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文漫游东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文漫游东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08-19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文漫游东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李文漫游东湖》是一部由李珞执导,李文 / 左炎 / 小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一):魔幻又不魔幻

  短暂地回到了那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21世纪10年代

  谁不想要诗和远方?可眼前甩不掉的就是这满地的鸡毛真相往往是被透但不会说透。一旦人尽皆知就会对社会生态形成干扰不利群体团结协作。迷途羔羊们只有疯了才会去寻找泄漏的天机,没有疯的都在为了暴力机器运转着。现实也不存在弥补错误或者将错就错,问题解决不了,就会被迫失声;人不怕麻烦,麻烦似乎就没停过,也不太会把人怎么着。我们终将带着所有的疑惑迷茫和趋同或不同的人打交道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二):小人物视角,大武汉的现实,中国缩影

  小人物的视角,大武汉的现实,中国的缩影。我们对武汉的感觉是既熟悉陌生,本片的着眼点很好,但是眼界确实很宽广。从东湖的开发入手,那就说说武汉的填湖。

  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一方面在花巨资治湖,一方面湖泊却在继续遭到侵蚀破坏。一位环境教授曾这样形容武汉的毁湖护湖怪圈制定湖泊保护措施走在全国前列,但破坏也走在全国前列,湖泊的锐减恐怕在全国也是史无前例的。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武汉城区的湖泊从建国初的127个,已经锐减到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三):杰作

  李珞拍了一部杰作。观看这部模糊记录虚构界线的电影,如同一次神奇的旅行,我们被带到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境,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那些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平淡生活,似乎都隐藏着巨大秘密。多种文本的引用,多个层次的重叠,让影片显示出极大丰富性,而导演特有的不动声色的、淡然的叙事风格,让一切浑然一体,既波澜不惊,又无比有力

  看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东湖深处还隐藏着那么多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要特别感谢李珞记录了东湖计划,还有“我们青年自治实验室,以及居住在东湖边的志趣各异的朋友们

  有时间了我要写篇影评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四):和《李文漫游东湖》平行的世界

  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3693/

  《闪存或者U盘里的人》:发生在湖边的故事:捡到一个闪存里面住着人;吃了皇上的脚皮成了精;警察到处在找一个精神病人。导演李珞拍摄新电影期间恰好捡到一个U盘,我就以之为题材画了这个与其电影平行的故事。

  真真假假的故事,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番外篇指代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将整个故事分为两半,并互为像。若要了解此电影的更多八卦(当然和电影无关),请君阅读此漫画!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五):水中混合了汽油

  有意义没意义,都是对于受众来说的。

  虚幻与现实的结合。故事结构充满偶然的精妙。我知道自己没法去弄懂其中每个镜头的意思。因为到达是想表达什么?导演自己也只是写了个意。他自己没并没有想理性又有逻辑的表达。需要看第二遍活着更多遍的非典型记录片。清楚表达的是对城市建设认识的惆怅感。

  最后那个游泳到一根穿破水面的铁管面前,双手扶住它把额头贴了上去。这个镜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是运用了什么象征或者暗语的手法?

  在卓尔书店看完此片之后,主演李文在放映结束之后出席,跟观众进行了观影后的交流。片中大量的段落都是他本人生活原本状态的记实。比如递烟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他在口述的时候,导演觉得这个有意思便拍了下来加到片中;又比如跟女权主义者吵架那个片段就是他们俩一见面就会掐架;还有那些老照片老物件也都是他本人收藏的,他是个收藏家。

  李文真人看起来五官轮廓比银幕上要立体一些。他直接坦言不想再跟导游合作。他更喜欢的是生活本身的样子。被编剧被设定被一遍遍重来的表演和拍摄都是没什么意思的事情。所以在合作的三部片中他最喜欢的是这部纪录了他生活的影片。

  影像是有力量的,或许一开始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么有力。

  但是,最虚幻而不真实的感触都是真实的。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六):漫谈

  之前看过李珞导演的《唐皇游地府》印象深刻,带着期待,五一节的晚上再次来到有度空间,和喜欢独立电影的朋友一起观赏了《李文漫游东湖》。

  东湖是我喜欢的,十年前出差来到武汉,无意中散步进入到东湖景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没有预期的惊喜,淡雅、恬静,还有大大的锦鲤簇拥到跟前水面。

  之前美女YUEXIN转发了一篇“东湖艺术计划”简介,让我对电影故事的背景有了些了解。电影开头接近半小时时间,是有关东湖事件的采访,被访者有环保志士,有老年村民,还有貌似干部身份的主脚李文,对影响东湖生态的欢乐谷项目,各自有不同的态度。因为不是面对官方的采访,大家也就不需要顾忌和冠冕堂皇。作为一介草民,面对如此大的动作,除了私下发声,还能做什么?!一个普通百姓的无力感透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借着痴人的话,你动了龙王,有你好看的!人在做,天在看!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只是一粒尘埃,在地球村的戏台,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暂时过一过戏瘾罢了。就算是伟人,也终究逃不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由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引来对人性的反思。神来之笔莫过于,李文面对着老照片,祖国母亲的吟唱。那一声声的呼唤,是无奈?是悲悯?是愤怒?还是控诉?!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主演李文,他一出场大家都会惊呼,这不是唐皇游地府吗?没错,他就是李文老师。感恩崔先生的推荐,和李文老师成为了微信好友,有机会对话电影的创作过程。李老师是学美术出身,正如我们猜测的一样,电影当中都是即兴发挥,本色出演。他本人是收藏家,电影中的老照片都是他的个人收藏,电影都是实景记录。表演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用表演。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七):生活气 中式审美 很喜欢

  1.与采访者的交流 采访者的入镜(误)2.没有给采访者打名字信息(想田和弘快来打脸…)好奇背景音乐(3分钟左右过山车)观感方面,放地图我没看懂 盯着水的大小看我没看出来被填了?先有愚公移山,后有填湖,还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去“在公共空间讨论”(采访者自己提出的8分钟处。码头的剧场不知道安全措施做得怎么样 看得有点惊胆颤。有点担心被访者被打击报复。李文第一次在湖边亮相讲社会江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自己慢慢摸索体会到的vs在后面吃饭时女性研究学者咄咄逼人各种“这是建构是建构”产生强烈对比。gender studies得用批判眼光学习,因为首先得认同历史是一段压迫史,男性压迫女性等等,但这一assumption是可以讨论辩驳的。+讨厌在未出柜朋友面前间接替他出柜//叔又没得钱1万8买照片好不值得。说出来像傻逼(不说也是)但很喜欢修椅子那段 虽然现在大家还是修 但我独立的小家已经是很久没有这种岁数比自己大的家具了。

  拿出小本本反调查好可爱,想知道导演是怎么决定跟随着李文开始拍他想找说有龙的疯子的。哇和南游记记里想自己拍戏的阿姨一样。这就是中国梦?还有导演是怎么得到拍摄权去把那些在镜头前看起来异常好笑的人 话 拍下来的?

  后半程非常喜欢 因为小小人物超多立面。吃脚皮被罚去西北角又因为建游乐场无家可归的小鱼儿吉他手。“我实际上哪里是关心他们的命运呢 我是看他们像我自己”有公职会画画喜欢收集老照片喜欢逗小猫骂领导句句一针见血的李文。

  okkk看完之后跑来豆瓣看简介才知道其实是模糊了纪录和剧情片,很多片段都超有冲击力的已然是个饱满的长片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八):先随便记录一下

  你甚至觉得李文已经是活得较好的中年人,另一些中年人的生活更可怕

  问题是:他们怡然自得,你不

  李文与女大学生的交锋

  女大学生:你不愿意去理解除自己之外的东西,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这种外来物打破了我的怡然自得,为什么要去理解,为什么要替他们着想?对我有什么好处?

  他们掐断了讨论问题的可能:好,我也知道你说的可能是对的,那又怎么样呢?你能改变吗?不能改变那肯定得让自己活得舒坦一点对吧,我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为了生存,总得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总要出卖劳动力

  假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我想写一篇《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写了还可以立刻推送到目标人群。写这类文章竟然也成了受认可的正经事,劳动过程不无享受,没有稿酬

  写得脖子疼,去盲人按摩,盲人按摩的师傅享受给人按摩的过程,为自己能缓解他人疼痛而高兴,免费

  但有时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消费,不想生产,好吃懒做,这样就会被组织教育甚至开除

  看了一个当代波西米亚案例,不工作,自己种菜,去超市偷东西

  但是,潦倒节约和 美 ,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生活在那样的公社里,你不可能给自己弄一件好看的衣服,因为没有工具和技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戈蒂耶和波德莱尔差不多直说了,比起同情心更喜欢美和享乐,不存在对所有人“有用”的东西,鞋匠不需要一部韵脚词典但诗人需要

  “想改变他人” 是不是愚蠢的?

  不是对外界全然冷漠,可首先得要自己过得舒心。你做的事会不会有人喜欢、会不会对别人有帮助?最好假设它没有,这样就免除了可能出现的道德优越感,因为第一目标是自娱;如果别人反映说有帮助,那也挺好。

  道德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九):每个人的东湖,每个人的时代

  我在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看的这部片子的影展,有幸还和李珞导演进行了互动。只可惜应李珞导演的要求,互动内容不再放于网络。

  其实首先声明,其实李珞拍这部影片,只是想拍个故事而已,至于之后我以及大家的解读,当然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的。一个好故事讲了出来,至于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万个,那就是我们个人的解读了。

  这部片子和《唐皇游地府》手法有类似点,虚虚实实,而且还有点地方戏曲的味道,制作班子也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手法其实我很喜欢,因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不知真实还是虚构之间,引出了我的共鸣。而一部影片的共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李文是个中年大叔,确实在时代的变迁中感到了很多不适应。比如和刚开始的纪录片里的大学生谈论国家机器,后面吐槽吴维,还有与一个年轻女孩谈论同性恋、阉割,更有他喜欢收集旧照片,会把雾霾读成“雾里”,等等。对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纪后都会产生焦虑,尤其是现在时代的变化如此迅速。几十年前国家还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似乎与国家的决策毫无关系,但如今我们能多方面了解信息,利用多样化手段加入到国家决策,没有人会觉得国家的一举一动与我们毫无关系了。其实人类一直在想象,每个时代的想想产物不同,所以每个时代人们的烙印也不同。看着李文,就像看着几十年后的自己,也许我们看待00后10后,已经产生了这种端倪吧。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也许一点也不亚于对“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三个世界的恐惧吧。

  李珞讲好了一个故事,害怕阉割的李文最后抱住了东湖里的一根柱子。李文也讲好了一座城市,东湖艺术计划中的艺术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了银幕上,东湖的情怀浸透在城市的发展之中。李珞也讲好了一个时代,一个旧照片需要1万8去买的时代,一个建构的时代,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

  《李文漫游东湖》观后感(十):李文漫,游东湖

  非常好,技术上以小博大的作品典范。从片名开始就像影片本身一样,在做一种有意识的误导。这是李文,漫游东湖。而不是李文漫,游东湖。漫游与游的概念本身差之千里。在题名上大多电影名也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动词,而不会加上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这种概念的混淆是有意图的,也是给整个影片奠定一种基础的范式。

  本片开头也是用很大篇幅去建构一个纪录片的样式。这个可以理解成一种文献的生产过程,对即将到来的东湖的新的历史的生产。这是以动态影像来完成的,这种生产与影片后半段的照片对过去国家记忆的文献功能是一种互文关系。后文中有一个横移镜头,空镜头中的播音腔把人拉回到60年代,镜头拉到室内才恍惚是李文在看照片,这个镜头本身也是把人的观看建构到了过去的记忆的话语中进行改写,并且巧妙的呼唤了我们的潜意识。这个片子有意思就在片中处处是这种小心思。但又每处只需着墨点色彩,就能勾勒出背后整个隐喻。

  影片的变奏是在东湖边上采访李文,李文从看似路人的身份,突然变成了影片的主角,甚至在采访后半段说我看你应该是一个做研究的,我才愿意跟我来往,这种主从关系是因为采访者要求留电话而产生的。这句主观而显得自信的言语也在后文被反讽的揭示出来。

  东湖在李文的行走中充满神秘,龙的意向,湖边烧香,湖上闲谈,岸边的蝴蝶,同事与友人私密的话语。都是零散的断片,在饭桌上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辩中。提出了这种西方语言系统的入侵问题,李文不理解为何要用这套话语,为何不能简单说人话?自己何以被阉割?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李文游到东湖中死死的抱住那艺术装置的路标,就象征了这种阉割恐惧。(这个路标本身是作为装置艺术屹立在此,见证一种传统的神话的消逝)

  进入故事后半段,寻找传说的造谣者,关于未知的龙的追问。李是曾今穿上制服去完成社会的训诫的。是什么催使他脱下所有的行头,泅渡水中。龙的传说,毛主席的渡江的影像,疯子艺术家。他在自我的思索中,把自己置于历史中的广播以及并置的图片组阵之中。放大镜下那队列中接受宏大叙事又在模糊的社会秩序中被阉割的人从未消失过,这就像自古我们的历史,永远漫游在神话以及历史,活在文献以及文献生产的下的隐秘的生活的人们,带着一种词语的落差,静悄悄的漫游在神话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