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参加的1977年中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参加的1977年中考

2020-09-02 08:10:11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参加的1977年中考

  现在正是人们热议高、中考成绩时间。每年这时,我都会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中、高考。我参加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中专招生考试,尽管最终没被录取,但是那段经历对我一生产生极大影响

  我曾在题为《没有红领巾童年》的日志中说到,1977年我初中毕业时年13岁。初中毕业意味着我学生时代的彻底结束,我祖父地主外祖父是富农,这样的家庭出身决定了我根本没有上高中资格。这一年,本公社某村自己办了一所高中,因为这所“队办”高中毕竟不同于国办学校,所以心有不甘父亲亲戚打通关系,想把我送到这所学校读高中。学校同意了,却没想到,时在我村驻村的某公社干部不知从哪个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严厉质问这所“队中”:“你们的学校是为谁办的?”吓得学校竟不敢接收了。

  于是,在那年秋天,我死塌地地成了一名人民公社社员。那时有一首童声歌曲歌名叫《我是公社小社员》,节奏旋律十分欢快,歌中唱道:“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子,越干越喜欢。”这种快乐情绪也只能是在歌曲中,真正的小社员哪来这种兴奋。我第一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是收玉米,和成年人在一起干同样的活根本就不堪重负。好在当时年龄太小,尚没有思考命运”这个层面问题。但是父亲都为我想到了,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父亲已饱尝因家庭出身问题受到的歧视,他一定想到了我的将来。他无法预见政治形势变化,但他却总是在试图给我找出路。我成为社员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让我“停职”了,给我买来纸笔颜料,让我在家学画画。我从小表现出有点美术天赋。多年以后我问父亲,当时让我学画画的目的是什么,父亲说不出为什么。我开玩笑地问是不是想让我有点特长将来好找媳妇,年迈的父亲笑了,也许他已忘记当年作出那种选择无奈辛酸

  忽然有一天,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也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未能升入高中,来到我家神秘地告诉我:“听说让考中专了,现在还不让说。”中专,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名词,听后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同学也说不明。当时年幼我们不知道国家已经作出了改变千百万人命运的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自然是大、中专招生一起恢复,那是1977年秋天。考中专的意义、报考的条件、考试的内容,父亲一再去打听核实这些重要信息。初中毕业就可以报考,没有家庭出身的限制,考上就可以跳出农门,这些都强烈鼓舞着父亲为我操办备考和报考事宜。报名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的报考条件中有对年龄的规定,是必须在15岁以上,而我当时只有13岁。那时对年龄并没要求提供证明,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但我报名时必须提供毕业证,我当年的初中毕业证上清楚地标明年龄“十三”岁,教过我的一个老师想了个办法,在“三”字上加了两竖改成了“五字”。这张动了手脚的毕业证是我保存至今的唯一留有那年中考痕迹的物件。

  我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复习中,没有人辅导,全靠自学。

  时间到了已是冬季的十二月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中考来临了。我已不记得考试的具体日期,后来从别人的回忆文章中知道那年中专统一招生考试的日期是12月13、14日。考试前一天的下午,我背上母亲为我准备好的被褥和够吃三四天的烧饼,和本村一起应考的同伴们上路了。中考考点设在后来成为我高中母校的垦利四中,离我家乡有十几里远。到达考点,发现应考的人真不少,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且年龄跨度比较大,其中几人还是我小学、初中时的老师,这是“文革”十余年停止大、中专招生“积攒”的结果。现在参加中考的清一色的少男少女们,无法想像40多年前中考考点上那一大群衣衫不整、灰头土脸的大老爷们儿和娘们儿。

  在考点安排好住宿。当天晚上,垦利四中组织教师义务进行考前文化课辅导。辅导地点在附近村里的一处小学,教室里济满了人,几科教师轮留讲解有关知识点。这一晚上老师们所讲解的,如果放到现在是再普通不过的基本知识,可其中很多却是我那时之前从未学过的。例如,物理老师讲“十层单不如一层棉”的道理,政治老师讲为什么“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上初中时,政治课的内容是老师读报纸)。语文老师给我们划定了可能的作文命题类型和范围,他说:“例如,题目可以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劳动》。”当年的作文考题恰好就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如果是现在,谁能如此准确地预测到中、高考作文题目,那简直就是神仙了。可在那个年代,在知识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这样的现在看起非常可笑的送分的题目。我后来在1980年参加高考时,作文题目是《读达芬奇画蛋有感》,题目也是很简单。

  第二天,考试开始了。两天的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为四门: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每门考试都是考题和答卷是分开的,答卷用专门的卷子纸,我记得好像就是普通的白纸。考试完成后,试题可以自己带走。当年的各科试题我曾保存了十余年,后来不慎丢失了,现在想起来非常遗憾。当时的考试题目,让现在的学生看到一定笑掉大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题目,记得共有四个题目,分别是:第一题,给汉字注音,被要求注音的字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第二题,解释词语;第三题,填关联词语:第四题,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就是这样不能再简单的题目,相当多的考生也只能是两眼干瞪着试题束手无策。

  考完试回到家,就开始了对考试结果的等待。不知过了多少天,我接到了参加体检的通知。这是一个大好的消息,因为按当时得到的息,这是向录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按现在的话说叫“入围”了,说明我的考试分数达到了某个分数线。当然,我被明确地告知,参加体检和被录取不是一回事。可是,在村里,人们开始在传言我考上中专了。再联系到我只有13岁,人们更是另眼相看。要知道,和我一同参加考试的我的老师们大部分也没有取得体检资格。一家人非常高兴、自豪。

  体检在县人民医院进行。在体检现场,因为太小,我曾一度被医生误认为是外面来凑热闹的小孩而向外哄赶。

  再后来,我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落榜了。我老家所在的宁海公社当年有三人被中专录取,考生身份都是民办教师,录取的学校都是师范。

  我一直不知道当年到底考了多少分,当年的录取政策到底是什么,我没有被录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查阅与1977年中专招生有关的资料,只查到了一篇题为《我所经历的一九七七年中专录取》的回忆文章,文章中说:“那年中专和大专招生考试阅卷结束后,不公布考生的分数,只张榜公布初选名单,但明确说明初选上的考生并不一定被录取,因政审和体检要刷下部分考生,还因初选人数比计划招生数要多。”文章中提到“刷下部分考生”的依据是“政审和体检”,若果如此,我当年未被录取的原因就比较明白了。先说政审关,我前面已提到家庭出身非常差,虽然允许参加考试了,但在录取时是一定要重点考虑的,要知道,那是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7年,这也是我的父母最担心的;再说体检关,我本来从小就长得比较瘦小,在同龄人中个子是比较矮的,报名时年龄又虚增了两岁,身体指标自然就很差了,而且我的视力,当时虽然一只眼睛是1.5,可另一只眼睛天生视力很差,只有0.2。综合政审和体检两方面因素,未被录取也在情理之中。

  1977年我参加的中专招生考试虽以落榜告终,但却对我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让我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一是家庭出身不再妨碍我和其他人一样去考学,二是我本人具有超过多数人的考学实力。所以,在1978年春天,父亲做出了一个改变我命运的决定,送我到一所亲戚任教的联中再读初中。当年,我以全公社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我参加的1977年中考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