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旅》读后感精选
《敦煌之旅》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老的敦煌游记,个人观感夹杂历史碎像,没有看出这么高分的原因,以及陈老对张国焘的故事显然出于官方解释
●作者真的是写过很多小说的人吗?并不觉得文笔有多好呢。不过作为敦煌普及读本,还是很明白易懂的,可惜删掉了最后一章与常书鸿见面的部分,不知为何。
●简略的游记~
●就其实一直在想的是当时作者一家受到的接待待遇,由樊亲自接待并且参观了好几天……
●好读的旅行笔记。基本信息历史背景讲解详细。前半篇里林则徐出现的频率颇高。
●还是比较无聊的,不过我自己一个人参观龙门石窟也是没什么感觉,可能我对这些本来就不敏感…
●陈舜臣的敦煌游记,很平实的语言,是真正的美术爱好者游览敦煌石窟的感受。在介绍佛像壁画还会穿插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觉得真是厉害。。明明不在中国长大说。不过讲到林则徐还有那些倒卖文物发财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当时真是悲哀啊
●写实多过抒情吧,不是我喜欢的文风。但作为了解敦煌的历史读本,还是不错的。
《敦煌之旅》读后感(一):流水账式的记叙风格,不着调的评论,看了还不如不看。
看本历史书都比他强。那个导游讲解加点历史书抄就成了书了。没有独到的东东给你看。快进着看完的。说散文,那就是真散的文,或者说真的是散文。看在70年代的份上给个两星吧。了解敦煌看别的书吧,要不自己去看看也比这个强很多应该。
《敦煌之旅》读后感(二):敦煌
旅行就是要慢一点,火车一站一站的摇晃到目的地,飞机太快,最多十几二十个小时,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头。快的有一种失真的错觉,一切恍如梦境。错失了沿途一切风景。想要坐火车慢慢的穿越戈壁 森林,经过喧嚣的城市,途经荒芜的无人区 ,感受旅行的途中。在路上。到了目的地已然不再重要。
开着吉普车穿越戈壁,开往敦煌的石窟寺 莫高窟,四百多个洞窟也为四百多个寺庙,大小各一,历经4世纪到14世纪,建成。经历过或大或小的毁坏,也开始在不断的修复。17窟是著名的藏经洞,也是文物流失的最大遗憾,被一个道士就这样把国宝级的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大大小小的洞窟展现的是佛教文化的变迁,从西域 印度的文化,慢慢变成中国化的文化。也展现了过去人民的生活景象。
《敦煌之旅》读后感(三):杂感
买这本书是为去敦煌作准备。看完之后,觉得自己要准备的还有很多:历史的,特别是美术方面的知识。
陈舜臣以前读过他的曹操、诸葛亮和两宋的书。这本随笔写的一般,知识面挺广。印象深的是有关林则徐、藏经洞的段落。
此外,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上的影响在书中屡屡提及。
这本书是1976年作者游览敦煌之后所写,书中对中国变化的正面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
书后所附作者简历对了解该书和作者都颇有帮助。
《敦煌之旅》读后感(四):描绘很细腻,文笔不错
很喜欢这本书。如果要了解敦煌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陈舜臣文笔很细腻,国学知识也到位。整本书以游记的方式展开,同时拓展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引用了一些诗文。
陈舜臣对石窟的描绘很到位,应该是专家水准的。对笔法、画面的描绘内容、年代以及艺术价值都有描写,像我这种菜鸟级别的人看了他的描绘觉得很生动很吸引人,自己也非常想去敦煌看看。最起码希望自己能够看懂那些画面代表着什么寓意,很可惜自己对本国的文化感觉了解的太少,佛教里面有些什么神一无所知,要想众生表达的意义也不知道。在书里面提到的净土图、辩经场面等也是在看一些艺术书籍里面经常提及的。敦煌的绘画因为有大量的壁画保留,也被做作古代绘画的重要研究对象。
读到敦煌发现已经保存的历史的时候,有太多的东西被老外弄走,而且都是精华,就觉得忽然很忧伤。
《敦煌之旅》读后感(五):联想中的敦煌
沙山抱拥月牙泉,戈壁障围疏勒川。相问九年千佛路,莫高还遇旧飞天。封面的一首诗,开启作者带着我们重寻他的敦煌之路。唯一羡慕的是他那么早的去参观,并且都能进入洞窟,现在基本都没几个开放了吧。
作者就是最简单直白的文笔,讲述了自己去参观敦煌的一路见闻。没有太绚丽的文笔,但是讲的很真实。把参观壁画都做了详悉描述,联想着当时的故事,为什么画这么一副,画工们又是怎么样的心情。中间夹杂了许多的历史故事和战争片段,作者一一叙述,又让我们长了知识。书中还有大部分关于佛教的知识,如果没有多一些些佛教常识,估计还是看不太懂。因为敦煌石窟,许多部分都是跟佛教有关的壁画。希望有生之年能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