》、读《成功学》、读《厚黑学》。

  中国现在社会是一个没有书香气息的社会,是一个不读书的社会。

  我做过一次大学生读书调查,每人每年读0.7本书。出版商也发表过一个全国公民读书的调查报告,每人每年读4.7本。如果刨去教辅类书,读书等于零。

  这是一个打麻将、看电视成风的国度,人们基本不读书。

  中国人读书的高峰期在初二,之后下滑,直到不读。

  教师职业性阅读多,一般性阅读少,是敲门砖似的阅读。那些提升自己、涵养自己、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阅读基本没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启迪人生观的教育。如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什么是生与死?人对自然、人对未知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这些问题才是人生观。

  现在上课解决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大学里这些不与人生观结合,不解决人活着怎么办最基本的问题。这些是没有根的问题,下课就被颠覆了。

  现在的大学风气是,追究最基本的问题被认为“2”。

  接触人类智慧最基本的东西,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3)互联网

  大学生上网,平均每天2—4个小时。费时太多,被网文标题和炒作吸引。

  每天上网半小时最好。

  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问题是什么?还没沉淀,这些新问题尚未爆发。上网的后果是犹豫、焦虑,互联网的信息压力大。大家被互联网带来信息压力,普遍得了“百度依赖症”。

  大学生思维碎片化,拼贴式的,这跟百度依赖症有关系。

  培养人最有过程性。没有过程,互联网只告诉你结果。

  4)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如何应对这些不读书、不谈基本问题,患了百度综合症的高校素质教育?

  对大学语文不能估价过高。

  应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应该问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是大学语文不是重点课;二是课时短,并不当专业课一样重视;三是大学语文想解决阅读写作问题的愿望很好,但这个很难。要从根本上提升读写问题,不能对大学语文抱太大希望。

  大学语文最大作用是刺激学生对中国语文读写发生兴趣,达到这一点大学语文就成功了。

  大学语文是要把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整过来。

  大学语文是让学生重新喜欢阅读和写作,唤起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5)开专书选读

  我同意会长谭帆教授,提出“把大学语文拓展为系列课程”。如开“专书选读课”,更容易成功。

  我们现在“概论”学得太多。理论太多,书读得太少。

  “专书选读”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

  打破精读精讲。大学语文不要讲成“高四语文”,主要是读书。不要重复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要讲成中文系,不要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讲法。

  北京大学上大学语文课,曾经抬课,大家讲自己最拿手的。但坏处是讲的太深了。

  (温儒敏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国家唯一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11月3日在海口全国大语会上发言)

  (吹笛根据笔记整理)

  Re:温儒敏:大学语文和读书问题

  吉霞(游客)发表评论于2012-11-9 15:15:59

  莫言获奖,是对学中文的一个打击,是对大学中文系有没有必要存的一个疑问?人家小学五年级就可以了,我们何必要学一辈子?

  以下为吹笛在湖北的回复:

  学中文关系到记忆力,搞文学关系到创造力,两者性质能力都不一样。

  

  《大学语文》读后感(七):专家学者谈《大学语文》

  1、华东师范大学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英国人学英语很少学语法,他们上课主要是读文章。你跟中国人讲大量语法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欣赏文字和语言本身的技巧上。 中国人两千年的母语教育重视的是修辞教育,而不是语法教育。 汉语和英语的传统不一样,英语是讲拼音文字,一开始就以口语为主,中国则强调书面语。传统修辞学讲的是书面文字的修辞,而西方古代的修辞学主要是讲口语的修辞。

  (所以西方的修辞讲重音,讲长短句搭配,讲反讽(话中有话)。中国讲建筑美,讲色彩。——何立明)

  2、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 徐中玉——

  大学语文是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开课程,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代语文的教学,白话文迅速流行,从高中到大学就有必要继续选教文言文,增加语体文这两方面的文章。一是仍要文言文的根基教学,二是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语体文的新作品。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立足于“汉”语文的各类名著。

  北方的大学比较开放,大一国文出了文言文,还有一些白话文,甚至外国文学作品。南方大学比较保守,选的多属学术性(文言)文章。师资上,各大学安排的多是知识面最博的老师。如清华大学的朱自清、吕叔湘担任。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由沈从文等来教。很多人即使愿意还上不了这门课。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言白话之争尘埃落定,白话文名作多起来。大学语文内容逐渐趋向古代、当代、外国文学三方面的融合。

  (我看到一本文革前编写大学语文,古代是《孔雀东南飞》反映妇女压迫主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薄情郎始乱终弃主题,《风雪山神庙》写逼上梁山,写革命的正当性;当代是《小二黑结婚》写新农民主题、《保卫延安》(节选)写国内革命战争主题;外国文学是《悭吝人》写地主的必然腐朽没落,《欧也妮◎格朗台》写资产阶级没有人情的面纱。——何立明)

  1952年院系调整,大学学习前苏联模式,文理分家,不在重视文理交叉。大学语文从此中断了三十年。

  1978年南大和华师大率先恢复大学语文。

  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语文“从几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全国高校的集体行为,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社会赞成”。(徐中玉)

  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要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酌选外国文学精品;力主启发、感悟,反对重复教条空谈;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滋润;并结合有准备、有重点的讨论。

  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要多学习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作、课文,教师经验谈,学生谈读后体会,发言机会多,而且十分热烈。

  我在山东大学读书时,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的都是老舍、叶石荪、台静农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不仅有很多活泼的比喻,还拿自己的创作举例。

  3.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齐森华——

  现在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大学语文这门课对老师要求很高,同一本教材,有的人教的非常好,换一个人就索然无味。

  4.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洪——

  “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话说不清楚、信写不流畅的现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配备最好的教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修整、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在陈洪的推动下,南开大学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

  南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管把文章讲好,学生们听完课回去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

  “如果一个同学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那他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这个机制建立之后,学生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发表的文章都有跟贴评论,大家还经常交流。学生把者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先写作。”

  5.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语言是一个文化的根本,语言出了问题,文化就谈不上了。这是一个全球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危机问题。

  还有另一个层面问题,如何进行大学语文教育?它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大学语文教育也要继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并不是简单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延续;重心应该转移到文学教育上来。所谓“文学教育”重心有三:

  一是心灵;

  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

  三是美感。

  因此,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般的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人文教育如果没有文学,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文学教育越来越知识化、学术化、理论化,学生对文学的灵感、心灵的震撼、文学的感悟,都没有了。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人就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

  文学的重心正是心灵、语言(文化)和美感,这也是强化大学语文教育,以文学教育为主的最基本的理由。

  吹笛在湖北——

  所为语文,语者语体文(口头语);文者文言文(书面语)。

  2007.5.28.

  《大学语文》读后感(八):吾之大学语文老师的书房和课堂(一)

  “老师,我们最喜欢你的课了!”这是说我吗?是的,就是说我,而且不止一次一届学生这样说。为什么学生会喜欢我上课,我问大家:为什么呢?学生给了一个答案。这答案下边会说。

  先聊别的。从稍近的说起,就是前几年说起。我讲课有个习惯,就是常常带上一些课外阅读的感受到课堂上来。一为调节气氛,二为讲课补充,三位有感跟大家分享。记得八零年代末,最早出了《菊花与刀》,认识了一个“耻感文化”这个词,直觉的确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耻感文化中。后来知道,它是一种世俗文化层次,就是价值标准出在“他人的眼”中,而非“上帝的眼”。朦胧的感觉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实只是简单说了下,回头转入上课内容,结果学生还要听菊花、刀和耻感,只好巴拉巴拉边讲边扯,台下学生表情啊,一个个好奇也很舒服。更早上课给学生讲闲话时,八零年代前期吧,讲当下流行的小说,那时还没有余华(很喜欢余华《现实一种》,当然是存在感了,存在论),是讲纯洁的北岛(对一通百通知识的渴望,真理论),讲苦厄的张洁《爱都是不能忘记的》(政治运动是可以的,但爱也是不要忘记的,人性论),到讲反自由化时批判熊召政《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痞子抢占道德高地,革命无罪论)、批判白桦《苦恋》(从苦难情结到先锋队情结再到怨妇情结,这批人在运动中总是及时转弯,晃一晃立即稳站在新时代潮头,母打儿子应该论)……,本来无意插入的,结果学生不放过,要继续听下去,成了那次课的全部内容。那时只是感到,学生很爱听,可惜自己不会讲,乱讲。

  好,回到稍近的说。前几年(世纪之交时),那时广埠屯商场还在,顶楼书市买了本《1999独白》,好文章很多,可惜在海南大学当教师的编者萌萌现在早已去世,她的朋友陈家琪《2006:一个需要沉下心来想想清楚的年份————是西方的世俗化了的一整套时空理论才搅乱了我们的生活秩序》一文中曾回忆她。做读书人有两难:是笛卡尔和康德的自由伦理,还是黑格尔和基督教的历史伦理。最终,她是癌症去世的。独白中最受启发的一篇是讲十字架的意义(文章名字忘了),不要把耶稣“在体化”。但独白中另有一篇通俗好看,是中青报记者写的《无奈的偏见》,讲真实的刘胡兰,讲她14岁年纪三次婚姻恋爱经历。那时正流行伽达默尔“偏见”概念,此文就是写红色包装对刘胡兰的偏见。我是在班上读的,读讲王朝闻接受了组织交给的女英雄塑像任务后,转交给两个学生去做。后几年,他到了云周西村纪念馆看到实体塑像后,大发其脾气。我读到这一部分内容,说(大意):王朝闻的女英雄美学是没有胸的,他的(偏见)观念认为英雄是没有性的,女英雄就应该是传统中西施、林黛玉那样的病美人胸,很小很平……这时,讲台下一个女生大叫:

  “老师,你怎么读这么恶心的内容啊?!”

  我一怔。其实后边“很小很平”两个词我没说出口,是现在写的时候补上的。从那以后,后来到现在,我课堂上说故事的时候,先要加一个前缀:下边我讲的可能你们有人会觉得很恶心,其实我讲的是里边的道理啊,注意力放在道理上……果然,以后尖叫的情况不再有了。包括以后我讲现代对原始愚昧的“排毒”,讲通过重写来进行清理,讲原始版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讲王子在森林里看见麻痹死去的“白雪公主”,上床睡了她,然后拍屁股走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她在无知觉中生下一个婴儿……。这些场景,台下同学也能够平静地听了。

  另一个,是前几年网上雷锋翻案热,一个帖子讲《雷锋掉进了粪坑里》,文字里边有数字、有公式,有计算,看了认同其结论,雷锋的确掉进了粪坑里,且也掉进了精神粪坑里。当然,现在不会讲这样带臭味的故事,那次只是觉得好玩。现在我会讲孟子说“上善若水”,水就其地势下流,善是天然,天然为善。程颖(好像是他)说善是天然不加人工的,说“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毋须人力,这是一;二是人心若水,流到世上,沾了红色是红水,沾了墨汁是黑水。红水黑水都是坏了的心。好心是无色无香的,所谓真水无香。雷锋在日记里天天学毛著,人力其心;又写“我今天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个心就是个被雕刻被污染了的心,已经不是良心(王阳明)。或者用圣经来解释,崇拜(对偶像的忠诚)是用恶(对个人的消灭)来表现的;这是崇拜者、等待者和选民的善,不是信仰者、虚无主义者(对在体化的虚无)和思想者的善。过几天,这个班学生要请我参加他们的班会,我去了。结果学生发言,我听着听着味道不对,一个男生上台说:这个月是学雷锋月,今天班会学雷锋班会。……雷锋死了,有的人都不放过,嘲笑他挖苦他,……他越说越愤怒,喊道:真不知道有些人的人性哪里去了,(他侧过头来狠狠看了我一眼,)你对死人泼粪,于心何忍?良心何在!我立马说:打住打住,我是讲了雷锋掉进粪坑里的故事,但那不是我写的,我只觉得有道理,讲给你们听。我没有非要你接受。我是你们请来的客人,如果是对我的批判会,我立马走,我没有义务接受斗争……其实,学生是试图挑起一场师生论战。吵架要跟会吵的人吵,讲理要跟会讲的人讲。颜值不正,我没有迎战,搞得整个班会失望而尴尬。很无赖呀很无奈,又所以,我在后来上课讲故事时,在前再加一个前缀:下边讲的不是上课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你怎么遇到这样的学生啊!

  其实,我非常怀念这些学生。真心的,这些学生现在遇不到了。因为现在上课更可怕,教室犹如黑洞,你犹如站在一处浩渺宇宙边缘。我妹妹给我经验,你看着天花板上课,眼不见为净。她教的还是研究生班,我只是教专科生。现在的宝贝学生莫说跟你争,能够按时到课堂就万分不错了。关键是,原先学生上课照镜子,现在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玩手机。一个手机,一副耳麦,这就是全部上课设备。我现在上课在干什么?第一件事是查学生带书、带笔没有,不带的,平时成绩扣十分,扣完为止。结果半学期过去了,仍有那么几个不带。有一个同事愤愤地说,我曾经教的一个班十几个不来上课,我全部给零分,结果他们全部毕业了!哼,与其你做好人,不如我做好人,从此我教的学生没有不及格的。这么说吧,现在的课堂上,到了教室就算及格。所以台下根本毋须史湘云一般转眼吊斜晖,害怕老师来查。管你讲什么,管你怎么表演,一律无鸟,无表情。即便偶而,有学生低头太累,抬头接一嘴,答问的结果与你的问题之距离,那是北极到南极的长度。你再提问噎死你!每到这时心里祷告:那些曾经上课跟老师尖叫和争论的学生们,你们还好吗?原来今天现在而今眼目前我才知道,你们曾经都是那么好的学生啊~

  最后说说,学生为什么说最喜欢我的课了。

  为什么你们会喜欢我上课,我问大家。为什么呢?学生给了一个齐齐的答案:因为老师你总是提前下课……;我们非常喜欢提前下课的课……。多么直截了当不拐弯的学生啊。前天上课,到了教室,发现黑板上,后墙上新装了两个硕大的探头。我也直截了当地说:完了,再也不能提前下课了。学生台下纷纷安慰我道:不怕不怕老师,才装,还没启用,不怕。再说是用来监考的……

  在今天中国,在探头下上课会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到了那一天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看来,我的提前下课的好日子无多了,好在不久,我就退休了。

  嗨,这就是我教了三十多年的课堂,教出这么个东西。

  《大学语文》读后感(九):白字教授原谅与否——读刘永翔《这些字到底该怎么读》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微信网里, 广州苏虹元老师说:

  上周听一位老教授上大学语文课,把“高句丽”读作“高ju丽”、“可汗”读作“渴憾”;“耄耋之年”读作“毛至之年”。说“七绝圣手”是苏轼,然后又改口说是白居易;说“祸起萧墙”出自《庄子》。

  后边有人发言:认为这类老师课堂上读白字的例子,”少挑刺为好!“

  莫名其妙。

  读到 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教授 一篇文章《这些字到底该怎么读》,是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尤其其中有一段机带双敲,说别人不顾自己不忍:

“顾余狷者也,闻读白字,于长辈或同辈尚能忍而不发,于门下诸生则有误必顾焉。诸生所误读者悉常用字,多声调之舛焉。有“处理”之“处”读为“处长”之“处”者焉,有“熏陶”之“陶”读作“掏粪”之“掏”者焉,有“氛围”之“氛”读若“粪土”之“粪”者焉,有“绯闻”之“绯”读如“土匪”之“匪”者焉。余一一为之是正。然纠之未久,多有仍其旧读者。先入者为主,奈之何哉!”

  显然,对读白字有嘲讽之意。虽然前边说“治古文字有成者尚尔,他人何患,吾属何患耶?读白字固不足为病也。”

  刘先生此文说明如何看待白字是非。其文中答案,我以为是说白字当分作四类、白字分别四种处理——

  一是流行语字不该读白字,要矫正:

有女生名中有“媛”字者,自读阳平。余谓当读去声,生不服,曰字典中有读平声者。余曰:读去声者义为美女;读平声者连绵字“婵媛”也,义为牵连,不能取其一字释也。纵可,芳名取义“美女”耶,“牵连”耶?女为默然。然今读“媛”为平者多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余诚狷且迂者!国家语委素以从俗为事,吾知非久字典将改美女之“媛”为平声矣,其时不才苟冥顽不改,人必反笑我为“白字先生”也。

  二是说读白字不是记忆问题,而是文化不足,乃至无知者问题:

“令”字在“令狐”一姓中亦当读平。唐时令狐楚为相,胡姓者亦思冒其姓,温飞卿以诗嘲之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可证也。金庸小说中人物有令狐冲,影视皆读其姓为“另狐”,未闻查氏有何异议,知其亦作如是读矣。今有大憝令氏,本姓令狐,以狐性狡,于姓不雅,竟蔑弃祖考而去其“狐”字矣。举国亦读其姓为“另”,想其自读亦然。“狐”字虽匿,而雄狐绥绥,其性不改,另有所图,卒露狐尾而为人所擒。令人笑来!

  这是讽刺那时赫赫在台的朝臣令计划吗?

  三是说正读的未必不白,白读的未必不正,读字的要自己心中有杆文化历史知识的秤:

迦叶,余原读“叶”如字。后听人读为“摄”,犹“叶公好龙”之“叶”。甚惭读白字也。后见其名巴利文读音为kassapa,sapa固当读“摄”;又检其梵文读音,为ka^syapa 既为yapa,则何妨读“页”耶?秦桧之“桧”,余乡皆读为“刽”,而今字典乃为其特列一音曰“会”,且除秦长脚名外无他义。嘻,斯亦怪矣!考桧之兄名梓,字楚材。兄弟二人名皆从木,梓为木名,桧自亦然。今字典之音当从燕地说书先生俗读耳。若以读“刽”为误,则吾宁受“白字先生”之讥而不惭也。

  四是名字的白字与否,随主人;主人读白字,白也是正:

傅公璇琮矣,其讳末字本当读“从”,而今人多从其半读“宗”。生有检字典有疑而问余何读者,余曰:名从主人。傅公电余,报姓名辄曰“我傅璇宗”也。主人如此,吾等何妨从其读耶?后黄君灵庚告余,傅公原名全宗。此其故所在矣。

  现特转来《这些字到底该怎么读》贴此,可做白字教授铭记。

附:这些字到底该怎么读?

  刘永翔

  一

  白字,即别字、错字。汉字难写难读,人人皆不免为“白字先生”也。白字有二:一出于笔下,一出于口中。笔下者多见于林琴南所谓“引车卖浆之徒”,口中者则文人学士概不能免焉。

  余读小学时,蒙师读“颧骨”之“颧”为“观”,遂误读此字达数年之久焉。

  文人学士著述,则罕见有笔下白字者,以其写时纵误,有编辑为之是正也。文人学士之白字,须聆之以耳始能知之尔。

  家父教中学时,常入诸上庠听名师讲授,诸公有读“参差”为“餐叉”者焉,有读“造诣”为“造旨”者焉,亦竟有读“诞生”为“延生”者焉。家君每引以为笑,见其所著《寄庐杂笔》。然大人亦谓读白字实不妨治学,尝举胡适之读“絺绤”作“希谷”之例为证,真平恕之论也。

  及余入上庠,知家严所述诚非虚构也。诸公有读“耄耋”为“毛至”者焉,有读“蜈蚣”为“吴淞”者焉,有读“和珅”为“和坤”者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出,始知误而改口)。而俱不妨其学有所成也。尤使余若受电然者,为胡公厚宣来校讲学时之口吐白字也。治古文字有成者尚尔,他人何患,吾属何患耶?读白字固不足为病也。

  顾余狷者也,闻读白字,于长辈或同辈尚能忍而不发,于门下诸生则有误必顾焉。诸生所误读者悉常用字,多声调之舛焉。有“处理”之“处”读为“处长”之“处”者焉,有“熏陶”之“陶”读作“掏粪”之“掏”者焉,有“氛围”之“氛”读若“粪土”之“粪”者焉,有“绯闻”之“绯”读如“土匪”之“匪”者焉。余一一为之是正。然纠之未久,多有仍其旧读者。先入者为主,奈之何哉!

  有女生名中有“媛”字者,自读阳平。余谓当读去声,生不服,曰字典中有读平声者。余曰:读去声者义为美女;读平声者连绵字“婵媛”也,义为牵连,不能取其一字释也。纵可,芳名取义“美女”耶,“牵连”耶?女为默然。

  然今读“媛”为平者多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余诚狷且迂者!国家语委素以从俗为事,吾知非久字典将改美女之“媛”为平声矣,其时不才苟冥顽不改,人必反笑我为“白字先生”也。

  二

  余虽不免亦为白字先生,而自信所读白字较他人为少。何以故?以爱作诗、读诗有以助之也。

  余上钱槐聚先生诗六绝句,友人萧君谓中有两句不谐,余问:“是‘皋比无意煦春风’与‘直令万国伏儒风’耶?”萧君曰“然。”吾知其必读“比”为上声、“令”为去声矣。不知“皋比”义为虎皮,“比”当读平。而“令”字作“使”解,亦当读平,放翁“谁令骑马客京华”句足以为证也。“令”字萧君遵今读,虽不得言其误,然彼固主古典文学教席者,不当反指吾诗为误也。

  “令”字在“令狐”一姓中亦当读平。唐时令狐楚为相,胡姓者亦思冒其姓,温飞卿以诗嘲之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可证也。金庸小说中人物有令狐冲,影视皆读其姓为“另狐”,未闻查氏有何异议,知其亦作如是读矣。

  今有大憝令氏,本姓令狐,以狐性狡,于姓不雅,竟蔑弃祖考而去其“狐”字矣。举国亦读其姓为“另”,想其自读亦然。“狐”字虽匿,而雄狐绥绥,其性不改,另有所图,卒露狐尾而为人所擒。令人笑来!

  三

  岳武穆诗云:“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读“可汗”之“汗”为仄声。余少时颇为武穆惜,为其读白字也。责备贤者,可笑如此。后见余季豫先生考其诗为伪作,始为释然。“可汗”余向依旧说读“克寒”。验之唐诗良是,如“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黠戞可汗修职贡,文思天子复河湟”等,咸读平声。后则生疑:“可汗”为突厥语,罗马字转写作Khan,本无声调也,“汗”读去声何不可者?其所以读“寒”,当如经师破读,恐人以其与“流汗”之“汗”相淆耳。实则其字亦可读仄。《广韵》“可汗”之“汗”入《寒》韵,注:“又音扞。”则可读去声矣。且“可汗”亦可写作“可罕”、“合罕”,如此则又可读上声矣。“旗枭可汗头”,实未失律也。

  迦叶,余原读“叶”如字。后听人读为“摄”,犹“叶公好龙”之“叶”。甚惭读白字也。后见其名巴利文读音为kassapa,sapa固当读“摄”;又检其梵文读音,为ka^syapa 既为yapa,则何妨读“页”耶?

  秦桧之“桧”,余乡皆读为“刽”,而今字典乃为其特列一音曰“会”,且除秦长脚名外无他义。嘻,斯亦怪矣!考桧之兄名梓,字楚材。兄弟二人名皆从木,梓为木名,桧自亦然。今字典之音当从燕地说书先生俗读耳。若以读“刽”为误,则吾宁受“白字先生”之讥而不惭也。

  四

  寅恪先生名中“恪”之读音,学界聚讼,如郑人争年然,今此讼已轮至傅公璇琮矣。其讳末字本当读“从”,而今人多从其半读“宗”。生有检字典有疑而问余何读者,余曰:名从主人。傅公电余,报姓名辄曰“我傅璇宗”也。主人如此,吾等何妨从其读耶?后黄君灵庚告余,傅公原名全宗。此其故所在矣。

  因思有作家徐吁者,小说每带异国情调,余少时耽读之。其名,人辄读为“徐于”。余以为误也,当读若“虚”。后见其英文签名,乃为Hsu Yu!知其自读同于众人也。主人既尔,旁人自当遵之勿失。傅公大名读音,亦据其自呼可也。

  本文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教授《蓬远楼漫笔》,原载于《中国文化》2018年春季号。

  《大学语文》读后感(十):评点四位老师说课

  

——全国大学语文培训班说课评点

【时间:2019725 】 【来源:暑期培训会 】 【作者: 何立明】 【已经浏览663 次】

  四位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桓晓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柴俊秀、湖北大学周作菊和华中农业大学李立根,刚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课,听了很钦佩,也有了一个认识,即:这次说课是我们湖北大学语文开展说课活动以来,说课质量最整齐,说课水平最高的一次。这个评价的依据是:

1.四位老师的说课,不约而同,自觉围绕“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素质”这一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命门;2.课堂教学安排,依照上述“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素质”四要素,一根红线穿珠,依次递进;3.教师发挥,个人特色明显,看得出是依据所学专业去发挥和凸显;4.这样,整个说课呈现出来的教学情境,可以说是绞合学生需求和大语属性,做到了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大学语文工具性,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二者得兼,两不失误,一体有机,弹性完美;5.因此,教师说课放松,个人发挥有余力和余兴。或雅致细腻,或朴实沉稳,或知性风度,或语惊四座……说课开展以来,从来没有看到今天这样,台上说课的得心应手,万变不逾矩;台下听课的自由放松。在这样放松的感觉下,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本路子。

  下面说说各个说课老师的印象深刻处——

  河南财经政法的桓晓红老师的说课,弥漫浓浓的知音文化的传统美感,最大特点是说课中能够把定性的断语,提炼成格言金句。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以后会被渐渐忘记,但往往课堂上的一句二句金句箴言可以回味终身。如:

“知音故事始于弦断,升华于断弦”;“知音之音,音乐之美;音乐之大美,和。和成乐教:乐和-人和-家和-天下和”;“知音之知,听与和。知音者,乃识曲-识器-识情-识意-识人”;“俞伯牙与钟子期,杵臼之交到君子之交。君子之交,吊以乐,祭以琴,哀以诗,报以孝”;……

  青岛农业大学海 学院柴俊秀老师的说课,重难点突出,有深度和广度。一是文本变迁,从一节记事扩充为一篇小说,随着其中的情节大量增加,问答增加了。问答细节中增加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二是从俞伯牙、钟子期的一问一答过程中,看二人势位关系的变化;延伸至现实中,提示大学生学会如何沟通?说课的亮点,是强调“知音”的势位落脚在平等,但二人侧重的脚基不同:俞伯牙看钟子期是讲求“人才平等”;钟子期看俞伯牙是讲求“人格平等”。

  湖北大学周作菊老师的说课,特点一是“通过文字、文献、文化递进贯穿大学语文课”,有守成大语规范的初心;二是以自己文献学、文字学专业长项,加强说课的知识性学术性,有翻出大家风范的用心;三是以所处地域优势“楚文化”加强说课的风格特色,有创新楚地文化的匠心。亮点是,在溯源流变中,强调“百余字敷衍成为七千字小说,冯梦龙完成了知音故事从书斋走向民间。”匠意是,强调楚人尚乐的文化渊源——巫文化,从楚人尚乐、尚歌、尚钟、尚琴,诗乐舞一体,翻转出了道家思想的孳乳,奠基了老庄哲学之根本:尚乐者,必逍遥游也。

  华中农业大学李利根老师的说课,强调“话本小说不同于诗歌辞赋,不善诵读,长于阅读,回味与内涵较诗歌远为丰富”,由此说课贯穿的风格,是话题沉潜厚重,引申滋味隽永。说课的特点,一是从文本到情节,善于比较;二是从知音作品汇聚,看历代人同此心;三是从课中导讲到课后作业,注意提升。如问:知音为何需要?答案是一般的人性需要,更是内省文化的需要,最终是士人择主而事、臣子知遇属性的。又如问知音为何难觅?答案是孟浩然、李白、贾岛、王安石、岳飞知音主题的写作?根本寻求的知遇对象,是君王。还如问:知音为何感动世人?答案是文化上回应名教时代向真性情时代转变,文学上情节的传奇性、戏剧性勾勒。总之,一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冯梦龙对知音的礼赞!李老师说课的亮点,一是知音的价值评价中,强化了“琴圣”的解释,认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琴道融释,亦可以作儒释道合一的解释。这样,将知音从文学、伦理学水平,提升至了哲学境界;二是课后升级作业,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对汉阳作为知音圣地的考证。这是从书本走向田野实践的创意,对学生和学习很有提升的向量。

  谢谢四位老师,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深入讨论的机会。

  最后,说说我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主题效果的看法——

  我认为冯梦龙的这篇小说在明代的出现,其实不是知音的礼赞,而是知音的挽歌。说课中,大家提到了培根的《论友谊》,下面,对“友谊”的分析,也可以说明对“知音”的分析。

首先要说,友谊不是浮在半空中,友谊的生命来自地面滋养——它所生存的时代社会背景。友谊的生命生长存活空间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人人都呼唤“友谊”,都少不了友谊的支持与帮助。友谊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是生活中的必须,是人世生活的伴侣,感情世界的慰藉,生命构成的要义。可以说人生在世,不可一日无此君。什么是友谊?在诗经时代,《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友谊是一种情如兄弟的平等关系(所滋润);《周南关雎》曰:“琴瑟友之。”是说友谊是一种结构人、完善人的互补关系。《小雅伐木》:“矧(shěn,况且)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中描述说,有了友谊,人心安宁,犹如神助,天人合一,社会和睦。这是(1)从伦理关系上讲友谊。在近代,英人培根写了《论友谊》一文,从引述“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的理性天平标准开头,培根将人一把拔离出自然蛮荒和宗教信仰,放到发掘人的创造潜能的平台上,论述友谊就是力量。友谊有什么力量?征服自然社会的力量。培根论证说友谊有三种功效:通心气、启理智、扩张征服自然社会的身体。这是(2)培根用“效用”解说友谊,仿佛是分析一个实验结果、人工制品。到了现代,梁实秋《谈友谊》则兴意萧索。他既没有了《诗经》牧歌似的圆融生机,也让培根“友谊的主要效用”及其信心消失。梁实秋把古今中外的友谊谈论,一一强征博引,末了忽然没了底气,忧心忡忡,说:“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原本“友谊”是朋友中间的应有之义,时下谈之,何其不易:“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梁实秋《谈友谊》)这是(3)从生意场上讲友谊。我总觉得“友谊”在它的源头上不是人人之间的关系。人爱犯错误,人还有罪恶,人承担不了构建友谊的基质。孔子要求“朋友信之”,又强调必须“朋友有信”。“信”这个东西,决定了友谊之成为友谊的基质,而“信”所依凭的“灵”。这个“灵”不是人人之间心灵,而是人神之间的神灵。从字形上分析,“信”从人从言,是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古人云“忠于民而信于神”,又云“祝史正辞,信也。”“信”的本意是指人跟上天之间发生的无纸契约关系,在西方宗教里,则表现为人跟上帝建立信约关系。《旧约》是人跟上帝之间直接签定,人信仰上帝,上帝履约给人活;《新约》是人失信后,跟上帝之子耶稣签订,人信仰基督,基督履约赎身拯救人。人有信,神应约,人便有了依托。《旧约》上说:“忠实的朋友,是稳固的保障;谁寻得了祂,就是寻得了宝藏。”信有了神灵的约,便有了永恒的幸福。所以《旧约》又说:“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因为祂怎样,祂的朋友也怎样。”这是(4)从信仰(信约)关系上讲友谊。商业时代已经来临,上帝的信约到了世俗生活将失去效力。商业契约担当了上帝制约,法律置换了基督。当友谊托付给人心(人间),以填补神离去而遗留的空缺时,友谊的基质不再是“信约”,而是“诚信”。这是人的堕落,也是俗世生活的进步。友谊从此被这样定义:她是心灵的契约和共鸣。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就说:“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这是(5)从契约关系上讲友谊。一段时期以来,要么朋友,要么敌人,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友谊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时代,友谊的根基是文化或政治“意识形态”。凭着国际歌,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找到朋友。国际友谊、民族友谊和阶级友谊,加上修辞的友谊并不似原初那么纯粹,其目的不再是救赎人、不是和平生活、不是拓展自我、不是心的呢喃、也不是理性,而是“统一战线”,是“孤立、分化并打击敌人”的手段。这是(6)从阶级关系上讲友谊。毕竟,友谊是源自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完整生活的精神构成。但是不同的时代,友谊生长的地面是不一样的。时代变了,为友谊担纲的东西要变。冯梦龙生活在商业萌芽升起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从伦理到契约的转型时代,这是一个人际关系“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的时代。原有的知音随土壤的消失而消失,或正在消失,故一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客观上(如果他主观不愿意的话)是冯梦龙唱的一曲知音的挽歌,不是知音的礼赞。

  (说明:本文前半部根据笔记整理,后半部节选自旧文《友谊的翅膀依靠什么飞翔》)

  2019-8-1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