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一个爱情故事》经典影评1000字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是一部由约翰尼·马丁执导,尼古拉斯·凯奇 / 唐·约翰逊 / 黛博拉·卡拉·安格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一):伸张正义,又逃脱了制裁,棒!
干净利落的复仇,,,性感美丽的美女,,,不是很作的小萝莉,,,不错不错。。。。尤其是第四个人渣,被干的爽的一批。。。如果最后男主能抱得美人归就更棒了!别跟我说什么法律精神,法律并不完美,偶尔打个补丁也不错嘛。蝙蝠侠式的黑暗英雄。喜欢复仇的,推荐看《守法公民》,里面有让人渣好好享受去屎的过程。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二):豆瓣的水准就局限在一个片名么。。?
我也真是醉了,为什么这么多二货纠结片名里“爱情”这俩字儿。。?这就是豆瓣的水准么。。?vengeance:a love story,love就非得是爱情的意思?不可以是爱?复仇:一个爱的故事,这样有问题么。。?就一个常见而又低级的片名翻译问题就困扰了这么多人么。。。?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三):已经算不错了!!对凯奇真不奢望了!
剧情老套了些,但是还是能全篇看完,就是里面过程不精彩,导演就不能把杀那几人渣的过程复杂点?或者设计下计谋,或者给点硬气的动作戏,直接杀4个罪犯。加起来2分钟都没有。在国内估计要演1个小时。还有就是女主看起来确实像鸡,而且演技也不行。还没里面小女孩演的好。最后那个律师也不给点惩罚?既然是老套的英雄帮别人报仇电影,就应该多点观众喜爱的结尾嘛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四):我的阿凯
我的天,看完影片我以为是我智商不够,所以来豆瓣看看是不是我漏下什么没看的,或者真的是我智商欠费了,看了评论我才知道我们的凯叔现在真的接剧本都不挑了吗?实在不行来中国发展吧。害得我又找了一部凯叔其他经典的电影来安慰一下自己,不然我怕我会忘了他,凯叔现在难道混到这种地步了吗?,,,,,,,,,,,,,,,,,,,,,,,,,,,,,,,,,,,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五):2017年10月12日
故事主线:女主被强奸,反正被强奸犯诬告她是妓女。经手这个案件的警察替女主杀死了几个强奸犯。
因为是复仇题材,所以很有情绪张力。不过有一点弄错了(情绪引导不够恰当):
1.复仇的主要担当应该是女主,而不是男主。
2.假如复仇主导者一定要是男主,则必须要让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亲密,他们至少应该是伴侣。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六):久违的西部片
节奏基本合理,前期女主的绝望铺垫到位,清理人渣直接粗暴,久违的痛快。
当然只能是超越现实的西部片,都市里的西部片,因为人物刻画不深,清理人渣的计划过于简单顺利,只能四星了!
中年失意麻木的老警察如何为一个司空见惯的刑事案件犯险、法律的漏洞、设计和实施清理人渣,叙述的过于简单。
现实中,受害人冤屈无法伸张,坏人受法律保护的情况还是很多,观众也都清楚,这样的好警察只存在于银幕上。
如果能再深刻一点,合理一点,接近现实一点,就向经典靠拢了。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七):也就是因为凯奇才有这分数。
1.有被害人证词,有目击者证词,有案发现场,有嫌疑人指纹DNA……这尼玛律师胡乱讲几句就能释放?
2.带着女儿找4个混混卖淫?然后发酒疯,4个混混是出于自卫才把女主打休克,这种故事庭审观众都能起立鼓掌?!这镇上的人是有多恨女主啊。
3.如果女主被害后死亡了,情节还能说的通一点,比如警察和法庭不相信小女孩证言,罪犯和律师能成功往女主身上泼脏水,是因为死无对证……但是女主活的好好的,犯罪分子能逍遥法外的理由就太牵强。
4.凯奇只和女主有一面之缘,在酒吧女主也的确表现的很水性杨花,就是这种简单人物关系,就能让凯奇帮她杀4个人,太牵强,可以改成前夫或者现男友都说得过去。
5.最后一幕,我也搞不清小女孩和凯奇的泪点在哪里,他们只见过两三面而已,除非说小女孩某次偷偷看到凯奇为她们杀坏蛋,这在情感上还说得通。律师和凯奇最后对话也是一样,只见过几面,凯奇和被害人非亲非故,律师凭什么立场怀疑是凯奇干的?
6.唯一的亮点就是几场开枪的戏处理的不错,能有这个分数真是看在凯奇的面上。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八):这就是个爱情故事
片名里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没毛病。love story在大多数英文语境下也是爱情故事的意思,强行解读为“爱的故事”是过度翻译。这片不是没有爱情,开头有12岁小女孩看着妈妈钓凯子时暧昧的表情,男主酒吧初遇女主的那个镜头也明确交代男方是一见钟情(女主是继续钓凯子。。)。最后分别时,小女孩对男主说的“I love you”可以有不同解读,我倾向于理解为经历了这个事件,小女孩对男主从信任到依赖,再到有了情窦初开的感情,也响应了开头小女孩的情感萌芽。 更重要的,是怎么看待男主的动机,真的只是司法无门以暴制暴吗?虽然辩方律师很强,这个案子也不是没希望赢,律师自己都让被告提前考虑服刑三年的选项。男主真正的动机,是不想让女主及其一家人在接下来几年的诉讼过程中,特别是和律师、民众的pk中,和施暴者及其家庭的冲突中,去反复受到伤害。作为一个爱着女主的男人,他觉得这样的正义就算最后伸张了,也不值得去背负它所附带的伤害。要换你,还能怎么做?这样的动机,不是“以暴制暴”就能轻易概括的,有情,有义,也有对司法制度的反思。所以他只开一枪,所以最后面对审查,面对律师的时候都问心无愧,这不是冲动的复仇,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行为。 这片被低估了。叙事手法克制,有时是对传统意义有意识的消解,不见得就是肤浅,很多细节都很用心,值得玩味。尤其是男主最后说的那句“希望你永远不会需要我的服务”,巧舌如簧的律师,竟然屁都不敢放一句就走了。我会记得很久。
另外这片貌似还是翻拍的。。没看过原版,有机会去看看吧。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九):干脆的复仇
刚看完这部电影,有些感想:
1.剧情很普通,没什么创新。大致讲了一个带孩子的女人在一次聚会后遭受一群混混性侵和伤害,但辩方律师颠倒黑白反咬一口,几乎成功地大事化小,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还没来得及成功做为警察凯哥就出现了——凯哥看不过去,逐个崩掉那些混混。
2.影片高潮从对混混开的第一枪——一枪爆头开始,后面崩人统统干净利落简洁有力,充满了复仇的爽快感,就这几个情节我反复看了四五遍。
“你这狗娘养的……”
“砰!”
崩混混的经过大概全都是这个过程,除了最后一个。
3.最近看了很多韩国优秀的犯罪电影,对比下来这部片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大致上给人感觉比较平淡写实,缺乏戏剧给人那种冲击和跌宕起伏感,而凯哥基本就是从头到尾一张木脸。加害者、受害者、复仇者给人印象不深,人物很不丰满,性格也不怎么鲜明。
当然这些效果也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我看的时候有种感觉——一切都是淡淡的,平静的,所以请你去死。
4.我个人感觉大致犯罪电影都有这几个过程:1.受害者平静生活-2.加害者出现,实施伤害-3.受害者痛苦的生活-4.复仇者寻找凶手-5.实施复仇
若是强调2,大概就是普通虐杀片,类似山有眼之类的。若是强调3,就比较虐,如素媛、熔炉。若是强调4,则比较悬疑和紧张刺激,如追击者等。若是强调5,则比较容易让人爽快。如有部片我不记得名字,大致是女儿被强奸以后父母报仇,结尾是把强奸犯中的一个塞进微波炉加热爆头。还有金福南、奥罗拉公主之类的很多。
个人感觉强调3的电影相对较容易出经典。4也行但较难,5更难,2最难。
5.许多优秀的犯罪电影都会留给人法律和正义的思考,这电影显然不想说就此讨论,以凯哥和律师在结尾的对话为例——
律师:“你一定觉得我这样的人怎么怎么样,可宪法就是让我这样职业的人服务被告。”
凯哥冷淡一眼,说:“渣滓。”
6.以上为个人见解,肯定有疏漏,欢迎指正,拒绝吵架谩骂人身攻击等。
《复仇:一个爱情故事》影评(十):《复仇:一个爱情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在影片中演一个警察德罗莫尔。一个他熟悉的寡妇蒂娜被四个歹徒强奸。对方倾家荡产请了个顶尖律师来辩护。眼瞅着官司赢不了,凯奇只好用自己的方式替寡妇复仇了。
影片的情节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我觉得Rape: A Love Story翻译成“复仇:一个爱的故事”稍好一些。估计标题的中文翻译者事先没看过这个电影,难怪。
情节简单,人物性格也简单。即便是动用了凯奇这样的大腕也没有能把戏托起来。其它角色的选择也是很一般,蒂娜的女儿很活泼可爱,但是在情感上分寸掌握的不好。没来由的哭和笑。蒂娜和她的母亲,以及四个嫌犯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唯一演的比较到位的是那个被告的律师。温文尔雅、具备专业精神和没有廉耻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在电影中,凯奇的那些复仇手段当然是很吸引观众眼球的。美国影片中类似的复仇手段也有不少。因为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电影很好看很痛快,符合观众惩恶扬善的心理。不过凯奇的动机交代的不清楚。实际上,这个警察和蒂娜之间谈不上什么爱情,仅仅是酒吧的一次晤面。最多只能说是同情和怜悯而已。按照常理,运用复仇手段的应该是蒂娜自己,或者是蒂娜结识的那个男友。凯奇作为一个警察,对于此类案件早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个执法人员应该更相信法治的力量。如果统统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话,凯奇身上早就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了。
影片结尾,被告律师对凯奇的所作所为已是心知肚明了。他对凯奇说:“这个国家有个文件,它被称为宪法。在该文件中,它明确的规定了我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公民,即使是罪犯。宪法中没有说的是警察的死刑。”无论这个律师在影片中是个怎样无聊的货色,但是他在这里说的对极了。多年以前,美国法院审理的辛普森案就是很好的证明。多数人都明白辛普森的妻子确实是被他杀害的,但是因为整个审理程序上的无懈可击,人们仍然赞同最后的无罪判决。这就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法治精神。
法治和民主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它们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仍然是有缺陷的。因为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虽说是司法独立,它仍然受到政治、环境、舆论以及情感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暗箱操作比比皆是。如影片中这样铁定的案子,就因为被告聘用了一个专业且狡猾的律师,就可以把整个案件翻过来。这种状况不仅在影片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愈来愈多了。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那种原始的《旧约》式的伸张正义重新成为了复仇的选项。不过,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进步。恰恰相反,它表明了社会在倒退。
再说说复仇的目的。将歹徒一枪毙命确实是大快人心的。然而,除了对那些即将犯罪的人有些许的震撼力之外,对已经犯下罪行的恶人说不上是什么惩罚。他们的恐惧也就维持了几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我比较赞同《基督山伯爵》里的方式。对仇人并不将他们直接弄死,而是针对他们最害怕的那个弱点出击,反复的折磨,击溃他们的心理,让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痛苦和恐惧当中。退而求其次,在大牢里呆上几十年也是个好办法。直接弄死是最蠢的。
看了电影失望之余,想一下,谁是最大的赢家?谁是最大的输家?
赢家是那个律师,不用费劲辩护,白得了律师费。
输家是那个兄弟罪犯的家庭,赔了儿子不说,房子也抵押出去当律师费了。很担忧他们今后的生活。
我自己都觉得这种比较很无聊。如果给影片评分,十分制评个4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