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抗洪父子兵
画/马宏亮 文/于文岗
小伙儿余雷欢是江西萍乡消防救援支队一名队员,临危受命赶赴鄱阳抗洪抢险;住在九江市区的父亲,自愿响应号召,回乡抗洪;将近古稀之年的爷爷也不袖手,自觉主动“上坝巡查”。余雷欢近日通过微信“家族群”一段视频截图,发现了同为抗洪救灾志愿者的父亲和爷爷。爷仨抗洪互不知,视频截图解了谜——你说这事奇不奇!
说奇也不奇。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家国危难险急等紧要关头,总演绎无数舍小我而顾大义的传奇故事,奏出回肠荡气、感天动地的华美乐章,光是“上阵父子兵”就多了去了。三国时期关羽和关平、唐代薛仁贵和薛丁山、北宋杨业和杨延昭及其一门忠烈、南宋岳飞和岳云等等。现代就更多了。有首歌叫《在太行山上》:“……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其中多少父子母女、兄弟姊妹?每闻此曲,仿佛就看到了黄河咆哮,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今读抗洪父子兵,就觉得这祖孙三代是在太行山上。
这种大情大义也与时俱进。进入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就变成一种法律赋予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亦即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和公民情怀。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社会公共事务中,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承担起了这种责任和义务。疫情期间,武汉19岁女大学生张玉欣主动报名志愿者,担起为社区买药送药任务。驾驶自家车奔忙近俩月,问及为何?答曰:“因为我是武汉人!”武汉高三毕业生周亮宇,原计划高考后和同学游西安。可高考前三天,他又报名参加防汛。7月8日高考结束, 9日就奔赴武金堤值守点报到。
壮哉,父子兵!壮哉,公民。他们,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脊梁”和走向现代文明的领头羊。
编辑:穆 兰
编审:肖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