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摘抄

2020-09-05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摘抄

  《游艺黑白上下)》是一本由焦元溥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895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2010-01-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艺黑(上下)》精选点评

  ●更多是一本故事书在读的,感受到了很多对于音乐认真喜爱热爱才是前进的动力呀。坐等增订版了,会入手。

  ●每个圈子开聊起来都有一个不变的吐槽点流行音乐界是【包装】,古典音乐界是【比赛】。另外走到哪里都有鄙视链,苏联不起俄罗斯,俄国看不起苏联,呵呵呵。

  ●很好。

  ●反正各种局限就是了……大都如此……

  ●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强烈推荐

  ●“如果艺术能够感动人心,这种感动就可以转化力量改变自己也改变世界。”

  ●现今买到过最全面深度钢琴家访谈录,拓宽了对钢琴艺术诠释视角观念

  ●真木想到这本书也有书托= =

  ●教授同款,值得拥有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一):为而生,为乐而活!

  ♏: 一本钢琴家访谈录囊括了部分名家对话,虽不尽全面,但也足够使得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欧洲、美洲、亚洲......那些沉淀下来,且走得愈来愈远的钢琴家,无不是有着过人的天分后天坚持不懈练习。他们为真正的音乐而演奏,不是被商业左右

  真正地热爱音乐,包容万物。逐步在钢琴演奏上沉淀修为不一味沉迷于技巧,也并非为了炫技演奏。 为爱而生,为乐而活!

  2015.11.03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钢琴的一代宗师

  古典乐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想起了拍《一代宗师》的王家卫,他为了拍这部电影,四处走访武术名家,虚向他们请教。很多老武术家,他们在自己的圈内或许小有声名,但外人基本上看不到他们,在他们看来,上电视参加比赛和以前的街头卖艺一样掉价,这些虚名他们不图,但也因为关注度不够老祖宗传下来的一身武艺便难以传承下去。电影的主角是叶问,电影之外的主角是这些武术宗师,王家卫扮演了一个寻路人

  同样的情况,古典乐现在也渐渐没落了,Itunes的排行榜上火的是像《江南style》这样的歌。说实话,这本书里谈到的钢琴家们,我之前一个也不认识,当然懂音乐的人自然耳熟能详。而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古典钢琴乐的寻路人,他会在演奏会时带上琴谱,他会和钢琴大家讨论某首曲子的某个小小的乐句的演奏。他为我这样的乐盲画出了一详细地图,并标出了哪个地方藏有宝藏

  越来越多的人是这样一种状态,他们戴着耳机,然后看看书,或者写作业,或者干任何事,反正不能光听。音乐成了一种背景。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实在发人深思“不要把耳朵当成垃圾!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的倾听,听到乐曲中的各种声部、线条、结构,我们可以变得更聪明。我们听得愈深入,我们就愈聪明。然而这种聆听能力需要训练,我们也要有倾听的观念。”

  一本好的小说,可以让我们充分的进入想象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也是如此,音乐不应该成为背景,音乐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想象。

  “聪明”字面意为“耳聪目明”,而大多数人放弃了倾听能够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感动,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里赫特是怎样用一首《贝多芬第七钢琴曲》让现场所有的观众泪流满面。这便是音乐的力量。

  钢琴家

  被采访的钢琴家大都认为现在的钢琴家很缺少对音乐的热爱,曲子越弹越快,却没有情感。

  听众也是,陷入了技巧崇拜。

  “无论什么样的技巧,最终都要回归到声音,声音才是一切的答案。”而没有真正的热爱,是不懂这些的。

  现在好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都是把它认为是一项提升逼格的技能,而不管孩子是不是真正的热爱。所以很多演奏会上都会听到孩子的哭闹,以及各种不合时宜的鼓掌。

  怎样才算是一种不浮躁的态度?

  如果你要弹肖邦的曲子,你光看乐谱是不够的,你还得了解他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期,这就够了吗?不,这还不够,甚至有人为了弹好一首曲子,特意去学习作曲者国家的语言的。上帝把音乐交给作曲家,作曲家把音乐交给钢琴家,他就有必要将生命注入到作品中。钢琴大师永远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想要成就伟大的演奏,必须有永恒的追求。

  伟大源自对永恒的参与。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三):遊藝黑白,聆聽心靈的聲音

  歲月流逝,心神散滯。經過時間沈澱後,往往被循環往復的慣性思維所羈絆,人也會逐漸卻初心,有時,會忘記初涉塵世的本願……人與人的相遇,也是如此,不過是低概率的隨機事件。緣聚緣散,本沒有定準。然而,內心的聲音,我們是否耐心傾聽過靈魂迸發出的回音呢?

  人生,有時是令人覺得詭譎莫測、撲朔迷離的。焦元溥創作《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言談錄》後接受采訪時,記者問道:“在東方世界,學音樂往往是高度功利性,充滿計劃與算計,大家總談音樂的種種好處,為了這些好處而學音樂。”焦元溥回答時頗為巧妙,除了引用呂克特的詩句外,他的回答也很發人深省:如果學音樂不是為了愛音樂,天分再高,終究皆是無有所成。引申到其他領域的提升自我進境的層面,天賦才具祇能是我們追尋自由之風的過程,但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就,人生如何無悔而過,如果祇有精致的無底線功利、道德淪喪的自我炫飾和過於強烈的逾份欲望,兼之沒有精神世界的空虛心靈,是不可能達致的。

  焦元溥是張懸胞兄,這也是看了這本書的相關紹介才知道的。想必兩人對音樂有相當的興趣和成就,是和家庭薰陶分不開的。焦元溥雅愛Classical music,特別是這些對音樂家、鋼琴家的採訪,更是用心細緻、令人感佩。

  看完焦元溥的《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感悟頗多。音樂無國界,天籟之音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之所系。然,雅道陵遲、正聲微茫,生於貴國,實屬無奈的境況。祇能憑借可憐的秉賦,訴諸筆端,以慰籍受傷的心靈……

  焦元溥雅愛音樂,對鋼琴藝術有獨到的鑒賞力和感悟,故而世界各地的鋼琴家極願接受他的取材,而他正是借著形神兼備的文筆將古典音樂的魅力傳之彌遠。其中,尤以猶太鋼琴家、俄國鋼琴家、東歐鋼琴家的跌宕起伏之運命,令人唏噓不已!獨裁國家為裝點門面、宣揚國威,也著力培育符合他們需要的音樂家。而向往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他們之中有些遠離了專制國度,另外一些雖仍在壓抑的環境中,卻仍能保持冷靜審慎的精神,守護著音樂帶給人類的歡愉、慰籍和永恒的人性之輝。

  最令人銘感五內的,是台灣鋼琴家陳必先女士的一段話:“愈是謙遜,愈能看到偉大的藝術,Bach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寫的《賦格的藝術》就是為了證明他的技巧。當年他的這部作品被人批評為'亂寫',因為巴赫所展現的複雜轉調和高超對位法,遠遠超過了他的時代……在他的作品裏,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痛苦,但巴赫知道他要超越痛苦,看得比痛苦更高,最後把痛苦放開。”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哥德堡變奏曲》正是超越了人世間的苦痛,從他的音樂中可以體味基督教的神性與聖潔的光芒,然而,最後給人印象深刻的其實是那種超越悲歡的情愫。

  Chopin的音樂也是如此。那種淡淡的哀傷,又在人生不羈的潛流中貫穿的人性之光,波蘭語境下的Zal的精神……Zal意味著“激動,不安,怨恨,責難,反抗,蓄謀已久的報覆,以及刻骨銘心、祇生根不結果的仇恨。”(李斯特)這種情結正是一種靈魂的超越,是人生苦痛的積澱、升華與逾越。這些情感在Chopin - Fantaisie-impromptu Op.66、Chopin - 24 Prelude Op.28-04、Chopin - 24 Prelude Op.28-15(Raindrop)等曲目中表現得極為突出。肖邦的音樂哀而不傷,在沈郁頓挫之中又有激動、輕靈和述說心靈之聲……

  有位歐洲鋼琴家接受采訪時說:“音樂是表現(express),而不是描述(descriptive)”,更有鋼琴家桑多爾說“希望音樂家保持清醒,追求音樂而非音符”,發人深省!我倒覺得這些可以擴展到整個人文領域,不僅限於音樂的場域。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們所追求的,僅僅是我們“理論建構”或憑空想像出來的烏托邦,而不是應該順應自然的法則(natural law)、遵從內心的conscience嗎?

  夜闌人靜。最近常感心神倦怠,人生不過是趟未知的旅程。而生命之焰不熄,追尋自由的彼岸之風的意欲,就不會停止。思無涯,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泛若不繫之舟,遨遊於無邊際的智識之海。若非如此,人生又有何期待?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四):演奏有涯,然音乐永恒

  “你平时空闲时间都干些什么?”有人曾问我。 我按照第一反应作答,“弹琴。”“还有呢?”“阅读。”对方显露出一种我难以理解的惊讶表情,继续追问:“有没有不是这种单独进行,而是群体活动的爱好?”思忖了半天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哦,原来我是一个原始到可以单单被古典音乐和阅读填满生活的minority.

  关于钢琴与阅读,因此我觉得此书于我很亲近。少有书让我这样强烈感觉,它是写给我的——一个有着绝对音感,却在钢琴比赛时会手抖,不勤奋练习也没有以音乐为专业,但却真真实实迷恋音乐的音渣。

  塞给我书的是是作家焦元溥的好基友,说这书你一定喜欢。我在普村冬天的公车站头瑟瑟发抖翻开第一页,左手在口袋里捂捂热,换回拿书的右手,这样交替着读完了序言。“奇葩啊……”我哆嗦地感叹了一声,迅速凝结为空气中白雾。我没有办法形容那一刻的感动。这个作者,带原谱听音乐会、会问傲娇的采访对象“在第二乐章第十八小节,你为什么舍弃踏板不用?”,以及自问自答写了《专访焦元溥》为自序,这足以吸引我当下决定,寒假我要读完这上下两册将近900页的访谈录!

  以钢琴为职业的人,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虽记不下所有钢琴家的名字(读俄国钢琴学派那章刚开始尤其困难,俄文长名字一段到底我已经忘记第一个鼻祖的大名了),我可以描绘出一位钢琴家从童年到晚年的历程,从琴房到机场到演奏厅的心情,为父为母为人妻的角色,还有面对音乐、政治、文化、人生的态度。

  因为此书,我有了一份可以持续更新的to-listen-list。在读到对某一部作品的诠释时,我或者根据演奏者名字,或者根据曲目名称来搜索视频与音频听。百家荟萃,造就了一本书的奇迹。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无疑有着导读、导听的价值,并是很多音乐小知识的科普索引。为什么即使对于自己很熟悉的曲子,弹得流畅才能背谱,断音后就难以接续?(因为人们常常仅靠肌肉记忆、而非对音乐本身的记忆。)肖邦的《夜曲》如何打破和声和旋律的一般原则,别具一格?(他常在同一个和声中打转,好长一段旋律都用同一个和声,但到了结尾,突然在极短的篇幅内做极多的和声变化;然而就一般概念,和声如果单一,那旋律应该短;和声若变化复杂,那旋律应该长。)

  在作者应答如流的访谈和精心设计的问题中,我唯一不那么感兴趣的是他孜孜不倦询问每一位受访钢琴家关于本身学派的看法。在我看来,真正能称得上特色鲜明,并通过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代代传承的学派,只有俄国钢琴学派。虽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耳钝,分辨不出各学派的演奏特色,但是各个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钢琴家确有泾渭分明的说话和思维风格。最欣赏的,还是俄国派那一章,政治苦难历练出来的音乐也呈现给我们许多人生故事;法国与欧洲,物质的丰腴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学习,有着一种欧陆传统的深度与古典音乐代言人的骄傲;美国,虽因为二战成为世界音乐人才的避难所而造就巨擘,却仍然透露着资本主义主导思维,谈话略显浮躁,对于音乐会运作比对音乐的理解还要熟悉(美洲那章有几位真的好肤浅……);亚洲,夹缝中求生存的学子,掩藏不住曾经的自卑与委屈,但面对音乐的谦虚和勤勉也让人感动。

  我相信钢琴演奏一定有极点。无论这个极点的到达,是来自近乎完美的表现,如图蕾克拥有充分把握地宣告她将自己在DG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作为她本人对这部作品最后的决定性诠释;还是因为生理挫败,如多位钢琴家提到自己出现肌肉和手指的问题而退出舞台投身教学。

  再不然,人生有涯,再伟大的演奏也总有谢幕的一天。然而值得我们深深敬畏的是,音乐却没有尽头,并指向永恒。

  《游艺黑白(上下)》读后感(五):读《游艺黑白》

  年前,城市空了大半,人心也随之宽闲。某天,早午班之间隙里独自跑到书城逛“音乐时空”。经过书架时,忽见一套书:《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作者:焦元浦。见其外皮素雅,我便拿起翻,未料想,不看则已,一看大喜。细读几段,已心慌气促,连忙找人索要未开封之新书,到前台交钱抱书走人,仿佛慢了一步,书恐无端消失。

  焦元溥:台北人,1978年生。台大政治系毕业。美国佛莱契而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与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現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音乐学博士班学生,并获2008/2009大英图书馆爱迪生研究员(Edison Fellowship)----这是我后来互联网搜索回来的信息。

  《游艺黑白》收集了作者对当代一百多位钢琴演奏名家或教育家的个人采访。其内容兼具技术与趣味,生动活泼的对话里处处闪现大师们深刻独到的专业见解。采访的钢琴家从法国到俄国到欧洲、美国和亚洲,全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大师或者准大师之钢琴家。响当当的名字包括:阿什肯纳吉、吉辛、齐默尔曼、图蕾克、傅聪等。许多钢琴家分别有两大钢琴学派的背景:法国和俄国钢琴学派,因此,焦元溥也在此书中先交待两派的源流发展、历史特点。读来,颇有收益。

  写序言的杨照,则赞叹此书为奇迹之书---焦元溥以一个既无专业背景,也无专业机构支撑的年轻人却能采访到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演奏家,这本身就是奇迹。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读了此书,不由不佩服焦元溥的厉害。他自己,就是非一般的音乐发烧友。

  大凡音乐会,发烧友都要听的,但你可曾见过几人拿着乐谱去听?焦元溥就是其一。十多年来,他在听每一场音乐会之前,必先准备功课、研读乐谱,收集演奏家资料,做到万事俱备,他才胸有成竹地入场、听乐、找碴、写乐评。而他的乐评也往往能说到要害,不仅服众,还征服演奏家。书中就记载了一则他与华裔钢琴家安宁的佳话:

  有一次,安宁到台湾演出,结束后在报纸上看见一篇千来字的短评,写得有根有据,里面明确列举了安宁对于演奏乐曲的特别诠释和音色意念,且以此为基础,评断演出的得与失。读罢此文,钢琴家安宁立刻托朋友问:此人是谁?当然是焦元溥。从此两人相识,安宁也是焦元溥最早访问的钢琴家之一。

  从此故事可看出,焦元溥对钢琴乐曲的知识与理解,绝对有过人之处,正是这深厚的素养和敏锐的辨析力让书中一百多位大师级钢琴家欣然接受一个寂寂无闻的年轻人的访问。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钢琴演奏艺术,技巧和观念日益趋同,传统学派的分野渐被稀释,焦元浦对此问题很关注,采访法、俄两国的钢琴家,尤其是师承正宗的钢琴家时,都特别针对两派各自的教学特点和艺术宗旨而提问。概括说来,俄国钢琴学派与法国钢琴学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指法上,法国派以手腕和手指的力量为主,演奏时重视键盘上流利自在的水平移动,指法为演奏的方便舒适而设计;而俄国派则强调技巧为音乐服务,追求钢琴的表现极限。钢琴家要用身体力道,而非手指指力演奏,指法也不再为了方便舒适而设计,而以表现音乐、色彩、效果而设计;二、音乐表现上,法国派重视“清晰”、“乐句明确”、“珍珠似的”音色;而俄国派重视“色彩”与“歌唱”,追求“音色的美丽、变化、层次”和“以钢琴走出宛如人生歌唱的乐句”。这两者的差别造成的一个后果是法国学派的演奏方式局限了它所能演奏的现代乐曲和演奏环境,而俄国学派的表现空间则比之广阔,例如,光在音量上,它就游刃有余地满足了现代钢琴演奏的方式:音乐厅。

  《游艺黑白》里有大量的内容是讨论钢琴技巧的,例如,许多钢琴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在钢琴这个键盘乐器上弹出人声歌唱的效果?如何弹出旋律的圆滑奏?我想,这是钢琴艺术追求音乐性其中一个很具体的指标。法国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钢琴独奏家与室内乐名家之一的鲁维耶尔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常带学生一起去听歌剧,还有各种声乐作品,他说,声乐是钢琴演奏的终极解决之道。歌剧更是音乐最丰富、最复杂,也最全面的艺术。而我在获得这观点后,再听钢琴家的演奏就特别留意其是否弹出人声的旋律感,例如,最近听到的一盘里赫特,其演奏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歌唱效果:其音色与句式都仿若歌唱,起承转合之处极为自然。既然歌唱与钢琴演奏大有关系,那么,反过来说,也可以从一个钢琴家的演奏中推断其歌唱特色,这想起来,也颇有意外之趣味。

  由此,我想起那句话: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不是声音的艺术。这种艺术观和我们国画里的“留白”殊途同归,指的都是在艺术的范畴里,“无”往往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一种变相存在。

  很容易想象,在音乐的世界里,钢琴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更要追求这种艺术效果:音乐继续在音符外。在音与音的空隙间,在乐句与乐句的呼吸间,在乐章与乐章的停顿间,音乐在人的心理时间里延续,音乐继续流动。

  关于这一点,法国钢琴家巴维杰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苏联钢琴大师里赫特在布达佩斯曾进行过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第七钢琴奏鸣曲》。他的第二乐章弹得出神入化,音乐在他指下宛如人生,带领全场听众一起经历最深刻的情感。乐章结束后是一段绝对的静默,充满音乐的静默,而当钢琴家开始弹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时,他的歌唱宛如天堂般轻盈温暖--霎那间,全场听众在那一刻全然释放,同声一哭……

  这个故事,即使隔着时空与文字,都具有穿透的力量,让我读来都感动落泪。

  好书必要启人思考。上述问题之外,笔者在读的过程里,也逐渐获得一种过往不曾有的思考:如何欣赏钢琴艺术?如何欣赏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如何理解钢琴演奏中尊重传统和表现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技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等等。其实,这也正是作者自身的疑惑,在其引领下,我们跟随着去看他如何向音乐的殿堂寻求答案、激发交流,甚至在这些音乐家心中也种下一个个思考的芽儿。

  能在音乐上与人启迪,引人思考、感动人心,既以清晰详尽的信息对普通读者进行古典音乐之扫盲,也展示当前活跃乐坛的钢琴家们各自承传及其艺术思考,以此而言,《游艺黑白》是一本无论对普通读者还是专业读者都相当有价值的书。而笔者个人感受是,通过这一百多位钢琴家的访谈,获得一种局部见整体的认知,这种观看方式是共时性的。仿佛,你在看一棵树的同时,也看到了它所处之森林、它的整个生态系统。

  焦元溥对不同的钢琴家有不同的采访内容,但大体而言,是遵循如此次序:从钢琴家的家庭、师承开始谈起,最初和最重要的音乐教育来自哪里?继而谈钢琴家个人事业里重要的环节,例如某次国际大赛经验或者某次轰动效应的独奏会等;接着结合钢琴家本人的演奏特点,谈音乐和技巧,或者某部钢琴作品和某个作曲家,通常,还会谈及钢琴家心中的钢琴家、作曲家或者和某名指挥之间的合作等等……

  即使是那些对音乐家八卦更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诸多愉悦的满足。因为此书,也提供了不少名人轶闻。譬如,德彪西原来厌恶被标世人签为“印象派”,而霍洛维茨对个人技巧问题讳莫如深等。有一则关于小纽豪斯的故事就妙趣横生。焦元浦采访法国钢琴家恩杰丽尔时,后者谈到自己参加柴可夫斯基大赛前夕,到恩师小纽豪斯处寻求指导的惨痛经验:小纽豪斯在听完她的演奏后,不仅不给予鼓励和建议,却将其大骂一顿,批得体无完肤。恩杰丽尔又急又气,当场痛哭。对此,小纽豪斯只是说:“比赛?比赛算什么?!比赛能和音乐比吗?只有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我才不管你明天要不要比赛,重点是我如此讲完后,你明天的演奏会更好,更能表现音乐!音乐!”

  适合一切艺术爱好者读的书。

  2011-2-17初稿

  2011-4-25修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