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命运的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命运的人生》是一本由凯尔泰斯·伊姆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读关于的纳粹的书。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和大众的态度不一样,凯尔泰斯只是在叙述而非在批判。"然而对于我来说,这种体验才是最难以忘怀的。是的,下次,我应该给他们讲讲这一点,讲讲集中营里的幸福,如果别人再问起我的话。“所有的都是自然的日常生活,没有多恶劣,也没有多幸福,和你的、我的生活一样,这就是凯尔泰斯体验过感受过的集中营。
●算是犹太人版的麦田守望者吧,一则是主人公太絮叨了不给读者留空间遐想,二则是讲述奥斯维辛内部的情况并没有涉及观念的抗辩,如果这事在犹太人当事者的角度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那就太可怕了了。
●151、无命运的人生,[匈]凯尔泰斯·伊姆雷。尽管看过不少纳粹集中营相关的文艺作品,这部小说还是如此不同。从15岁少年的角度,不带批判地娓娓道来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尽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会有小小的期待和意外的惊喜。人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活下来,去寻求与所在世界的秩序合拍的节奏,向前。
●最后一段和匈牙利普通人的对质在我看来有点儿过了,虽然恰恰是这部分作者试图升华小说的主题。
●没有什么荒谬是我们不能够自然地生活于其中的。 恩,或许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可以自欺欺人,即便是遭受极致的欺侮和凌辱,即便是已经失去了感情甚至感觉,仍然可以睁着空洞的眼,用恍如隔世地声音诉说一段“集中营中的幸福”。
●跟以往接触到的作品视角不太一样呢,回想起来倒颇有些启发性...有些段落虽然写得很平淡但细读几遍后觉得还是残酷得很有力道的......
●颜色、片段、气味、杂沓的声音、匆忙一瞥的场景、空白中想象与流动的思绪一起构筑成了一座回忆的沙堡,间接引语的大量运用也使得人物之间的沟通成为一桩断断续续的悬案。冷静而自然的笔调,显示出一种疏离苦难和黑暗的别样效果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一):平淡的语言与冷峻的人生
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语言,就如同主人公对命运的冷峻一般。平淡无奇的文字之后,却依然保有骇人的冲击力。
「若有命运——则不可能有自由;而若——我继续说着,连自己也感到越来越吃惊,越说越起劲了——而若有自由,则无命运,也就是说——我停顿了一下,但只是为了喘口气——我们自己即命运——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楚了。」
读到这一段话时,仿佛置身成为主人公身旁的局外人。
吐槽一下翻译吧——嗯,很多语句并不通顺。
例如,书中前后经常出现:“……,自然。”看到后面总算懂了,这是主人公的口头禅。不过,还是相当别扭的说。
又比如,“首先这里有固执这个工具”,这样的句子就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是的后文中又出现了一次这句话。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二):大概的总结
这本书我觉得最特别的是伊姆雷用那样平淡、记录“流水账”般的语气来写他所经历的的这些。开始时我甚至有些瞧不起那孩子起的语言,但越到后面我体会到这种脾气淡的话的力量。它让我更沉痛,更压抑,也更相信它的真实。
其实最让我感情迸发到极点的是开始那一大类"哲而吉“在面对被抓时由于周围环境(政府、老师、亲人)错误教导导致的单纯与无知。对自己处境的一无所知,被被捕时的无反抗,有机会逃跑时却想着”我是一个诚实人“,面对囚犯时的”自由人“定义、、、、、、我觉得让我觉得对于他们最大的不幸是在被骗着。所以在第五篇他们苦难的开始但也伴随着思想的觉醒时,我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情况的知情权
我想到以前曾经就雷锋和朋友辩论过。朋友说政府没有权力为小时候的我们造一个那样的助人为乐的雷锋。我辩解或许从雷锋做好事时留名,记在日记,甚至留下当时算昂贵得照片这些事想到也许这些好事后有一些”作秀“也可叫谎言吧。但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有时这种手段也是需要的。但现在我觉得我不再那样认为了,”真实,正确“在我人生价值天平上增重了许多。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三):往事比爱情重
摘自《新闻晚报》
名人效应一向是图书畅销的最大法宝,这也就是很多出版者刻意把名人嵌到封面上去的理由。这次我们推荐的新书,看上去像一个VIP图书专版,不过,也有一些名人的名字,却是原作者拿来“诱惑”读者的把戏呢。
在没有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名字,几乎从未走进中国出版人的视野。即使在他代表作被译成中文的现在,我也不能确定,到底能有多少普通读者,会有耐心读完这么一个迂回复杂的旧事。歌手吟唱着的“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和恨都还在心底”,在凯尔泰斯这里,往事,比爱情重过千钧。
凯尔泰斯1929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1944年,14岁的他被投入奥斯威辛集中营,自由后的凯尔泰斯很少跟人谈及这段往事,却把它全部诉诸笔端。凯尔泰斯曾在《奥斯威辛属于谁?》一文中指出,在种族屠杀问题上形成了大屠杀感伤主义、带有禁忌体系的大屠杀经典及其仪典般的语言世界,形成了大屠杀廉价商品,甚至还形成了对大屠杀的否认。如为我国广大观众所熟悉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创造了一个大众神话,在这神话中,关于罪犯与牺牲者之间的界限、反抗与幸存的关系等许多敏感问题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种族大屠杀被降级为仅局限于德国纳粹分子与犹太受害者之间的问题。这部黑白片结尾的彩色镜头暗示着人类跨越了恐怖,过去被抛到了身后,人文主义理想得以安然无恙地永世长存下去,凯尔泰斯因此称其为一部拙劣之作。
而《无命运的人生》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实现奥斯威辛经验的持续化而保持了对于大屠杀的被迫道德反思。
这部自传式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四岁的犹太少年柯韦什•哲尔吉。他以一种特有的、犹疑而迂曲的方式讲述了1944年春他的家庭送父亲去劳动集中营、两个月后他本人在上班途中被抓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多个集中营之间辗转、最后在1945年春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起返回匈牙利的故事。在久里(哲尔吉的昵称)的讲述中,集中营的生活如同单调乏味而又真实的日常生活一样,有苦痛,有无聊,也有欢愉。与其他所有的犯人一样,久里也在一步步地适应着集中营里越来越恶劣的生活条件,直至他的身体严重衰竭,但就在此时,集中营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对他进行了救治和照料。少年生存了下来。回到家乡后他发现,发生过的一切无法传达,在牺牲者和局外人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站在两个时代交替的门槛上,少年带着他的过去,准备继续他的生活。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四):无命运的“探究”
摘自《新民晚报》 作者:士 曾
怀念苦难,对奥斯威辛集中营产生“想家”的感觉!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以“残忍的玩笑”方式,将读他这部作品的人们,一齐硬生生拖进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虐犹屠杀的惨痛里“浸泡”。说浸泡,是因为在这灾难中挣扎过的人,他们的人生已肿胀变形。
对苦难的感受,当事者与旁人截然不同。“感同身受”这个词其实只是一种假想。作家本人有被关押奥斯威辛的经历,世人对受奥斯威辛蹂躏者的同情和感伤,凯尔泰斯视作一张“伪币”。
《无命运的人生》故事并不复杂。二战时期,犹太少年柯韦什•哲尔吉是有几分不安地送走了去服苦役的父亲。那时,他没感到害怕,甚至在拉防空警报、躲入防空洞时,他还与邻居女孩产生了自己的初吻。然后,在去工厂上班途中被集中扣压,送往集中营时,他也没恐惧之感,与一些同族犹太男孩还讲笑话、抽烟,打发时间,直到被关押在军营的马厩里时,他的想法还是“今晚没法回家吃晚饭了”……就是在初懂世事的惊讶、好奇、疑虑中哲尔吉被送到波兰的奥斯威辛,然后在三个集中营辗转,被劳役和饥饿折磨,可幸的是终于熬到德军战败,获救重归故里。
人生中的痛苦,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虐犹狂暴那场人类浩劫,对成年人的伤害远不如对少年那般残忍。无论是肩头还是心头,成年人都能用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和坎坷经历,抗衡着扛过去。岁月的磨难已在他们人生外形成一重刚柔相济的壳,外界的攻击倘若没有在这硬度相宜的“壳”上滑过去,尖利地刺破壳,也会因壳的防御而减弱了杀伤力。少年则不同,他们的心智和体魄稚嫩,他们的“壳”正在成形,还处于被苦痛刺激,形成“茧”的初始阶段。因此,奥斯威辛那种摧残,对《无命运的人生》中的哲尔吉,或者说对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入侵,是侵蚀入骨的。那经历、那苦难,渗透进他人生,成为一道无法遮盖、无法磨灭的阴沉底色。奥斯威辛的惨痛已丝丝入扣地融入他记忆的肌理中。由此,在《无命运的人生》小说结尾中,少年哲尔吉才会说:“幸福如同某种绕不开的陷阱似地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窥视着我,因为即使在那里,在那些烟囱旁边、在痛苦的间隙中,也有过某种与幸福相似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只过问我的不幸及那些‘恐怖的事情’,然而对我来说,也许只有这种体验,才是最难以忘怀的。”
当“奥斯威辛”在岁月的流逝中,已演变成法西斯种族屠杀的一个符号时,上海译文出版社从匈牙利原文译出的《无命运的人生》,越过了符号的枯涩,用一个犹太少年成长期个人独白的原生态那份饱含苦汁的鲜活生猛,探究“犹太人”的“无命运”。或许,这也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五):拒绝集中营里的幸福——读《无命运的人生》
摘自《科学网》 作者:李 侠
最近十余年来我已经很少读文学作品了,因为没有时间,很多专业的书籍都读不过来,哪还有精力看其它的文字,渐渐地与文学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了,这种选择引发的伤害我内心还是能够感受到的,不过在谋生日益艰难的今天,生计还是第一位的,对于我这个俗人来说是不能免俗的,因此,这些年来也学会了用各种借口原谅自己的逃避与妥协。半个月前,到校园的书店转转,在选了几本与专业有关的书后,无意间溜达到文学摊位,然后就买了这本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书《无命运的人生》。今天在闷热中,头昏脑胀地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竟然发觉自己后背早已经湿透,我无法分清那些是热汗哪些是冷汗造成的?
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前,有必要对作者啰嗦几句。作者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是匈牙利作家,也是集中营幸存者中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本书写于1960年,一直到1973年才最终写成,出版并不顺利,直到二年后才得以出版。
这部小说是这样开始的,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哲尔吉,懵懵懂懂地遭遇了家庭的第一个变故,由于他的父亲是犹太人,被当局通知要去劳动营(集中营的别名),主人公与她的后妈送别父亲,期间写到他父亲有先见之明地把小商店委托伙计许特代为经营,然后就是众多亲戚、朋友的送别,小家伙远没有意识到这次离别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在父亲走了几个月后,1944年夏天的某个时候,主人公在上班的途中,被警察从公交车上叫下来,很多人都是这样被诱捕了。然后,小主人公就此踏上了去集中营的旅途,先是送到奥斯维辛,呆了三天后,他被送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奥斯维辛的今天里,他见到了焚尸炉的烟筒、看到了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被分类,然后就是走向毒气室与焚尸炉的命运,他则由于身体比较好,则一直被留存着转来转去,通过时刻调整自己的忍耐极限,他尽量做到把一切都看做是自然秩序的一种体现,换言之,默认纳粹管理的合法属性。最后,他连同集中营的其他营友被苏联红军解救。回到阔别一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家,家已经是别人的了,她的后妈已经改嫁,嫁给了他父亲委托的照看小店的伙计许特,他的父亲在去劳动营后几个月就被折磨死了,当年送别他父亲的一些亲朋友好仍在麻木地对他说一些废话,很多人都已经死去了,每个人都没有责任。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主人公在小说的最后写到:即便是现在,即便是在这里,我也认得出它——我在营地最喜欢的一小时,此后一种尖利的、痛楚的、徒劳的情感攫住了我的心:是思乡。一下子,一切都鲜活了起来,一切都在这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我被一种古怪的氛围完全淹没了,那些琐碎的回忆让我颤抖不已。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里的生活更清楚、更简单。下次,我应该给他们讲讲这点,讲讲集中营里的幸福,如果别人再问起我的话。
坦率地说,这部小说有两点是值得赞誉的,其一,写作方式上。作者有意采用了一种隔离室的写作方法,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集中营,尽量避免后来的观点对于写作的影响。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好像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因为我们总是用今天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从这点来说,这部作品是很用心地想摆脱这种影响。其二,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说出了集中营里的幸福感。这是很不寻常的一种思路。由此可以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笔者以前曾探讨过:不同的爱情之间有区别吗?与此多有同感。不过这样的一个设问方式暗含了太多的道德风险,也是难以处理的。
余论:这部小说,如果让我打分,我不会给太多的分数,更遑论诺贝尔文学奖了,它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对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与感受来描述,处理起来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奥斯维辛涉及到的深层问题在这种描述中容易出现被拼装与涂抹的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对于匈牙利在二战中对于犹太人的做法很不屑,这里面非常荒谬的现象就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匈牙利犹太人竟然主动做起了人肉生意,出卖普通犹太人,向纳粹媾和,两边受贿。对于犹太人的遭遇问题的探讨,我认为阿伦特是深刻的,当以色列审判艾希曼的时候,阿伦特指出了平庸的罪恶问题,这个世界上我们遭遇的罪恶大多不是绝对的罪恶,而是平庸的罪恶,这种境况就造就了残酷的自动升级与高效运转,过后竟然没有一个人为此负责。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害者,谁比谁都冤枉,这就是平庸的罪恶。而正是这些平庸的罪恶,造就了集权机制的有效运转。想想我们以前遭遇的那些痛苦不也都是如此吗?亩产十万斤也远不是统治者的初衷,只是那些揣摩圣意者主动为之的平庸的的罪恶,而这种平庸的罪恶又有力地支持了极权体制的运转。我们就是在这种怪圈中,一遍遍地体味着集中营的幸福时光。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难以遏制的怀旧与思乡之情,这难道很陌生吗?
对于命运我无法说出更有新意的东西,只是认为那是一种借口,对于人生无常际遇的一种中性的解释,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由于没有宗教信仰,鬼才相信命运呢。我有时很同情那些算命者和算命先生,于我而言,那只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为迷茫者提供一种大而化之的心理安慰,如同我小时候吃过的山楂丸,没有什么疗效,但也没有什么害处而已,不过这是有操守的算命先生的作为,一些歹毒者则借机敲诈,这样的算命者已经丢失了那份职业原本具有的普济苍生的使命,沦落为心理抢劫犯。算命者购买的是一种对未来的解释,这就要求算命先生对于未来的解释负有一种道义责任。
对于人类思想的进步程度,有时我是很悲伤的。即便如此,我也不会相信集中营里的幸福,一旦集中营比外面世界都显得幸福,我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