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场的读后感大全
《父亲的战场》是一本由章东磐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好久都没有这么感动于一本书了。这里记载这真正的历史,有血有泪有痛有自豪,更有深刻的反思和遗憾。熬夜到两点半看完这本书,心痛了许多次。真的要为还在世的抗战老兵做点什么了,不然真的就来不及了。
●书里的人不容易,写这本书不容易,读这本书不容易。看的第一本田野调查
●他们就是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热泪盈眶
●张东磐: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太大的课题,实在讲,可歌者少,可泣者多。我坚决地认为抗战对中国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屈,而不在于胜利。
●在去往腾冲的路上读完了。不知是本月第几次,毫无顾忌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合时宜地泪目。写得很真实,作者的立场很好,不偏不倚。
●引子和序言写的情真意切令人泪下。正文是作者到云南追寻当年中日战争滇西战场的一个个人物与故事。心怀戚戚!当年的国民党军人们为国为家舍己忘死战后余生,不料政场变天,得不到新执政党的承认之余,在政治运动中更惨遭批斗,即使多年后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名誉,浴血奋战,壮怀激烈,却落得身败名裂。深感惭愧!以前中学大学组织前往当地烈士陵园扫墓祭拜,我全然没当一回事,视作走形式,实在汗颜!所有抗日烈士及老兵都值得后代的真诚的满含敬意的叩拜跪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篇的美国少校牺牲埋葬于异国,战后美国竟多次派人到穷山僻岭寻找少校的骨灰力求迁回美国,可见美国对战死军人的尊重程度,对比大陆,无名小卒牺牲于卫国战争却贱如浮萍,即使幸存于世也不过命如草芥残灯一盏,全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可悲可泣,个人与国家的悲哀。
●最近半年读过的第二本与远征军有关的书,人、物、事、景等细节描写的都很真实!强烈推荐。读到那些还健在的老兵的故事,真让人心寒!
●走進這段滇緬抗戰歷史大概沒有能做到沉心靜氣人,但凡心中尚存一絲良知,都會被這可恥的遺忘和辜負錐心,章東磐和孫春龍都是如此,所以真沒必要批他們的田野調查太過感性情緒化,張純如寫完《南京大屠殺》後因為承受不起歷史的沈重都選擇自盡了,我們毫不費力接受二手資料的讀者怎麼能說出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批語呢。歷史是要有溫度的,要借助文學的修辭來讓死去的歷史鮮活起來,有溫度有道義擔當的史家才配稱良史,僵硬枯乾的器物考證絕不是真正的歷史,因為沒有精神,不能警示後人,而鑒古知今是歷史的真諦。章東磐其實也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他不止一次提到民主法治的問題,所以他打撈歷史人物真的不只是為了感嘆而已,他在向現實尋求妥協後的解決方式,包括如何面對日軍遺骸,他在嘗試給國人的歷史價值觀糾偏,這是要勇氣的,因為違背當局愛國民粹
《父亲的战场》读后感(一):给人一种很客观的纪实感受
每一个小故事都触动人心值得细细琢磨。这本书告诉我们脱去了渲染后真实的英雄是什么样子,受够了各种浓厚感情渲染的英雄主义题材后,读过这本书,会让你有种很接近的感觉。还原被刻意删去或修改了的历史,读到真实客观的感觉,很舒畅。
《父亲的战场》读后感(二):还原历史,善待老兵
流着泪读完《父亲的战场》,为那些为国牺牲的普通人感到痛苦和悲哀。
感谢章东磐先生还原这段远征军历史,写的非常精彩,读每一个老人的故事都泪流满面。
我是因为孙春龙记者,才了解远征军的历史,但坦白说,章先生这本书比孙记者的异域写的更精彩。
《父亲的战场》读后感(三):怎么说呢?
书是看完了,发现缺22页,
从当当买的,过了退换期,无法换,联系出版社,还是无法换.
从网上找到缺的看了.
总体作者写的很有感情,可如果掺杂感情,就不是很客观.
腾冲是谁丢的,这个责任不怎么提,只提后人的遗忘,
总体来说,国民党的仗打得真不怎么样.
《父亲的战场》读后感(四):父亲的战场
父亲的战场
《父亲的战场》,章东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非主流选题,个人化写史,这几年倒是很流行。因非主流能引人兴趣,因个人化能避免宏大叙事,但又不免感情过于事实。一样的历史,不同的角度,没有对错。滇西缅北作战与国军战场,这两年是很热的主题,前者有余戈的三部曲,后者更多了。历史不堪细看,但又必须细看。
《父亲的战场》读后感(五):一寸山河一寸血
读的时候几乎不顾场合痛哭一场,好多次,都是要把书放下冷静冷静再继续读下去。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些被遗忘被扭曲被湮没的人和事,让人觉得无奈,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想我们还是不能给爷爷们一个公道。谁都改变不了曾经给过英雄们多少伤痛,还有漠然的遗忘…… 去腾冲吧,趁爷爷们还在,趁着还没有被当成旅游资源开发,让我们去那里好好地祭奠一下,那些满山满谷的英灵--2009年8月