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沂水大哥”看人性问题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从“沂水大哥”看人性问题

2020-08-27 09:16:48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沂水大哥”看人性问题

  近几天,由一段打人视频引出的“沂水大哥”,一个8岁就辍学、年方15岁的少年杜某某,成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15岁,却早已横行乡里,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吸毒盗窃,无恶不作,俨然就是一个黑社会老大,虽常欺男尚还没有霸女,但网上流传的照片中,“大哥”搂着小女朋友的艳照,足以说明其发展方向。这个恶少,不仅如视频中欺侮同辈令人发指,竟然能称霸乡里,打得村里醉汉都不敢闹事,也算是一奇。在这样的人面前,法律显得十分无奈,未成年成了他的“护身符”,多次因盗窃、吸毒、寻衅滋事被带走,但每次都是毫发无损地走出来,使其越发有恃无恐。

  这又是一个极端个例。每发生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常心情沉重地思考,有的从教育环境去反思,有的从个体心理去探因。以我浅见,这不是教育问题,同样的社会环境、甚至同样的家庭条件造就的人有天壤之别;这也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用所谓的社会心理学无法解释这种个体的丧心病狂的行为。我常常观察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厚道,让他学坏都学不来;有的人从小就品行不端,无论如何感化规劝就是屡教不改。我常想起亲身遇到的这样一件事:憨厚的父亲找到还在上初中的儿子,没说上几句话,儿子抓起拖把杆朝着父亲轮将过去,我坚定地认为,这不是教育问题,是人性问题。

  说到人性,触及到了一个自古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

  自古先贤对人性问题多有论述,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问题上相互之间多有不同而又自相矛盾。

  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即是说,人性无所谓善恶,就象水流不分东西,水本身没有流向。告子明确地否认人性之善恶;

  孔子对人性之善恶不明确表态,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他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即使这上知、下愚不是人性之善恶,若知与愚尚且难移,那人性又怎能“习相远”呢;

  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关于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人泯灭了善性。既然是人性本善,则无一例外,外部环境之恶从何而来呢;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也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既然承认生来就有蓬、麻之别,又何来人性俱恶呢。

  我认为,人性之有善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同意告子的“无善恶论”;人性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意孔子的“性相近论”;人性之善恶也不是非此即彼,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或荀子的“性恶论”。每个人的本性中都有善恶两种积因,其比例因人而异。当人性完全充盈着善或恶的积因时,这是极端,可谓至善与至恶,无法改变。但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善恶积因皆俱的人性在人的后天成长中,体现为一个社会人复杂的人格,其善端和恶行并非按其人性中善恶积因的比例来表现,而且会因时而异,这是环境影响和社会教化的结果。

  在读《论语讲读》一书时,读到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对孔子的“唯上知志下愚不移”和“性相近习相远”所作注解,我想借之佐证以上观点。他说:“夫人不生则已,若有生之始,便是天地阴阳氛氲之气。气有清浊,若禀得淳清者,则为圣人;若得淳浊者,则为愚人。愚人淳浊,虽澄亦不清。圣人淳清,搅之亦不浊。故上圣寓于昏乱之世,不能拒其真。下愚值重尧叠舜,不能变其恶。故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而上智以下,下愚以上,二者中间,颜闵以下,一善以上,其中亦多清少浊,或多浊少清,或半清半浊,澄之则清,搅之则浊,如此之徒,以随世改变,若遇善则清升,逢恶则滓沦,所以别云‘性相近习相远’。”

  说到这里,回到原题,“沂水大哥”之类的作为若不是人性问题,则无法解释。讨论人性的问题,并不是否认教育的作用,不能宣扬教育无用,但也不能信仰教育万能。对于杜某某这样的人性至恶之人,教育真的无能为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