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11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一本由王蒙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精选点评

  ●从50年代来讲,还是蛮犀利

  ●值得读

  ●电子书

  ●王成名作

  ●刘世吾、韩常新的身影,在而今官场更是随处可见的。林震这样的人应该永远都只是理想过客而已吧。其实不光是体制,大抵人类社会永远都活在理想与现实之中。且,刘才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呢。

  ●新入职的年轻人常以为自己上司优秀。那年是讽刺,如今是滑稽

  ●【十七年文学系列之三】娜斯嘉式的斗争并不是总能成功题材带有很重的时代烙印,不讨喜。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三》的《春之声》倒是更有趣味,虽然那篇有点意识流了。

  ●对某些人来说,这本读起来如同惊悚小说

  ●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十年代,年代色彩比较重,篇幅不长,仅四十几页。故事情节与我预想的差不多血气方刚就、嫉恶如仇男主初入区委组织部,对办公室死气沉沉氛围以及领导拖延作为极为不满,频频发难,最后似乎出现转机(懒厂长清泉被撤职,领导找男主谈话)。与《人民名义》里的大贪官相比,这部书里反面角色们已经算很好了,无论是老江湖的刘世吾副部长、年轻老油子韩常新,还是那位下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

  ●我不知道曾经的林震会不会成为刘世吾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一):时代烙印过于明显

  是了区委书记推荐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是本大部头。拿到手是本中篇。说实话,看惯了现代的官场小说,再去看王蒙写的50-60年代的,不喜欢真心吸引人。

  也许是因为毛的评论让这本书名声大噪。充其量也是在那个时代环境下,被毛利用了下,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二):初心易改

  如今已过六十余载春秋,林震所看到的问题,如今并没有解决,只是放大化的让所有人看到罢了,但是林震这样的人,却消磨殆尽了,我很想知道,他最后是否也遗了初所在呢?

  这本书读后,心里很久无法平静党组织的种种问题自不用说。我很在意慧雯和林震之后究竟如何?巴不得自己为此书作一个续,描绘他们之间的感情,让我有一种惬意又难为的感受可能这正是奇妙之处,人生何时一心如意的呢?正如书中所说:“生活时候带来某种情绪的波流,使人激动也使人困扰,然后波流流过去,没有一点痕迹。真的没有痕迹吗?留下对于相逢者的纯洁美好记忆,虽然淡淡,却是难忘。”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三):年轻人都会变老的

  现在的年轻人总在抱怨,为什么随着我从学校走入社会后就没有热情了呢?工作的千篇一律,应酬的应接不暇,加上那屈指可数可用来“享受”的假期。就好像是小说中刚调到组织部的年轻人一样,理想主义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苍白。再加上那群带着经验主义说教性质的人的“蛊惑”,如果年轻人不去思考,可想而知会陷入深不见底的泥潭。可年轻人过不了多久也就老了,而这类思考再也就经不起推敲了。

  虽然将生活小说化了,但仍不妨碍作者将年轻人的困惑表达出来,或者说是对官场体系的一种隐性批判。这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也是两代人思维方式的冲突。当然,我不会放大去看官场的腐朽与无为,显然小说里也写的挺直白。我觉得放到现代社会来讲,更多的是对社会想法的一种总结,虽然小说创作的年代离我们较远。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四):年轻人呢?

  看过一个评论:组织部犹存,年轻人安在?的确,我们也许应该惋惜的不是林震的迷茫,也不是刘世吾的圆滑。而应该惋惜一个时代的没落。

  当年毛泽东评论王蒙说:王蒙是个才子。王蒙他在21岁就有了这样的感叹,可现在即使41岁的人都没有这样的叹息这难道不奇怪么?

  当年看懂了林震的锋芒的锐气,积极的工作态度。现在回头再看小说却慢慢读懂了刘世吾。刘世吾是个老革命,老同志。参加过战争,经受过考验。可到了和平年代也不能说是变质,腐化。可他的的确确想他的名字一样:世吾。

  这本书不论文笔,故事都有王蒙早期的青涩,率真。值得一看。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五):对比小说成文的年代才有意思

  这书有他浓烈的年代意味,我是完全出于他的影响力而找来看的。

  一、根据书后附录,总结一下相关的日期:

  1956年,小说发表,不少人认为它影射首都北京的官僚主义而予以否认、批评。

  1957年2月-4月,毛对该书该人大力维护,在不同的会议上四次主动提到,落实1956年9月制定的双百方针。

  1957年5月15日,毛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认为他主导的整风已经偏离方向,并制定了继续鼓励大鸣大放引蛇出洞。

  1957年6月8日,毛发表《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开启著名的反右运动。

  1958年5月,王蒙被划为右派。

  二、王蒙倒是很有些主见:一是据说他小说的主旨并不是专门批评官僚主义,所以在全社会反正方、包括毛都解读为批评官僚主义的情况下,他自己都没有主动承认;二是在批判压力下,也没有将压力推卸到擅自改动他小说的人身上。

  三、毛关于《组》的正面评价,在整理发表的成文中基本全部被删,直到1999年重出的《毛文》才录入。

  四、全书几个主要人物:林震(主角,组织部新人)、刘世吾(组织部长)、韩常新(组织副部长)、赵慧文(与林震观念一致的年轻女干事,“苍白美丽“、已婚有娃)、王清泉(麻袋厂厂长)、魏鹤鸣(麻袋厂一直反对王清泉的干部)。

  五、全书的大逆转是魏鹤鸣把反映厂长作风的事给《北京日报》写信,被发表,倒压回区委组织部发落。

  六、书后附录中,1956年9月王蒙来太原找过在太原工学院上学的未婚妻瑞芳,对当时的太原有一段描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