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探戈》观后感100字
《最后探戈》是一部由杰门·克拉尔执导,胡安·卡洛斯·科佩斯 / 玛利亚·尼夫斯·雷戈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探戈》观后感(一):两个探戈艺术家的一生和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
提起「雨中曲」然后在室外那一段实在太美了 虽然老艺术家跟演员们交谈是个bug,但是故事通过探戈舞蹈段落来表现,非常有艺术美感 而拍摄手法我也特别喜欢,例如某个段落是表现Maria孤独的场景,先是远镜头拍青年Maria独自在街上走(从右往左,摄像头和人物分别在街的两边),然后转到中镜头拍摄中年Maria独自走(从左往右,跟摄像头同一个街边),然后是近景(特写)镜头的老年Maria(她本人)独自从右往左走 还有就是拍摄街景的车水马龙把车流声录进来,就是自然bgm,这时候再插入艺术家的独白,就很有感觉 "现在我要做我喜欢的事儿,我要孑然一身,经济独立,别无所求,但是时光流逝,我发现到了80岁时独自一人并不好" "我从没想过当艺术家,我的梦想是成家生子,但没想到结果大相径庭,全然不同" "我生来就是跳探戈的,我也会为探戈而死" "我有时候会想,我已经83岁了,这让我很生气"
当Maria受访时镜头切向复刻她跟Juan年轻时代的两位采访者时 就被"妙"了一下 不是传统意义上24小时紧跟真人的纪录片 把青年中年时期复刻演员的排练场景、真正演出场景、跟Maria的互动顺滑地衔合在一起 削弱很多因为找别的演员来重现过去的不自然程度
Tango很美 年轻时期那对昏黄色调下在酒吧跳的跟Maria Juan日本场最后的演出 literally被美哭了 前者中吊着威亚的女生舞步紧实又柔软 小腿可以绷得很直很快地移动 与此同时倾斜的身子又像一片羽毛一样 脚尖轻滑地面 后者不再相爱的两个人表演水平赛高 眼泪更绷不住时是看到Maria结束表演马上甩开Juan的手 假笑走过半个舞台 致辞时讲维持Tango的热情有爱也有恨 心声吐露地让人心碎
阿根廷的夜景也很美 闪动的城市灯光和车流 略微浓密的色调(印象中有绿 有粉 当然 有蓝) 像是银翼杀手和迷失东京的混合物 末世又浪漫的城市景象
虽说是聚焦在女性视角叙述的一部电影 同情心很容易倾倒在Maria这边 但不是她 无法评断对错 就知道她是全身心地被Tango感染 我也全身心地被这一个半小时感染了
这部纪录片除了穿插的好几段腿玩年的养眼探戈片段,更震颤人心的莫过于Maria Nieves的感情经历。女人因为爱情而走上探戈的道路,她跟着他成长,满足于陪伴左右,但是他成就了她,但也毁了她的生活,她以他为天,他却只把她当所有物,那么理所当然。'She thinks I belong to her,but I don't belong to her,and she belongs to me!'这么大男子主义的言论真是震惊到我了。于是遭遇感情的抛弃,她痛苦却在愤恨中燃烧升华了她的舞技。此情此景有如李莫愁的转变,他们不再亲密无间,不再眼神对视,不再有所对话。但是神奇的是他们依然在那几年里配合的如此默契,除了专业性,我想大概他们在探戈中传达着留恋、愤恨、报复、安抚、不屑、不甘、不舍,就是如此交融在探戈里。摄制组的评论很有趣 - they are connected by their disconnection。在舞蹈里,这恐怕也只有探戈能够维系这种形式的两个人,他们用身体感受对方,感受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势均力敌。这段时期我觉得是这两人关系最有趣的时候。可惜好景不长,终究连维系两人的探戈舞伴关系也被切断了。生活就是那么残酷,纵使她已享有盛名,然而年华已逝,岁月不等人,终究Maria变成了一个人,她不断喃喃说:我喜欢一个人,但没想到时间过去了,到了80岁我还是一个人,没来得及生孩子。她说我过的很好,我的生活很有活力,但是,她的语气里又何尝不是满满的遗憾,一种生活的寂寞,令人唏嘘。作为纪录片的主角,她是杰出的艺术家,但是她是不是也是生活的失败者呢?因为她从未想过要成为艺术家,但是遭遇与选择把她塑造成了艺术家,然而她却并未获得梦想的婚姻和孩子。世事就是如此无常。痛苦令人不幸,同时,痛苦也令人强大,这是否意味着强者都必须经历不幸,那么你希望成为强者吗?
《最后探戈》观后感(四):好吧,纯粹因为短评字数不够···
终于找到资源了… 抱着一丢丢朝圣和看juan juan的心看下来发现还不错。叙述方式很特别,真人的juan juan和电影里一样帅。哈哈~ 果然种族混血多出帅哥美女~
满篇的爱恨情仇,但相似的故事不乏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常是复杂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框定的,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定义下情感的不同存在方式。
Maria和Copes关系破裂仍能一起共舞50多年,值得唏嘘的地方太多。All my love and hate, shame and desire, blame and forgiveness transform to the pure glory and its solitude.
成长的过程就是理解并接受复杂性的存在,并因此而更珍惜纯粹。
大爱插曲Danzarin,丰富的能囊括整个电影的种种情绪。开头响起就忍不住泪目。
接触tango一年有余,感觉就像结识了一个朋友,从初始到慢慢了解它的性格和过去,日子细水长流,而它慢慢变成了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一个没有了就会空虚和怀念的一部分。
多变而自由,能量充足而情感丰沛,每次Milonga逃不出那些经典曲目,但是倒也不觉得腻味。其实了解了歌词和背景之后越发觉得其实是悲伤严肃的音乐,好多其实惨兮兮的,但是偏偏对口,哈哈。
对电影里Maria说从前穷的都是用瓶子和吸管充当娃娃、周末普通人民穿着平日的衣服和打扮就去跳舞那段印象深刻,其实从苦难的南美史看起来,颇有一种Tango的拥抱就像是贫苦人民抱团取暖的感觉,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长相,在踏实的拥抱中互相慰藉,从而发展为现在传统salon tango最大的特点和方式。哈哈,不过可能也是想太多了。真实情况可能就只是普通人休闲取乐逃离生活烦恼的一种方式呢,泡泡妹子撩撩汉。
Whatever,enjoy life when you can and move on.
《最后探戈》观后感(五):交织的探戈和人生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很多感触还很深刻。当我最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时,以为只是关于一对伟大舞者的纪录片,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觉得它更是两个超凡的舞者赋予了探戈新生命的故事,以及一个女人是如何逐渐成熟,逐渐在感情上与自己达成和解,逐渐变得自信而强大的故事。
Maria与Juan在1954年的一个周末舞会上相遇时分别16岁和19岁,他们从此开始了一生的共舞。“有人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爱情,能够让你疯狂的爱情,那是你的第一次爱”,采访时已经80岁的Maria的第一句话如是说,这句话同时也总结了她对Juan的爱和一生为此遭受的苦难。
“我第一次与Maria跳舞后就认定她是我的舞伴,因为她的身高合适,舞步轻盈”,与Maria不同,Juan在整个采访中都回避着他对Maria的感情。但事实是,他们随后由舞伴发展成了情侣。但我认为,在这段感情里,Maria一直是更爱着Juan的,爱得也更长久,因为Maria说“我那时候对探戈的兴趣并不大,我更喜欢和那个人跳”。
50年代末,随着Jazz等流行音乐的兴起,探戈逐渐被排挤,Juan此时则召集跳舞的朋友们组织成表演队在夜总会演出。这是Juan的首创,从此以后探戈表演成为一种职业。他们很快在阿根廷名声大噪,进而又发展到纽约演出。从那个时期他们的跳舞录像里能看出来Maria对Juan的崇拜和顺从,透露出一个女孩对一个聪明,漂亮并充满魅力的男孩的痴迷。但Juan多情的本质也显现了出来:“演出是演出,我可以只和Maria跳,但我是一个正常男人(对其他女人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最后探戈》观后感(六):是爱也是恨
艺术这东西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尤其是纯粹的这种感性内心抒发。看的过程里面就想象着与这对夫妇类似的其他艺术家,像罗丹和卡蜜儿,更像是《午夜巴塞罗那》里的巴登和克鲁兹夫妇,爱的死去活来却永远吵得不可开交。
看的不够过瘾,85分钟还来不及慢慢沉浸细细体味就结束了,剪辑很流畅简明,各种无技巧剪辑演绎着戏里戏外和真真假假。拍的用心,也拍的敬畏,整个片子里满溢着对艺术的敬畏。对老太太的印象一开始是可爱优雅的lady,再到艺术家的偏执不可深交,最后她自我成长为女王,舞台是她的天下,你会爱上她。
非常喜欢的几个段落:舞厅邂逅,雨中曲,黑衣人共舞,日本致辞,画中画称霸舞台。两人在舞厅里邂逅,那些躁动的高跟鞋,舞动的身姿,散发着迷人的青春魅力。替身青年的男女主角很美很搭。雨中共舞不媚俗不学旧,昏黄的灯光,潮湿的空气和地面,铁桥上摇曳的身姿,简直就是浪漫的顶配了。整个舞蹈团和主创在编舞上真的是没少下功夫。可是艺术和现实生活真的无法共存。已经有家室的胡安必然不会与她长久舞下去。两个人分开,她有气,他无奈。就像舞蹈团里一位舞者说的“50年跳出了所有的感情”。分开也是因为爱,艺术有成也是因为恨。在日本演出的那段演讲真的是平实道出了她的心血,具体记不清楚,大意就是:探戈是她的一生所有,充满了爱也饱含着恨。爱有多深,恨有多切,对她而言是之于探戈也是之于他,这两者是她这一生早就融为一体为之倾付的爱人。
与黑衣人共舞,以及最后称霸舞台银幕显示银幕的这两个段落看的内心激情暗涌。黑衣人表现人生孤独无助迷茫的好创意。最后的舞台探戈再次高潮,镜中镜让情绪倍增。闪耀的舞台,闪耀的女王。孤傲偏执抽烟的特写,在片尾你会爱上女王。喜欢这一头红发,吸烟的撩人与孤傲,以及永不后悔的偏执。
刚刚电影节看的,不枉我大老远跑来看大银幕。回家路上迫不及待写下点东西。如果可以我愿意二刷!
《最后探戈》观后感(七):独立的个体,最好的搭档,最美的Tango
开场,年过八旬的玛利亚一袭黑裙,为自己描眉点唇。特写镜头里,清楚地看到她的头因为年纪的缘故会不自觉地微晃。但她优雅的气场,却超越年龄,让人无以抗拒。西装革履的胡安在舞台另一侧出现,两人上前,起势。
距离他们第一次共舞,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这一对搭档这么多年来经历了多少风雨啊,一如影片所说,在一起跳了五十年,还有什么情感没在舞中表达过。看他们起舞的片段,二人真的是融为一体,身体紧贴以相同的节奏进退,脚步纷飞却丝毫不乱,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然而这一对默契的搭档,却很有意思地表现出对往事不同的记忆和迥异的看法,影片也特意不让现实中的两位老人同框。联结,却也疏离;是搭档,又有超越搭档的情感存在,这,才是他们故事的特别和精彩之处吧。
无疑,影片是更侧重对玛丽亚的人物刻画的。她的成长,是这对搭档变成传奇的重要推力。电影中舞蹈色彩在不断变化,以表现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年轻时她对胡安是倾慕,是单纯的爱恋和追随,舞步也就轻盈且缠绵,二人在小路上跳起雨中曲,她的布拉吉旋转膨胀如她的心,那彼此热望的眼神浪漫得无以复加;中年她眼见胡安选择了别的女人为妻,与他再度共舞便带着恨意和赢的欲望,舞蹈里的冷艳和敌对便大大增长,玛利亚的一头红色短发,也就此终身保留;到老了,胡安再次选择离开她回到家庭,而她孑然一人却继续起舞,此时的舞步高贵,经典,沉淀了一生的热爱。
私以为,胡安在年轻的心动时期过后,便很早把玛利亚当作舞蹈的伴侣,与私人情感分离,他把玛利亚一直当作独立的个体欣赏并尊重(这是件很棒的事),而玛利亚对胡安的感情,几十年后才变得稳定纯粹。全片大多是时候露出迷人微笑的玛利亚,唯有在说到没怀上胡安的孩子这件事时,表现出了固执的沉默和愤怒。当她把胡安看作男人,自己看作女人的时候,她就会一直受伤。只有她超越了性别,独立,自由,纯粹地为tango起舞,她才能够释然,虽然选择了孤独一生。女性的特质,给玛利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雅美丽,却也让她常处于痛苦之中,而这痛苦又让她成长升华,凤凰涅槃,最终达到艺术的高峰。
他们爱过彼此,然而他们不仅靠对彼此的情感而共舞。真正维系住这对搭档的,是二人对tango的永恒承诺。不论他们经历怎样的波折,只要爱着tango的心不变,就还能够再起舞。胡安说,我每天都必须跳舞。玛利亚说,放弃tango?我从来没有想过。
影片很棒的一点是,扮演这对搭档年轻时候的演员们,作为角色也同时作为他们自己在影片中出现。他们是tango的后辈,和观众一起慢慢理解这对搭档,同时又通过自己的舞蹈,向我们表达这份理解。艺术传承这条暗线,便巧妙地穿插在了影片中。
一部片下来,爱上了修长利落的双腿和纤细灵动的脚踝,爱上了tango,这可热情可高冷,可活泼可沉郁的舞蹈。除了主角本身,灯光,剪辑,音乐都功不可没。把这份美丽以美丽的方式传递,真的是功德一件。
最后,没能猜中结局,最后探戈,也许并不在舞台,而是这一生吧。
《最后探戈》观后感(八):天塌了,还有探戈顶着
从去年年底,一部探戈纪录片火遍全球,这把火也烧到了中国。在今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节上,组委会还专场放映,并邀请女主角、著名探戈舞蹈家Maria Nieves与观众见面互动。这部电影的西文译为《再来一首探戈》,英文则取名为《我们最后的探戈》。
这是探戈史上少有的神剧。神在那儿?
记录片以访谈的形式让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探戈舞蹈家Maria Nieves和Juan Copez亲自讲述他们之间那些爱和恨的故事,回顾两人的艺术生涯,算是对两位舞蹈家的艺术献礼。两位主角在讲述过程中,两对中青年舞者分别演绎了他们的不同时期的经历。前者今年78岁,后者今年85岁。这两位舞蹈家在当今可谓是两尊被所有探戈舞者膜拜的神。每年探戈世锦赛期间,特别是舞台决赛日,Nieves都会到现场助威,而Copez如今还和自己的女儿经营着舞团。
14岁那年,Nieves在一个探戈舞会里遇到了大她七岁的Copez,两人由此结成舞伴,相爱相随,开始成名于舞会,年轻时夺得舞蹈大赛冠军。八十年代由两人主演的探戈舞剧《阿根廷探戈》将阿根廷的舞台探戈跳到了美国的百老汇和法国的巴黎,重新在全球挂起了探戈之风。他们的探戈舞步遍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舞会、各大豪华剧院乃至世界之巅。他们的探戈艺术生涯相扶相持了四十多年。在外人眼里,这对舞者可谓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但其实不全对,他们确实事业丰收,但爱情无果。
在舞蹈事业上,Nieves绝对是Copez最完美的伴侣,完全付出,完全服从,这是女性舞者对探戈艺术最崇高的敬意。Copez风格作为探戈舞蹈的一个流派已经是舞台界的教科书。当我们在听Nieves在讲述这段事业经历时,她的眼神充满着幸福和敬畏,而且还是那么温和。就连Copez的女儿都承认,她父亲这一生最完美的舞伴只有Nieves。
但爱情呢?他们相爱着,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当Nieves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他心爱的男人跟别的女人生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她眼中的那种恨,她最初无法接受Copez对她的出轨,更无法接受他成为了别人的孩子的父亲。她母亲对她说过,你这一生唯一能做你丈夫的只有Copez。也许应验了她母亲的话,Copez做不成她的丈夫,所以她只能孤独终身。
这部记录神在哪里?在影片中,那几位扮演他们的舞者们在聊天时多次提到一个问题:她在年轻时已经对他恨之入骨,但还能艺术事业上一直相扶相持了近五十年,甚至还愿意一起来拍这部纪录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在片中一直没有答案,但其实答案很明显。
如果说,Nieves得知Copez已经和别的女人组成家庭了,她并没有死心,因为他们还是舞蹈伴侣;但是,当他们从日本巡演归来后他对她提出分手时,那时候她的天几乎要坍塌了。
一个女人的天是什么?是爱情,是家庭,是子女,是事业。有两种极端,全有和全没有,全有的话那真是幸福得升天了,全没有了那成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了。而命运给Nieves安排了最悲剧的人生,但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天不仅没有塌,而且还被探戈顶着。当我们看到一个近八十岁孤独老人的背影独自前行时,我们并没有听到她对命运的抱怨,而是看到了她对独善其身的洒脱,正如她说的,“如果有下辈子,我愿意再重来一次,但不要有Juan的存在。”
但我们再仔细去看她作为一位老者在讲述她的爱情悲剧时,她眼神流露出来的那种恨并非狠毒,而是夹杂着无奈,对宿命的妥协。这从他们重新走进纪录片,重新拥抱起舞,重新在站在月光公园的舞台上相拥接受掌声,这些足以证明这一切。
《最后探戈》观后感(九):探戈和愛戀
日本演出,是和Juan的最後一次同台,從沒有在舞台上發過言的Maria即興講了如下:
“Tango has something very special about it, which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tners. So when we dance it, we feel countless emotions, as it can be with love, but also with hate. I was born to dance tango and I will die for my tango.”
在台上那麼自信的Maria,發表了這類似於鄭重的告別宣示,下台後就因為緊張的後遺症去廁所吐了。這種生理反應,我覺得不僅是緊張吧,更多是因為要承受和共舞四十年愛了四十年的舞伴分離的痛苦。
對於Maria來說,Juan不僅是舞伴,從第一支舞開始,就愛上了。那時的她,享受得更多是tango with him,而不是tango本身。隨著每一支舞,這種愛與connection只會愈來愈強烈。But Juan didn’t feel the same way. 影片中Juan講的話不多,卻每一句都讓我覺得很冷酷。選擇Maria是因為她身高合適,在LA結的婚其他地區都不承認所以我要去找別的女人試試了,一年巡演和其他女人跳舞之後回來找Maria是因為和別人感覺都不對..... 我感受不到愛,或者是他刻意閉口不提?年輕初見的時候大概也曾真的愛過,但對於Juan來說,感情和tango逐漸變成兩個完全獨立存在的東西。
兩個人的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一個細膩而感性,一個冷酷而理性,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故事。
這一年對我來說就像夢一樣。我們在tango課上認識,起初只是覺得在所有leader裡面和你跳舞最舒服,然後每次就會很期待和你跳舞。直到一次一個月的分別之後的practica,一首很浪漫的探戈舞曲,I felt something beyond normal connection, something strong and intimate. It’s even impossible to describe it in words, but I knew there was definitely something. And that’s the moment I fell in “love”. 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什麼感受,但我私以為這是一種mutual feeling,如果我感受到something,so should you。後來你也證實了我的猜想。不同的是,我把tango crush代入了愛情,並開始了一個夢,而你,享受的只是tango本身,並誤解了我的愛情。
也許Maria和Juan的愛情的開始,也源於tango crush呢。只不過是一個更熱烈,長達四十年的夢。
與性無關的肢體接觸是多麼美好,兩個人不需語言,但卻可以感受到語言交流都無法到達的精神契合。這也許就是tango的神秘力量吧。
如果能以一支tango開始一個愛情故事,該多難得。
最後分享電影裡Juan為了家庭結束了和Maria的關係之後,Maria的感受:
“Ugly. Horrible. Awful. Inhuman. I’d never have done that to him. Never ever. It hurt me a lot. I was like a kitten in the shower being squirted with water. It was a dagger in the heart, that tore it apart.”
愛的多深,才會有這樣撕心裂肺的感受。即使他早就另娶,但只要還能一起tango,夢就可以繼續做下去。關係的終止,剝奪了她最後的尊嚴和希望。如今八十歲的Maria,回憶自己的一生,說,如果再活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這樣活,只不過,不要再遇到Juan了。
很可惜沒有找到西語字幕。有些情緒和細節大概消失在翻譯裡面了。
《最后探戈》观后感(十):《最后探戈》玛利亚与胡安的戏剧性人生| 云影院29厅
4月1日,「和观云影院」于29号厅放映《最后探戈》。
阿根廷大使馆文化顾问欧占明、UTango舞团创始人郭瑶、中国阿根廷探戈先行者Diego Ma做客影厅。
嘉宾们畅聊各自与探戈的相遇时刻,梳理阿根廷探戈的历史,解读玛丽亚的艺术家人生,分析纪录片中年轻舞者的精彩重现,用语音传达阿根廷探戈娓娓道来的魅力。和观放映员将本期映后交流整理如下,供大家重温影片,细细品味 :-D
可DIY的和观票根电影探讨
#玛丽亚视角
放映员 Hugo:请欧老师介绍一下这部影片?
欧占明:纪录片以访谈的形式让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探戈舞蹈家玛丽亚和胡安亲自讲述他们之间的爱恨故事,回顾两人的艺术生涯,算是对两位舞蹈家的艺术献礼。在两位主角的讲述过程中,两对中青年舞者分别演绎了他们不同时期的经历。
前者今年78岁,后者今年85岁。这两位舞蹈家在当今可谓是两尊被所有探戈舞者膜拜的神。每年探戈世锦赛期间,特别是舞台决赛日,玛利亚都会到现场助威,胡安如今还和自己的女儿经营着舞团。
影片中,14岁那年的玛利亚在一次探戈舞会里遇到了大她七岁的胡安,两人由此结成舞伴,相爱相随,开始成名于舞会,在年轻时夺得舞蹈大赛冠军。
八十年代,由两人主演的探戈舞剧《阿根廷探戈》将阿根廷的舞台探戈跳到了美国的百老汇和法国的巴黎,重新在全球刮起了探戈之风。他们的探戈舞步遍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舞会、各大豪华剧院乃至世界之巅。他们的探戈艺术生涯相扶相持了四十多年,在外人眼里,这对舞者可谓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最后探戈》剧照在舞蹈事业上,玛利亚绝对是胡安最完美的伴侣,完全付出,完全服从,这是女性舞者对探戈艺术最崇高的敬意。胡安风格作为探戈舞蹈的一个流派,已经是舞台界的教科书。当我们在听玛利亚在讲述这段事业经历时,她的眼神充满着幸福和敬畏,而且还是那么温和。就连胡安的女儿都承认,她父亲这一生最完美的舞伴只有玛利亚。
这部电影最揪心的就是爱情!他们相爱着,没有结婚,没有孩子。
当玛利亚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她心爱的男人跟别的女人生了孩子以后,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看到,她眼中的恨意,她最初无法接受胡安对她的出轨,更无法接受他成为了别人的孩子的父亲。
她母亲对她说过「你这一生,唯一能做你丈夫的只有胡安。」
也许应验了她母亲的话,胡安做不成她的丈夫,所以她只能孤独终身。
观众J2Y:关于玛丽亚的采访镜头偏多,老师们有什么解读吗?
Diego:我个人觉得这是电影有所偏颇的地方,影片是女性视角,或者说编剧更多关注玛丽亚的付出,无论是在探戈中,还是她与胡安的俩人关系。她最后是孤独终老的状态,她为了胡安,为了探戈,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胡安的内容的确是稍少了些。
我说玛丽亚的孤独终老是相对于胡安的,事实上,胡安有伴侣,玛丽亚也讲了「她很想结婚,也想要一个孩子。」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她确实是更孤独的一方。
探戈作为双人舞,是需要互相成全的,两个人都很重要,没有谁更为重要,因此两个人在舞蹈里是需要平衡的,两位都是艺术家。影片的高潮部分,玛丽亚在月亮公园,世界探戈舞蹈节的现场,被授予极大的荣誉,所有人都给她鼓掌。我觉得这是一种弥补玛丽亚生活中的缺憾的形式。
#高光配角
郭瑶:这部纪录片的音乐、舞蹈编排以及演员表演都非常的专业,颇具可看性。其中不管是主演还是客串的群演演员,都是非常专业的探戈舞者,多位曾在世界各地进行巡演。
很多人对电影里年轻的胡安的扮演者印象很深刻,他的颜值非常高。这位演员,也叫胡安。他是阿根廷年轻一代里非常有名的探戈舞者。事实上,他和年轻的玛丽亚的扮演者并不是一对舞伴,他现实的舞伴Manuela Rossi在电影里客串群演,是在胡安和玛丽亚第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他邀请的第一位舞伴的扮演者。另外在电影中段,她还扮演了一位打扮得很妖艳,头上戴着粉色的羽毛的女舞者。他们是201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探戈大赛的舞台组冠军。2017年,他们曾作为该比赛中国区的裁判,到中国执裁和授课。Manuela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也曾在阿根廷馆进行过表演。
同样在初次会面的舞会场景中,坐在年轻玛丽亚旁边的那位没有被邀请的舞者,她的扮演者也是世锦赛的冠军,是2015年的舞台组冠军。她在纪录片的群舞地方充当了舞者的角色。
年轻玛丽亚的扮演者Ayelén Álvarez Miño,曾在2016年,和她生活中的搭档,跟随一个探戈舞团来中国进行过巡演,走访了很多城市。当时我们看完演出之后,很多的朋友都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她的腿非常的漂亮。我当时和这位舞者聊过这部电影「现在你在中国的探戈圈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最后探戈》这部电影。」她开玩笑说「可能知道我的阿根廷人都没有知道我的中国人多,因为很多阿根廷人都没有看过这部影片。」
△《最后探戈》剧照#超乎想象的激情
观众Vivian:为什么探戈会有超乎想象的激情呢?
Diego:这部纪录片真切地展示了探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舞者看这部纪录片,可能会和大家有不一样的感受,大家更多在了解探戈文化以及胡安玛丽亚的情感纠葛,而舞者会感受到自己在跳探戈时的感同身受。
比如「激情」,可能只有跳过探戈的人才能理解。
很多人会问职业舞者「为什么要抛家舍业地去跳舞,去跳探戈。」探戈舞者会告诉你「为了找到契合的拥抱。」实际上,舞伴是很难找的,这和生活也很相似,我们在生活中找寻伴侣,但未必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人。
探戈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只需拥抱,就会知道这位舞伴是否合适于你。探戈的激情,并不是各位想象的那样,它是温和且娓娓道来的。
#胡安的爱
观众Vivian:为什么胡安说玛利亚「咬牙切齿又面露微笑」?
Diego:因为他们当时的表演是相互较劲的。胡安在探戈上需要玛丽亚,但他在情感上,可能有点嫌弃。那么女生会有所不满,因为探戈需要合作,需要互相成全。而在成全的基础上,真情实感会通过肢体流露出来。
因此,正如郭老师说「探戈不骗人」,我很赞同,对一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跳一曲探戈就知道了。
观众金铃:胡安不爱玛丽亚吗?
欧占明:他爱她,很爱。但他也说「她在舞台上和舞台下是不一样的。」
Diego:胡安离不开玛丽亚,离开玛丽亚,他什么都不是。但换句话说,玛丽亚也是需要胡安成全的,她其实也不愿意离开胡安。
我们有时候容易拿婚姻去衡量爱情,似乎结婚就是一辈子,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真正谈爱情,他俩是谈了一辈子的爱情,但没有走进婚姻这个层面。因此影片的结尾会表达,「他们有爱情,有探戈,但他们各自走上了各自人生的终点。」
探戈之道
#探戈即生活
放映员 Hugo:三位嘉宾可以分享人生中的探戈转折点么?
欧占明:2004年,我到阿根廷留学,学新闻专业,2007年开始当记者,2011年回国,2012年我开始做探戈的研究与传播,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阿根廷文化研究与推广的工作。
我最开始接触的探戈,并非是舞蹈,而是《一步之遥》的演唱者卡洛斯·加德尔。至于转折点,我想是2014年,那一年我翻译了中国第一本探戈译著《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并在当年加入阿根廷国家探戈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外籍研究员。
△《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欧占明 译我通过研究探戈舞蹈、音乐、文学、诗词以及不同的探戈人物去了解阿根廷,特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文环境。在出版了三本译著之后,开始转向自己的研究。
郭瑶:我记得第一节探戈课下课前,老师让新学员在大家面前跳一支舞。我当时第一次跳,很紧张,所以跳了一些我自认为是错误的步子。但老师对我那一次的表演很满意,他说「虽然我不了解你的工作状态,但我感觉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允许自己犯错。但,我希望你可以放下压力。」
当我再次看我第一次跳探戈的视频,我才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我的生活。原来我一直在紧张的状态下舞蹈,小心翼翼,怕出错。我才意识到我的生活出了问题,就像我心中有个从未被打开的小房间。我不去关心它,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当时哭了整一个周末,决定直面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当时三十岁左右,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压力比较大。有时自己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很多人,因而不敢犯错。跳了探戈之后,我才意识到「尽量不犯错,应当是我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努力时的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我们在生活中都习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时间长了,自己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真实的一面。但是,舞蹈是没有办法骗人的,它能够展现我们最真实的一面。肢体语言,没有办法隐藏我们的内心。在探戈里,我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正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心态也变得放松,不再像原来一样给自己过分严格的要求。这种态度让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开心。
很多人通过《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了解到探戈,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探戈中没有错步,它不像生活」。在我看来,探戈不仅没有错步,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闻香识女人》海报当我意识到探戈可以让我的内心更加阳光,我就特别希望能把这份积极的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在生活中轻松一些,开心地面对生活。因此随着跳探戈的时间愈久,我开始从事探戈的推广和教学,与大家分享这份愉悦。
Diego:如果讲我和探戈的缘分,用一句西班牙语比较确切——「Tango es mi vida/探戈就是我的生活」。
我接触探戈比较早,大约在2003年看了一部叫《探戈狂恋》的电影,当时觉得舞蹈特别吸引人,有如触及自己的灵魂。实际上,我一直有阿根廷情结,Diego是我的西班牙语名字,借用的球王DiegoMaradona的名字。后来,我对阿根廷文化的兴趣投射到探戈上,出人意料的是,我对探戈的兴趣超乎了自己的想象,它非常地吸引我。
△《探戈狂恋》海报此后2005年,我到法国留学,才第一次真正接触探戈舞蹈。当时我受朋友介绍,到巴黎艺术学院参与他们的探戈选修课,是两个阿根廷老人在教。当我第一次迈进教室,我就深深地被这种舞蹈形式与状态所吸引。
我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我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工作,真正投入到探戈的推广与教学,很荣幸地成为中国第一批阿根廷探戈的职业舞者,也是中国第一批专业的探戈老师。
观众June:跳探戈时,身体和眼神如此接近,不发生情感流动,应该很困难吧?
Diego:换而言之,你会跟一万个人都产生感情交流吗?答案显然易见。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情交流,只有一个人,探戈跟生活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职业的探戈舞者,这些职业舞者里,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是伴侣,若是夫妻,都是有孩子的。正如影片里,玛丽亚奉劝年轻的女孩子「如果年轻时跟一个人有孩子,就赶快把他生下来。」但这些年,非情侣舞伴的舞者,也在呈上升趋势。
观众摩耶天使:Tango是需要女性完全付出,完全服从的?
Diego:探戈并不要求女性完全服从和付出。探戈是非常讲究男女平等,讲究平衡的舞蹈。
郭瑶:探戈,跳的是人生,是男女间的关系。女生作为follower需要跟随男生的引导,但同时也要独立地完成自己要完成的内容。失去自我,完全依靠男伴的女伴会给男生带来很大的负担。相反,个人舞蹈能力强的女生,能帮助男生更好地完成舞蹈。
跳探戈,有点像你来我往的聊天。男生发起一个信号,女生给予一个回应,男生再次接到回应,两人共同完成动作。之后再进行下一次聊天,这很像我们的生活,我们都需要站到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如何共同生活。
如果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就好像生活中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可能两个人的技术都非常的好,我们就不再计较单个技术,而是考虑如何为对方着想,如何感受对方的身体,让双方都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共同的动作。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展现出最漂亮的动作。
有时候我会跟男生说「能够跳好探戈,能够引导好舞伴,你就知道该如何和自己的女朋友相处了。」
#探戈vs拉丁
观众Vivian:与探戈比起来,拉丁舞在两性关系上是什么特色?
郭瑶:拉丁舞的情绪表达更为外放,现在的国标拉丁舞主要是为了表演和比赛,所以在自己跳舞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将情绪表现给观众。
而探戈更着重向内求因,它的表达更为优雅含蓄。拥抱展现出来的是平静的冰山一角,而腿下又是冰山隐藏于水面之下的复杂而巨大的情绪。
观众Vivian:跳拉丁舞的时候对自己的性格和状态有什么影响?
郭瑶:跳拉丁舞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但没有探戈对我的影响如此明显。因为跳拉丁的时候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跳得不够好,会出错。而且性格使然,我更加喜欢探戈这种内敛安静的自我表达方式。所以相对来说,我在跳探戈时更加自如和舒服。:)
探戈既是跳给自己、也是跳给彼此的舞蹈,探戈教会我不那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当有想要表达的冲动时,就会很自然地和对方一起跳舞,比如在吃宵夜的时候,在小酒馆,在海边……
舞蹈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有它的优势所在:帮助自我的情绪调节。我觉得有时候能说出来的事,反倒不是事,最难的是我们难以表达的那些事。舞蹈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把我们的情绪表达出来,甚至宣泄出来。
哪怕是对着镜子跳完一支舞,或者是在家扶着墙练,就好像跟自己进行了一次对话和聊天,把心中的情绪梳理了过来。
#舞台探戈
观众金铃:探戈分为哪些流派?
Diego:探戈分成了很多流派,主流的是Salón tango, Stage tango和Nuevo tango(新式探戈)三种流派。Salón tango,顾名思义,是沙龙探戈或者社交类的探戈。Stage tango,是表演类的探戈。胡安和玛丽亚,是Stage tango的鼻祖,如果没有他们两位,就没有今天的舞台探戈。
舞台探戈的张力和表现力更强,动作更复杂、更花哨,也更具观赏性,它不是以交流形式为主。
观众海特:玛丽亚和胡安在探戈界处于怎么样的位置?
欧占明:他们两位是阿根廷舞台探戈的鼻祖,七十年代前,在受到摇滚和爵士冲击之后,对探戈舞蹈作出突破和创新。
#三人舞电影
观众 Vivian:三人舞在Tango里多见吗?
Diego:三人舞在探戈里并不多见,它通常是通过舞台或者电影的形式展现,在《探戈课》,《探戈狂恋》和《最后探戈》里都出现了三人探戈。
△《探戈课》海报观众June:请问还有哪些舞蹈形式,舞者比探戈在身体上更接近?
Diego:我觉得没有任何双人舞比探戈更近,因为探戈是以embrace的方法在跳的。所以不太可能有其他的舞蹈,特别是双人舞,比跳探戈的两个人距离更近。
郭瑶:具体还是要看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现代舞和拉丁舞里的伦巴舞也有非常细腻和亲密的表达,甚至有些作品可能看起来比探戈还要亲密。
△《最后探戈》剧照探戈历史
#爱与恨
放映员Hugo:可以请欧占明老师介绍一下阿根廷探戈文化么?
欧占明:探戈是阿根廷的国粹,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粹,正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
探戈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移民文化,与阿根廷本土的高乔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探戈是一种记录布宜诺斯艾利斯民众真实情感的文学艺术载体,我们听到的音乐,听到的演唱,看到的舞蹈,都是民众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2009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关于探戈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核心主题是「爱与恨」。
「爱与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来讲,190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阿根廷的男女比例是6:1,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男性占多数,女性是被宠爱的部分。在舞会里,因为一位女性的出现导致多位男性相互厮杀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
探戈里的情感,不仅仅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体现在亲情、友情上。比如皮亚佐拉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再会诺尼诺》(Adiós Nonino),就是一首表达对父亲思念的探戈曲。
△ Adiós Nonino我们通过探戈可以看到,阿根廷人民是多愁善感且多融合的民族。他们会通过探戈、足球,把内心的情绪直接宣泄出来,这跟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是正相反的。
观众东权艺校:欧老师您最喜欢的阿根廷文学家?是否可以推荐一些阿根廷文学作品?
欧占明:我比较喜欢胡里奥·科塔萨尔,他的作品已经有中文版了。我最近也在读皮格利亚的小说《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皮格利亚著原文详见「和观映像」https://mp.weixin.qq.com/s/Vm823Adzr0wyANSPIFoj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