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精选
《艺术的去人性化》是一本由(西) 加塞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意中在杭州新华看到,一种奇妙的偶然。是我艺术之理论,理论之艺术,地位无可比拟。
●未读完
●第一篇《艺术的去人性化》和最后一篇《论艺术中的视角》高屋建瓴,很有意思。其余有点琐碎。
●奥利维拉推荐的,准确预测了100年后的审美倾向。基本观点和纳博科夫差不多。
●4.5 超前预见。现代性同古典艺术的最大差别,只是少数人的闭合的游戏。 启发我重新去思考那些原以为已成为定论的判断。
●一些观念现在看来已经不新了,但依然很好,很平易近人。另外我喜欢他对达芬奇的描述,还有大众!
●后面的散文个人感觉有些大同小异。都不如第一篇好。以及我还是觉得作者同志太高冷了,一点也不亲近大众的样子。对了,翻译还不错。
文/马梦捷
奥特加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学、美学和文学上见解独到,被加缪称为“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这本书收录了奥特加最著名的美学散文《艺术的去人性化》和若干当年发表在报刊上的批评文章。
奥特加说,人人平等的思想是虚假而混沌的。新艺术把观众分为两类:极少数人喜爱新艺术,绝大多数人痛恨新艺术。
这是一种比个人喜好更深层的差异。庸碌大众因看不懂而厌恶新艺术,奥特加称他们为“一群无力创作艺术精品、对纯粹的美也毫无感受能力的可怜虫”。
19世纪为大众而生、受大众喜爱的浪漫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式,新艺术只为一小撮天赋异禀的精英存在,奥特加称之为新艺术的“不可通俗性”。
绝大多数人面对艺术作品时,总爱寻找作品内容与自身的联系,以此试图在情感上与作品融为一体,而这与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快感是相悖的。若把窗户比喻成艺术作品,透过窗户看到的景色比喻成作品内容,那么,奥特加说,我们没法同时既欣赏景色,又把视线聚焦在窗玻璃上。
《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二):《艺术的去人性化》简介
这是和一位友邻讨论这本书的部分豆邮,半夜突然想起来可以添加到这里来,希望对别人有些帮助。也感谢这位友邻当时迫使我在看完后把这本书重新理了一遍。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注对象完全不同。现代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20世纪以前)关乎人性,不再来自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不堪重负,难以发展,所以现代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剧变,只关注艺术创作本身:空间、色彩,概念、比喻,讽刺,表现的手法......,现代艺术品不再承受传统艺术品的美育德育的重任,现代艺术是艺术家们自己的自娱自乐的游戏,艺术对大众来说已无关紧要。
2.变化后的结果
“现代艺术作品就像一股社会力量,将芸芸众生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理解的人和不理解的人,而作者把能懂的人看着是精英分子,“有些人具有另一些人没有的理解官能”“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更优秀,但是他们显然是与众不同的人”。
当然,作者1883-1955,没有看到后现代发力的部分,不过他的很多观点还是很有启发。例如下面这段:
“人们对事物的兴趣爱好就像一系列的同心圆,圆心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最深层的渴望都起源于此,其半径则代表着事物与圆心的动态距离。各类事物——现实中的或是好文化上的——都在离情感核心或近或远的不同轨道上运行。可以说,以前的艺术,就像科学和政治一样,很靠近情感核心——这个核心即是我们人性的基础;如今的艺术却已滑向了边缘。艺术的自身特征并没有改变,它只是被拉远了,变得次要了,也变得轻松了。”
——————————————————————————————
至于这本书虽然书名是《艺术的去人性化》,但书其实是个集子,其后面很大部分是作者其他的一些评论。论述“艺术的去人性化”部分只有50多页,但已很超值。
而后面部分的《两个世界的艺术》《蒙娜丽莎》《论艺术中的视角》《真理并不简单》这几篇也非常有启发性。
《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三):艺术的大众与小众——《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螺旋真理
中西之间的思想,差异性是颇大的。
西洋绘画到印象主义之前,受本体论影响,都在孜孜以求的复现,力图实现照片的效果。即使是宗教画和偶现的虚构,也是以现实为模仿的对象,直到印象画派的出现。
印象画派成熟之后,内容已不再重要,追求的是艺术的体现:色块之间的激荡、线条打破与被打破的和谐与违和,现实事物被扭曲的程度。这时候艺术“几乎”脱离了 “物”本身。换句话说,艺术确是站在思想先锋的,在主流思潮还在呼吁以人为本的情况下,艺术已经开始抛弃欣赏者对于作品的背景经验、内容认识和感情代入,开始追求纯粹化。
相形之下,中国绘画中很难找到“照片”和“还原”这种理论方式,"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视透视法,越古的画,越在告诉观者,“这是绘画艺术,不是照片”。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贵族的艺术,总是循规守据,遵守法度;平民的艺术,则充满了个人色彩的灵动,辛辣而讽刺。
回到本题,追求内容、感情和大众的艺术形式,其欣赏方式往往是代入体验。囧瑶阿姨的爱情小说,凡是青春期年龄以上者,都可以把自己对号入座,去感受感情的跌宕,男女之间的纠结;而追求纯艺术的艺术形式,往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欣赏创作能力才能完成艺术欣赏过程,因为不能全部代入或者根本不能代入的去“体验”,而是要采取冷眼的“观察”,这是基本上不需要感情的。但是艺术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人群被皆然分成了两类:具有这种能力的和不具有的,或者说懂的人和不懂的人,再或者说“选民”和其他。当然,这里并不是歧视和族群划分,在艺术面前,你必须承认人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和智商是一个道理。
人唾弃艺术大概有两种原因:其一是看懂了之后不喜欢,其二是看不懂之后为了找回尊严的过敏反应。第一种姑且不论,第二种情况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众艺术形式的生产者是艺术家,消费者是整体社会。由于大众艺术的受众广大,恰好和商业发展有一定的共性,于是现代社会中,商业渗入了大众艺术的每一个毛孔,流行艺术顿时粉墨登场,艺术角色开始分工明细,艺术生产者可以分化为创作、表现、烘托等多种分工,传播者也被分化出来,艺术理论却并不一定层次很高;而纯粹艺术受到攻击之后开始形成欣赏圈子,生产者往往是艺术家,甚至是兼职艺术家,消费者是特定人群。如果门槛很高,有可能出现艺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理论的发达甚至将会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然,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并不是完全的对立面,由于小众艺术理论的成熟和大众艺术市场的成熟,二者往往会在交流中各取所需,形成简单的合作关系,但往往不会走入深层次交流。风雅颂虽然整合入一本《诗》,但是懂得的人会读出其中壁垒森严的分野。
《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四):颇有洞见,妙趣横生
如今的社会,已完全步入了一个由乌合之众左右的民主暴政阶段。“文学不过是书写而已,作品不过是字符的堆砌。”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地体现了继上帝之死后,作家也死了。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人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晒自己的“文采”。不再需要严格的筛选与淘汰机制,更不需要任何学术或技能训练,一夜之间,谁都可以成为网络写手。继淘宝体之后,又有咆哮体,各种新风格,走马灯似的粉墨登场。然而,这到底是对语言的蹂躏,还是激发了语言的活力。恐怕现在还难以断言。不由得想借用狄更斯那句被引用滥了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写了这么多题外话,其实只是想说: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奥尔特加对“大众”和“小众”的区分,断言新艺术“无法通俗”,可能并不适用于今天的环境。今天的新艺术依然在追求各种形式化的技巧,力求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熏陶,普罗大众也已经适应了这种新形势。但这里的新艺术,必须将“文学”这一类型排除在外。如今的文学,已经从庙堂走向山林,絮絮叨叨地表达普通人最平凡的吃喝拉撒以及情感纠结,只求达意,很少讲求技巧的提炼。当然,在普遍化的庸俗之下,有两个可称为艺术特色的因素:幽默与反讽,即搞笑与搞怪。就此而言,文学不是“去人性化”,而是“更人性化”了。
奥尔特加的另一论点:去人性化即风格化,是颇有见地的。毕竟,人们所经历的现世生活都是类似的,若是从现实主义入手,那么作品会大同小异。一旦抛开现实,进入技巧的世界,便可风格迥异了。奥尔特加还认为:“对话,是小说中的精华所在,就像绘画中的光一样。小说,就是对话的排列组合。”这也是很独到的见解。他从希腊的传统出发来论证这一点,但仔细考究近代小说的兴起,对话又仿佛只是小说艺术的很小一部分,存疑。在分析人们为何会对一件艺术品“不懂”时,他指出这“正是画在向我们展示它背后这一方看不见的精神土地的时候”,一针见血。任何艺术品,表现出来的只是那个时代的冰山一角,若是没有对这些观念的了解,是看不出所以然的。
在这个文集里,最喜欢的两篇文章是《艺术的去人性化》与《两个世界的艺术》。前者是作者最重要的观点,论述得逻辑清晰、井井有条。后者讲述了我最喜欢的哥特艺术,将人类的进化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人(崇尚线条,将纷乱的世界抽象化)、古典人(崇尚理性,认为自然一切和谐),当然还有现代人。又根据地域分为东方人(超现实境界)、地中海人(肯定俗世价值)与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传统)。《美学随笔,权当序言》评价新诗集《过客》,对诗人主体性的分析,也颇为独特,很有启发性。尤其是那句“一门语言或一个表意符号体系若是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旨在展现行为主体,它会变成什么样呢?这样的语言就是艺术。”奥尔特加似乎特别擅长作出这类充满智慧的论断。《论艺术中的视角》,也是相当精彩的一篇文章,从视角的转换勾勒出整个西方绘画史,很见功力。其他的一些文章,由于本人对绘画完全是门外汉,就难以窥见其精妙了。
总而言之,读奥尔特加,是一次精神的奇妙旅行。他知识渊博,而又风趣幽默,很懂得把握写作的分寸与尺度。他也深知自己工作的不易,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要求运用哲学、心理学,甚至生理学方面极复杂的技巧”,“而评价一种艺术风格,则是一种分析工作,需要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所用到的特殊技巧与绘画技巧完全不一样”。然而,他将这一切融合得天衣无缝。精当的见解、简约的文字,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伟大作家。
《艺术的去人性化》读后感(五):奥尔特加的承担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1《艺术的非人性化》,一篇成于1925年的文章。《其他美学随笔》,里面包括Ortega y Gasset论及艺术的其他文章。
面对“新艺术”,Ortega y Gasset首先肯定了“新艺术”的不可通俗性,并基于此,将公众区分为两类人:1 不能理解的 2 能够理解的。Ortega y Gasset
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归属于第二种人,这本书正是他试图理解新艺术的努力,而他是否真正喜欢恐怕无关紧要。
理解而不必喜欢正是Ortega y Gasset将“感受”与“审美”区分的结果。通过一个透过玻璃看风景的比喻,Ortega y Gasset说明了感受人性化现实与艺术形态根本上不可相容,或者只能透过玻璃看清风景,或者只能看到玻璃而风景模糊一片,不可能既看清风景又看清玻璃。
“玻璃”喻示的审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快感是有意识有动机的快感。审美的理性本质要求去人性化。人性化的作用对象是观看者,要使观看者感同身受,人性化的作用对象也是创作者本身所寄托的个人情感,在人性化因素作用下,人们欣赏的并非是艺术本身。“去人性化”需要将个人情感连根拔除。方式是逆转,比如比喻的逆转,Ortega y Gasset不断提起比喻与恐惧之间的关系,在新艺术中,比喻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再优化真实事物,而是贬抑。视角也有反向的改变,从诗意的升华转为低于现实的琐碎。Ortega y Gasset尤其强调新艺术中“现实”与“观念”亦即“真实”与“虚幻”的逆转。我们可以看到,“逆转”无非是一种主次颠倒,这表明Ortega y Gasset对于“新艺术”观点,是基于二元对立的观念发展来的。
Ortega y Gasset认为新艺术里面呈现了对真正生命形态的厌弃,其产生的动机在于艺术家逃避现实的欲望,“否定现实、藐视现实”。这种欲望或许来源于他们对传统的反动。在理论角度,这些似乎都是可以反驳的,但是从这本书,尤其是比照后面的散碎文章,我们能看出Ortega y Gasset的真正诉求。
《其他美学随笔》论及了很多观点,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1 一件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表现出了生命。这是Ortega y Gasset的基本艺术观点,以这个作为标准,被他评价为“厌弃真正生命形态”的新艺术恐怕很难获得他的喜欢。2 “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就是西班牙的现代化进程问题,Ortega y Gasset在这个问题上,与他喜欢并一直赞赏的苏洛阿家,这位在画作中绘出了西班牙民族悲剧性生命的画家相左。正是在对苏洛阿加所代表的地中海人和所谓的脱俗的“北方人”尤其是哥特艺术的评价中,Ortega y Gasset寄托了一种政治态度:西班牙必须像那些北方民族一样,放弃自我,改变性格,以此换来便利的生活、强盛的国立与高尚、睿智的人民。
这就是Ortega y Gasset的“理解”过程,尽管他内心深处更加认同传统西班牙的民族特性,并总是从中找到力量。但这个“理解”过程,正如对新艺术的“审美”本身,是理智的,有意识的,有动机的,完全独立于“喜欢与否”这种直观感受。
Ortega y Gasset对“新艺术”的关注,也在于“纯艺术”的改变是一切变革的先声,它永远是政治领域变革的风向标。当“新艺术”区分开“庸众”与“精英”,理解它的人,亦即“精英”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承担加于肩上的重任。从98年一代到27年一代,他们这样做了,尽管从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