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1000字

2020-09-02 19: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1000字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是一本由[古罗马]西塞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页数:5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精选点评

  ●恕晚辈无能,读不下去了。

  ●茅厕里捞出的纸张

  ●通俗易懂

  ●Est res publica res popuil,populus autem non omnis hominum coetus quoque modo congregatus,sed coetus multidudinis iuris consensu et utilitatis communione sociatus.

  ●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对社会政治体制描写形象深刻。是本好书,利于开拓思维提高宏观意识

  ●唯一版拉丁文译本。牛X

  ●读了《论义务》。

  ●都是以前出版过的内容集合在一起,期待先生以后有新译作。

  ●其实就是翻过,包装山寨,内容很精良。愿老人家长命百岁,使劲儿翻。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一):精彩书摘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箴言摘选:

  没有哪一个问题比深刻理解我们出生是为了正义,法权不是基于人们意见,而是基于自然这些问题更重要

  人类存在任何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单独一个定义便不可能界定所有的人。那独一无二的、使我们超越于其他动物理性,那使我们能进行推测论证、批驳、阐述综合、作结论的理性,毫无疑问是大共同具有的。

  尊重正义和虔诚们不仅对于你的父母,对于你的亲人们,而且对于你的无比伟大祖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存在自然,便不可能存在任何正义;任何被视为有利确立东西都会因为是对他人有利而遭废弃

  法律乃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乃自然之力量,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行不应该的行为

  法律在它可能强制范围内制止欺诈哲学家依靠理性和领悟来制止欺诈。就这样,理性要求人们做任何事情不可诡诈,不可伪装,不可欺骗

  一个人具有美德如同掌握某种技艺,不加以运用不够的,并且技艺即使不加以运用,它仍可以谙熟继续存在,然而美德却全赖于对它的运用。对美德的最好运用在于管理国家,并且是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实现那些哲学家们在他们的角落里大声议论的东西。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二):【转】刘训练:在荣耀德性之间——西塞罗对罗马政治伦理的再造

  

作者简介】刘训练,博士教授,1977年5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和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兼任《政治思想史杂志编辑部主任 、北京吉版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出版集团学术策划。。著有《共和主义:从古典当代》(人民出版社,2013)。学术领域专长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和代西方政治哲学,开设“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理学”等课程。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三):《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的序言

  西塞罗的全名是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他是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拉丁语大师,一位多产的拉丁散文作家,是古代希腊罗马传世作品较多的作家之一。

  西塞罗于公元前106年出生在拉丁地区东南部小镇阿尔皮努姆(Arpinum,今Arpino)附近他父亲的一座庄园里。“图利乌斯”原是一个贵族姓氏。在罗马王政最后一位国王“傲王”塔克文统治时期,族中曾经有人被国王处死。塔克文统治被推翻后,族中有人出任过公元前500年的执政官,在粉碎塔克文的复辟阴谋中立有功劳,后来该氏族显然中落了。阿尔皮努姆原属奥斯基人的居住地域,公元前303年才获得罗马市民权,公元前188年在西塞罗的祖父时代才获得选举权。西塞罗一家长期居住在那里,较为富有,且受人尊敬。“图利乌斯”氏族的“西塞罗”(Cicero)分支可能源自西塞罗的祖父辈,“西塞罗”(Cicero)原意为“豆子”(cicer),由外号而成为家姓,与先前的图利乌斯贵族世系没有关系,只是由于西塞罗的父亲获得骑士称号,才进入骑士等级。西塞罗本人是该家庭中第一个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因而他一再声称自己属于“新人”(homo novus)。西塞罗的父亲一直生活在乡间,一生未从政,但他很看重文化修养,喜欢学术,关心儿子的成长,从而使西塞罗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来西塞罗在父亲的带领下,与弟弟昆图斯 (比西塞罗小6岁)一起来到罗马,投拜于当时在罗马执教的希腊教师门下,继续求学。

  西塞罗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写诗,其中包括长诗《马略》参阅西塞罗:《论法律》,Ⅰ,1-5。,还翻译过希腊诗歌。不过他对演说术却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那是当时年轻人步入政坛的必备条件,从政的必要手段。西塞罗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罗马著名统帅马略(Marius,公元前156-前86)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时期。马略与西塞罗同乡,也是西塞罗的长辈亲属。此人虽然出身于社会下层,却颇有才能,以杰出的军事功绩跻身于社会上层,从而在家乡享有盛誉,受人崇敬,这对西塞罗树立人生志向显然不会没有影响。与此同时,罗马广场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那里浓烈的政治气氛和频繁的政治活动对年轻的西塞罗也是很好的熏陶。西塞罗在罗马学习期间师从名门,例如曾随著名的法学家斯凯沃拉(Scaevola)学习法学,随费德鲁斯(Phaedrus)学习伊壁鸠鲁派哲学,随菲隆(Philon)学习学园派哲学,随狄奥多托斯(Diodotus)学习斯多葛派哲学,从而使他在原有的文学素养基础上,又获得了广泛的法学和哲学知识。

  西塞罗约在公元前1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社会生活,从事诉讼。他本人发表的第一篇演说辞是公元前81年的《为昆克提乌斯辩护》(Pro Quinctio)。公元前80年,他发表了《为罗斯基乌斯辩护》(Pro Roscio)。这篇演说辞为他赢得了很好的政治声誉,因为他在该案中竟然胆敢把抨击的矛头指向独裁者苏拉(Sulla)的宠人。公元前79年,西塞罗前往希腊,自称是由于健康原因,同时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说技巧和其他学业西塞罗:《布鲁图斯》,303-314。他在雅典逗留了约六个月,主要研究哲学,结识了后来与他成为终身挚友的提图斯?蓬波尼乌斯?阿提库斯(Atticus)。然后他去到小亚细亚,最后去到罗得斯岛,在那里随著名修辞学家阿波罗尼奥斯?摩隆(Apollonius Molon)进一步研究演说技巧。他在罗马时便曾经听过摩隆的讲学。西塞罗这次学有成就,吸收当时的阿提卡风格和亚细亚风格的长处,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演说风格。他的演说才能和技巧使摩隆称赞不已,慨叹道:“西塞罗啊,我称赞你,称赞你的技艺,但我也为希腊而痛心,因为我看到,我们唯一的优势和最后的骄傲——科学和演说由于你而去到罗马。”参阅普卢塔克:《西塞罗传》,4。

  两年后,西塞罗回到罗马,开始从事类似后代律师的职业。他成功地为一系列重要案件进行辩护,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年仅三十岁的他于公元前76年被选为下一年度的财政官。他的财政官任职是在西西里履行的,为自己留下了好名声。盖尤斯?维勒斯(Verres)于公元前73年-前71年任西西里总督,任职期间滥用权力,残酷地掠夺当地的财富。西西里人在维勒斯卸任后依法对他进行控告,委托西塞罗为他们辩护。西塞罗认真接受了西西里人的委托,其对手是比他年长、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演说家昆图斯?霍尔腾西乌斯(Hortensius)。西塞罗的有力辩护使西西里人的控告获得胜利,维勒斯本人未待宣判便自动流亡,霍尔腾西乌斯也宣布放弃为维勒斯辩护。维勒斯案为西塞罗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西塞罗的威望剧增,成为罗马第一演说家和诉讼辩护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上述这些业绩为西塞罗在政坛进一步发迹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在竞选官职时一路顺利。他于公元前69年出任市政官,公元前66年出任裁判官,最后在贵族的支持下,成功地竞选了公元前63年的执政官,达到罗马国家官职的最高点,他自己从此也完全站到保守的贵族元老派一边,维护罗马贵族共和制。西塞罗任执政官期间,成功地揭露和粉碎了以破落贵族卡提利纳为首的企图篡夺国家权力的阴谋,使他的政治声誉达到最高峰,被视为共和国的拯救者,被称为“国父”。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四):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摘要

  版本:《西塞罗文集》,王焕生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论共和国》

  【第一卷】

  论共和国开篇历数了罗马历史上为抵御外族入侵立下功勋的军事将领,赞颂他们为拯救国家做出的贡献。以批评伊壁鸠鲁学派。“自然赋予了人类如此强烈的德性需求,如此强烈的维护公共安宁的热情,其力量能够战胜一切欲望和闲适产生的诱惑。(P5)”

  美德如同技艺,应当加以运用。对美德的最好的运用在于管理国家,并且是在实践中实现哲学家所讨论的东西。西塞罗认为,政治实践胜过单纯的哲学思辨。“哲学家们有哪一篇讲演如此精辟,以致于应该受到比靠公法和习俗完美构建起来的国家体制更大的重视?”(P6)

  保卫国家所要奉献的辛劳是值得的,即便是生命可能面临的危险。“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个人被自然和老年耗尽比有机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生命更加不幸,因为那生命反正迟早都是要归还给自然的。”(P8)

  国家主义观念的一种辩护: “事实上,祖国抚育我们,并非对我们无任何有如赡养之类的期待,而只是为我们的利益服务,为我们提供过平静生活的安全庇护所和安谧的休息去处,实际上它从我们的精神、才能和智慧中提取很大一部分作为抵押,以满足他的需要,而供我们个人利用的那部分只是在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之后才可能的剩余。”(P9)而反对者认为智慧的哲人不应该接受管理的缰绳,而那些参与国务活动的人都是些不配做高尚事情的人。

  “人类的德性在任何事情中都不及在建立新国家或保卫已经建立的国家中更接近神意。”(P11)

  引出本书的主体内容,即斯基皮奥等人的一场讨论。

  普布利乌斯·阿非利加努斯(小斯基皮奥)家中,昆图斯·图贝罗第一个来。两人开始讨论“第二个太阳的问题”,即公元前129年由于空中冰体折射形成的太阳双影现象,后来该现象被解释为斯基皮奥凶死的预兆。斯基皮奥引述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探讨自然问题超出人的智慧许可或是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关。这时执政官菲卢斯、哲人莱利乌斯、斯多葛派哲人普里乌斯、法尼乌斯与昆图斯等人都来加入了谈话。

  有关两个太阳的自然现象对讨论,因莱利乌斯的观点而发生转向。他认为应该研究那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什么……询问的竟然是可以看见两个太阳,而不是询问为什么在一国之内有两个元老院几乎可以说是两个人民?”(P25)并且莱利乌斯还认为“我们应该研究那些能使我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的科学。”从而向斯基皮奥提出,什么样的国家体制是最优越的。

  通过斯基皮奥的观点可以看出西塞罗乃至罗马人对待希腊文明的态度:我对杰出的希腊贤哲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撰述而遗留给我们的那些著作并不满意,但我也不敢认为自己的看法比他们的更完善。因此,在你们听我讲述时,请你们把我作为一个既不是对希腊人学说一无所知,也不是把他们的学说视为优于我们的学说的人。而是一个由于父亲的用心曾受过广泛的教育,从小便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过主要还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家庭教训,而不是依靠书本得到知识的罗马人。(P27)

  接下来正式进入有关国家体制的讨论。“国家乃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权利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这种聚合不是因为人的软弱而是天生的聚合性。人类天性不好单一和孤独。”(P29)接下来提出了政体的分类:王政制、贵族意志统治、民主制。三种政体各有各自的优劣。最合适的政体是三种政体的混合政体。但如果一定要对其中某种单纯性的整体更赞赏,则支持王政。(P37)

  斯基皮奥对王政体制作出的几种论证:1)罗马历史上都存在王政。“那些富有智慧的人,并且是些并非远古的人都曾经希望有国王,那么我便拥有一些既不古老,也不愚昧和野蛮的证人。”(P39-40)【西塞罗对历史性的尊重,既然王政是曾经长时间存在过的政体,则不应以简单的愚昧和野蛮来对古人的选择进行批评。】2)人们希望自己心灵的各部分处于王权(智慧)的控制下,因此也同样应该在国家中支持王权政体。“如果权力不是单一的,便任何权力都不可能存在。”(P42)3)我们不会同意在自己的家庭的宅邸中除自己之外还让别人掌管我们的事务。(p43)4)和平无事时,人们不会意识到王政的重要性,但一旦发生危险,人们往往只会向一个人求助。正如将船只或病人托付给医生和舵手。5)君主制的失败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因为君主个人的失败。“一个人的不公正败坏了整个这种国家体制。”(P45)

  混合政体的优越性:巨大的公平性与稳定性。其他几种基本政体很容易变成与它们相对应的有严重缺陷的状态。国王变成主宰,贵族变成寡头集团,人们变成一群好骚动的乌合之众。(P48)

  【第二卷】

  罗马人强调在历史的经验中理解一个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国家与制度。“我们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许多人的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世纪,数代人建立的……”(P52)

  接下来开始叙述古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发展历史。古罗马人的祖先罗慕卢斯是战神马尔斯之子,他与兄弟被丢到台伯河边由母狼哺喂,长大后勇气和体力都超过常人。经过考量在台伯河口岸建立了罗马城。罗马城起初人口稀少,在罗慕卢斯的命令下发生了抢夺萨宾妇女的事件。最后与萨宾国王一度共同执政。罗慕卢斯在位时创立了国家的两个重要支柱:元老院和占卜。第二任国王蓬皮利乌斯主和平,反对劫掠他人,教导人们尽心耕作土地和平生产。同时也扩大了占卜活动,在他去世后遗留下的两件事:敬神和宽仁。蓬皮利乌斯死后,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成为国王。开始赋予人民一定的权利。随后是马尔基乌斯,随后是塔克文王。高傲的塔克文王是一位不公正和残暴的统治者,最终被人民所推翻。这便是第一个僭主的诞生。

  西塞罗对此作出的总结包含了一种将人与政体相混合的观念,人构成政体的一部分:“国家政体类型是怎样由于一个人的过失由好的变成非常不好的。”(P72)

  在继续描述了罗马政治后来的发展历程后,图贝罗开始质疑:莱利乌斯询问的不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而是在所有的国家中什么是最好的政体。而在斯基皮奥的答案中仍然无法得到结论。(P82)斯基皮奥的回应出现大量残缺。

  【第三卷】

  第三卷开始部分残缺,但是在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有过叙述:菲卢斯提出了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并支持非正义,反对正义,认为前者对国家有利而后者对国家有害。莱利乌斯开始为正义进行辩护,认为只有高度的正义才能够管理和维护国家。斯基皮奥回到他谈话被中断的地方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并且是基于法权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合体。加入国王行事不公正便成为僭主,贵族行事不公正则沦为派别集团,人民本身行事不公正则国家已经被破坏,因为它已经不是人民的事业,而被僭主或派别集团所掌握,人民也将不再是法权的一致和利益共同的集合体。(P86-87引述自《上帝之城》)

  正文:菲卢斯被要求为非正义进行辩护。他认为法不包含任何自然因素,天生正义之人是不存在的。(P96)王政、贵族制和平民制度发生问题时便转化为腐朽的制度。当一方害怕另一方时,谁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便会在人民和强有力的人们之间出现类似契约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斯基皮奥称赞过的混合政体。实际上,正义之母不是自然,不是愿望,而是软弱妥协。(P99)【已经隐约产生霍布斯思想的萌芽和雏形】当我们需要在以下三者中作出选择时:1)行不义之举,自己不受害;2)不行不义之举,自己不受害;3)行不义之举但是自己受害。最好的选择是行不义之举又不受惩罚,其次才是不行不义之举也不受惩罚。(P100)明智要求我们扩充权力和疆界,统治尽可能多的人,尽情享乐,拥有权力,建立王政,实行专制。但是正义却教导宽恕所有的人关心他人,不侵吞国家和他人之物。显而易见的是应该遵循明智而非正义。对于哲人的反驳:“高尚的人生活没有恐惧、烦扰和不安,相反,邪恶的人心里经常充满忧虑。没有一种好处,任何一种靠非正义获得的利益如此巨大,以致于值得让一个人你经常处于恐惧之中,经常担心某种可能的惩处、损失降临……”(P101)接下来又举出了类似理想国中玻勒马库斯对苏格拉底的诘问,即一个正义却遭遇人们唾弃与折磨的人,和一个非正义却受人敬重,赋予权力与荣耀的人,没有人会选择成为那个正义的人。同样的道理对于国家也是一样。(P102)

  莱利乌斯称: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稳定,恒常,以命令的方式召唤履行义务,以禁止的方式阻止犯罪行为,但它不会徒然对好人行命令和禁止,对坏人命令和禁止以感召。……元老院或人民的决议都不可能改变这种法律,(这种法律)无需说明者和阐释者,不会在罗马是一种法律而在雅典是另一种法律,现在是一种法律,将来是另一种法律,对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它是唯一的法律,永衡的不变的法律。并且也只有一个对所有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率的神,他是这种法律的创造者、裁断者、立法者,谁不服从他,就是逃避自我,蔑视人的本性,从而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尽管他可能躲过被人们视为惩罚本身的那种惩罚。(P105)

  莱利乌斯的辩论结束后,众人皆表示认可。并且,斯基皮奥分别接着描述了在三种政体之下,不公正便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再成为“人民的事业”,也因此不成其为一个国家了。

  【第四卷】

  第四卷内容基本散佚。

  【第五卷】

  第五卷以诗人恩尼乌斯的诗歌开篇: “古代习俗和人——罗马国家存在的基础。”(P124)传统与人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的习俗本身培养出了许多卓越的人物,而杰出人物本身又维护了古代习俗和祖辈们的遗制。

  转引自其它文献的散佚部分:图利乌斯在《论共和国》中说,国家统治者应该是无比杰出和博学的人,从而也应该是一个明智、公正、克己、富有口才的人,能够以流畅自如的语言展示自己心灵的奥秘,使平民服从统治。他还应该通晓法,知道希腊著作。(P125)

  “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目的是要使市民们生活幸福,使市民们的生活财源充足,财富充裕,因赞誉而荣耀,因德性而尊贵。我希望他是世间这一最伟大、最美好的工程的缔造者。”(P127-128)

  【第六卷】

  第六卷的主要内容是斯基皮奥叙述其梦境,在形式上似乎借鉴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结尾部分。斯基皮奥提到他曾经到非洲预见北非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时,被王室盛情款待,并且多次谈论到斯基皮奥的祖父,那晚斯基皮奥因旅途劳顿和情绪兴奋,因而进入了比平时更为深沉的睡眠。于是他梦见了老斯基皮奥。老斯基皮奥指着迦太基城对他说,他将以执政官的身份摧毁它,并因此得到自己的功绩。并且预示了后来格拉古兄弟改革给罗马城带来的动乱。在国家的动乱中,老斯基皮奥称斯基皮奥将以独裁者的身份恢复国家的秩序,但同时也预示了斯基皮奥死于其亲属的谋害。

  老斯基皮奥为了让他坚定地保卫国家,告诉他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天庭为其划定了一块地域,可以让他永远在那里幸福地生活。(P137)没有什么比按照法结合起来的市民社会更能够让神满意。国家保卫者从那里出发, 然后又回到那里。随后,斯基皮奥的生父鲍卢斯也出现在梦境中,告诉他应该尊重正义和虔诚,这种生活是通向天空,通向那些已经结束的生活,摆脱了肉体的束缚。(P139)“请你在各种最杰出的事业中磨炼自己的灵魂吧!为了国家的安康尽心尽力便是最高尚的,受其激励和磨炼的灵魂会更快地飞来这处地方和它的住所,并且如果当他们被束缚于肉体时便能超出体外,观察身边的一切,尽可能使自己远离肉体,那时他便会更快地实现这一点。……凡是让自己屈服于肉体快乐、使自己如同仆人般服从快乐、受命于快乐的欲望好的激励而冒犯神明和人间法规的人的灵魂,在它们脱离了他们的肉体之后,将会在这地球周围飘荡,只有在经过许多世纪的徘徊后,才可能回到这处地方。”(P145)

  论法律

  【第一卷】

  论法律的内容背景就发生在西塞罗自己的时代,西塞罗本人就是主讲人。总体内容上接续《论共和国》的思路,探讨对法律的认识。西塞罗的国家与法律思想,都明显受到斯多葛学派的影响。文章开始于西塞罗(马尔库斯)与其弟昆图斯,挚友阿提库斯有关市民法的讨论。“自然赋予人什么恩惠,人的心智蕴含怎样巨大的创造完美事物的能力?我们出生到世上是为了履行、尽到怎样的责任?人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人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自然联合?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了,我们便能找到法律和法的根源。”在西塞罗看来,法的本质问题不能诉诸于十二铜表法或裁判官的法令中寻找,而应该诉诸人的本性和哲学。(P157-158)

  “诉讼产生于对法的无知而不是对法的了解。……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最高理性,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充分体现,便是法律。”(P158)西塞罗认为法律应该被赋予“选择”的概念。并且强调法根植于自然,在自然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才不至于发生迷误。

  西塞罗首先提出在众多生物中唯有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没有什么比理性更美好,它既存在于人也存在于神,人和神的第一共有物便是理性,同时还是正确的共同理性。因为法律就是理性,因此应该认为人在法律方面也与神共有。具有法律和法的共同性的人们应该属于一个社会共同体。(P160-161)

  灵魂是人与神之间的联系的纽带,任何人在回忆和认识自己从何而来时,实际上就是在认识神。人和神之间的一种共同的德性,就是达到完善,进入最高境界的自然。自然赋予人生存的各种所需,在自然的教导下人们发明了技艺满足生活的需要。同时,自然赋予人敏锐的心智,赋予人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独特秉性。“当自然让其他所有动物倾向地面取食时,它只让人站立,使人仰望天空。”(P16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着中介者的力量。

  西塞罗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比深刻理解我们出生是为了正义,法权不是基于人们的意见,而是基于自然这些问题更重要。没有哪种生物像我们这样彼此近似,我们不同的心灵中都有着共同的理性。阿提库斯对于上述讨论进行了一番总结,即法源于自然,并且这基于如下的分别论述:1)我们似乎是由神的礼物装备和美化的;2)人们中间存在一种同样的、共同的生活法则;3)人们彼此之间由某种天生的仁慈和善意以及法的共同性相维系。(P166)

  人们应该追求正义和高尚的德性本身,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好处和利益。正义不等同于成文法律与人民的决议,如果不存在自然的话就不会得到任何正义。任何因为有利而得到确立的东西都会因为对他人有利而被废弃。德性不是基于人们的看法,人们的意见也无法改变正义本身。为正义寻求报酬本身便是最大的不义。(P172)

  【第二卷】

  “法律不是由人的智慧想出来的,也不是各个民族的什么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许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衡之物。”(P183)“真正的第一条具有允行禁止能力的法律是至高的尤皮特的正确的理性。”是“神明的灵智。”(P184-185)这种正确而合理的法律是永衡的,不随成文的法规一起产生或消失。成文法律如果是有害的、危险的,不合于正义的,那将不再被认为是法律。(P186)

  自然事物的运行和变化中必然包含着理性,否认这一点,仅认为人们自己享有理性是愚蠢而狂妄的表现。(P187-188)随后是西塞罗提出的一些有关宗教的法律要求:纯洁地接触诸神;不得有个人的神;保留家族和祖先的礼仪;崇拜那些如神的人;履行宗教礼仪;节日不诉讼;祭司安排;大祭司是战争与和平的决断者;妇女不得在晚间献祭;偷窃圣物与杀父同罪,作伪证、乱伦的极刑、不得向神敬献土地、让祭祀永远保持。

  【第三卷】

  本卷主要讨论了有关官职的问题。“官员的职责在于治理和发布正确的、有益的、与法律相一致的政令。犹如法律指导官员,官员也这样指导人民。因此官员是说话的法律,法律是不说话的官员。”“没有什么比治权与法的自然特性更相一致。没有治权,便不可能存在任何家庭、市民社会、民族和整个人类。”因为即便是宇宙也服从于神明,服从于最高法律的命令。(P217)

  西塞罗有关国家权力的立法纲要:权力应该是合法的,市民应该顺从地、无异议地服从它。对不服从的有罪的市民,可以加以惩罚。市民可以提出申诉,但不得对战争统率权的命令提出申诉。战争指挥官发出的一切命令都是合法的。官员要被赋予占卜权和审判权。应当设立市政官管理城市、粮食、赛会。监察官调查公民的基本情况管理城市庙宇道路国库和赋税。裁判官是市民法的监护人。(P219)有关立法:在人民会议和元老院会议上要保持适度。不得使用暴力。不得提议关于某个人的特别法,市民死刑法案只能在最大的市民会议上,且监察官应当参与。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读后感(五):120-西塞罗文集-西塞罗-随笔文集-51BC

  ——“在你信任一个人之前,先要深入地了解他。”

  《西塞罗文集》收录了《论共和国》、《论法律》、《论老年》、《论友谊》和《论义务》等作品。写作跨度从公元前51年到公元前44年。

  西塞罗,于公元前106年出生于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43年去世。他出生于骑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他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安东尼对西塞罗的反复无常感到十分震怒,最后派人杀了西塞罗。代表作:《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等。

  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灭亡于公元前27年。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

  部分目录

  1.论共和国

  2.论法律

  3.论老年

  4.论友谊

  5.论义务

  “无论怎样称赞哲学也不会过分,因为它能使听信它的教诲的人毫无烦恼地度过人生的各个时期。”

  “凡是靠自身不能过美好、幸福生活的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会使他们感到烦恼;但是,凡是力求从自身寻求各种美好的东西的人,按自然规律必然产生一切事物都不会使他们觉得可厌。在这类事物中首先要数老年。人人都希望能活到老年,然而到了老年,却又抱怨它的降临。愚蠢使人变得如此反复无常!他们说:“老年的到来比他们想象的要快。”首先,是谁让他们产生这种错误想法的?难道老年代替青年比青年代替少年更快吗?其次,假如他们能够活到八百岁,难道他们会觉得那里的老年比八十岁的老年少一些烦恼吗?要知道,无论他们能够活多久,岁月逝去,也丝毫抚慰不了他们的愚蠢的老年。”

  “特弥斯托克勒斯同一个塞里福斯人发生争论,当对方说他的声名不是他自己挣来的,而是靠国家的荣誉得来的时候,特弥斯托克勒斯回答说:“是的,我如果是一个塞里福斯人,我是出不了名的,但是你即使是一个雅典人,也永远不会出名。”我们对老年也可以说同样的话:在极度贫困之中老年固然不容易度过,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是那样;但是,一个愚蠢的人即使处在大富大贵之中,也会觉得老年可厌。”

  “当我认真思考老年为什么被认为是不幸的时候,我想出了四条理由:第一,老年使人退出事业;第二,老年使人身体朽弱;第三,老年使人失去感官娱乐;第四,老年离死期不远。”

  “认为老年无所作为是毫无根据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同那些声称舵手在航行中无所作为的人相似,因为在那些人看来,当其他的人有的在爬桅杆,有的在舱面上忙碌,有的在抽出舱里的积水的时候,舵手却只是手握舵柄,逍遥自在地坐在船尾。是的。他也许干不了年轻水手们干的事情,但他干的却是更重要、更关键的事情。成就伟大的事业有时不是靠力气、速度和灵巧,而是靠思想、威望和判断力。老年一般不仅不会失去这些,而且还有所增加。”

  “一个农人不管多么年老,但如果有人问他为谁耕种,他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为了永生的神明,他们不仅让我继承了祖先的产业,而且让我传给后代。”

  乔布斯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仍然关心着苹果,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渴望为公司未来的产品发展提出建议。他所做的这一切主要是出于他那希望创造出更多伟大产品的内驱力。像这样的人,不管他们的生命是在56岁结束。还是在96岁时结束。他们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之中,直到死神把他们带走。

  “正如有智慧的老人乐于同秉性高尚的年轻人忘年相交,以便从年轻人的敬重和热爱中减轻老年的困惑一样;年轻人也乐于听取老人的教诲,那些教诲可以使他们培养美德。我知道,我使你们感到的愉快并不亚于你们使我感到的愉快。然而你们可以看到,老年不仅不朽弱疏慵,而且还非常勤奋,总是忙碌着,从事某种类似于他们在前一时期热心从事过的事业。还有一些人,他们年纪虽然老,但仍继续追求知识时。”

  “有什么长处就好好利用,没有,也不要叹息;否则,青年就该叹息少年的消逝,成年就该叹息青春的消逝了。生命的途径是固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单向的,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自有与其相对应的特性:童年软弱,青年狂妄,中年严厉,老年成熟,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的属性,每一种特性分别属于与其相对应的生命时期。”

  “应该抵御老年,应该尽力弥补老年的缺陷,要像抵抗疾病那样同老年作斗争,注意身体健康,做适当的锻炼,饮食要适量,以能够恢复体力为限,而不要过度,成为负担。同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身体,更要关心智慧和心灵,因为它们像灯一样,若不继续添油,老年便会使它们的光辉逐渐暗灭。身体会因运动而亦困乏,感到沉重,心灵则会因运动而亦轻松。凯基利乌斯说的:“喜剧式的愚蠢老人”是指那些轻信、健忘、怠惰的老人,这些缺点并不是老年人共有的,而是属于那些懒惰、昏聩、无能的老人。如同暴戾、纵欲常是青年人,特别是那些缺乏高尚品德的青年人的特性,而不是老年人的特性一样,所谓老年性的昏庸——通常称做老朽——只属于那些意志软弱的老人,而不属于所有的老人。”

  “一个经常在这种钻研和劳动中生活的人,是不会感觉到老年逼近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进入老境,长时间之后才渐趋泯灭。”

  《论语》里写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最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忘记了时间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记忆起时间,那么他往往过得并不幸福。

  “自然赋予人的最大的祸害是感官娱乐,它贪得无厌,疯狂地逼近我们去求得满足。由此而背叛祖国,制造政变,私通仇敌;一切卑鄙勾当,一切可耻行为,无一不是因追求感官娱乐而作出的;乱伦、通奸和一切类似的丑事不是由于受了别的诱惑,而是由于贪求感官娱乐。如果自然或哪位神明赋予人的最美好的东西是智能,那么这件神圣礼物的最大仇敌便是感官娱乐。在欲念肆虐的时候,节制是无能为力的。在欲念的王国里美德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谁也不能怀疑,只要一个人沉溺于享乐之中,他是不可能运用他的智能的,凡是需要思索、考虑的事他都不可能去做。情欲愈强烈,存在愈长久,便愈能扑灭心灵的全部光明,因而危害也愈大。”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沉溺于某种事物的经历。它可能是网络小说,麻将,或者是情欲。当我们沉溺其中时,我们便将世界上其他东西都看得不再重要。甚至连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这些基本事务,以及最亲近人的问候,都使我们异常烦躁,深感厌恶。只希望世界不要打扰自己,让自己和正在做的事情继续独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癫狂状态。

  “也许有人会说,娱乐对于老年已无搔痒般的强烈快感,我相信是这样,但是老年也没有那样的贪图,一个人不会因缺少他不贪求的东西而感到懊恼。有人问索福克勒斯老年时还有没有男女之情,他回答得很好:“神明保佑!我终于像逃避野蛮、疯狂的主人一样逃开了那种欲望。”缺乏那种欲望也许会使贪求的人感到苦恼、懊丧,然而对于饱餍的人来说,缺食比吃喝更为赏心适意;既然人们对不贪图的东西不会感到缺欠,因此我说,无所贪求更令人愉快。”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也引用过索福克勒斯的这一段话。除了口腹之欲外,情欲大概是一个人排在第二顺位的最强欲望。当我们为情欲所困时,理智便被抛在一旁,此时做出的决定,也往往是冲动而不理性的。

  “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在战胜情欲、野心、争斗、仇恨以及一切贪欲之后获得自由,或如常言说的获得解脱,该是多好啊!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求得知识和学问如同获得食物一般,那么没有什么比闲逸的老年时期更令人愉快的了。”

  《论语》里写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对物质的渴望是容易的,即使是野兽也可以轻易做到,保持对知识、对创造的追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老年,特别是享受尊荣的老年,具有极高的威望,它比年轻人的所有娱乐更能娱悦老人。”

  当我们的身体逐渐变得衰弱时,我们从物质上得到的乐趣逐渐减弱。于是转而寻求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那些年轻时就不懂得从精神获取乐趣的人,于是对老年极为厌恶,将这个时期视作一无是处。

  “正如并非所有的酒都会因长久存放而变酸一样,并非所有的人到老年都会性格乖僻。我赞成老年人严厉,不过也要像对待别的事情一样要有节制,对乖戾我无论如何不赞成;至于说到老年贪婪,我不明白那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还有什么比一个旅行者剩下的旅程越少,越想装满他的行囊更愚蠢的吗?”

  《论语》里写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便是在告诫老人不要贪得无厌。

  “时、日、月、年都会逝去,逝去了的时间永远不会复返,将来的事情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一个人能活多久,就应该以多久为满足。演员想获得成功,也不一定要演出整部戏,只要在自己演出的那一幕能博得观众的赞赏就够了;同样,聪明的人在人生舞台上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活到“请大家鼓掌”的那一时刻。生命虽短,若能过得高尚、荣耀,也就够了;但是,若能活得更长些,也不必比怅惘于温和的春天过去后夏秋将至的农夫更忧伤。春天同人的青春一样,预先未来的果实;而后来的时节则是用来收集并储藏果实的。”

  “人死的时候也许有某种感觉,不过也是转瞬即逝,或者感觉快乐,或是毫无感觉。但是从青年时期起就要对死有这种认识,这样才能蔑视死亡;没有这种认识,便不会有宁静的心境,因为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一个人害怕死亡,他的心怎能平静呢?”

  “贪求一切的人才贪生。童年有自己的爱好,难道青年应该去留恋吗?青年也有自己的爱好,难道到了通常称为“中年”的成熟年龄时还舍不得离弃吗?同样,中年也有自己的爱好,难道老年应该去追求吗?最后的爱好是属于老年的,正如人生前几个时期的爱好会逝去一样,老年的爱好也会逝去。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生活满足了,死亡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如果我的荣誉的存在以我的生命为限,你以为我会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战时平时,如此勤奋地工作吗?不费辛劳、与人无争,清闲自在地度过一生,岂不更好吗?然而我的灵魂不知为什么总是那样兴奋,那样向往未来,好像它离开人生之后,便得到胜利一般。如果灵魂不是不死的,那么任何一位伟人也不会奋发追求荣誉了。至于说到最聪明的人最能从容地去死,最愚蠢的人会最不安地去死,你们不认为这是因为有的灵魂看得明,有远见,知道自己在前往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而有的灵魂则较为迟钝,看不到这一点吗?”

  “我不愿像许多人,甚至一些有识之士那样时常怨恨人生,我也不想后悔自己已经度过的年华,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虚来人世,而且我离开人世犹如离开旅店一般,而不是离开家,自然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暂作停留的寓所,而不是久居之地。”

  苏轼在《临江仙》里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朝露般短暂,我们托生一副不耐久的躯体之中,在这世间的生活如同在旅馆般仓促,过不了多久便要离开,开始下段旅程。《模拟人生》中,虚拟小人一代代出生、成长、死亡,下一个小人与上一个小人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但是他们映射到内存,或许还是相同的。

  “凡行为和生活忠实、正直、公平、宽宏,摆脱一切激情、欲念、狂妄,性格无比坚定之人,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些人那样,这种人正如人们认为的,我们应该称呼他们为高尚之人,因为他们尽人之所能,顺应自然这一使人美好的最好向导。”

  “如果生活不是基于朋友的彼此情谊,那么怎么还能有如恩尼乌斯[36]所说的值得过的生活呢?你若有一知己,敢于对他无话不谈,就像对自己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你若没有朋友能够像你一样对你的事业的成功感到高兴,那么你的成功能使你感到应有的愉快吗?如果没有朋友能超过你自己地为你分担更大的忧愁,那么要承受遇到的逆境是很困难的。最后,人类追求的其他各种事物,一般是每一种只具有单一的目的:财富是为了利用,权势是为了享尊崇,功名是为了受称赞,娱乐是为了高兴,身体健康是为了免除病痛和可以充份运用身体的各种机能;友谊则包含多种好处:无论你去到那里,它永远在你身边,永远不会被什么界限所限制,永远不会不合时宜,永远不会使你烦恼。故而我们最经常利用的不是人们常说的水,也不是人们常说的火,而是友谊。我现在讲的不是普通人之间的友谊或泛泛的交往,虽然那也是令人愉快的、有益的,我讲的是真正的、完全的,那种曾经存在于若列举起来为数不多的人们之间的友谊。友谊能使幸运辉煌,能使逆境容易忍受,因为有朋友同你分享和共同承受。”

  “须知正是那愈充满自信的人,正是那愈富有美德和智慧、在任何事情上都无需求助于人而可自我满足的人,愈爱寻求友谊和维护友谊。”

  潦倒之人,与其说是需要友谊,不如说是需要帮助。一个自己无法独立的人,无法拥有真正的友情。如同缺乏独立人格的人,也无法拥有真正的爱情。此外,一个无法对别人产生爱的人,也是无法真正拥有友谊的。我们需要具备爱他人的能力。

  “敬仰之情和亲切情谊是由自然产生的,当一个人表现出高尚的品性的时候;人们都希望与具有此德之人结交,密切关系,为的是通过与自己敬仰的人的结交而享受他的人品,同样地爱,同等地或者更多地奉献,而不希图对方为此作报答,还要在他们之间进行这种高尚的竞赛。就这样,由友谊可以获得巨大的好处,而且友谊由天性产生比因软弱而产生更值得敬重,也更真诚。事实上,如果友谊是由利益促成的,那么当利益改变之后,友谊也就会消失。然而,天性是不会改变的,因而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友谊中有一条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规则:我们不要求他人做不名誉的事情,也不应他人之请求做不名誉的事情。要知道,无论是对于其他的罪行,或是对于若有人承认他为了朋友而做过有害于国家的事情,宽恕都是可鄙的,都是不可被接受的。”

  “友谊的被公认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请求朋友做高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为朋友做高尚的事情;不要等待向我们请求,而要随时效力,没有迟延;我们要敢于坦诚地提出忠告,愿在友谊中忠言相告的朋友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劝告不但要直接,而且情势需要时还要尖锐,并且对劝告要听从。”

  “当德性产生友谊时,正如我上面所说,如果德性的某种征兆发出闪光,相似的心灵向这种德性靠近、聚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必然会产生友爱之情。对许多虚幻的东西,如职位、荣誉、琼楼玉宇、锦衣华饰等很感兴趣,而对被赋予美德,从而能够爱或者正如我所说,能够回报以爱的活人却很不感兴趣,能有什么比这更荒谬吗?要知道,没有什么比对情谊的奖赏,比互相关心效力更令人愉快的了。如果我们再作点而且是确实可以作的补充,即任何东西都不及导致友谊的志同道合更能把其他东西吸引和聚合到自己周围,那么当然应该同意这样的看法:心灵高尚的人们喜爱高尚之人,并且把有如因亲情和天性而相近的人团结到自己周围,因为人的天性最好追求和得到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论语》里说,“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拥有高尚的情操,就能够吸引到其他人。两颗闪闪发光的心会相互吸引,而不用通过虚与委蛇,相互奉承来获得友情。

  “难道真有这样的人,此人希望自己能拥有无比的财富,生活于富裕之中,却不爱任何人,自己也不为他人所爱?这无疑是暴君的生活,其中不可能有任何信任,任何友爱,任何对情谊的可靠信赖,有的只是猜忌和忧虑,而没有友谊的任何位置。确实的,有谁会爱他所害怕的或者爱一个他认为害怕他自己的人?他们也可能像是受人敬爱,但那只是暂时的。一旦他们失去权势——像大部分情况下发生的那样,——那时便可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朋友是多么少。据说塔克文在被逐之后明白了,哪些人是他的忠实朋友,哪些人对他不忠实,虽然他当时无论对前者或后者都已无法作报偿。”

  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是无法知道哪些人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只有当他失意时才能够明白。所以人们在得意时不要夸口自己朋友满天下,须知里面真正的友谊可能是极少的。

  “人们对其他一切事情都比较认真,例如每个人都能说出他拥有多少山羊和绵羊,却说不出他拥有多少朋友;人们为获得山羊和绵羊非常用心,然而在选择朋友时却不经心,好像没有什么特征和标记,可以据以判断哪些人适合于结交。应该选择那些忠实可靠、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为友,这种人非常稀少;如果没有考验,判断是很困难的,而考验需要在友谊中进行。因此友谊先于判断,排除了考验的可能。由此之故,审慎之人应有如掌握竞赛方向那样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并要像驾驭马匹那样在考验过朋友的品性之后驾驭友谊的方向,对有些人常常通过少量的金钱便可看出其性情如何易变,对有些人通过少量的金钱不可能看出来,但通过大量的金钱便可以认识清楚。即使能够找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认为把金钱看得重于友谊是愚蠢的,但是哪里能够找到这样的人,他们不把荣誉、官职、军事权力、行政权力、个人影响置于友谊之上,当他们一边是上述那些东西,另一边是友谊和义务时,他们根本不重视前述那些东西?要想蔑视权力,人性总是软弱的;人们在轻视友谊而获得权力之后,甚至希望这一点会被遗忘掉,因为并非无重要原因而轻视友谊的。就这样,在那些追求功名和从事国务活动的人中间是很难找到真正的友谊的。”

  《论语》里说,“无友不如己者”我过去觉得很疑惑,如果每个人都不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岂不是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了吗?后来觉得,孔子可能是说,不要和那些在每一方面都乏善可陈的人交朋友。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想要找到处处不如自己的人是很困难的。那岂不是说,每个人都值得成为自己的朋友了吗?

  “境遇不济,朋友见知己,但有两种情况可以揭露大部分人的反复无常和不能始终如一:或是自己顺利时蔑视朋友,或是朋友不幸时弃之不顾。因此,如果一个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能让自己对友谊保持忠信可靠、始终如一、坚定不移,那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人是难得之人,而且近乎是神性的。”

  “我们在友谊中探求的坚定不移和始终如一的基础是诚信,须知凡无诚信者不可能坚定不移。此外,应该选择率真、随和、意见相投,即会为同样的事物而感动的人为友,所有这一切都能促使忠诚。要知道,生性复杂多变者不可能忠诚,不会为同样的事物而感动、性格不相投者也不可能忠诚或坚定不移。此外还需补充一点,那就是此人不要以指控他人为乐或轻信指控,这一切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始终如一。就这样,正如我一开始时说过的,非高尚的人们之间不可能有友谊。”

  《庄子》里写道,“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自己操行高尚,即使不通过纵情玩乐也可以结交朋友。而小人则需要通过一同吃喝玩乐来建立友谊。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追求,追求的差异瓦解友谊。不是由于什么其他原因,高尚之人与卑劣之人、卑劣之人与高尚之人不可能为友,正是因为他们在品行和情趣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首先要努力避免朋友间产生不和,而如果产生了某种不和,那就要让友谊似乎是逐渐熄灭,而不要断然决裂。必须注意不要让友谊变成深刻的仇恨,由此会产生争吵、漫骂和侮辱。不过如果上述这些仍堪忍受,那就要忍受,并且对旧日的友谊仍保持敬重,从而使侮辱人者陷入错误,而不是被侮辱者陷入错误。”

  “若没有美德,我们既不可能获得友谊,也不可能得到我们应该追求的任何东西。蔑视美德而又认为自己拥有朋友的人,当他遇到重大不幸,对朋友进行过试验之后,他就会明白自己错了。因此——这一点应该更经常地强调,——对一个人应该先判断,然后爱,而不要先爱,然后再判断。然而正如我们在许多事情上因疏忽而受惩罚一样,若选择朋友和与朋友相处中发生疏忽,尤其应该受惩罚。要知道,我们这是谋虑在后,本末倒置,违背了古训。尽管长久的交往,甚至互相履行义务把我们联系到一起,但是一旦发生什么冲突,我们也会在友谊的中途断绝交往。”

  ““假设让一个人升上天空,让他看到宇宙的盛景和群星的璀璨,但这一惊人的壮观并不会令他愉快,只有在他找到一个人述说之后,他才会感到快乐。”人性就是这样不好孤独,总是尽力寻找帮助,而令人最感亲切的帮助则存在于最亲密的友谊之中。”

  ““对于有些人来说,苛刻的仇人比貌似亲密的朋友更有用,因为前者常常说真话,后者从不说真话。”有的人受到告诫之后,并不感到他应该感到的那种烦恼,而是感到他应该避免的那种烦恼,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他不恼恨自己的过错,却恼怒自己遭责备。其实正好相反,他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而痛心,为纠正过错而高兴。”

  “正如常言所说,如果你看不到朋友的心怀坦荡,或者你自己不为朋友敞开心怀,你便不可能享受到任何忠诚,得到任何经受过考验的东西,甚至爱和被爱,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不过不管阿谀逢迎有多大危险,它仍不可能伤害任何人,除了那些接受它,并以此为荣的人。实际上,最喜欢竖起耳朵听阿谀逢迎之词的人就是那些最好自我吹嘘,并以此为乐的人。”

  “美德促成友谊,美德维护友谊。这是因为:协调一致、坚定不移、忠贞不渝都蕴含于美德之中。美德展现自己,放射出光辉,并且能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和识别出同样的光辉,让自己向它接近,互相接受他人身上表现的光辉,由此燃起或称之为爱(amor),或称之为友谊(amicitia)的东西。要知道,这两个名称都源自“爱”(amare),但是爱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敬爱你所爱之人,不包含什么要求,不寻求任何利益。后者会由友谊自然衍生,虽然甚至你并不追求它。”

  真正的友情和真正的爱情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不带有目的性的。我们喜欢与对方相处时的感受,喜欢与对方交谈,即使是相对无言,在对方身旁也能感受到乐趣。

  17/05/13

  20/05/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