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游戏》读后感100字
《拼图游戏》是一本由林小染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拼图游戏》读后感(一):读后感
《拼图游戏》 ---林小染著 染仙姐姐的新作,排行第10本,断断续续用一周时间读完,她给我的任务是让我告知真实的读后感。 先聊几句我们的相识, 2004年在天涯社区的舞文弄墨栏区发现她的第一部作品《湿地》,跟帖、盖楼、加入读书QQ群,得闲便嬉戏在五湖四海的群员里聊各种奇闻异见,她觉得,人不能总活在别人给你制订的框框里,对于平常的茶壶里风波,这位腹藏诗书、通晓周易、漂亮温柔真性情的湖南妹子意见是,痛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把世情掰清楚,解决问题是王道。 言归正传,讲些《拼图游戏》内容,就提些即不是剧透,又引人入胜的瞬间,8位游戏嘉宾从内地飞到藏区,根据指令完成一项任务得一块拼图小角,最终得集者胜出,奖品是唐代贞观年间的鎏金飞凤烛台。这群人里,有学生、直播手、瑜珈师、医生、户外老驴及一对上海的青年夫妻。通常悬疑片的推进,以一个段落挂掉几个定义惊险程度,而《拼图游戏》不,它只是坐在古树下摇着凉扇、不快不慢讲故事的一个长者;凡藏区特定环境会出现的风景、事件、食物,细致地娓娓道来,让你在文字的穿梭中走一遍荒漠的大美天地,顺带解剖生命在无常境里的脆弱;《拼图游戏》的文风简易通俗、温柔可人且每一项的讲解如眼科医生般含有技术能量。 当你打开书页,便是作者与读者的联接,或许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我们非常卖力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却不得知人们是否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孤独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太有趣,让人会有找到“组织”的感觉。 《拼图游戏》读后感的尾声:如果命运是世界上最烂的编剧,争取做你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如此便不用背负梦想这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用费劲心思讨未来欢心。
《拼图游戏》读后感(二):超赞!
剧情简直不要太好!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能让读者的心跳随文章进展而起伏。
采用的双主角形式(而且对不同的视角的运笔还略有不同。)再辅以次要人物的视角讲述这篇悬疑文章是本作的一大亮点!透过人物的眼睛去看故事而且还能完美衔接无不体现了老练的文笔。
刀刀这个人物简直不要太棒!就是那种小天使的人物,善良幽默智商又不掉线!看来任何作品都逃离不了二号角色更加受欢迎这条定律呢!(笑)
其次就是红芙这个人物,她是个活灵活现的女性。棱角分明,与脸谱化这个词完全搭不上边!她很坚强又很自信,绝对是那种十分讨喜的女性角色!
最后就是关于主角巴浩。
正如红芙所说的:“低级的叛逆才体现在外表。”
男主真正的“废柴”是体现在他一个游泳冠军却没能救下他母亲的心灵创伤!
其实看回现实生活,我们身边还真有一些明明已经成为了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依旧摇摇头说自己只是个“废柴”的人。
真正的废柴是因为“衰”吗?显然不是!如果只是去写一个人有多衰的话那就是一部悲剧了。
那些自诩“废柴”的人真的不是因为低人一等亦或者有多么不幸。
他们的“废”是在某件事情上体现出来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而这件事又对于他们过于重要,从而反作用于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做法或者观点罢了。
《拼图游戏》读后感(三):边角的拼图
这个故事是说一个游戏规则,所有人都在这个游戏规则都奔着一个获得成就感的概念参与,无论性格如何,他们至少在这个游戏规则里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六便士。
我喜欢关注一些非主角角色,那些一直贯彻主角的人物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光环和视角包括他们内心世界都经过了作者的巧妙设计过。我喜欢关注游戏里的边角料,当看完这本书时候我觉得这些不经意的人物更让我值得书写。
关于红芙的姐姐,一个死亡符号,她是这个游戏的源动力,也是这个游戏最后的终结者,她来于现实和网络,又终于现实和网络,她的存在才有故事,通过妹妹的描绘,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美好的生命消亡在虚拟的口诛笔伐中,这种可怕是基于了当下的存在,这个符号角色设计是巧妙的。让人不会突兀并且能贯彻始终,就算最后活着的人相互的影响但这个符号就如同那个奖励一样,那块玉一样让人不能忽略她。
牛叔的存在,是这个游戏的开始,他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要帮助一个弱女子,他的出现就那个晚上对于男主人的一个巧妙设计后就退出了游戏规则,他为什么要帮红芙呢?处于打道不平,还是接受过馈赠还是出于其它原因?作者一些小安排小细节小交代还是值得点赞,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关注细节才是王道。
铁骑,似乎一个人恨话不多的角色,他算作者的一个配角,我在关注中发现女性写男性的这种恨角色还是很有功力。居然让我看到西部牛仔的感觉。这种角色要突破感情,写一些内心无法触摸的坚持,这方面我觉得作者有些地方有一些模仿痕迹。
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很难想象一个写男女情感的居然写这种文章,而且还是作者转型之作,这种入微细节逻辑把握,女性作家似乎不多,我对作者后来如果继续写这种类型文字还是期待。能否更加纯粹一些,更加逻辑一些,更有多惊喜亮点,或者说更多的反转和推理。还是很值得期待啊。
《拼图游戏》读后感(四):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秉烛夜读谈不上,但依然是一睹为快!关于故事关于故事里的人关于整个故事的场景,依然是小染体,曾经写家长里短,曾经写都市男女情感,曾经写爱恨情仇,这次她的视角是人性更深处的探索。而且在一个更富有浪漫神秘环境下,在以一个充满矛盾复仇女人的精妙构架下故事娓娓道来。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在自己选择中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心境无论是得到洗涤还是得到忏悔甚至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我依然觉得所有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就是人生一场米诺骨牌,当大家站在这事件的的过程,只要有人轻轻一碰,彼此之间就是相互推倒,无论你是离事件远近,所有效果必须是为这件事产生一样的结果,无非倾倒的事件有长短,当然如果你幸运的劈开了,那是你偏离了事件本身,然后你会保护身后的那些人免遭一样的记过,而偏离本身就是对事件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救赎。
悬疑故事本身是需要能立起来,关于网络暴力,关于键盘侠关于各自带着面具的人在电脑边口诛笔伐,享受到了自己设定上帝角色的正义和暴力,然后一场现实版的无人生还游戏开始衍生,而且每一个故事的设定都是自然的,甚至把所有角色的爱恨所有人的贪嗔痴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欲罢不能,对擅长写故事的作者来说,这次在逻辑上又撒了一把野,而且野的让人为所有人为而惋惜,而心疼,而憎恨,而欣慰。
西藏是一个灵魂净化的归属地,这是人人皆知的庸俗思维,作者跳开这些矫情的抒情,严谨甚至有些残酷的把这个故事讲完,没有上帝视角,不需要第三者去设定方向,让故事中人物在游戏本身体自然寻找答案。反而西藏的场景成了点缀,把所有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在这场游戏中得都有他的位置不分主次,我甚至觉得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配角。
悬疑另外固有的规则似乎总是阴暗,诡异,厚黑学的完美体现。作者跳离了这个固有框架,虽然有复仇,虽然有阴险的谋划,甚至有杀戮,但最后人性依然回归到明亮的一面,善良终究战胜险恶,美好终究战神丑陋,爱终究战胜了恨,宽恕终究战胜了复仇。这个过程并不是刻意反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作者故事编写功力所在。到了后面没有突兀,就是那么美好,虽然代价有点大,但谁的人生不是如此,如同作者说的真心悔过的人可以得到宽恕。这就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故事本身跌宕起伏,也不想在这里剧透故事,因为爱阅读的人都会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拼图游戏》读后感(五):赞歌与谏词
作为冒险、悬疑类小说,《拼图游戏》将真人秀的场景设定在西藏这个圣地,让我们在饱览圣山、圣湖、圣火以及星空、雪崩、狼困等盛景和险景的同时,也一并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家的每一次旅行,都是写作的一次超前体验。作家林小染在数年前数次计划中的西藏之旅,为她创作《拼图游戏》积累了宝贵的行走资源。这可能是《拼图游戏》诞生的一个前缘。
关注过作家林小染及其作品的读者,都会注意到她近年来在写作上的思想转向:无论是《逐浪计划》,还是此前的《珠翠密码》,她都十分注意在急鼓繁弦的故事逻辑里着力彰显人性。这诚然是一个成熟地驾驭了市场的作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但以我对她的了解,这个转向更多体现为一种自觉意识,即在故事逻辑和文本张力之外,奔向更高思想境界的写作追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要淡化或者抛弃故事逻辑,好的故事仍然是她写作的硬功夫。很明显,她的故事越来越不凿痕迹,越来越像是天然生成。她曾经戏言:这是猛然被雷劈之后开悟的结果。看起来并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能有这样被天宠的机缘,但她竟然能屡屡享受这样有如神助的“待遇”,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她的夙慧早萌了:从《拼图游戏》来看,它的故事逻辑或许并没有上述两部作品更宏伟、更悬疑以及更超越想象,但它的故事编织更具大匠巧手,而叙事上则更有了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大将气质。以“大匠”而兼“大将”,这是我在《拼图游戏》里看到的林小染作为一个成熟小说家的两种气象。
《拼图游戏》里的真人秀构思,有没有受到国内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启发?这个问题我没有和小染交流过。但这个似乎并不重要。小说有小说的路径,电视节目有电视节目的企图。它们有各自的生长逻辑,一定要说谁借鉴谁,就显得过于凿于痕迹了。小说的故事逻辑一定是要消灭痕迹的,它是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之后,第一串走出的脚印。后来人,要么另外开辟一条“雪路”——其实也是“血路”,要么就是靠天吃饭,让那纷纷扬扬的雪下得更猛一些,猛到可以瞬间遮盖前面脚印的程度,如此才有故事鲜活、成活的条件。电视的真人秀知道结果,要得是过程体验和矛盾刺激,小说则不然,结果未知,甚至命运未知。在天大地大还有人性广大的空间里,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关里被淘汰出局。《拼图游戏》里安排的11个人,有三个最后不能全身而退。他们的死亡,虽然在故事逻辑上来讲毫无问题,但如果和电视真人秀对比,还是让人不自觉地魂飞魄散。
这,或许就是真人秀小说反痕迹的可贵之处。假如林小染一定要借鉴真人秀电视节目,她唯一的借鉴就是反痕迹和超越痕迹。至于“引领”,真人秀电视节目是无法面对“被死亡”这个问题的。它必须做到以策万全。如果一定要增强刺激性,它顶多只能安排一次次超越经验的惊险和毫无意外的“意外”。
如此,我们就能明白《拼图游戏》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之间的距离。如果一定要比较,我觉得《拼图游戏》就是十档电视真人秀节目融汇出来的故事逻辑,约等于一部《拼图游戏》的故事逻辑。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拼图游戏》里关于人性的赞歌与谏词,颇有些汉大赋在华丽铺排之后终章显志的高妙。“拼后余生”的8个人,在面向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时,一一所作的虔诚忏悔,是我认为这部小说高于小染前面几部作品的动人之处,原因就在于她在严密的故事逻辑基础上,有了成熟而深刻的人性思考,它让人相信:比起千万财富来,人性更为贵重。这样的终章显志,比电视真人秀节目单纯讲求团队智慧、团队配合以及才华展示就高级多了。
每个人都存在人性上的缺陷。这是《拼图游戏》试图要揭示的思想主题。对主动牺牲的“刀刀”的赞歌,实际上不及给予其余拼图者的谏词更为重要。因为,刀刀的高度毕竟常人难及,而其余拼图者的那些小心思、小盘算以及牵扯和影响到周遭世界的恶行、劣迹,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常态。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网络看客,你也需要明白,你的一言一行,并非总是如风飘过、不留痕迹。总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让你为曾经的暴力人性埋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拼图游戏》其实也可以作为一部当代的《醒世恒言》来读,当然,前者毕竟有很好的故事逻辑托底,它比后者教条、生硬、宿命和宗教式的主题宣喻要生动太多,作为读者,你大可不必为这样的类比吓退——假如真的被吓退的话,那就索性等《拼图游戏》影视化后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